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 莫言》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87 KB
- 文档页数:3
红高粱课后习题及答案红高粱是一部由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这部小说不仅描绘了红高粱的丰收和丰富的农村生活,还通过对于人物命运的描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平。
在阅读完《红高粱》之后,书中的习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
下面,我们将对红高粱课后习题进行一一解答。
1. 《红高粱》这个小说的主题是什么?《红高粱》的主题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一个家庭的故事进行描写,展现了农村社会的丰收和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人性的复杂性。
2. 《红高粱》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红高粱》中的主要人物有兰四儿、红高粱、兰四儿的丈夫和儿子。
兰四儿是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女性,她在艰难的环境下努力生活,并保护着自己的家人。
红高粱则象征着丰收和希望,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兰四儿的丈夫和儿子则代表了农民阶级的普遍命运,他们在社会的压迫下努力生活。
3. 《红高粱》中的农村社会变迁体现在哪些方面?《红高粱》中的农村社会变迁主要体现在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的改变上。
小说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和受压迫的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社会的不公平和压迫依然存在。
4. 《红高粱》中的人性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红高粱》中的人性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上。
小说中的人物既有善良和勇敢的一面,也有自私和残忍的一面。
比如,兰四儿在保护家人的同时,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采取一些不道德的手段。
这种复杂性揭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5. 《红高粱》中的丰收和希望象征着什么?《红高粱》中的丰收和希望象征着农民的努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红高粱作为农民的主要收成,代表着他们劳动的成果和对未来的希望。
18《红高粱》罗汉大爷罗汉大爷只是普通的农民,日本人来了,打破了他惯常的生活。
被抓去当苦力、被监工打骂,他想跑;看见别人跑了,他也跑了;跑了又挂念两头大黑骡,又回来拉骡子。
可是骡子竟然不认他,踢他,这让罗汉大爷“心头火起”:“竟然不认主人啦”——“好两个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至此,罗汉大爷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爆发出来。
隆冬时节,酷寒酷冷。
不是无根基的谣传,确实比往年要冷得厚实。
落雪无声?非。
不是一片片雪花,是一粒粒的雪榛子,黄昏时分从空中【课内挖掘】《罗汉大爷》一开头,作者就把视角拉到现在,用倒叙的手法,追溯那段不平常的历史。
山东快板和县志记载,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等待着英雄们的出场。
时间的流逝让曾经的一切都变成了传说,罗汉大爷也是读者期待中的一个英雄。
[技法点拨]倒叙的技巧:1.先写事件结局。
就是把事件的结局(事情的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
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2.先写后面发生的事情。
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
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顺序,因此,必须注意到“倒”“顺”之间的起、迄点,要运用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以及前后照应。
3.倒叙时要精心设计,不可截下一段就轻易地往前提,那样会弄巧成拙。
4.开头倒叙部分,要简洁、生动,不能平淡冗长。
在开始追述的时候,要用三言两语表明以下是在追述往事。
⊙精彩运用请运用倒叙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文字。
【示例】同样在下雨,同样在出租车里……一切同那个雨夜完全一样,我听着车外的雨声,再也抑制不住我的思绪……那晚我乘坐出租车回家,可天空不作美,下起倾盆大雨。
车到了小区门口,我匆匆掏出几张搞得乱七八糟的纸币当作七元钱付给了出租车司机后便冲进了雨帘。
