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嘟噜河湿地旅游开发构想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增加,生态旅游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景观,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然而,在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二、湿地资源评估1、生态资源对湿地内的动植物种类、栖息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调查。
了解珍稀物种的分布和生存状况,评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
2、景观资源分析湿地的地貌、水体、植被等景观元素,确定具有观赏价值的景点和景观区域,如湖泊、河流、沼泽、草地等。
3、文化资源挖掘湿地周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如传统的渔业文化、农耕文化等,为旅游开发增添文化内涵。
三、市场分析1、目标市场定位根据湿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确定主要的目标市场。
可以包括本地居民、周边城市游客、生态旅游爱好者、学生群体等。
2、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市场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游客对湿地生态旅游的需求和期望,包括旅游项目、服务设施、旅游体验等方面的需求。
3、市场竞争分析研究周边地区同类旅游产品的特点和竞争优势,找出本湿地生态旅游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四、开发原则1、生态保护优先将生态保护作为开发的首要原则,确保旅游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化。
严格控制游客数量,限制旅游活动的范围和强度。
2、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长期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旅游开发为当地社区带来收益,促进居民对湿地保护的支持和参与。
3、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和期望为出发点,设计丰富多样、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和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设施,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4、社区参与鼓励当地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和管理,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让社区居民从旅游发展中受益,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旅游项目设计1、生态观光设置观光路线,让游客欣赏湿地的自然风光,如湖泊、河流、沼泽、湿地植被等。
湿地公园文旅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湿地公园作为自然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历史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促进湿地公园文旅产业的健康发展,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以期在不断完善湿地公园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强文旅产业规划和推广,提升湿地公园文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一年计划:1.湿地公园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对湿地公园内的游步道、观景台、休息区等基础设施进行检修和改善,提升游客体验。
2.文化资源挖掘和展示:对湿地公园内的文化古迹、历史建筑等进行保护和修缮,开展文化遗产展示和宣传活动。
3.环保宣传教育:开展环境保护和湿地生态保育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文明旅游素质。
第二年计划:1.开展湿地公园文化节庆活动:举办湿地公园相关的文化节庆活动,如湿地公园艺术节、湿地公园野餐音乐节等,吸引更多游客参与。
2.推进湿地公园文旅产品开发:结合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旅产品,如湿地公园周边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丰富游客的购物体验。
3.强化湿地公园服务设施建设:在湿地公园周边建设更多的停车场、酒店宾馆、餐饮店等服务设施,提升湿地公园的接待能力和游客满意度。
第三年计划:1.湿地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在湿地公园周边设立工作室、文创店铺,推动湿地公园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2.加强湿地公园与周边景区合作:与周边景区合作,共建联合门票、联合观光线路等,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吸引更多游客。
3.提升湿地公园品牌形象:通过整合营销和品牌推广活动,提升湿地公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观光。
为了实现以上三年行动计划,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湿地公园的发展提供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
2.强化管理团队建设,提高湿地公园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3.积极争取社会资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湿地公园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4.不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合力,推动湿地公园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
黑龙江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简要方案一、范围调整1.调出保护区面积258∙77h m2,其中缓冲区调出210.85 hm2,实验区调出47.92 hm2o2.调入保护区面积528. 37 hm2,其中缓冲区调入239. 90 hm2,实验区调入288.47 hm2o范围调整后保护区总面积增加269. 60 hιΛ增幅1. 75%o调出、调入部分是按照《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等文件规定对保护地优化整合要求,剥离重叠管理权属,以明确土地权属和管护职责,提高保护区管理效率为目标。
以呼兰区行政边界作为保护区边界,将边界外属于松北区、道外区、宾县的部分调出保护区,将边界内需保护的湿地调入保护区。
调出保护区的部分其保护等级不变,分属于黑龙江哈东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宾县水务局进行保护管理,受到《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黑龙江省湿地名录》等法规政策的保护。
按照行政边界将各个保护地单元进行划分管理后,各自权属清晰、管理职责明确,将有助于由自然保护地所在县区人民政府负责分级管理,有助于进行进一步归并、重组、优化松花江沿岸相邻自然保护地,实现对该区域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
二、功能区调整1.根据哈尔滨都市圈环线北环段工程项目(属“2021黑龙江百大项目”)设计规划,将松花江特大桥工程建设范围及两侧预留航道范围,涉及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的部分,调整为实验区。
核心区调整为实验区面积23.95 hm2;缓冲区调整为实验区面积29.87 hm2o调整区域为长条形,共调整长度3663 m (其中核心区1686 m,缓冲区1977 m);平均宽度150 m(142 m-155 m), 其中工程桥面宽度30-35 m,桥墩宽度28-88 m,两侧预留航道区域各30 m o2.将核心区与新调整实验区相接的两侧向内100 m范围调为缓冲区,共计33. 06 hι∏2(其中南侧17. Whin?,北侧15.89 hm2)o工程建设范围以公路用地为主要依据,桥梁整体垂直投影面四周边缘定为工程建设范围。
黑龙江导游词黑龙江导游词1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市亚沟以东5公里的石人山峭壁之上,距今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为金代早期的石刻作品,艺术价值极大,也反映了鲜明的民族风情。
石刻现仅存两幅。
一幅为男子的武士图象;另一幅为女真族贵族妇女的图象;男子像身材魁伟,英姿飒爽,女子像面容丰腴,雍容安祥。
石像完全采用平雕技画手法刻成,雕刻者用金属器具在坚硬的花岗岩上平面刻出2至5毫米深浅的线条,从而构成了整幅画像。
这种石刻线技法最早起源于商周年代,至唐朝发展成熟。
关于石刻人像究竟为何许人,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有的说这是金太祖玩颜阿骨达及其妻子的刻像;有的认为与金朝的陵墓有关;还有的认为这是纪念先祖所雕的祭祀画像。
亚沟摩崖石刻充分反映了当时工匠的聪明才智与高超的雕刻技艺。
黑龙江导游词2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
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塔址由时任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确定。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松花江南岸,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
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
纪念塔由立体塔身和附属的回廊组成。
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塔基前的喷泉,象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人民,正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
塔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
塔身中部浮雕雕刻着防洪筑堤大军,从宣誓上堤、运土打夯、抢险斗争到胜利庆功等场面,集中描述了人们在防洪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
罗马式回廊高7米,由20根擎天柱连成弧形相衬托。
塔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圆雕;塔身下部是群像浮雕,描绘了哈尔滨人民战胜洪水的生动场面。
搭基前有两层水池:上层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特大洪峰时的最高水位,它高于下层水位0.58米;下层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的最高水位。
