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奇-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要点
- 格式:pdf
- 大小:6.23 MB
- 文档页数:12
高考满分记叙文:熟视无睹的爱是谁在炎炎夏日里为我扇风驱蚊?是谁在数九寒冬里为我焐热被窝?是谁告诉我路要自己走?又是谁在黑暗中为我点亮一盏明灯?……那爱,一点点、一滴滴,像阳光洒在我成长的路上,照着我前行。
小时候,常问你:“你最爱谁呀?”你回答:“这是秘密。
”我撅着嘴以为你最爱弟弟,从那时起,便一直认为你偏心。
我体质弱,也就成了医院的“常客”。
每次去医院挂水,你一定要亲自去,他要去,你怨道:“你粗手粗脚,别把孩子弄疼了。
又会选择医生看病,年纪轻轻的医生手太生,你懂吗?”有一次,我半夜发高烧,他不在家。
外面下着雷阵雨,怎么办啊?胆小的你是不敢夜里出门的,可你怕我撑不住,硬是把我背到了医院。
一路上,你滑倒好几次,爬起来又走;你把雨衣全盖在了我身上,可你自己却像个“落汤鸡”!这些你都不在意,可我记在了心上。
我的病好了,你却累病在床!面临人生的大考,你比我还紧张。
看着各种菜谱,希望能为我调节饮食;我为了数学题苦做到半夜,你不是为我倒水,就是静静地陪着我,总之我不睡你也不睡。
日子到了,你还把我当成小孩子一样,非要送考。
我不忍拒绝,你让我骑车走里面,你骑车走外面;进考场时,我让你回去,你站在门口等了两个小时;出来后我责备你傻,你却笑着为我递上冰水……我考砸了,一个人躲在房里不出来,你和他轮流上阵,我也不动容。
夜里,我为着茫茫未来担忧,翻来覆去睡不着,听见你在哭泣。
你说:“她身体不好,这样一折腾再有个什么,唉……”对不起,我又让你担心了。
可我仍不知怎么面对未来。
他总是对我很严厉,从小到大我的*上不知留下多少手掌印。
我恨他,甚至不愿和他说话。
可这个次,他却变得那么和蔼,耐心地开导我。
望着似乎一夜之间老了很多的他,我扑进他的怀里,像孩子一样放声大哭。
那一刻,无数的委屈都化作泪水。
他也爱我呀!我又站起来了,背着书包走进一所普通高中。
我不再害怕,我相信“只要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而在我奋斗时,你和他也开始了“奋斗”。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关键技术摘要: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能源,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城市发展的情况做好洪涝灾害防治工作,海绵城市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中啊哟方式。
本文中结合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总结分析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专业技术,希望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问题;水生态系统;低影响开发技术;绿色基础设施1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1.1海绵城市的本质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上,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推动城市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如果不加以治理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城市的发展。
同时,常规的城市建设时跟多是不断开发土地,海绵城市要求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维护原有水系生态环境平衡。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主要采用粗放式的模式,原有水系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地表径流量不断增加。
现阶段,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并且地表径流不会受到影响。
可以说海绵城市建设模式能够对雨水资源进行收集、调节等,推动城市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1.2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内容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1)保持原有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2)及时修复和治理被污染的水体,减少自然环境的污染。
(3)以低影响的方式对城市进行开发。
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要考虑自然河道和湖泊等,还需要加大对绿地的关注力度,解决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问题。
2海绵城市的建设基础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偏向雨水利用与管理,并且根据城市基本特点运用LID技术,提高降雨管理。
城市水建设的过程中针对水问题,要保证区域水环境不受破坏,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
海绵城市的打造应该从不同层面出发,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
1)宏观层面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要对区域内部流域水资源系统空间布局进行合理的划分,对水资源的生态安全布局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国土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构建完善的区域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应用导向的延续性培养模式在环境工程专业的探索与实践摘要:结合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背景和重大行业需求,在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管理相关课程教学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按照工程专业认证的新要求,构建了以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应用为导向的延续性、一体化培养模式。
结合近年来教学改革实践探索,论述这一模式在环境工程专业的实施效果,并展望了未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海绵城市;工程应用导向;延续性;培养模式;环境工程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6-0126-03收稿日期:2017-06-22作者简介:张伟,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水环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讲师、博士;车伍,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李俊奇,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王建龙,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