“小伙子!小伙子!”淅淅沥沥的雨中隐约传来几声呼喊,我并没有在意。
而身后的呼唤愈来愈清晰,脚步愈来愈急促,我终于停了下来,回头一看,昏暗的路灯下出现了那位出租司机四处奔波而憔悴的面孔,而那双炯炯有神的眼中分明闪着真诚。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红高粱家族》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高粱家族(节选)①莫言父亲手提勃朗宁枪,气喘吁吁,一头皮高粱上的白粉红尘。
奶奶走到父亲面前。
奶奶刚过三十岁,扎着盘头髻,刘海五绺,像稀疏的珠帘遮着光洁的额头。
奶奶的眼睛里永远秋水汪汪,有人说是被高粱酒熏的。
奶奶问:“怎么啦?”父亲呼呼喘着气,把勃朗宁枪插进腰带。
“鬼子没来?”奶奶问。
父亲说:“冷支队,哼!我们饶不了他!”“怎么回事?”奶奶问。
父亲说:“擀拤饼。
”“没听到打呀!”奶奶说。
父亲说:“擀拤饼,多卷鸡蛋大葱。
”奶奶问:“鬼子没有来?”“余司令让擀拤饼,要你亲自送去!”奶奶说:“乡亲们,回去凑面擀拤饼吧。
”父亲转身要跑,被奶奶伸手拉住,奶奶说:“豆官,告诉娘,冷支队是怎么回事?”父亲挣开奶奶的手,气汹汹地说:“冷支队没见影,余司令饶不了他们。
”父亲跑了。
奶奶追着父亲瘦小的身影,叹了一口气……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的妻子挑着两桶绿豆汤,匆匆地往墨水河大桥赶。
她们本来想斜穿高粱地,直插东南方向,但走进高粱地后,才发现挑着担子寸步难行。
奶奶说:“嫂子,走直路吧,慢就是快。
”奶奶和王文义的妻子,像两只飞翔的大鸟,在非常空虚的大气里,极端充实地移动。
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她们走上弯弯曲曲的墨水河堤,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一个劲儿地往东赶。
父亲早就跑回桥头。
父亲向余司令报告,说拤饼一会就到,余司令满意地在他头上打了一巴掌。
队员们多半躺在高粱地里,对着太阳晒鼻孔。
父亲又跳到公路上来,公路黄中透出白来,疲惫不堪。
后来父亲就到河堤上坐着了。
他看一会东,看一会西,看一会河中流水,看一会野鸭子。
河里的景色很美,每一棵水草都活着,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里,都隐藏着秘密。
日头正晌了,河里泛起热哄哄的腥气,到处都闪烁光亮,到处都滋滋地响。
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
父亲一仰身子躺在堤上,就在这一瞬间,他心里一阵猛跳,后来他才明白,原来一切等待都会有结果的,这结果出现时,是那么普通平常,随便自然。
18.《红高粱》罗汉大爷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袒.露(tǎn ) 铁耙.(pá) 烙.铁(luò) 魁.首(kuí) B.血痂.(jiā) 碌.碡(liù)连累.(lei ) 劫掠.(lüè) C.窸窣.(sū) 秸秆.(gān ) 茎.叶(jīnɡ) 楸.树(qiū) D.趵.土(bō) 翌.日(yì) 愕.然(è) 确凿.(zuò) 解析:A 项,“烙”应读“lào”;C 项,“秆”应读“gǎn”;D 项,“凿”应读“záo”。
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瓜瓤 通谍 兴奋异常 风流韵事B.咕噜 恍惚 疯疯颠颠 胆战心惊C.聚拢 掺杂 尸横遍野 鬼鬼祟祟D.闪烁 累赘 武艺高强 粗广豪烈解析:A 项,“谍”应为“牒”;B 项,“颠颠”应为“癫癫”;D 项,“广”应为“犷”。
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黑骡子光滑的屁股上 阳光点点。
(2)奶奶在高粱叶子垛边给他的温暖令他 难忘。
(3)中年人拎起鬼子的步枪,轻悄悄地 了。
A.反映 终身 消逝B.反映 终生 消逝C.反应 终身 消失D.反应 终生 消逝解析:反映:物体的形象反着映衬到另一个物体上;反应:事情发生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终身: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说);终生:一生。
消失: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消逝:逝去,看不见。
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想到自己别无长物....,应聘时总处于下风,章勇就心烦意乱;思来想去,他决定参加特长培训班,以增加应聘的筹码。
B.农民科学种田,工人不断创新,科技工作者致力于科研……各行各业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就“中国梦”添枝加叶....。
C.今年中秋之夜的月亮分外明亮,面对碧玉盘中一轮珠圆玉润....的明月,我们这群求学异乡的学子也不禁乡情悠悠,思绪翩翩。
18.《红高粱》罗汉大爷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袒.露(tǎn)铁耙.(pá)烙.铁(luò) 魁.首(kuí)B.血痂.(jiā) 碌.碡(liù)连累.(lei) 劫掠.(lüè)C.窸窣.(sū) 秸秆.(gān)茎.叶(jīnɡ) 楸.树(qiū)D.趵.土(bō) 翌.日(yì)愕.然(è) 确凿.(zuò)解析:A项,“烙”应读“lào”;C项,“秆”应读“gǎn”;D项,“凿”应读“záo”。
