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器乐赏析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民族器乐试听赏析》结课论文课程编号:00010451-81任课教师:朱苏华编号: 11学号: 0904220242姓名:岳键论文题目:《新民乐发展与全球化进程》新民乐发展与全球化进程新民乐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中国传统民乐的继承,是不可能“原汁原味”地继承,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现代性因素,这也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
民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集大成者,新民乐是以民族音乐元素为动机,用现代理念、意识和手段进行创作和演绎的音乐新形式。
在民乐中加进了爵士、拉丁、摇滚等现代流行元素,人们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传统民乐从未有过的活力和新鲜,以及洋溢着青春的动力和魅力。
在这种探索中,“女子十二乐坊”做到了既珍视民族音乐这门传统艺术,又竭力去贴近并迎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口味。
新民乐的崛起,为民乐找到了更多的观众,也激发了现代音乐人的创作灵感,并使现代音乐的发展立足于民族音乐之根,也正是中国传统民乐在新时期能得以现代性发展的表现。
每一种艺术产生后,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决不是一成不变的。
自从音乐产生以后,民乐就一直在“变”,民乐的艺术形态就是在“变”中不断超越原有的形态,获得新的发展活力,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新民乐所表现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内容,及时反映当代人们的生活,表达当代观众的意愿,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受到欢迎。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种现象,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括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层次、多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多元概念。
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高度的社会分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很多的福祉。
全球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它使我们整个世界的物质财富成倍地增加,也使我们人类的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全球化的文化产业改变了很多东西,具体到中国民乐,它为了生存和发展也会跟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
在历史上,民乐作为“国乐”一直在中国的民间和宫廷两方中缓慢而平静地发展着,这就决定了中国历史上的音乐家不是“宫廷派”便是“民间派”。
民族器乐欣赏论文音乐是一种享受,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接触郑彬老师的民族器乐欣赏课之前,我对音乐的认识仅仅限于流行音乐.它时尚、动感,充满了现代的活力与气息.但是在上完这门课程之后,我对音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古典之美。
在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我感到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
那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古典之美。
下面是我对接触到的民族器乐和作品的感想和认识。
在本课程中,我见识到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欣赏了许多经典的中国民族音乐,如《二泉映月》、《高山流水》、《汉宫秋月》等。
感叹中华民族器乐的艺术之美.所有乐器中,我对古筝情有独钟.因为我觉得古筝和琵琶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民乐优美形象的乐器,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以前我对这些乐器只是感性认识,比较肤浅。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开始直接接触到古典民乐,深入了解,欣赏并剖析,渐渐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情感。
古筝是弦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 ,S代表S形岳山,是筝父徐振高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
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
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在课程中,老师带领我们听了《高山流水》《汉宫秋月》等古筝演奏。
民族器乐欣赏结课论文姓名:学号:班级:指导老师:小课堂迸发大能量---浅谈音乐欣赏课改革摘要:音乐作为一种流动的艺术,给人带来的是精神层次的享受和震撼,但在这个主张张扬着自己的风格和个性的流行音乐占据主流的当今社会,西方的交响乐、歌剧等以及中国的民乐之类的经典音乐却鲜被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问津,因此在普通高校普及音乐欣赏课并让其享受音乐欣赏课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雅音乐、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欣赏课众所周知,极具吸引力和宣传力度极强的流行音乐备受青少年尤其是普通高校大学生的青睐,被视为青春活力代名词的流行音乐也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主流音乐”,但相比之下,西方的经典音乐和中国的古典民乐却极少被普通大学生问津,因此在普通高校中普及音乐欣赏课并让同学们享受其中十分重要。
音乐欣赏是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音乐知识的了解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许多学生不具备基本的乐理知识,甚至看不懂简谱、五线谱。
更不用说会欣赏传统的优秀曲目、了解各种音乐体裁了。
进入高校以后。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学生主要的精力是在接受专业技能教育上,能主动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自身音乐素质的学生少之又少。
与此同时,大多数普通高校的音乐欣赏课每学期仅16~32学时,占1~2个学分。
这对音乐素质极度贫乏的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可能只是杯水车薪,很难达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好地享受音乐欣赏课并有所收获,我觉得音乐欣赏课的某些方面有必要进行改革。