通讯作者:张伟。
一、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与行业需求过去三十余年,在国内城镇化建设取得巨大发展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城市内涝、水体黑臭等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
在此背景下,2013年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方法体系,并于2014年开始,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水利部三部委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
截止目前,全国已有30个城市入围第一批和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文),明确了未来我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是我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行动纲领。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国城市工作会议上,将“海绵城市”划入我国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进一步明确了海绵城市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中的定位和重要意义。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面对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快速发展和迫切需求,具有系统、扎实的城市雨洪管理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严重缺乏[1]。
图1.一级管控分区规划水面率较高,海绵城市建设条件较好,规划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可适当提高。
第二步,计算指标分解结果。
根据以上因素,将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分解至一级分区内,计算各一级分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通过面积加权平均得出不小于规划区总体控制目标,一级分区指标分解结果如表1所示。
5.二级指标分解为方便运行和管理,二级分区的边界可结合主要道路进行局部调整,以雨水管网的排水单元作为划分依据,体现规划的合理性和系统性。
第一步,进行管控单元划分。
在一级分区的基础上,根据规划道路竖向、雨水管网布局等因素,将中心城区划分为28个二级分区。
第二步,获取各项指标分解依据。
用地性质是识别海绵城市建设基础条件的重要指标,绿地、广场等适宜作为海绵体的用地,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适当提高;工业、物流仓储等用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较差,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适当降低。
现状建设情况是判断海绵城市改造难度的主要依据,新建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应高于改建区域,建成区比例越高的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的难度越大,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越低。
第三步,进行指标分解调试。
根据管控单元内规划建设情况和各类建设用地的面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等因素,计算各管控单元的年径流总量序号 一级分区 面积(平方千米)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 9.34 80%2 银河分区 1.51 82%3 金河分区 4.49 81% 7.42 74%5 龙翔河分区 2.02 71%6 红云河分区 1.96 72%7 延昌河分区 6.75 72%8 天镜湖分区 7.31 75%9 兴业河分区 3.40 69% 潼湖港分区 6.07 75%11 东西湖分区 7.11 72%一级分区控制指标分解汇总图2.二级管控分区规划。
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设计与探索——以南方某小区为案例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与政策,以南方某小区为案例,从现状分析、建设需求和方案设计等3 个方面出发,结合自然地理、降雨特征、工程地质状况和规划设计等,同时对其排水系统、竖向设计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对各种海绵设施的适用性进行的对比论证,提出了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发模式以及具体技术措施,得出了适合本地住宅小区的低影响开发的设计经验和编制心得。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计经验;编制心得1研究背景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层面相继颁布一些文件政策,要求各地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住宅小区作为海绵城市建设在源头减排实践方面与小型分散低影响措施应用方面的主要载体,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支撑作用。
源头减排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是有别于传统排水系统构建的重要创新之一,将传统意义上仅注重地下管道的排水系统打造成由地上设施与地下管网,绿色设施与灰色设施相结合的立体式雨水管理系统,将雨水系统与地块开发、用地布局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紧密联系在一起。
传统开发建设模式下的住宅小区难以压制径流量的快速增长,并缩短了地块的汇流时间,同时地面大量污染物随初期雨水冲刷进入市政管道,排入周边水体,对地表水环境造成较大威胁,亟需通过海绵化改造的方式强化提升源头减排、净化的功能。
但是,由于我国对住宅小区海绵化研究和大规模工程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设计研究探索,建设的方式与方法缺乏针对性与科学性,导致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因选择低影响设施类型不合理、建设工程量不足等原因,未能实现源头减排、净化的最佳效果。
因此,在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设计方面开展研究对于源头减排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1]。