答案: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瓜瓤通谍兴奋异常风流韵事B.咕噜恍惚疯疯颠颠胆战心惊C.聚拢掺杂尸横遍野鬼鬼祟祟D.闪烁累赘武艺高强粗广豪烈解析:A项,“谍”应为“牒”;B项,“颠颠”应为“癫癫”;D项,“广”应为“犷”。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她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分子,她得维护这个家庭的利益,她不能容忍吃里扒外....。
B.国际足联主席对巴西成功举办世界杯充满溢美之词....,他说,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巴西的组织工作可以得9分。
C.雾霾天气与工业污染、煤炭燃烧、汽车尾气等休戚相关....,但现实中,淘汰落后产能、改变能源结构等措施的落实步履维艰。
D.电视剧《红高粱》讲述了一段关于爱与恨、征服与被征服的充满生命力的传奇故事,情节波澜壮阔....,获得了观众一致好评。
解析:B项,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辞,贬词误用为褒词。
C项,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
此处用错对象。
D项,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此处用错对象,“情节”应是“波澜起伏”。
答案:A4.(2015·天津高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红高粱练习题
红高粱,是中国作家莫言的长篇小说。
本书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爱恨情仇,展现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下面是一些关于《红高粱》的练习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1. 《红高粱》这个题目中的“红高粱”在小说中有何寓意?
2. 描述李卫当兵离家的情节,并分析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3. 小说中,李卫的军衔起初是士兵,后来升为团长。
分析他在军队中的表现和成长。
4. 讨论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形象,比如李卫的妻子、阿朱和红妹等人物。
5. 《红高粱》中通过哪些手法展现了中国的乡村生活和社会状况?
6. 分析小说中的家族观念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7. 书中的主要冲突是什么?这些冲突如何推动故事的发展?
8. 小说中描写了很多暴力和血腥的场景,这些场景有何作用?
9. 分析小说的叙事结构,包括故事的起承转合和时间跨度。
10. 通过阅读《红高粱》,你对那个时期的中国有了怎样的认识?有什么感悟?
以上是一些关于《红高粱》的练习题,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阅读体验进行回答。
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小
说中的人物形象、主题和背景,并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阅读《红高粱》不仅仅是享受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次体验和思考。
18.《红高粱》罗汉大爷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袒.露(tǎn ) 铁耙.(pá) 烙.铁(luò) 魁.首(kuí) B.血痂.(jiā) 碌.碡(liù)连累.(lei ) 劫掠.(lüè) C.窸窣.(sū) 秸秆.(gān ) 茎.叶(jīnɡ) 楸.树(qiū) D.趵.土(bō) 翌.日(yì) 愕.然(è) 确凿.(zuò) 解析:A 项,“烙”应读“lào”;C 项,“秆”应读“gǎn”;D 项,“凿”应读“záo”。
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瓜瓤 通谍 兴奋异常 风流韵事B.咕噜 恍惚 疯疯颠颠 胆战心惊C.聚拢 掺杂 尸横遍野 鬼鬼祟祟D.闪烁 累赘 武艺高强 粗广豪烈解析:A 项,“谍”应为“牒”;B 项,“颠颠”应为“癫癫”;D 项,“广”应为“犷”。
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黑骡子光滑的屁股上 阳光点点。
(2)奶奶在高粱叶子垛边给他的温暖令他 难忘。
(3)中年人拎起鬼子的步枪,轻悄悄地 了。
A.反映 终身 消逝B.反映 终生 消逝C.反应 终身 消失D.反应 终生 消逝解析:反映:物体的形象反着映衬到另一个物体上;反应:事情发生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终身: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说);终生:一生。
消失: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消逝:逝去,看不见。
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想到自己别无长物....,应聘时总处于下风,章勇就心烦意乱;思来想去,他决定参加特长培训班,以增加应聘的筹码。
