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13
《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安化二中谭文淼【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教学难点】1.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2.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
“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
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
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
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
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
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
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
”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
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
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
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1.文学常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2.重点词语解释(1)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加重赋税。
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晋灵公不君》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把握要紧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2、把握文章差不多内容并全面明白得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3、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知识积存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 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
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专门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亮的形象描画。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现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成语释义指写文章不直截了当说明自己的态度,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层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层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行文中尽管不直截了当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然而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选择,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说明《春秋》的内在涵义,专门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2014-01教学实践《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作为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课之一,能让学生通过研读经典著作,感受文化经典的深沉哲思,领略先贤哲人的风采。
本册书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春秋笔法”的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那么,什么是“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是孔子首创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有时一字暗含褒贬。
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通过细节描写、特定称谓、材料的筛选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看法。
如:《春秋》中对“郑伯克段于鄢”一事的记载,就集中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特点。
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
如此,作者对整个事件的好恶褒贬就都表现出来了。
再如,同样是杀人,又有“杀、弑、诛、戮”等不同字眼:“杀”可指杀有罪之人,也可指无罪之人;“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一般指下杀上;“诛”主要用于杀有罪,杀不仁者,可以下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戮”的对象可以是有罪之人、不仁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人。
简单的言语就透露出社会价值观和道德的评判。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曲笔就是史学家曲从权贵或其个人情感而修史。
曲笔的表现,或假人以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以恶,持报己仇,或阿时,或媚主;或掩饰自家丑行,夸张故旧美德。
曲笔纯粹受制于主观情感。
唐代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把曲笔视为“小人之德”。
儒家思想对曲笔网开一面,甚至大加提倡。
这是儒家在“入世”的过程中,用伦理纲常观念迎合君主专制社会的结果。
高二语文《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人教版高二选修)《春秋笔法》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设想:课堂教学紧扣《晋灵君不君》,而“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这两篇都布置学生自己在课后自学。
教学过程:一、单元知识介绍:何谓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春秋》,鲁国史书。
相传为孔子所修。
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史学知识简介: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