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习作:_____即景(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1.01 KB
- 文档页数:9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习作:______即景》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习作:______即景》中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感情与情感。
2.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自然景色的感悟和理解。
3.能灵活运用语言描述身边的景物或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领悟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通过反复阅读,能准确描述所见所感。
三、教学准备1.课文《习作:______即景》2.黑板、彩色粉笔3.教学课件或PPT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课件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于景色的感受与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表达欲望。
2. 学习《习作:______即景》•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描述的场景与感受。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挥,分享对于课文中情感的理解与感悟。
3. 分析《习作:______即景》•通过导入、学习课文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感情表达等。
4. 创作练习•让学生围绕自己所见所感,展开创作练习。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身边的景物或情感。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最印象深刻的场景进行写作。
5. 作业布置•布置学生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家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撰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件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或情感。
五、教学反馈老师可以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口头表达等方式进行教学反馈,及时帮助学生改进写作或表达能力。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领悟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还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于自然景色的感悟和理解。
希望学生能在写作和表达能力上有所提升。
以上是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习作:______即景》优质课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_即景》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习作:______即景》的含义。
2.掌握习作的写作要领。
3.了解即景写作的特点及技巧。
能力目标1.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周围的景物。
2.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3.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美丽事物的欣赏能力。
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习作的含义。
2.掌握习作的写作要领。
难点1.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2.掌握即景写作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______即景”。
2. 学习新知(20分钟)1.老师解释习作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含义。
2.老师讲解习作的写作要领,例如观察周围的事物,用生动的语言描写等。
3.老师介绍即景写作的特点和技巧,例如捕捉瞬间,突出细节等。
3. 练习与巩固(30分钟)1.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围绕教室、校园或其他场景展开描写。
2.学生相互交流习作,提出建议和改进建议。
3.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4. 总结与反思(10分钟)1.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习作和即景写作的重要性。
2.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思考自己在写作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习作和即景写作概念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另外,在写作过程中,一些学生表达不够生动,需要提醒他们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多维度的指导和引导,帮助他们写出更加精彩的习作作品。
以上即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能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_即景》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习作:风景即景》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作文。
这篇作文要求学生能够观察身边的风景,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风景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这篇作文,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来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并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是,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观察不够细致,描写不够生动,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细致观察身边的风景,发现美好事物。
2.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风景的感受和体验。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
2.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例法:教师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观察和表达。
3.讨论法: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风景图片或视频,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教师准备相关的范文,用于示例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相关的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示例:教师展示一片美丽的树林,让学生观察树林的特点,如树木的形状、颜色,树林中的生物等。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的范文,让学生了解如何观察和表达。
示例:教师呈现一篇关于海滩的范文,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观察海滩的,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篇关于风景的短文。
示例: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风景,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风景的感受和体验。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_______即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即景》一课,主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并能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教材通过提供具体的景物描写,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如何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具体,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节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观察、表达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并能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并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2.教学难点:如何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具体。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和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景物图片或视频。
2.学生准备: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准备进行写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景物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习作:即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篇优秀的景物描写文章,让学生朗读并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和表达的。
学生可以边朗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景物的样子,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景物进行观察,并用语言进行描绘。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景物的细节,并用恰当的词语进行表达。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组的观察和描绘成果。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对分享的学生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进行创新性的描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_即景》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1.大自然非常奇妙和美好,亲近自然,让我们尽情愉悦,现在我们就一起感受一下。
(播放景物变化视频)交流看到的景象。
2.同学们课前已经走进了自然,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观察发现。
3.出示三篇例文,自由读,看看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变化写出来的。
(1)发现变化的异同之处。
(2)体会从何表现动态变化。
(3)会运用的写作手法:在这些描写中,哪些语句最打动你?为什么?