B.农民科学种田,工人不断创新,科技工作者致力于科研……各行各业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就“中国梦”添枝加叶....。
C.今年中秋之夜的月亮分外明亮,面对碧玉盘中一轮珠圆玉润....的明月,我们这群求学异乡的学子也不禁乡情悠悠,思绪翩翩。
18 《红高粱》罗汉大爷罗汉大爷只是普通的农民,日本人来了,打破了他惯常的生活。
被抓去当苦力、被监工打骂,他想跑;看见别人跑了,他也跑了;跑了又挂念两头大黑骡,又回来拉骡子。
可是骡子竟然不认他,踢他,这让罗汉大爷“心头火起”:“竟然不认主人啦”——“好两个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至此,罗汉大爷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爆发出来。
隆冬时节,酷寒酷冷。
不是无根基的谣传,确实比往年要冷得厚实。
落雪无声?非。
不是一片片雪花,是一粒粒的雪榛子,黄昏时分从空中抖抖瑟瑟的落下,落在孤独、匆忙赶路者红色连帽羽绒服大氅上,沙沙作响,心似茫然。
落到天亮,地上也只是薄薄的一层,疑是霜。
或是缺少了与大多数绿叶的接触与共鸣,所以少了欢欣与热闹,显得无边的寂寥与清冷,还有一片无色无【课内挖掘】《罗汉大爷》一开头,作者就把视角拉到现在,用倒叙的手法,追溯那段不平常的历史。
山东快板和县志记载,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等待着英雄们的出场。
时间的流逝让曾经的一切都变成了传说,罗汉大爷也是读者期待中的一个英雄。
倒叙的技巧:1.先写事件结局。
就是把事件的结局(事情的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
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2.先写后面发生的事情。
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
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顺序,因此,必须注意到“倒”“顺”之间的起、迄点,要运用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以及前后照应。
3.倒叙时要精心设计,不可截下一段就轻易地往前提,那样会弄巧成拙。
4.开头倒叙部分,要简洁、生动,不能平淡冗长。
在开始追述的时候,要用三言两语表明以下是在追述往事。
⊙精彩运用请运用倒叙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文字。
【示例】同样在下雨,同样在出租车里……一切同那个雨夜完全一样,我听着车外的雨声,再也抑制不住我的思绪……那晚我乘坐出租车回家,可天空不作美,下起倾盆大雨。
红高粱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焦.虑蛟.龙搅.拌心存侥.幸昧.联袂.妩媚.相濡以沫.杼.枢.纽殊.荣仗义疏.财D.协.调挟.制和谐.改邪.归正解析:A项,“搅〞“侥〞读“jiǎo〞,其余均读“jiāo〞;B项,“沫〞读“mò〞,其余均读“mèi〞;C项,“杼〞读“zhù〞,其余均读“shū〞;D项,均读“xié〞。
答案:D2.以下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踉跄时过境迁渲泄是可忍孰不可忍B.老鸹老羞成怒编篡偷鸡不着蚀把米C.血痂焦躁不安厮打醉翁之意不在酒D.颈挛麻木不仁倔强一年之计在于春解析:A项,“渲〞应为“宣〞;B项,“篡〞应为“纂〞;D项,“颈〞应为“痉〞。
答案:C3.依次填入以下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项〔〕〔1〕黑骡子光滑的屁股上_________阳光点点。
〔2〕奶奶在高粱叶子垛边给他的温暖令他_________难忘。
〔3〕中年人拎起鬼子的步枪,轻悄悄地_________了。
A.反映终身消逝B.反映终生消逝C.反响终身消失D.反响终生消逝解析:反映:把客观情况或意见、态度告诉上级;反响:事情发生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终身: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说〕;终生:一生〔多就事业说〕。
消失: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消逝:逝去,看不见。
答案:A4.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项…〔〕六神无主....,像孩子一样胡胡涂涂地哭起来。
B.骡马弹蹄吹鼻。
破篷布上,漏出几颗鬼鬼崇崇....的星辰。
C.奶奶注视着红高粱,在她朦胧的眼睛里,高粱们巧夺天工....,奇形怪状。
D.公路两侧的河堤上,高粱地里,横七竖八....地躺着死尸和伤兵。
解析:巧夺天工:形容技艺极其精巧,不合语境。
答案:C5.“一股紫红色的火苗,也在他空白的脑子里缓缓地亮起来。
〞在这句话中,“紫红色的火苗〞指的是什么?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2024年高考语文莫言小说专练莫言作品:《蛙》《红高粱家族》《奇死》《诗人金希普》《儿子的敌人》《放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蛙(节选)莫言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