1.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引导作用不可小觑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欣赏,并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它要求伞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主动探求。
学生的自觉参与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而学习兴趣是基础的核心,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短暂枯燥无味的苦差事。
中国古典乐器鉴赏论文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为大家分享了中国古典乐器的鉴赏论文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古筝是我国最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浑厚明亮、优美华丽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文章主要探讨古筝的起源各个时代筝的发展筝的流派并以浙江筝曲《高山流水》进行分析关键词:筝的起源;筝的流派;筝曲结构古筝是我国最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浑厚明亮、优美华丽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演奏上既擅长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又可抒发慷慨激扬、气贯长虹的豪情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自古以来人们把弹奏古筝作为高雅圣洁的象征和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对古筝进行分析一、古筝的起源早在西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秦、越等国古筝真正的起源具有许多种版本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1.筝源于瑟在史料中可看到多处皆有因争瑟一分为二而成筝的记载2.筝筑同源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记录指筝和筑皆是由简单的竹制乐器所演进而生的3.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二、各个时代筝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筝已经在秦、越等许多地区流传到秦、汉两代古筝已经有相当普遍的发展三国时期筝作为一种相当高尚的乐器受到朝野学者、文人雅士的普遍重视东晋、南北朝相继和乐而起的清商乐中筝更为广泛的用于演奏吴歌和荆楚西曲隋唐筝乐艺术在中原地区呈现出“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琴筝”的繁荣景象虽然宋、辽、金、元时期历经战乱而唐代的许多传统音乐也都已散亡但宫廷燕乐中仍有筝独奏、领奏、合奏等多种形式明代筝作为主奏乐器参与诸宫调、杂剧等综合性艺术清代筝的音域扩大三、古筝的种类1.《传统筝》按用弦数量而区分的传统筝有:十二弦筝、十三弦筝、十四弦这、十五弦筝、十六弦这河南传统筝十六弦筝面板弧度大筝身长2.《改革筝》上海二十一弦筝、扬州十八弦这和二十一弦这、苏州二十一弦筝、北京二十一弦筝四、筝的流派(一)河南筝河南筝乐又称“中州古调”其形成与河南大调曲子及河南曲剧有着密切的关系河南筝曲的音阶构成中大多多用变找舳很少用清角音近乎于三分损益律的七声古音阶河南筝曲包括版头曲和牌子曲两部分代表人物曹东扶曲目有《上楼》、《下楼》等(二)山东筝山东筝曲主要流行于山东菏泽地区主要由山东琴曲、山东琴书唱腔曲牌以及民间小调组成有“山东尚为齐鲁地东有扬琴西有筝”之说这个地方的筝曲数量比较少而传统筝曲主要是金灼南先生和金以埙先生留传下来的山东筝曲分“大板曲”和“小板曲”两种代表人物高自成曲目有《汉宫秋月》等(三)潮州筝潮州筝是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潮州筝乐主要采用朝州音乐的二四谱记谱方法在演奏时用得最多的是食指以二、四、五三音为调式骨干音乐曲十分讲究板式变奏潮州筝曲中的八板体筝曲的来源是潮州音乐中的以琵琶、古筝、小三弦为主的“细乐”潮州十大套曲和连套曲都属于这类曲目代表人物高哲睿曲目《寒鸦戏水》(四)客家筝客家筝源自于广东汉乐客家筝的形制与潮州筝大致相同客家筝曲目中的大调筝曲皆为八板体客家筝曲有一部分乐曲来源于汉剧的戏剧的戏曲音乐和民间曲牌曲调比较明亮活泼因为常用于戏剧中的串场音乐所以叫“串调”筝曲串调筝曲中凡是曲中有中板者其演奏顺序和“大调”的一样也是先奏慢板再接中板由慢而快代表人物罗九香曲目《崖山哀》(五)浙派筝浙江筝又称武林筝或杭筝流行于浙江、江苏一带传统的浙江筝只有十五弦身长110厘米左右面板、背板为桐木筝尾稍向下倾斜五声音阶定弦浙江筝曲的一部分与杭州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杭州滩簧”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还有一部分浙江筝曲来自江南丝竹音乐一些曲子从琵琶曲中移植而来的传统古曲代表人物王巽之曲目《三十三板》《高山流水》(六)福建筝福建筝乐流行于闽南语系和客家语系的漳浦县、云霄县、山东县、诏安县、上杭县、永定县等闽西南地区习惯称福建筝为“闽南筝”清朝至民国初年在诏安、云霄、漳浦、东山一带古乐演奏极为盛行欣赏《蕉窗夜雨》(七)陕西筝陕西筝又名秦筝陕西筝曲是在“秦腔”、“道情”、等陕西民歌、民间乐曲的基础上改编、加工而成由于充分运用了秦声的调式和旋律特点因此其风格独特与别的流派迥然不同代表人物周延甲曲目《姜女泪》五、以浙江筝曲《高山流水》进行分析(一)《高山流水》的取材及版本《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取材于典故“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其中浙江筝曲近人研弹表演最多流传较为广泛其曲调优美韵味深长八度花指刮奏等演奏技巧描绘出一幅“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的美丽景象《高山流水》这首乐曲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该书在解释中说:“《高山流水》本来只有一曲到了唐朝分为二曲而不分段数宋代分为《高山》四段《流水》八段”这首曲子取材于《吕氏春秋》中伯牙鼓琴的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他精通音律并且有着高超的琴艺但是身为楚人却侍奉晋主有一次他在路过汉江时看见当时的景色忽然有感而发拿出琴开始弹奏未曾料想到一曲未了却弹断了琴弦其实当他抚琴的时候就发现不远处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一直在观望他便走过去和那人交谈在言谈话语之间伯牙发现那个衣衫褴褛的人其实修道很高于是他俩相谈甚欢这个人便是钟子期俞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琴随后伯牙又开始弹琴当琴声低沉有力的时候子期说:“巍峨壮丽的高山绵延不绝”当琴声清淡舒缓的时候子期又说:“涓涓细淌的流水蜿蜒不断伯牙为遇到这样一位懂他的知音而感到非常的激动两人相约第二年再次相会可是当俞伯牙如期来到相约地点的时候却迟迟不见子期的身影后经打听才知道子期在不久前不幸去世悲痛欲绝的伯牙来到子期坟前弹琴一曲以告慰知音的亡灵随后他砸断琴弦发誓再也不弹琴自此之后便有了“高山流水觅知音”这样的说法《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有琴曲和筝曲两种虽然名称相同也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觅知音”但却是完全不同的曲子本文着重谈论的是浙江筝曲《高山流水》作为古筝曲《高山流水》有三个最普遍的版本一个是山东筝曲一个是河南筝曲还有一个便是浙江筝曲这几首《高山流水》虽然名称相同但却是三首完全不同的曲子山东筝曲《高山流水》以山东老八板筝曲创作而成乐曲情感较强烈速度较快河南筝曲《高山流水》是河南曲子板头