(4)对照实践,发现动态变化特点。
4.浏览课文《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发现构思特点。
5.补充题目,拟定提纲后完成习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_即景》教学设计
附:
《习作:______即景》他评表
共计:分
《习作:______即景》自评表
共计:分
【作业设计】
1.完成习作的自评、他评并及时根据评价修改习作。
2.针对共性问题再次修改习作。
3.誊抄作文,完成征文投稿。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习作:________即景》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习作:________即景》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2.能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述所见所感,写出一篇自己的《________即景》作文。
3.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升写作能力。
4.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发现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篇章结构,抓住重点,写出一篇有主题、有感情的《________即景》作文。
2.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所见所感,突出重点,用心描写。
三、教学难点1.如何在短文中表现对所见景物的感悟和体验。
2.如何避免教条式的表达,体现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热身•讲解“即景”之意,引导学生联想并讨论出所见。
•给学生观看一段短视频,让他们描述所见,打开思路。
2. 导入•以图画或一幅图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感知所见的景物及周边环境。
3. 教学核心•分析文章结构:引子、事情经过、结尾,并进行解读。
•示范如何以“即景”为题目写作,强调情感共鸣的重要性。
4. 练习环节•让学生分组,找几组同学互相交换所见所感,并帮助对方提炼核心。
•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
5. 提高•分享好的作品,让学生相互分享感悟,并进行互动讨论,有益于提升写作水平。
6. 结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勇于展示自己独特的观察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即景”写作中对情感表达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激励。
未来的教学应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让学生的作品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习作:________即景》这篇文章,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习作:______即景》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习作:______即景》这一课文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和笔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激发创作潜力。
二、教学准备1.复印教材《习作:______即景》的课文。
2.准备讲解材料和图片辅助教学。
3.提前准备相关写作素材,以便学生参考。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引入《习作:______即景》这一课文。
第二步:教学重难点1.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作文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写作中的起承转合。
3.激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培养写作素材来源。
第三步:实践演练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选择一个景物,写一篇以“______”为主题的短文。
2.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重情感表达和细节描写,培养写作的审美能力。
3.让学生相互交流作文,进行互评互鉴,提升写作水平。
第四步:总结反思1.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2.让学生自评自省,总结写作经验,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不足以及改进方法。
3.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个提升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过程,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习作:______即景》为主题,通过讲解、实践和总结的方式,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细致描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作潜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些学生缺乏思维深度和表达能力,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指导。
下一节课可以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也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在写作中有更大的收获和进步。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和反思,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即景教学设计(共2个课时,表格式)课题习作:______即景主备教师【课前解析】本次习作是半命题作文“____即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
“即景”的意思是眼前的、当下的景物,这就要求所写的景物是较短时间内所见,并且要有一定变化。
教材第一部分明确了习作内容。
首先列举了学生熟悉的自然景观,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变化,打开习作思路。
其次提出习作任务,在四年级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的要求。
教材从身边景物入手,以雨中、日落、田野和窗外为例,既提示学生如何根据观察对象把习作题目补充完整,又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习作思路。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习作要求: 一要按顺序写景物;二要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并以“窗外即景”“日落即景”为例,对习作要求进一步讲解,引导学生重温描写景物的基本顺序,迁移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动态描写,落实本次习作的要求,突破习作重点和难点。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修改的要求和建议。