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
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
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
那是一吨龙口煤矿生产的优质煤块,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
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么亮的煤。
村里的车把式王脚,赶着马车,把那吨煤从县城运回。
王脚方头、粗颈、口吃,讲话时,目放精光,脸憋得通红。
他儿子王肝,女儿王胆,都是我的同学。
王肝与王胆是异卵双胎。
王脚脖子上有汗,解下腰间那块蓝布擦拭。
擦汗时看到儿子王肝和女儿王胆,便大声喝斥:回家割草去!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
王胆转头就跑——她跑起来身体摇摇摆摆,重心不稳,像个初学走路的婴孩,很是可爱——王肝往后缩缩,但不走。
王肝为父亲的职业感到荣耀。
现在的小学生,即便父亲是开飞机的,也体会不到王肝那时的荣耀。
村子里有很多人羡慕这职业,但都望骡却步。
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第二个是王胆。
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
我们都很敬畏王脚。
他身高一米九,双肩宽阔,力大如牛,二百斤重的石碌磕,双手抓起,胳膊一挺,便举过头顶。
尤其让我们敬佩的,是他的神鞭。
疯骡咬破袁腮头颅那次,他拉上车闸,双腿叉开,站在车辕两边,挥舞鞭子,抽打疯骡屁股。
那真是一鞭一道血痕,一鞭一声脆响。
疯骡起初还尥蹶子,但一会儿工夫便浑身颤抖,前腿跪在地上,脑袋低垂,嘴巴啃着泥土,撅着屁股承揍。
后来还是袁腮的爹袁脸说,老王,饶了它吧!王脚才悻悻地罢休。
袁脸是党支部书记,村里最大的官。
《红高粱》罗汉大爷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袒.露(tǎn) 铁耙.(pá) 烙.铁(luò) 魁.首(kuí) B.血痂.(jiā) 碌.碡(liù)连累.(lei) 劫掠.(lüè) C.窸窣.(sū) 秸秆.(gān) 茎.叶(jīnɡ) 楸.树(qiū) D.趵.土(bō) 翌.日(yì) 愕.然(è) 确凿.(zuò) 解析:A 项,“烙”应读“lào”;C 项,“秆”应读“gǎn”;D 项,“凿”应读“záo”。
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瓜瓤 通谍 兴奋异常 风流韵事B.咕噜 恍惚 疯疯颠颠 胆战心惊C.聚拢 掺杂 尸横遍野 鬼鬼祟祟D.闪烁 累赘 武艺高强 粗广豪烈解析:A 项,“谍”应为“牒”;B 项,“颠颠”应为“癫癫”;D 项,“广”应为“犷”。
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黑骡子光滑的屁股上 阳光点点。
(2)奶奶在高粱叶子垛边给他的温暖令他 难忘。
(3)中年人拎起鬼子的步枪,轻悄悄地 了。
A.反映 终身 消逝B.反映 终生 消逝C.反应 终身 消失D.反应 终生 消逝解析:反映:物体的形象反着映衬到另一个物体上;反应:事情发生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终身: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说);终生:一生。
消失: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消逝:逝去,看不见。
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想到自己别无长物....,应聘时总处于下风,章勇就心烦意乱;思来想去,他决定参加特长培训班,以增加应聘的筹码。
B.农民科学种田,工人不断创新,科技工作者致力于科研……各行各业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就“中国梦”添枝加叶....。
C.今年中秋之夜的月亮分外明亮,面对碧玉盘中一轮珠圆玉润....的明月,我们这群求学异乡的学子也不禁乡情悠悠,思绪翩翩。
《红高粱》[语言运用层]1.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爷被打得六神无主....,像孩子一样胡胡涂涂地哭起来。
B.骡马弹蹄吹鼻。
破篷布上,漏出几颗鬼鬼祟祟....的星辰。
C.奶奶注视着红高粱,在她朦胧的眼睛里,高粱们巧夺天工....,奇形怪状。
D.公路两侧的河堤上,高粱地里,横七竖八....地躺着死尸和伤兵。
【解析】C项,“巧夺天工”形容技艺极其精巧,不合语境。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影响下,未来5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超过5 000亿美元以上,出境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将率先受益。
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不仅将经济增长动力引擎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会提高亚洲资本的利用效率及对区域发展的贡献水平。
