海绵城市规范要点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0.90 KB
- 文档页数:3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1、海绵城市理念分析“海绵城市”主要是根据海绵进行命名的,目的是能够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海绵相似,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吸收和净化。
但是根据我国的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状况,我国的水资源的储存呈现下降的趋势。
所以,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运用高效的技术措施,进行雨水的收集工作,提升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率。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是以城市的水系统为核心进行分析的,将高效的技术进行结构网的建立。
在进行雨水的收集过程中,需要循环的对其进行净化和过滤,从而降低城市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只有通过对绿道进行开发、加强可渗透路面的采用,进行透水停车场的建设等,从而实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2.1、规划引领、系统布局在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进行其详细化的设计,对于修建性规划进行全面的落实,同时需要将海绵城市的环保理念和比较低影响的开发理念等进行落实,同时对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进行明确,重点坚持首先进行规划,随后进行建设的原则,对于集中连片布局需要给予重视,从而防止项目出现的碎片化问题,最大程度的提升城市规划对于海绵城市的影响。
2.2、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务必按照水循环的脉络进行雨水的处理,对于雨水的排放过程中,需要按照自然坡降的原则,同时结合生态环保的理念进行雨水资源的存储,通过对植被等自然下垫面的充分利用,对雨水进行渗透和净化,从而提高其城市的自身调蓄能力。
2.3、示范带动、统筹推进务必遵循“先建设样板、再全面推进”的建设标准,对于示范性比较大的项目进行优先建设,及时的进行建设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试点的建设开展。
在进行新区建设时,需要以目标为建设知道,进行优先实施建设,全面的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
对于老城区的建设问题,则需要根据改造规划结合旧城的实际情况进行海绵城市设施的全面推进。
3、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1、建设资金匮乏一般而言,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资金主要是由我国的政府进行拨款的,建设资金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的将建设的价值进行体现,如果政府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供应不足,势必影响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进度。
海绵城市基本要求咱来说说海绵城市的基本要求哈。
一、水的吸纳方面。
1. 像海绵一样吸水。
城市里得有足够多能“喝水”的地方。
比如说绿地呀,不能光种些娇贵的花花草草,得是那种像小海绵一样能吸水的植物群落。
像草皮就得是那种比较厚实、扎根深的,一下雨,雨水就可以渗到土里,而不是在地面上横流。
还有那些广场、停车场之类的地方,不能都用那种密不透水的材料。
可以用那种带孔的砖,就像蜂窝一样,雨水能从孔里钻下去,被地面吸收,而不是像在玻璃上一样,雨水只能流走。
2. 水的存储。
城市里要有一些可以暂时存水的地方。
比如人工湖或者是一些经过改造的池塘。
这些地方就像是城市的小水库,下雨的时候把多余的雨水存起来。
等天气干的时候,这些存起来的水还能派上用场,像给花草树木浇水之类的。
而且这些存水的地方还可以做得美美的,成为城市的景观,人们可以在湖边散步、休闲呢。
地下也可以建一些蓄水的设施,像那种大型的地下蓄水罐之类的。
不过这得规划好,可不能影响到城市的地基和地下管道啥的。
二、水的净化方面。
1. 自然净化。
绿地除了吸水,还得有净化的功能。
土壤里有很多微生物,就像一群小小的清洁工。
雨水渗到土里的时候,这些微生物就开始工作啦,把雨水中的脏东西分解掉。
所以要保护好绿地的土壤环境,不能随便往土里倒化学污染物啥的。
一些水生植物在城市的水域里也很重要。
像芦苇啊,它们的根在水里就像滤网一样,可以吸附水里的杂质,让水变得更干净。
而且这些水生植物还能给水里的小动物提供栖息地,让整个水域的生态环境更好。
2. 人工辅助净化。
在一些雨水收集的设施旁边,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过滤装置。
比如说用沙子、砾石做成的小过滤器。
雨水先流过这些过滤器,大颗粒的泥沙就被拦住了,这样进到蓄水设施里的水就干净一些。
还可以利用一些现代科技,像那种小型的污水处理设备,对收集起来的雨水进行深度处理。
处理后的水可以用于城市的一些非饮用水用途,比如冲洗马路、浇灌公园的花草之类的。
三、水的利用方面。
沧州市海绵城市设计规范一、深刻理解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一)准确把握海绵城市建设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应通过综合措施,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二)明确海绵城市建设主要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能够有效应对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以内的强降雨,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
二、明确实施路径(三)突出全域谋划。
海绵城市建设要在全面掌握城市水系演变基础上,着眼于流域区域,全域分析城市生态本底,立足构建良好的山水城关系,为水留空间、留出路,实现城市水的自然循环。
要理清城市竖向关系,不盲目改变自然水系脉络,避免开山造地、填埋河汊、占用河湖水系空间等行为。
(四)坚持系统施策。
海绵城市建设应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转变,从以工程措施为主向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融合转变,避免将海绵城市建设简单作为工程项目推进。
既要扭转过度依赖工程措施的治理方式,也要改变只强调生态措施和源头治理的思路,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五)坚持因地制宜。
海绵城市建设应聚焦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因雨水导致的问题,以缓解城市内涝为重点,统筹兼顾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提高雨水收集和利用水平。