2国内外的研究及实践经验1.1国内的相关研究及经验我国在针对建筑小区的降雨径流控制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稍滞后于国际,车伍、李俊奇带领的北京建筑大学雨水团队在2000年就开始围绕初期雨水的污染问题、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海绵城市建设的构建方法与不同低影响开发设施对于雨水径流和污染物削减方面的效果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解读中国大陆地区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区域划分1李俊奇1,2,王文亮2,3,车伍1,刘超1,赵杨2,4(1.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4;2.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筑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044;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83;4.北京雨人润科生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120)摘要:为切实贯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科学合理地确定控制目标,落实年径流总量控制,对我国大陆地区设计降雨量的地域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确定的影响因素,论述了我国大陆地区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区域划分的原则、方法及应用的注意事项,以指导相关规范标准和地方性技术导则的编制,及各地因地制宜地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目标。
关键词:径流总量控制;区域划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Explanation of Sponge City Development Technical Guideline:Low Impact DevelopmentRegion division for urban rainfall runoff volume capture targetin Chinese MainlandLI Jun-qi1,2,WANG Wen-liang2,3,CHE Wu1,LIU Chao1,ZHAO Yang2,4(1.Key Laboratory of Urban Stormwater System and Water Environment<Ministry ofEducation>,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China;2.Beijing Cooperative Innovation Research Center on Architectural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China;3.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 Environ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China;4.Beijing Yuren Raineco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120,China)Abstract:To carry out Sponge City Development Technical Guideline: Low Impact Development, develop the control target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and implement the annual rainfall runoff volume capture,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design rainfall depth were analyzed. With the purpose of giving guidance on com posing relevant codes, standards and local technical guideline, developing the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runoff and its design rainfall depth target by local conditions, the factors, principl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notes on region division for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in Chinese mainland were discussed.Key words:rainfall runoff volume capture;region division;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runoff;design rainfall depth0 前言1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0ZX07320-002)为大力推进建设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排放的“海绵城市”,指导各地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缓解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内涝问题,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上)大家好,今天报告的题目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城市雨水系列突出问题的背景;第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第三,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要点;第四,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案例;最后,做个小结,对国内的一些启示。
一、城市雨水突出问题分析目前我们城市出现了很多水问题,特别是城市快速化发展导致的一系列水问题。
第一,洪涝频发,特别是近几年很多城市出现的内涝次数越来越多,经常出现城市看海的现象。
第二,雨水资源大量流失,根据水资源的统计,特别像华北地区,一个城区流失的量占到城市蓄水量的20%-25%,量相当大。
第三,径流污染严重,根据监测分析,很多城市地表水环境中,径流雨水所带来的污染物贡献可以达到1/3-1/2,而且随着管网截流率、污水处理率以及污水处理标准的不断提高,径流雨水所带来的污染物占整个地表水环境的比例会逐渐提高。
第四,传统的雨水排污方式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破坏,比如大量的硬化造成地下水得不到补充,还有技术措施选择不当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甚至还有地表径流携带大量的热量,造成地表水环境的热污染,特别是一些封闭的小水体,那么这热污染对水体中的一些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带来一些致命性的灾难性的不可逆的生态破坏。
这些就构成了城市所引发出的一系列雨水问题。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规划设计理念、技术设计不当,技术措施比较单一,同时也有管理上的问题,比如重视地上设施,对地下设施重视不够,管网标准偏低等等,另外就是绿色设施建设不足。