C.2015“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继续围绕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在推选出“最美乡村教师”的同时,特别增设一个团队奖,授予那些积极参与志愿支教的大学生团队。
D.李光耀是深谙东西方文化的政治家,他将东方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现代的法制、民主思想融合,创立了别具一格的新加坡发展模式。
【解析】A项,“超过5 000亿美元以上”不合逻辑。
B项,句子成分残缺。
“不仅将经济增长……”改为“不仅将加强经济增长……”。
C项,句子杂糅。
句子将“围绕中国梦的主题”和“以中国梦为主题”两个意思杂糅在一起。
【答案】 D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莫言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①__________________。
君不见,他扎根高密乡几十年,致力于打造乡土题材的作品;君不见,他将自己的切身体会融入字里行间;君不见,他写下的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传世佳作。
如果莫言的作品②__________________,毫无根据地高谈阔论,它们还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吗?俗话说:“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9单元第18课红高粱习题练习一(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生疮(chuāng) 瓜窖(jiào)劫掠一空(jiē) 相形见绌(chù)B.魁首(kuí)愕然(è)踉踉跄跄(liàng) 淅淅沥沥(lì)C.痉挛(lán) 嘶哑(yǎ) 流水潺潺(chán) 气噎咽喉(yē)D.漾溢(yàng)灼热(zhóu) 树碑立传(bēi)烽火岁月(fē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瓜瓤一摞白碗风流韵事通谍B.棱角疯疯颠颠胆战心惊恍惚C.聚拢尸横遍野鬼鬼祟祟掺杂D.闪烁武艺高强粗广豪放颤抖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难堪(难以忍受;难为情) 六神无主(形容惊慌或着急而没有主意)B.倔强(性格坚强)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C.噩梦(可怕的梦) 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D.痉挛(肌肉紧张,不自主地收缩) 粗犷(①粗野;粗鲁②粗豪,豪放)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1987年,张艺谋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影片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B.家境贫寒,如何改变命运?概括起来,主要渠道不外是两种:打工或读书。
而这两条路走起来对他来说似乎都很困难。
C.由文化部、浙江省政府主办的《东西贯中——吴冠中艺术回顾大展》于11月20日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这是迄今为止吴冠中艺术作品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
D.力求简洁,《巨流河》从原稿的三十余万字压缩至二十五万字,成为一部“用简单句、肯定句完成的作品”。
(台大教授陈芳明语)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红高粱》——一部描绘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
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
文学文本阅读(共14分)阅读小说《红高粱》,完成1—3题.①奶奶躺着,沐浴着高粱地里清丽的温暖,她感到自己轻捷如燕,贴着高粱穗子潇洒地滑行。
那些走马转蓬般的图像运动减缓,单扁郎、单廷秀、曾外祖父、曾外祖母、罗汉大爷,,多少仇视的、感激的、凶残的、敦厚的面容都已经出现过又都消逝了。
奶奶三十年的历史,正由她自己写着最后一笔,过去的一切,像一颗颗香气馥郁的果子,箭矢般坠落在地,而未来的一切,奶奶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些稍纵即逝的光圈。
只有短暂的又粘又滑的现在,奶奶还拼命抓住不放。
奶奶感到我父亲那两只兽爪般的小手正在抚摸着她,父亲胆怯的叫娘声,让奶奶恨爱漶灭、恩仇并泯的意识里,又溅出几束眷恋人生的火花。
奶奶极力想抬起手臂,爱抚一下我父亲的脸,手臂却怎么也抬不起来了。
奶奶正向上飞奔,她看到了从天国射下来的一束五彩的强光,她听到了来自天国的、用唢吶、大喇叭、小喇叭合奏出的庄严的音乐。
②奶奶感到疲乏极了,那个滑溜溜的现在的把柄、人生世界的把柄,就要从她手里滑脱。
这就是死吗?我就要死了吗?再也见不到这天,这地,这高粱,这儿子,这正在带兵打仗的情人?枪声响得那么遥远,一切都隔着一层厚重的烟雾。
豆官!豆官!我的儿,你来帮娘一把,你拉住娘,娘不想死,天哪!天,,天赐我情人,天赐我儿子,天赐我财富,天赐我三十年红高粱般充实的生活。