习作完成后,要通过“读一读”的方式,检查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变化”,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教材有一幅插图,插图上远处有山,近处有树,还有展翅高飞的鸟儿喷薄而出的朝阳……画面有远景有近景,有动态,有静态,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教学目标】 1.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教学重点】能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教学难点】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1.课前观察。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一课时(习作指导)【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引出习作内容1.交流分享,完成命题。
(1)(出示课件3)教师引导:本单元,我们领略了古诗中描写的景色,感受了春夏秋冬特定时间的景致,看到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的不同情境,还欣赏了不同地点的月亮。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_即景教案+学习任务单(表格式)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小学语文年级五年级学期秋季课题习作:即景教科书书名: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变化。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理解“即景”的意思1.回顾本单元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写法。
2.理解“即景”的意思。
知道“即景”指就眼前景物(做诗文或绘画),指的是眼前的、较短时间内所见的景物。
3.学生判断以下内容是否属于“即景”。
(1)一年四季每个季节最美丽的景色。
(2)春天黎明天空颜色变化的景象。
(3)窗外梧桐树从发芽到落叶的过程。
(4)窗外梧桐树经历一场暴雨后的变化。
二、拓展思路,拟定题目1.引导学生思考:(在即景前加上“”)横线上可以填什么?请同学浏览教材第2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提出了哪些习作要求。
2.请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是自然现象,哪些是自然景观。
3.启发学生在拟题时,可以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补充到题目中去,比如说“雨中即景”“日落即景”“田野即景”,也可以把观察景物的范围补充进去,比如“窗外即景”,但所写的内容必须是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大自然的景色。
三、指导写作1.引导学生思考:本次习作,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教材第3自然段,想一想。
2.指导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
(1)启发学生思考下面两个片段别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片段一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颐和园》片段二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____即景》名师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风景即景》是通过观察自然景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教材提供了大量的风景描写范文,旨在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但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将景色描绘得生动形象,对他们来说仍是一个挑战。
此外,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认识和体验也有所不同,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描绘景色,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表达,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观察景色,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2.教学难点:如何将景色描绘得生动形象,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营造美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范文,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写作技巧。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相互借鉴、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风景图片、视频或音乐素材。
2.收集一些优秀的风景描写范文。
3.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或音乐素材,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些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呈现(10分钟)呈现优秀范文,让学生欣赏并进行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景色的?运用了哪些词语和句式?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借鉴、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景色。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个别辅导。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景色与自己的情感相结合?让学生尝试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习作即景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句。
2.按一定顺序把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习作练习中,把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写清楚,写具体,重点突出景物的变化,使画面更加的鲜活。
3.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4.学会自己修改习作,并乐于和同学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教学重点】
1.能按照一定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2.学会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按一定顺序、学习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和动静相结合的对比方式,把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写清楚,写具体,重点写好景物的变化。
3.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4.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学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按一定顺序、学习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和动静相结合的对比方式,把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写清楚,写具体,重点写好景物的变化。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课件页