避免无限扩大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将传统绿化、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等项目作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将海绵城市建设机械理解为建设透水、下渗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结合气候地质条件、场地条件、规划目标和指标、经济技术合理性、公众合理诉求等因素,灵活选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组合,增强雨水就地消纳和滞蓄能力。
(六)坚持有序实施。
海绵城市建设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有序实施。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一、国家、行政区基本概念
1.国家概念:指国家建立用于检查和管理建设项目、设施、管理体制
以及管理系统的规范程序的思想。
2.行政区概念:根据规定范围划分的行政区的以代表区域主体的法定
管辖能力的范围,当地行政机关应当按全国统一标准建立海绵城市治理体系,控制土地、水资源、林地、草地和其他自然财产的开发、保护和管理,维护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范
1.海绵城市建设规范内容:
(1)灾害防御:应制定抗震地震、抗旱、抗洪等防灾规范,提高建
筑抗震、抗水、抗旱等防灾能力,建立山水型灾害应急预案;
(2)环境保护:应制定环境保护规范,强化环境污染控制,提高资
源利用率,改善环境质量,实现节能减排;
(3)城市绿化:应制定城市绿化规范,重点实施景观提升计划,实
施蓝色围墙计划,保护室外的植被,整治污染源,强化水质监测,实施绿
色行动计划;
(4)节能减排:应制定节能减排规范,降低能源消耗,完善能源结构,调整发电机型号,减少水泥熟料消耗量。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海绵城市规范要点1.透水铺装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 mm,并应设置排水层。
2.下沉式绿地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100 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系指调蓄深度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
(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 mm。
(2)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 mm。
3.生物滞留设施(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
(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 mm。
(5)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
(6)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优化城市设计和管理,实现城市面源污染减排和雨洪水自我调蓄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它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减少洪水灾害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面是关于海绵城市规范要点的详细介绍。
1.雨水资源合理利用:海绵城市重视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资源。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给、地下水补给等,减少城市供水压力。
同时,雨水还可以被用于冲厕、洗车等非饮用水用途,减少自来水的使用。
2.道路绿化和渗水设施:在道路建设中,要将绿化设施纳入规划,提高绿化率。
设置渗水设施,如透水铺装、渠化和绿化带,减少雨水径流,增加土壤水分,提高城市的水文循环能力。
此外,绿化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3.湿地保护和建设:海绵城市重视湿地的保护和建设。
湿地具有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对于城市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雨水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中,应设置湿地保护区和湿地恢复项目。
4.防洪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海绵城市要加强防洪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包括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泊、雨水地下水库等,以减少城市洪水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还需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优化,提高排水效率,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5.水质净化措施:海绵城市要加强对城市面源污染的治理。
通过建设雨水湖泊、湿地和调蓄设施等,减少污染物的输入和传输,实现城市雨水的净化和蓄存。
此外,还要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效率,减少污水排放对水环境的污染。
6.生态景观建设:海绵城市要加强生态景观的规划和建设。
通过建设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和城市森林等,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植被面积。
这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还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7.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海绵城市的规范要点中,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是至关重要的。
社区居民应当积极参与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并普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
海绵城市规范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采用海绵化理念和技术,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使城市具备一定的吸水、蓄水、渗水和利用水能力,实现城市与自然水循环之间的协调、互动和融合的城市发展理念。
一、规划上实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等。
首先,要统筹整个城市的水资源,合理规划水源、水质和水量,确保市民饮水安全。
其次,要有切实可行的治水措施,包括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建设雨水花园,以及改造城市排涝系统等。
此外,还需要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绿地和公园,以增加雨水的渗透和滞留,减轻城市排涝压力。
二、建设上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在建设阶段,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海绵技术和设施来改造城市。