天,你既然给了我,就不要再收回,你宽恕了我吧,你放了我吧!天,你认为我有罪吗?你认为我跟一个麻风病人同枕交颈,生出一窝癞皮烂肉的魔鬼,使这个美丽的世界污秽不堪是对还是错?天,什么叫贞节?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
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都不怕。
但我不想死,我要活,我要多看几眼这个世界,我的天哪,,③奶奶的真诚感动上天,她的干涸的眼睛里,又滋出了新鲜的津液,奇异的来自天国的光辉在她的眼里闪烁,奶奶又看到了父亲金黄的脸蛋和酷似爷爷的那两只眼睛。
红高粱阅读理解
哇塞,《红高粱》这本书,那可真是太精彩啦!就像是一片广袤而充满生命力的田野,让你不由自主地就沉浸其中。
你看那九儿,多有个性的一个女子啊!她敢爱敢恨,像一团热烈的火焰。
还记得她面对那些刁难时表现出的勇敢吗?“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胆量啊!”爷爷常跟我讲起九儿的故事,一脸佩服的神情。
还有余占鳌,他就像那野性未驯的红高粱,充满了力量和冲动。
他和九儿之间的感情,哎呀,那叫一个纠葛!“这感情不就像那纠结在一起的红高粱穗吗?”我有时候会这么问自己。
他们俩的互动,一会儿争吵,一会儿又亲密无间,让人看得是既揪心又兴奋。
书中描写的那些场景,那一片片红高粱地,仿佛在你眼前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
“这场景难道不跟我们身边的田野一样真实吗?”你能感受到那股生命的气息,热烈而奔放。
里面的人物,每一个都那么鲜活,仿佛他们就生活在我们周围。
“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人嘛!”
读《红高粱》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冒险,你会跟着那些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它可不只是一本书,它是一个充满故事
和情感的世界!我觉得吧,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红高粱》,去感受那独特的魅力,去理解那些人性的复杂和美好。
不管你是喜欢文学还是只是想找一本能打动你的书,《红高粱》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高粱(节选)莫言刘罗汉大爷是我们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人物。
我查阅过县志,县志载:民国二十七年,日军捉高密、平度、胶县民夫累计四十万人次,修筑胶平公路。
毁稼禾无数。
公路两侧村庄中骡马被劫掠一空。
农民刘罗汉,乘夜潜入,用铁锹铲伤骡蹄马腿无数,被捉获。
翌日,日军在拴马桩上将刘罗汉剥皮零割示众。
刘面无惧色,骂不绝口,至死方休。
确实是这样,胶平公路修筑到我们这里时,遍野的高粱只长到齐人腰高。
长七十里宽六十里的低洼平原上,除了点缀着几十个村庄,纵横着两条河流,曲折着几十条乡间土路外,绿浪般招展着的全是高粱。
平原北边的白马山上,那块白色的马状巨石,在我们村头上看得清清楚楚。
锄高粱的农民们抬头见白马,低头见黑土,汗滴禾下土,心中好痛苦!风传着日本人要在平原修路,村里人早就惶惶不安,焦急地等待着大祸降临。
日本人说来就来。
日本鬼子带着伪军到我们村里抓民夫拉骡马时,我父亲还在睡觉。
他是被烧酒作坊那边的吵闹声惊醒的。
奶奶拉着父亲的手,颠着两只笋尖般的小脚,跑到烧酒作坊院里去。
当时,我家烧酒作坊院子里,摆着十几口大瓮,瓮里满装着优质白酒,酒香飘遍全村。
两个穿黄衣的日本人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在院子里站着。
两个穿黑衣的中国人肩背着枪,正要解栓在楸树上的两头大黑骡子。
罗汉大爷一次一次地扑向那个解缰绳的小个子伪军,但一次一次地都被那个大个子伪军用枪筒子戳退。
初夏天气,罗汉大爷只穿一件单衫,袒露的胸膛上布满被枪口戳出的紫红圆圈。
罗汉大爷说:“弟兄们,有话好说,有话好说。
”大个子伪军说:“老畜生,滚到一边去。
”罗汉大爷说:“这是东家的牲口,不能拉。
”伪军说:“再吵嚷就毙了你个小舅子!”日本兵端着枪,像泥神一样。
奶奶和我父亲一进院,罗汉大爷就说:“他们要拉咱的骡子。
”奶奶说:“先生,我们是良民。
”日本兵眯着眼睛对奶奶笑。
小个子伪军把骡子解开,用力牵扯,骡子倔强地高昂着头,死死不肯移步。
大个子伪军上去用枪戳骡子屁股,骡子愤怒起蹄,明亮的蹄铁趵起泥土,溅了伪军一脸。
文学类文本阅读
红高粱
莫言①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余司令说:“立住吧。
”奶奶就立住了。
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
”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
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
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
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
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