这里给几张照片,这是2013年几场雨的径流水质采样的照片,前两排是雨水管道,按照时间序列采样的规律,最上头一排的水质变化规律是,刚开始比较脏,后期颜色越来越浅,但是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混浊的。
那么第二排刚开始水质还比较干净,中间过程比较脏,后期又稍稍变得干净一些,污染物浓度高峰是在中间。
第三组是合流制管道,基本上初期的雨水也是比较脏。
第四组也是合流制雨水的管道,最脏的点实际上有两个高峰。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径流总量控制指标2015-04-26中国给水排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径流总量控制指标王文亮1,2,李俊奇2,3,车伍3,赵杨2,4(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3;2.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筑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044;3.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4.北京雨人润科生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44)摘要:基于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体系,提出了城市径流总量控制指标及其量化分解方法,并通过案例,利用SWMM模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典型年的连续模拟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对规划区域内各地块进行控制指标分解,很好地达到了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可用于指导我国实施径流总量控制。
近期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提出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并给出了具体的规划控制指标作为土地出让的约束条件,而在具体的规划编制过程中,在不具备广泛使用模型工具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地将控制指标分解到各类用地中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 场地径流控制模式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落实途径包括雨水下渗减排和直接集蓄利用,主要技术措施有渗透技术和储存技术,设施以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生态设施为主,包括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狭义)、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罐等源头分散式的小型设施,及相对末端集中式的大型设施,如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及大型(多功能)调蓄设施等。
径流控制模式包括场地内控制和场地外控制,场地内控制一般指在本地块内实现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场地外控制一般指对于径流总量大、绿地及其他调蓄空间不足的地块,统筹周边地块或开发空间内的调蓄空间共同承担其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如利用城市公共绿地消纳来自周边道。
路和地块内的径流雨水。
两种控制模式及主要区别分别见图1和表1表1 径流控制模式比较2 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落实要点①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阶段,应提出城市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确定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提出用地布局等相关要求,并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重点建设区域等;相关专项(专业)规划是对总体规划的有力支撑,总体规划应协调水系、绿地系统、排水防涝、道路交通等专项规划,将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大型(多功能)调蓄设施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地表行泄通道等的用地布局等要求纳入其中。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关键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关键措施呢?首先,科学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
在城市规划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特征、气候特点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
例如,对于容易积水的地区,应避免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而是规划为绿地、湿地等具有蓄水功能的区域。
同时,要合理规划城市的排水系统,将传统的快排模式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的综合排水模式。
其次,加强城市绿地和湿地系统的建设是关键一环。
城市绿地如公园、广场等,以及湿地如河流、湖泊等,是天然的雨水储存和净化场所。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采用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设计,可以让雨水在绿地中得到渗透和储存。
湿地则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功能,能够有效地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
此外,在绿地和湿地的建设中,要注重选择本土植物,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再者,推广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也是重要举措。
绿色屋顶是在屋顶上种植植物,能够减少雨水的径流量,同时还能起到隔热降温、美化环境的作用。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则可以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洗车、冲厕等非饮用用途,从而节约水资源。
例如,可以在建筑物周边设置雨水收集池,通过管道将屋顶和地面的雨水引入池中进行储存和处理。
另外,建设透水铺装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硬化路面如水泥路、柏油路等,雨水无法渗透,容易形成积水。