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乐曲之一乐曲结构严谨旋律流畅而起伏多变浙江筝曲《高山流水》是二首筝曲中近人研弹表演最多的一首曲子曲风较为柔美感情也更加柔和细腻速度适中快慢相宜有着很深厚的意境在最开始右手跨三个八度同时表现山的庄严和水的清亮曲中部右手如水般流畅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耸立其间后半部用花指不断划奏出流水冲击高山的湍急最后用泛音结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二)《高山流水》的筝曲结构浙江筝曲的《高山流水》是由王巽之传谱范上娥整理改编的“高山流水”一词是指大自然壮丽的景色它与乐曲有机结合将现实生活中高山流水的自然景象作为乐曲的表现内容借景抒情这首曲子有着古朴典雅浑厚细腻的特点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它是中国传统器乐曲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被认定为中国古筝名曲还选入了《中国古筝名曲荟萃》和《中国古筝考级教程》并且成为优秀古筝教学曲目被选入《古筝教学法》《高山流水》全曲共有五个乐段143个小节由“高山”和“流水”组成分为三个部分五个乐段前面3段表现“高山”第4段表现“流水”第五段是乐曲的尾声整个曲调呈现了“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的气势第一段“高山”中技巧上面主要是对双八度指法的掌握而且古筝是件弹拨乐器如果没有摇指是无法表现长音的在这段音乐中要求把音“拉”得很长要把弦在无形中提起来不但要在手指方法上加以控制还要用气息来贯穿因此在演奏中需要把心情控制得沉稳这样才能表现出空灵悠远的感觉“流水”部分在连续使用上下行刮奏等技法的同时着重在刮奏音中突出旋律音并加入了按颤弦、同度按弦等技法我认为是这首乐曲最难演奏的一段首先是就在刮奏中要把旋律音弹清楚在技巧和指法运用上要注意二指的用力在刮奏时要轻在旋律音时要用力把音勾出来左手的上滑音配合也是很重要的还要注意右手在刮奏时不要断将水流不断生生不息的意境通过技术的运用表现出来(三)《高山流水》的演奏技巧浙江筝曲《高山流水》为G宫D调是一首旋律优美难度较大的作品演奏该曲需要有较好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对音准、节奏的把握以及颤弦、揉弦等一些基本技巧的处理所以演奏这部作品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1.要有丰富的情感弹奏《高山流水》首先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投入起始一句便将人拉入到乐曲的意境之中我们好像已经神游在三山五岳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一切所以抓弦的低音部分要空旷具有深度和广度突出空间感和稳定性滑音要中正平和使古风古韵油然而生抓弦中间的同度按弦弹奏左手下按速度不宜过快应徐徐而进好似看到雄伟的山峰时的内心感受2.要有丰富的想象力《高山流水》有“高山”也有“流水”在实际弹奏中对乐曲的整体把握要有分也要有有合:首先就是要把“高山”和“流水”这两个部分分开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通过音乐形象化的思维方式来获得乐曲直观的感觉;其次就是要把“高山”和“流水”合在一起从而才能达到演奏风格和表现情感的一致性最终才能达到完善整体音乐效果表现乐曲内容深化音乐主题的良好效果3.要有技法技巧其实要把《高山流水》演奏好它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对音准把握、力度掌握、节奏处理、音色提炼、左右手协调以及颤弦、揉弦等一些基本技巧的处理上第一乐段第十二小节至第十八小节的弹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一是抓弦套同度按弦的弹奏二是颤弦的弹奏三是花指的弹奏四是前倚音下滑弦和本音按弦上滑弦的弹奏第二乐段乐曲的感觉和第一乐段已经有所不同第一乐段速度较慢运用了大量的跨八度抓弦来渲染高山雄伟的姿态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在第二乐段速度有所提升并且加强了旋律性整体感觉类似白描从另一个角度来描绘山峰山谷的景色一开始的两个小节旋律上完全相同只是在音高上相差了一个八度这种不同音高的对比好似回声在山谷之间回荡比如曲中的几小节在演奏的时候右手中指加重音向下压弹而左手要不断地上下滑音这样听上去的感觉就好像是把石子丢在水中从而形成一层层的水波这样达到音乐形象是非常的生动的第4段“流水”部分是这首乐曲最难演奏的一段水在大自然中变化万千仿佛小溪流水的潺潺声或者更有大江东去磅礴气势放眼望去有瀑布倾泻的奔腾景象这就需要演奏者在这段的演奏上要注意情绪变化的把握演奏时要注意谱面上强弱的标记弹好旋律音在演奏时技巧和指法的运用要注意二指的力度刮奏时要轻弹奏旋律音时要用力把音勾出来但刮奏时不要断音这样水流的声音才会不断生生不息的意境通过技术的运用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乐曲第5段是全曲的尾声仅有九小节它的组成短小而精悍在处理乐曲时要注意它的意境声音不仅浑厚饱满而且要有底蕴同时要与前面两个部分联系起来达到统一弹奏时右手的抓弦部分是高山的主题左手刮奏代表流水象征高山的低音抓弦和象征流水的刮奏要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形成山水一体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演奏完《高山流水》之后留给我们的是余音袅袅意犹未尽联想不断的美好感觉我们最大的收获不仅是学会了一首乐曲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弦的感悟我们不仅追求技巧的娴熟乐曲韵味的优美还要在学习和演奏的过程中产生对人生乃至真理的思考从而培养自身的情操提高自身的修养参考文献:[1]白庚胜.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XX.[2]王天一.古筝名曲句句教[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xx.[3]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XX.[4]黄姗姗.悠悠古音[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xx.。
传统民族器乐曲赏析民族器乐曲是各民族特有的音乐形式,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承着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每一个民族器乐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让人沉浸其中,领略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情。
本文将以传统民族器乐曲为主题,对几种代表性的民族器乐曲进行赏析,探讨其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民族器乐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
其中,蒙古族的长调、藏族的唢呐、哈尼族的芦笙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曲。
以蒙古族的长调为例,它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而闻名。
长调常常表现出蒙古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蒙古族人的豪迈和坚韧。
而藏族的唢呐则是藏族音乐的灵魂,其独特的音色和悠扬的旋律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唢呐常常被用来演奏祭祀、婚礼等重大场合,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尼族的芦笙也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器乐,其悠扬的音色和婉转的旋律让人仿佛置身于哈尼族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愉悦。