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忙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一—日本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始开炮——
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
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的紫红色影子。
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性的退化。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
雾奇浓,活泼多变。
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
在这次雾中行军里,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
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
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
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
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籍,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
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脚迟缓。
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
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
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
腥甜味愈加强烈,余司令大喊一声:“日本狗!狗娘养的日本!”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
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
那股弥漫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拐进高粱地后,雾更显凝滞,质量加大,流动感少,在人的身体与人负载的物体碰撞高粱秸秆后,随着高粱嚓嚓啦啦的幽怨鸣声,一大滴一大滴的沉重水珠扑簌簌落下。
水珠冰凉清爽,味道鲜美,我父亲仰脸时,一滴大水珠准确地打进他的嘴里。
父亲看到舒缓的雾团里,晃动着高粱沉甸甸的头颅。
高粱沾满了露水的柔韧叶片,锯着父亲的衣衫和面颊。
高粱晃动激起的小风在父亲头顶上短促出击,墨水河的流水声愈来愈响。
(有删改)【注】①莫言:山东高密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本文选自其长篇小说《红高粱》的第一部分,文中的余占鳌就是“我父亲”的生父。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主要人物余占鳌是名满天下的抗日英雄,“我父亲”则在战争的腥风血雨中成长。
B. 小说以余司令带领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战斗过程为故事线索,在这场战斗中,有三百多个乡亲牺牲了。
C. 广袤美丽、饱浸着鲜血的高粱地,是爱恨情愁的故事展开的背景,同时,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红高粱,也是高密东北乡父老乡亲的化身。
D. 小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农民高尚人格的深挚赞美,也流露出文明进步中隐含种性退化的遗憾,呼唤着强有力的生命形态。
8.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艺术特色。
9. 小说的叙事很有特色,请从叙事角度和叙事时间方面,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7. D 8. 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奶奶比作愈离愈远的岸,写出了少年对母亲的依依不舍。
把雾比作汹涌的海水,既点明了农民队伍清晨行军的环境,也暗示了父亲内心的不安。
把余司令比作船舷,写出了“我父亲”对余司令的崇仰和在他身边所获得的安全感。
全句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十四岁的少年离开母亲,走向战场的真切感受,使行军画面更有感染力。
9. ①作者以第一人称来展开叙述,但是事件的亲历者却是“我父亲”,“我”是故事的旁观者,这样既有亲历者真切直接的见闻感受,又便于展开抒情和评论。
(即同时运用了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双重叙事
视角,在亲历记录、评述间自由切换。
)②小说的时间顺序被完全打乱,把不同时间点的故事剪切在一个画面里:其中有“我父亲”生父余司令带领农民对抗日军的战斗,“我父亲”那时的行军见闻,“我”现在对高密的感受等,将祖孙三代的经历结合成家族的整体故事。
大幅度的时空跳跃,形成了故事的陌生化,吸引读者。
(即叙事上采用心理时间,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