而透水铺装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能够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在城市道路、停车场、广场等区域广泛应用透水铺装,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内涝压力。
海绵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阅读题答案《海绵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阅读原文: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认为,我们的城市应该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是对路面进行透水铺装,以及建造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蓄水池等设施。
其直接目的固然在于收集利用雨水、减少洪涝灾害,但从城市建设理念来讲,这其实是对城市公共设施、生态系统的改造和升级,是着眼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布局。
海绵城市理念主要包括一个核心指导思想、三大建设途径、三大雨水系统和四大关键目标。
一个核心指导思想指低影响开发理念。
三大建设途径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低影响开发。
针对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维持自然的水文特征;针对已经遭受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破坏的生态系统,采用生态手段进行修复;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积极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减少硬化面积,提高城市滞蓄、渗透、净化雨水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呢?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就是“道法自然”,建设自然、生态、绿色的基础设施。
这些年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太过于强调灰色基础设施建设,相应地淡化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
灰色基础设施过分注重人工化的工程。
而绿色生态的基础设施,就是用生态自然的,或者模仿自然的生态措施实施。
海绵城市建设还应因城、因地而异,不能简单地套用或复制某一固定模式。
应该尊重科学,不能过分地夸大或贬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作用.注重利用适宜当地的生态化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塘、多功能调蓄水体等,这些设施还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缓解城市径流污染和内涝风险,降低水环境污染巨额治理费用,减少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海绵城市技术要点学习海绵城市这么久,今天来说说关键要点。
我理解海绵城市呢,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这里面有好多技术要点呢。
首先就是透水铺装这个事儿。
它就像是给城市地面做了一层会呼吸的皮肤。
像咱们常见的那种透水砖铺成的广场或者人行道,雨水可以直接渗下去,而不是像普通的水泥地,一下雨就积水。
我之前就很疑惑,为啥有的透水铺装用了没多久就不管用了呢,后来经过学习才知道,是基层的处理没做好,如果基层不透水或者堵塞了,那透水铺装也就失去意义了。
所以这个基层的设计和维护是个重点我总结。
这就好比咱们穿衣服,表面透气,但里面一团糟也是不行的。
还有雨水花园这个技术要点。
雨水花园可不是普通的花园,它是专门用来收集和净化雨水的。
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这些植物是关键成员呢。
我理解这些植物一方面可以吸收雨水,另外一方面可以过滤一些污染物。
比如说芦苇吧,它根系很发达,可以把土壤固定住,又能吸收雨水里的一些脏东西。
对了还有个要点,雨水花园的地势设计很重要,要保证雨水可以自然地流进去才行,不然就成了一个普通花园了。
绿色屋顶也是一大亮点。
这就相当于给建筑物戴了一顶绿色的帽子。
我开始觉得绿色屋顶就是简单种点花花草草,后来发现没那么简单。
绿色屋顶要考虑植物的选择,重量不能太重,不然屋顶承受不了,还要考虑防水和排水呢。
比如说一些多肉植物就比较适合轻型绿色屋顶,因为它们耐旱又不需要太多土壤。
在学习海绵城市技术要点的时候,我也走了很多弯路呢。
有时候在不同资料里看到不同的解释,我都懵了。
不过慢慢地我就发现多对比几本权威的参考资料就好一些。
比如说《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这本书就很不错,可以多看看,或者一些建筑行业的期刊,里面也有不少实际工程案例可以参考。
学习海绵城市技术要点,真的是一个不断积累和调整理解的过程啊。
渗井渗沟也是海绵城市很重要的部分。
渗井就像是一个深入地下的小水库,雨水可以直接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解读导读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将促进建立科学完善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有望根治城市内涝顽疾。
统计显示,过去3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北京、济南等城市甚至发生了造成伤亡的严重内涝。
但与此同时,全国有1100座城市严重缺水。
城市排水标准偏低和雨水利用系统的缺乏,让这些城市紧缺的资源成为了灾害发生的诱因。
参与制定此次《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说,城市对雨水追求“一排了之”,正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像北京城区一年流走的雨水径流总量能超过三个亿(立方),整个(北京)行政区划全部流失的雨水一年超过十个亿(立方),这是严重的浪费。
再一个,雨水冲刷(地表)污染汇入到水体,也会造成潜在的污染。
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改变多年城市建设中的原有理念。
转而建立“渗,蓄,滞,用,排”五位一体的新型城市雨水处理系统,把80%左右的雨水留住,以便涵养水源,改善城市生态效益。
住建部城建司副巡视员章林伟表示,今后,这些理念今后将被应用于桥区改造,住宅区规划甚至每一条道路设计之中,帮助我国城市形成更为完善合理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打个比方,北京的降雨量接近每年600毫米,这里面的80%是必须要截留下来,不能流走。
所以这就需要在北京这些桥区做一些调蓄池,小雨就直接被留在这个调蓄池了。
如果说全部都这么设计,雨水应用设施都合起来,就可以留下这每年480毫米的雨水。
章林伟表示,在《指南》发布之后,下一步住建部将扩大试点范围,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的探索完善海绵型城市建设思路。
住建部力推"海绵城市":下再大的雨也不会"看海"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这意味着今后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将不再以“修大管子”为主,建设理念将发生彻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