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蒙古族的长调。
长调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它常常用于表达蒙古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长调的演奏者往往是一位悠扬的嗓音,配以简单的乐器伴奏,如马头琴、马蹄琴等。
长调的旋律悠扬动听,富有变化,常常让人陶醉其中。
长调的演奏方式也有其独特之处,演奏者往往以自由的方式演绎,没有固定的节奏和曲式,完全凭借个人的感悟和情感来表达。
长调的歌词往往表现出蒙古族人的豪迈和坚韧,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让人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除了中国的民族器乐曲,其他国家的民族器乐曲也同样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
比如,俄罗斯的巴拉拉伊卡、日本的箫、印度的坡塔、非洲的鼓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曲。
巴拉拉伊卡是俄罗斯的一种传统民族器乐曲,其富有激情和豪放的旋律让人感受到俄罗斯人的豪迈和热情。
箫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民族器乐曲,其清新的音色和婉转的旋律让人感受到日本人的细腻和含蓄。
【引言】经过上半个学期的器乐作品赏析选修课,多多少少使我了解了一些音乐乐理的知识,也使我对音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在还没有上器乐作品赏析课之前,我也很喜欢音乐,不过只是喜欢听听唱唱流行歌曲和摇滚歌曲,对于那种专业的器乐作品音乐,并不是很喜欢,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深入的去了解。
其实不然,通过选修课,听由各种各样乐器演奏的中外名曲,学习乐理知识。
让我深深的体会到音乐是可以表达一切的,欣赏经典的音乐的时候只需要我们放开心灵,去直接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最喜欢的乐器是二胡。
二胡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
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情感表现力极高。
我最喜欢的器乐作品则是华彦钧(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结合自已坎坷的一生逐步发展形成的,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情感,就像是他悲惨凄凉一生的写照。
【正文】一、《二泉映月》创作背景阿炳原名华彦钧,中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1893年生于江苏无锡。
父亲华清和是无锡雷尊殿的道士,母亲在阿炳4岁的时候就离世。
华清和很擅长道教音乐,在阿炳8岁时就开始教他二胡、琵琶、笛子、鼓这些乐器,年幼的他那时就已经表现出异于常人的音乐天赋。
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他尤其是喜欢二胡,在学习时更加的刻苦。
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1914年,华清和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来由于阿炳染上了恶习,生活穷困潦倒。
1927年,阿炳因患眼疾双目相继失明,无力参加道教活动,生活压力所致只能背着二胡街头卖艺谋取生计。
从此他变为了街头艺人。
阿炳是无锡城里技艺最出众的艺人,他正式启用艺名“瞎子阿炳”。
阿炳所创作的乐曲终于在1949年获得了新生,那年无锡解放。
第二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等人为了更好的保存民间音乐专程来到无锡为他录音。
一共录制了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分别是《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论文《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论文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12级计算机本科1班姓名: 吴芳敏中国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
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
又如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
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
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
不同乐器的组合,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
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意境上都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
它讲究艺术表现的中和、简约、适度、含蓄、空灵。
以五声音阶为主。
与西方传统艺术注重立体感不同,它更着重于表现线形态。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传入,加上思想领域内的“欧洲中心论”以及国人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认识,使得中国民族音乐渐受冷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欲建立“中国乐派”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
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国家民族仍未消亡的这个历史阶段,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资源中的一元物种,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作用与价值,有其生存的土壤和一定时期内继续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中国民族音乐特点论文音乐特征论文摘要:本文所述只是民族音乐的皮毛,音乐的各个领域更是博大精深,要想学会欣赏民族音乐任重而道远,需继续学习各方面知识,了解多方面技巧,常出去采风,多听多看,才能将我们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民族各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同时各个民族又都有着自己本民族、本国家不同的音乐特点。
中国的民族音乐富有极强的地域性和风俗性,民族音乐以它特殊的优越形象及特点展示了自己的理想空间。
我们在欣赏音乐乐曲的过程中,也不难感到由于不同的地域风俗人情而表现出的各种不同风格。
那么中国的民族音乐为什么会这么丰富多彩呢?中国是一个既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各个民族的传统风俗各不相同的国家,又是一个有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地理地貌的国度。
下面笔者就按民歌与民乐两个大类,分析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及特性。
