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国债原理与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49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2001年制订,2005年修订)课程编号:110001英文名:Public Financ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前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后置课:政府预算、公共支出管理、税收学、比较财政学、国有资产管理学分:3学分课时:51课时主讲教师:蔡军、吴美华、何志敏、王红领、陈桂华、陶学荣、郭晔、蒋兆才等选定教材:陈共。
财政学(第四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程概述:《财政学》是财政学本科专业和税务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本课程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效率、公平和经济稳定这一主线,系统讲授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课程从市场失灵引出公共部门(政府)的经济作用,在讲述公共产品、财政职能、公共选择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而论述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政策等问题。
具体说来,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财政理论部分,阐述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论证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二部分为财政支出部分,阐述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分析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并将财政支出项目按照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分类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部分为财政收入和税收部分,主要分析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以及税收原理、税收制度、税制改革和税收管理。
第四部分为国债部分,主要阐述国债原理、规模及国债市场.第五部分为政府预算,主要阐述政府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第六部分为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主要阐述财政平衡、财政赤字和财政政策.第七部分,主要分析了开放经济下的财政相关问题.本课程一方面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根据理论发展与现实改革,不断进行调整,补充新知识,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教学目的:1.财政学是当代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分支学科,由于是在基本理论和实践上全面论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内容,因而又可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其教学目的首先应该是使学生在研究经济基本要素与框架的基础之上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两个方面深入研究政府的作用和财政的职能,为进一步研究财政分配奠定理论基础。
国债原理与制度章节总结
一、国债原理
国债原理是指国家与国民之间关于国债发行、流通、还本付息等事宜的规定。
1. 国债发行
国债的发行包括正式发行和特许发行。
正式发行是指国家采取开放招标或其他合法方式发行国债,以筹集资金。
特许发行是指国家采取批准制度,将国债授予具有一定资质的机构或个人,由他们代其公开发行,以筹集资金。
2. 国债流通
国债流通是指国家将发行的国债通过例如证券市场等途径流通。
国家发行的国债具有法律效力,可以大范围地流通。
3. 国债还本付息
国债还本付息是指国家依照其发行的国债的协议,在到期日正式向债权人支付债务的本金、利息等。
二、国债制度
国债制度是指国家对国债发行、流通和还本付息的有关规定,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财政稳定,并保障债权人的正当利益。
1. 国家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国家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包括财政预算、财政支出、财政收入等,以实现国家财政政策的有效落实。
2. 国债发行审核制度
国债发行审核制度是指国家规定,国债的发行需要征得国务院或其他授权机构的批准或审核。
3. 国债流通制度
国债流通制度是指国家规定国债的流通,要求发行国债的机构必须遵循国家有关规定,以确保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
4. 国债还本付息制度
国债还本付息制度是指国家规定国债的还本付息。
原则上国家应按时、按金额全额支付,以保证投资者的正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