码
一、欣赏图文,导入新课
1.课件一:慢慢地,太阳被堆积起来的乌黑云片
遮掩了,光线暗淡下去。
这一定是太阳公公粗心大意,
不小心打翻了墨汁瓶,所以天幕上染了一层黑色。
顿
时,天上划了一条闪线,这该是闪电爷爷的“杰作”
吧,它应该在学绘画。
过后,传来了“轰隆轰隆”震
耳欲聋的雷声,雷公公连续批评了闪电爷爷几下,之所以它大发雷霆,是因为闪电爷爷的作品不合格,不应该展示给人间。
不过,雷公公的火气也太大了,那训斥声噼里啪啦的,比鞭炮声还更猛啊!不久,天庭好像接到了及时任务似的,着急地向人间泼水,拼命地泼个不停。
“嘀嗒嘀嗒”、“咚咚”、“哗哗”……那雨时大时小,时粗时细,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总是捉弄人们,那雨声更是奇妙无比,各种各样的,一点也不单调。
有时像海浪在翻滚不息,有时又像乐队在演奏浪漫的小曲,有时雨声就如小孩子的哭泣……雨水砸在地上溅起了无数像黄豆(2)(3)
粒大小的水泡,路旁的野花在风雨中摇晃……
(1)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独立欣赏图片,阅读资料。
(2)小组交流,畅谈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段简短的话运用拟人的写法,围绕“雷雨”
进行描写,介绍了天气的变化及雷雨的过程。
2.课件二:夕阳快落山了,太阳如同一个快乐
儿童,顶着红扑扑的脸蛋照映天和海,把天和海变
成一朱红的世界。
太阳慢慢落下,到了海面上,又
平稳地停住,“夕阳无限好”人们不敢眨眼生怕这
美丽的景色就会瞬间不见了。
太阳徘徊着水天相接地方,好像是眷恋着,不想离去。
天空云彩也被染成红色,给大海蒙上一片迷人纱巾。
太阳像一个跳水运动员悄然无声跳入水中,天边留下一抹姑娘羞红云霞。
(1)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独立欣赏图片,阅读资料。
(2)小组交流,畅谈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段简短的话运用拟人的写法,介绍了海上日落的过程。
描写了日落时天空颜色的变化。
2.课件三:春天,正是油菜花开得最灿烂的时
节,一簇簇比赛似的往上窜。
在阳光的映衬下,光
彩耀眼。
一眼望去,好似一片金色的海洋,使人顿
感心旷神怡。
我拿着画笔,用心地描绘着这道春天
的亮色。
画着画着,我仿佛已置身于油菜花的乐园,
一簇簇油菜花张开了笑脸,一道道金色的海浪般向我涌来,此起彼伏。
我沉浸在花的海洋中,被它们优美的舞姿所吸引了。
油菜花的周围已经来了不请自来的“客人”。
身着黄、白两色礼服的蝴蝶来和油菜花“约会”来了。
它们萦绕着油菜花翩翩起舞,欢快的舞姿令人陶醉!好一幅“留连戏蝶时时舞”的优美画面!我看得呆了。
待小蝴蝶表演完毕,停落在油菜花上歇闲时,我飞快地拿起画笔,快速画下这难得一见的场面。
(1)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独立欣赏图片,阅读资料。
(2)小组交流,畅谈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段简短的话运用了拟人、比喻写法抓住油菜花的主要特点进行介绍。
蜜蜂和蝴蝶的到来使得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让人回味无穷。
3.总结交流:同学们,朝霞喷薄而出,夕阳缓缓西沉;林中百鸟争鸣,园中鲜花怒放……大自然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
这节作文课就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
(板书:即景)【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有顺序观察的能力,为写作中按一定的顺序有层次的写话作好铺垫,交流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文段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4)(5)(6)
描写,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
】
二、了解习作内容
1.课件出示朝阳欲出图,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介
绍一下图上的内容。
2.课件出示:阴晴圆缺,四季变化,气候的冷暖,
刮风下雨,白天黑夜,日出日落,飞雪……各种自然现
象交替循环,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朝霞喷薄而出,
夕阳缓缓西沉;林中百鸟争鸣,园中鲜花怒放……大自然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
让我们把身边的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介绍给别吧!
3.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原因。
三、审题指导
1.学生自由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2.小组交流,说说本次习作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如,写窗外即景,可以按空间顺序,由近及远地写一写窗外的景物。
(2)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如,写日落即景,可以写一写太阳落下时形状的变化以及夕阳下景物色彩的变化。
(3)会自己修改习作,并乐于和同学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四、思路导航。
1.小组交流:如何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呢?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要想让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就要发现美的眼睛去仔细的去观察,选材时注意抓住美景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去写,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3.范例分析一
这一次是在早晨。
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
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自由阅读,思考: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段话讲的是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
先说明又经过“鸟的天堂”的时间是早晨,“周(7)(8)(9)(10)(11)(12)(13)(14)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交流,启发学生发现身边有许多美丽迷人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使学生明白在一次小小的作文中不可能一个一个去介绍,引导学生在习作前先选择印象最深的或感情最深的一处景物,这就解决了习作“写什么”的问题。
通过课文片段的分析,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特点介绍。
引导学生了解写景的顺序有观察顺序,如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外到内等,还有时间顺序,在习作前要确定自己的描写顺序。
不足之处:
教学中没有涉及到引导学生用上积累的好的词语。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肯定积累了很多好的词语,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把积累的好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