一、民歌的由来民歌是怎么来的?民歌来自人民的生活和劳动中,由劳动大众在日常的劳作过程中口口相传、口耳相传而形成的,同时这也是中国民歌一个很大的特点。
比如,人们谈到的流行于陕北地区的信天游体裁中的一首具有典型信天游风格的陕西歌曲——《脚夫调》,它就是赶脚人在长期的赶脚过程中,为了排解寂寞、缓解思念家人的心情,从而你传唱给我、我传唱给你听的一首信天游体裁的歌曲,歌曲表达了脚夫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无奈。
但是当初创作或唱这首歌曲的人未必就会写词谱曲,歌曲的随意性极强,也许这个人唱的歌词与曲调是一个调而那个人唱的歌词与曲调就是另一个调,两人的词曲风格虽然差异,但表现的思想精髓是一样的。
这就体现了民歌的随意性。
当然,现在中国发展这么快,在与国际接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没有这种职业的人。
这首歌曲现在已经被中国一个民族歌唱家在国家大剧院进行演唱,可见它存在的价值与它自身的艺术价值之高。
二、民歌的分类民歌的分类大致分为三类:号子、山歌、小调。
(1)号子:号子体现的是一领众合的团结精神,其中有打夯号子、插秧号子,最受广大群众喜欢的是船工号子,当然,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在长江、黄河上已经没有了那些同惊涛骇浪搏斗的船工,但这样的民族音乐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已经根深蒂固于文化之中,代表了一个时期的政治色彩、音乐色彩。
器乐鉴赏之中国民族器乐的魅力与欣赏摘要:民族乐器与由之演奏的器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在品读民族器乐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特色,音乐的欣赏又不仅仅局限于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尤为重要的是能与作品在思想上引起共鸣。
我们在欣赏民族器乐的时候不仅仅要赏其中的音乐特色,也要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
关键词:民族乐器、器乐、欣赏、音乐、情感一、我国民族器乐欣赏在了解了与器乐有关的基础知识之后,我们将会尝试着进行简单的器乐的鉴赏,由于任何乐曲都不仅仅受到单一的音乐要素的影响,但是作为初步的器乐欣赏来说,只能先将单一的要素分开理出来,进行一定的联系之后,再进行综合的欣赏,因此我们在这里先按音乐语言的因素单一分类结合乐曲进行简单的初步赏析,最后再对乐曲进行综合的分析。
1、首先,让我们来看乐器的音色结合演奏的力量、速度和奏法对于乐曲的作用。
这里以管子独奏曲《江河水》为例:管子一种双簧吹管乐器,历史非常悠久,两千多年前经由新疆一带传入中原,并不断发展演变,现在已经广泛流行于民间。
由于管子善拟人声,因此,配合乐曲,形成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乐曲开始,双管从最低音区启奏,旋律连续几度上扬,迸发出悲愤的情绪,随后慢慢引出主题。
乐曲的第一乐句色彩暗淡,缓慢的速度,旋律的起伏,以及管子近似人声的特殊音色,使得音乐情绪显得凄凉悲惨。
第三乐句节奏顿挫,继后即连,又似悲痛欲绝,泣不成声。
最后则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
中段音调平稳,用较弱的力度演奏,好似人们在苦苦思索遭受苦难的原因,与第一乐段产生色彩的对比,同时也为再现做铺垫。
紧接着管子和乐队用强力演奏,仿佛压在人们心头的怒火爆发了。
由于不同的力度,速度和奏法,使得再现所表现的情绪更为激越,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刻动人的音乐形象。
2、演奏手法对于器乐的情感的表达与欣赏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以古琴独奏曲《潇湘水云》做以欣赏:乐曲刚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
课程代码:名称:中国民族器乐欣赏论文学院: 行知学院理学分院班级:环境科学112班姓名:吴琼 113062072012年5月15日把耳朵叫醒上了半学期的通识课,我只能说,中国的民族音乐太博大精深了,区区几节教学课就如沙砾。
不过我也糊里糊涂地跟着老师听了几首最经典的曲子,走马观花倒也自娱自乐。
我没有接触过什么民族乐器,充其量也就是学了一年的吉他。
由于学业和家里的各种阻拦以及时间的原因断断续续,现在也只依稀记得一点,连皮毛也算不上。
我发现现在的家长还是比较倾向于让小孩子去学校钢琴,小提琴等这类西洋气质,虽然近几年来古筝有开始增长的趋势,但在数量上还是当做小数点后的数字可以忽略。
我想可能是西洋乐器更符合现在的流行音乐趋势,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唱高音唱美声,一些人没有很多音乐天赋的人依然热爱唱歌,那么流行乐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中国的民族器乐保留下来的曲目都太有时代的特点,现在人难以正确理解与把握。
这学期的课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曲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我非常喜欢王力宏,虽然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但真正去主动的了解也不过是因王力宏的一首名为《伯牙绝弦》的歌曲,想来会不会让人觉得很悲哀呢?古文是这样描述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百度说:《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
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
论文题目:民族音乐——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论点:中华民族巍巍五千年,华夏优秀文化旷古烁今,文学之美,艺术之美,皆传于世;诗文,古画,音乐,智慧等传统文化门类各书异彩,民乐以她的气质,所蕴含的历史特色当之无愧的谱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民族音乐,传统文化,艺术,特色,联系与发展民族音乐——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洋洋洒洒,幽默风趣,意蕴深厚,寓教于乐,古典之美,中华传统艺术之美,一学期的民族器乐赏析,让我感受到的,明白了的,民族音乐的魅力。
民族音乐以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远古,还是盛唐,都弥散着民族音乐的气息,共同构筑和诠释了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
一.以历史发展看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融合。
源远流长,远古时代,打猎的呼喊声成为了最早的音乐;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华夏文明发展到了奴隶社会,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音”在商代甲古文中和言语的“言”是一个字,言在甲古文中是单管乐器的象形字,下边是口,上边是一支竖立的古代箫管,用嘴吹箫管而发音,这就是言的本意,这正反映出远古时代原始人类的音乐(歌唱)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埙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声音通透空灵,还记得课上敖老师关于勋的故事,让人在欢笑中明白了埙的特色。
音乐就这样伴着王朝的起落,始终以她的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记录历史的艺术之美传承和发展着,在春秋、战国和秦汉,钟鼓音乐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形式。