首先,要在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等露天场所设置透水铺装,使雨水能够渗透地表,减少地表径流。
其次,要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利用植物和土壤的生态功能,对雨水进行净化和储存,达到雨水循环利用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借鉴一些创新技术,如屋顶绿化、屋顶雨水收集等,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海绵化水平。
三、管理上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规划和建设上,还需要加强管理和运营。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水环境问题。
其次,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和水资源利用率,鼓励市民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共同守护城市的水生态环境。
此外,还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资金筹措机制,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标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落地。
企业要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推出创新产品和技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支持。
市民要提高环境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积极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意义。
通过规划、建设和管理,可以实现城市和水资源的和谐共生,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为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规范海绵城市建设行为,制定本技术标准。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概述海绵城市是一种以自然水文循环为基础,通过多种措施和技术手段,达到雨水的收集、储存、净化和利用的城市。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1. 追求自然、生态、可持续的城市建设;2. 尊重自然、融入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 实现城市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4. 坚持科学、规范、实用、经济的原则。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1. 雨水管理(1)雨水收集技术: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到专门设立的雨水收集设施中,再利用。
(2)雨水渗透技术:通过建立雨水渗透设施,将雨水渗透到地下,增加地下水资源。
(3)雨水净化技术:建立雨水净化设施,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净化处理,达到可再利用的水质标准。
2. 绿地建设(1)绿化面积:城市绿地面积应达到城市总面积的30%以上。
(2)植被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浪费。
(3)绿地类型:根据不同的区域和功能,选择合适的绿地类型,如公园、广场、绿化带等。
3. 地面覆盖(1)选择透水性地面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减少地面径流。
(2)增加地面裸露面积,减少路面和建筑物的占地面积。
(3)设置雨水花园、雨水广场等“海绵”地面,增加地面渗透能力。
4. 建筑设计(1)建筑物屋顶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收集到专门设立的雨水收集设施中。
(2)建筑物外墙和地下室应采用防水、防渗透材料,防止地下水位上升。
以上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的内容,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海绵城市建设评估要点分析与研究摘要:2015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
根据文件精神,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020年,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评估工作的通知》(建办城函[2020]179号)要求,为落实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部署,各省所有设市城市,应以排水分区为单元,对照《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从自然生态格局管控、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水安全保障等方面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进行自评估,并编制自评估报告。
本文主要分析海绵城市建设评估要点。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评估;要点分析;方法指导引言海绵城市是一种生态系统建设理念,而非工程建设措施的简单堆叠。
海绵城市建设评估应秉持理念化、系统化、全域推进的指导方针,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行规范化指引,以可量化、可细化的成果指标测评现阶段的建设成效,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海绵城市建设评估要点海绵城市建设评估,主要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多角度出发,结合自然本底、机制体制、实施成效、产业发展等方面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进行整体系统性测评,评价得出以城市建成区为大流域背景的雨水控制情况,并综合分析海绵城市建设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为海绵城市建设者提供更全面的顶层设计建议,从宏观角度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全域性的工作部署。
建设成效评估以“理念化、系统化、全域推进”作为指导方针,评估要点有几方面内容。
1.1以建成区为评价对象海绵城市建设的评价应以城市建成区为评价对象。
现阶段各城市按照住建部工作部署,已基本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在结合专项规划对城市进行自评价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建成区与规划区不分,源头减排项目按规划建设,而不是按现状建设的问题,造成评估未按实际情况,评估报告的目标面积比实际需要达标的面积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