课上讲到的编钟和编磬流传至今,它的大型演奏仍然让我们有古朴和庄重的感觉,可以找到属于那个时代的特征,而且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更需要体会古代的情境,否则无法感受钟鼓乐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每个人在听到钟鼓乐的时候都会想到在朝堂之上君臣、竹简的环境,民族音乐和传统文化在这里相辅相成,让人感受到时代的色彩与深厚的文化。
谈民族丝竹器乐艺术之鉴赏【摘要】器乐是国乐的有效组成部分,是音乐艺术的瑰宝。
我国的纯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策》中曾记载:“临淄甚实而富,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
”现代仍在流行的“江南丝竹”“十番锣鼓”等民乐合奏、独奏、重奏等无一不是对历史艺术文化的传承。
《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艺术列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实施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在教学目标上体现三个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其情感态度体现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其过程强调体验、模仿与探究,其技能则主张鉴赏、表现与创造,在此,笔者欲以民族器乐为题材,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与诸音乐同人共同商榷。
【Abstract】The instrumental music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effective constituent, is music art treasure. Our country’s pure national instrumental music cre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also have th e glorious history, “Chankuots’e” once recorded: “Linzi is really solid and rich, its people blow all yu, the drum Chinese zither, strikes builds, the ball zheng.”The modern age still in popular “the south of Yangzi River string and woodwind instruments” “ten percussion instrument” and so on folk music ensembles, the solo, the reprise and so on all was to the historical art culture inheritance. “Music Curriculum Standard” lists as music art the humanities the important domain, an implementation elementary education required course, the implementation esthetic education main way, manifests three stratification planes in the teaching goal: The emotion manner and the values, the process and the method, the knowledge and the skill and so on, its emotion manner manifests is sharpening student’s music esthetic ability, its process emphasis experience, the imitation and the inquisition, its skill advocated that the connoisseurship,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creation, here, the author wants take the national instrumental music as a theme, proposed that own one-sided view, discuss together with various musics with the human.【Key words】Soul of the national bowstring; Flute nationality instrumental music - heavenly music我国的民族器乐始于距今约三千年左右的周朝,民间器乐演奏活动较为盛行,以打击乐的种类为多,其次是吹管乐器,相对较少的是弦乐器。
民族器乐欣赏论文(样例5)第一篇:民族器乐欣赏论文民族器乐欣赏论文现如今,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民族器乐欣赏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中国的民族器乐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之后,中国经典器乐艺术作品已经得到广泛的传播。
中国的名族器乐是中国的文化,代表着中国的历史文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逐渐开始追求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民开始学习民族器乐。
人们在对名族器乐作品欣赏、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名族器乐的认识,同时也陶冶了自身的情操。
但是,人们在学习民族器乐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艺术指导,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问题,从而导致无法全面学习民族器乐的知识。
文章分析了当前民族器乐艺术指导的作用,探析了民族器乐艺术指导的方法。
关键词:民族器乐欣赏论文一、民族乐器艺术指导的重要性我国的民族器乐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世界上较早的发展音乐的国家。
我们的民族音乐代表着民族的文化与传统,这些音乐大多来自于人民的生活以及劳动,每样民族器乐都具有自己典型的曲目,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热情以及生活特点。
因此,学习民族器乐可以在掌握基本音乐知识的同时,了解当时民族文化的特点,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1]。
在进行民族乐器教学指导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精神和内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民族乐器的艺术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来培养自身的音乐内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不断地拓宽学生的事业,让学生了解我国多种民族乐器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
与此同时,在学习民族乐器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通过民族乐器的曲目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了解音乐魅力。
二、当前我国民族器乐艺术指导中出现的问题(一)学习的功利性太强学习民族器乐的主要目的是陶冶情操,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趣味。
谈谈对中国民族器乐的认识和感受作文本篇作为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音乐,人类灵魂共鸣的桥梁,五感交织,勾勒出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乐章。
视觉:丝弦舞动,指尖流淌古筝的琴弦轻拨,手指翻飞如蝶,奏出宛若天籁之音。
琵琶的拨弹灵动,弦珠碰撞,送出珠走玉盘般的悦耳。
二胡的弓弦摩擦,丝丝缕缕,诉尽思乡情怀和旷野苍凉。
听觉:音符回荡,触动心弦唢呐的声声高亢,如龙吟虎啸,震耳欲聋。
笛子的音色清越悠扬,似山间清泉,潺潺流淌。
古琴的琴音低沉醇厚,仿佛古井深潭,深邃迷人。
嗅觉:檀香袅袅,凝神静气练习民族器乐时,檀香的清幽总会萦绕在指尖,驱散浮躁,凝神静气。
清雅的香气与音乐交融,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意境。
触觉:指尖抚琴,情感流淌古筝的弦线细密,指尖划过,轻盈细腻。
琵琶的琴皮柔软,拨动时指尖触感灵敏。
二胡的琴弦光滑,弓毛摩擦时带来细腻的震颤。
指尖与乐器亲密接触,音乐仿佛从指尖倾泻而出。
大脑:意境深远,感悟中华民族器乐不仅是音符的堆砌,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
琵琶的《十面埋伏》诉说着金戈铁马的豪情,古筝的《高山流水》表达着君子之交的意境,二胡的《二泉映月》寄托着百姓的悲苦。
通过五感体验,我深刻领悟到中国民族器乐的精髓所在。
它是一种视听之美,一曲一律,皆是中华文化的缩影。
它是一种情感之美,音符流淌,触动心灵的深处。
它更是一种精神之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器乐赏析论文第一篇:中华民族器乐赏析论文《民族器乐欣赏》论文——上课感受和对古筝及相关乐曲的赏析我选修关于音乐的课程主要是为了放松心情,因为只有在听音乐时,才能彻底解放我的双手,同时让耳朵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音乐时可以听出其中的喜怒哀乐,而无需语言的赘述。
欢快轻松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放松,将烦恼先搁置一旁,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欢愉;悲怆哀伤的音乐,能够让人和倾诉者一起分担。
器乐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都有着重要作用。
上本课程时,我想我做到了心无旁骛,尽情享受音乐,将烦恼暂且搁下。
尽管有时听不懂乐曲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但借助于标题或您的引导,我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在本课程中我见识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我感受了许多经典的中华民族器乐,如《二泉映月》、《百鸟朝凤》、《光明行》等,感叹中华民族器乐的无限魅力。
所有乐器中,我对古筝情有独钟。
因为我觉得古筝和琵琶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民乐优美形象的乐器,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
通过课程的学习及课后查询资料,我对古筝这一乐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古筝是弦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 ,S代表S形岳山,是筝父徐振高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
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民族器乐曲赏析课论文Thesis For Chinese National Composition Appreciation Course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姓名:王竞艺学号:09291178教师:时间:2010/11/10AbstractThrough all the classes, I got a lot. Here are the lists for my thesis.1.Thanks for teacher Ao’ hard work. She brings us alot of happiness and knowledge.2.Talk about my suggestions for the course.3.Show my opinions about Chinese classical music.4.Analyze one of the music has not be played in class.Key WordsChinese national musical compositionAppreciationThe moon of the Han dynasty’ palaceAnalyze摘要: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我收获颇多。
以下是我的论文要点。
一、表达对敖老师的谢意。
因为老师乐观的心态带给了我们知识,也带来了快乐。
二、谈谈我对课程的一些建议。
三、谈谈我对中国民族乐器及乐曲的认识。
四、赏析一首未在课上播放过的曲目。
关键词:中国民族乐器赏析汉宫秋月正文:(先献上一首自己课程所写的诗)上民族乐器赏析课有感梦中亦尝舞大琴,未知钟鼓怎样鸣。
今朝既近天籁声,金属糟乐如何听?首先,我想阐述一下我个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
中国古典文化以和谐为主旨,由此所分支而出的各种思想无不体现于此。
其中,中国古文化的代表莫过于文学和音乐。
有趣的是中国的文学(我这里指的文学包括书画作品)和音乐总是交织在一起。
对中国民族器乐的认识与感受作文《对中国民族器乐的认识与感受》说起中国民族器乐,那可真是让我心潮澎湃!咱们中国的民族器乐,就像是一个藏满宝藏的神秘宝库,每一件乐器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故事。
我记得有一次,我有幸参加了一场民族器乐演奏会。
一走进那个演出大厅,就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魔力的音乐世界。
舞台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民族乐器,有二胡、古筝、笛子、琵琶等等,它们就像一群等待出征的勇士,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最先登场的是一位老者,他手持二胡,缓缓地走上舞台。
当他坐下,将二胡放在腿上的那一刻,整个大厅都安静了下来。
他轻轻拉动弓弦,那声音犹如一位老者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时而悠扬,时而悲伤。
我仿佛看到了在那遥远的乡村,一位孤独的老人坐在门前,望着远方,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他的眼泪,滴落在我的心上。
二胡的声音,就像是一条流淌着情感的河流,把人们的心都带向了远方。
接着,是一位年轻的女子,她抱着古筝优雅地坐在舞台中央。
她的手指轻轻拂过琴弦,那声音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
她弹奏的曲子时而欢快,像是春天里绽放的花朵;时而宁静,像是夜晚中闪烁的星星。
我盯着她的手指,看它们在琴弦上飞舞,仿佛是一群灵动的精灵在跳跃。
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魔力,让我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还有那笛子的声音,清脆明亮,就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树林,让人感到无比的清新和舒畅。
吹笛子的是一个小男孩,他站在舞台上,神情专注,那笛声仿佛是他内心的声音,直接传递到了每一个听众的心中。
我闭上眼睛,感受着那笛声带来的微风,仿佛自己置身于一片广阔的草原,蓝天白云下,只有那悠扬的笛声在耳边回荡。
琵琶的声音则更加独特,它既有着刚劲有力的一面,又有着温柔婉约的一面。
弹奏琵琶的是一位中年女子,她的表情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时而激昂,时而柔情。
当她快速拨动琴弦时,那声音犹如千军万马奔腾而过,让人心潮澎湃;而当她轻轻弹奏时,又像是一位女子在诉说着自己的心事,让人不禁心生怜悯。
器乐鉴赏论文
其实,我选修关于音乐的课程主要是为了放松心情,因为只有在听音乐时,才能彻底解放我的双手,同时让耳朵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的确是这样,不论懂不懂音乐的人,听音乐时,他都可以听出其中的喜怒哀乐,而无需语言的赘述。
欢快轻松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放松,将烦恼先搁置一旁,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欢愉;悲怆哀伤的音乐,能够让人和倾诉者一起分担。
我想一定的乐理知识对上音乐类选修课还是必要的,上本课程时,我想我做到了心无旁骛,尽情享受音乐,将烦恼暂且搁下。
尽管有时听不懂乐曲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但借助于标题或您的引导,我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在本课程中我见识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我感受了许多经典的中国民族器乐,如《二泉映月》、《百鸟朝凤》、《光明行》等,感叹中华民族器乐的无限魅力。
听音乐过程中,您为我们介绍了创作者的身世背景和音乐的创作背景,剖析音乐的结构,进一步传达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这使我们更深层次的理解了音乐,也就从官能和感情的欣赏层次上升到了理智的欣赏。
下面就结合个人感受和相关的课程知识来谈一下对《二泉映月》的赏析。
在高中时就知道阿炳的《二泉映月》,当时只是知道它有名,自认为有这么好听有意境的曲名的音乐一定很好听。
于是到大学后,就从网上下载下来听了一下,当时的开头就让我心里一怔,心想它所表达的绝非轻松欢快,而是悲怆叹息之类的情感,这与题目的意境似乎是矛盾的。
所以也就迷惑了,这样的音乐何以成为名曲?或许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吧!不过有时,当自己情绪比较低落时,就听听它,借以倾诉心中不快。
直到上这门课时,听到老师讲《二泉映月》的来源和创作背景时,这才明白了阿炳的无奈与苦楚的人生。
其实不用太多解释,无论是有还是没有音乐基础的人,一听这首乐曲,都能感知到它所表现的悲怆。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
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
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
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
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
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
”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
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
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
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
《二泉映月》采用变奏曲式,一开始有一段无奈的叹息般的引子,《二泉映月》的音乐意境似乎可以这样设想:乐曲由一声凄楚的长叹开始,接着作者沉痛叙述了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盲艺人背着乐器、拄着竹棍沿街流浪的形象。
在皎洁的月光下,远处惠山泉水在潺潺流淌,想象着这优美的自然景色,失明的阿炳却按捺不住内心的苦痛而大声疾呼,周围的世界为什么漆黑一团?何处是生活的出路和希望!他用激昂悲愤的语调,倾吐了自己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
当炽热的感情沉静下来的时候,他又渐渐陷入了沉思:“世界会有一天变好的吧?”带着这种朦胧的憧憬和希望,但又似乎交织着疑问和伤感,音乐在梦幻般的意境中结束。
个人感受是,这样的开头比较平缓深沉,奠定了乐曲的感情基调。
之后很快出现了平缓倾诉性的主题,细
细的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身世,似乎是在向人们倾诉自己的辛酸苦楚,之后出现的变奏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时而悲怆,时而激昂。
在乐曲的高潮处,我能感受到阿炳的抗争,而不是柔弱的倾诉与无奈。
听过的《二泉映月》版本有好几个,感觉还是录音原版更真实吧。
毕竟是出于原作者,更能真实的表达内心的感受,网上称《二泉映月》是阿炳的“自来腔”,“依心曲”,感觉确实如此。
《二泉映月》从开始的无奈叹息般的引子,到后来的倾诉性如泉水般流淌的语言,正是阿炳“自来腔”,“依心曲”的真实体现。
《二泉映月》就像是阿炳从心底流出的源源不断的“心泉”,他无人倾诉,于是他借《二泉映月》来抒发心底不尽的悲怆,诉说自己的身世。
听乐曲时,可以发现,整个乐曲的演奏基本是平缓的,延绵不断的,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当然也有情绪激昂的地方,比如高潮部分,这或许表明阿炳倾诉了一段时间后想抗争来改变现实的情绪吧!
其实,阿炳先前是随父从事道教音乐的演奏,后来其父亲去世,35岁时阿炳又失明最后沦落为街头艺人。
流落街头后的生活是那样的凄惨,这与先前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正是在这时,他才体会到劳苦大众的苦难。
我由此推测,《二泉映月》不仅仅是阿炳的“自来腔”,“依心曲”,而是对当时劳苦大众心声的一个缩写,而阿炳仅仅是他们中的一员。
由此可见,阿炳的《二泉映月》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创作背景的,正是这样的背景造就了阿炳的《二泉映月》。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另外,我感觉听《二泉映月》越多,其悲怆性反而越发消减,我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情绪,一种美感。
这或许是残缺美吧,尽管阿炳失明,但是其创作出的《二泉映月》却感人至深,影响深远。
这种音乐的美与阿炳的残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阿炳的残疾丝毫不影响《二泉映月》的美,反而加强了其美感,让更多的人被其所感染。
如果想真正了解《二泉映月》所诠释的深刻含义,就必须了解当时阿炳的心理状态,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的阐明阿炳《二泉映月》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唯有与阿炳当时心灵和心理距离的缩短,才能真正品味阿炳的《二泉映月》。
最后,我想说的是,音乐是每个人的精神食粮,是听觉的艺术。
不论是何种音乐,只要是真正好的音乐,也不论听者来自何种社会阶层,不论贫穷与富贵,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尽情享受音乐,获得精神的满足与享受。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相信我会有更多机会欣赏到世界各地的音乐,能够通过音乐了解到更多地域文化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步入音乐的创造的奇妙世界,感受音乐的神奇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