L i n y e y u a n y i湿地自然保护区在林业资源保护和利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当前我国的林业资源保护情况仍不容乐观,需要继续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切实解决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各种问题,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湿地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自然生态环境,采取了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利用。
比如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就为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林业资源不受破坏并有效利用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自然保护区内有大量的林业资源,生存着许多珍惜的野生动植物,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丰富的林业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可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效益,维持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平衡,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充足的生存资源,进一步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中,应主要采取如下对策:1、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力度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比较严峻,为了彻底扭转这一不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国家不断加大对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在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自然保护区各类先进的保护设备日益完备,建立并完善了各项保护制度,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自然保护区更加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
2、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监管和维护自然保护区在对林业资源保护工作中,应首先建立并完善监管和维护工作制度,组织人员成立专职的巡视监管工作队伍,全年不间断地对保护区内的林业资源进行巡视监管,及时发现并制止可能发生的各种破坏林业资源的违法行为,对保护区内的林业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另外,针对林业资源威胁最大的火灾问题,应加强保护区的防火工作,建立并严格执行防火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火应急方案,同时每年至少开展两次防火实战演练,对应急方案进行不断的完善,增强工作人员的防火责任意识,掌握各项防火工作流程,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湿地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前言 (2)1. 研究背景 (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3. 研究范围与方法 (5)二、湿地公园现状分析 (7)1. 自然地理条件 (8)2. 生态环境状况 (9)3. 社会经济状况 (10)三、湿地公园建设必要性分析 (11)1. 生态保护与恢复 (12)2. 生物多样性保护 (13)3.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14)4. 土地利用与规划 (16)5. 旅游开发与经济发展 (17)四、湿地公园建设可行性分析 (19)1. 政策支持与法规保障 (21)2. 技术与人才储备 (22)3. 资金筹措与投资回报 (23)4. 市场需求与营销策略 (24)5. 社会效益与影响评估 (26)五、湿地公园规划与设计 (27)1. 总体规划与布局 (29)2. 功能分区与设施配置 (30)3. 交通组织与游览路线 (31)4. 景观设计与艺术表现 (33)六、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 (34)1. 建设进度计划与实施安排 (36)2. 资源保护与管理措施 (37)3. 公园运营与维护方案 (38)4. 安全保障与应急预案 (39)七、结论与建议 (41)1. 结论总结 (42)2. 建议与展望 (43)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5)一、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环境和休闲娱乐的需求。
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生态功能,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场所。
本报告旨在对湿地公园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为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力度。
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的重要载体,对于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湿地公园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不足、管理滞后等。
黑龙江省伊春市旅游发展提升策划伊春,这座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镶嵌在广袤的林海之中。
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巨大潜力。
然而,要实现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提升策划。
一、现状分析伊春市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森林覆盖率高达 80%以上,拥有五营国家森林公园、汤旺河国家公园等众多知名景区。
此外,伊春还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如鄂伦春族的民俗风情、抗联遗址等。
但目前伊春市旅游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够便利,景区之间的连接不够顺畅;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缺乏深度体验和互动性项目;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导游队伍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酒店、餐饮等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品牌知名度不高,未能充分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二、发展目标将伊春市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显著增长;提升游客满意度,打造优质旅游服务品牌;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加强旅游与文化、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格局。
三、提升策略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市内交通条件,增加通往主要景区的公交线路和旅游直通车;完善景区内的道路、标识、停车场等设施;加强酒店、餐饮、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2、丰富旅游产品在保持观光旅游优势的基础上,开发森林康养、户外运动、民俗体验、研学旅行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例如,打造森林康养基地,提供温泉疗养、森林瑜伽、中医养生等服务;举办徒步、骑行、滑雪等户外运动赛事;组织游客参与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学习传统手工艺;开展森林科普研学活动,让游客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知识。
3、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导游培训,提高导游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游客遇到的问题;加强对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的监管,规范服务标准,提升服务质量。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方案一、引言湿地作为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功能。
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了解生态的机会,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湿地生态旅游的特点与优势1、生态多样性湿地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观赏和学习机会。
2、自然景观优美湿地通常具有独特的地貌和水景,如湖泊、河流、沼泽、稻田等,形成了美丽的自然风光。
3、教育与科研价值湿地对于生态平衡、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能够为游客提供科普教育的平台。
4、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通过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可以带动当地交通、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三、开发原则1、生态保护优先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将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放在首位,确保旅游活动不会对湿地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2、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旅游资源,控制游客数量,避免过度开发,实现湿地生态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社区参与鼓励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让他们从旅游发展中受益,提高保护湿地的积极性。
4、文化传承尊重和保护湿地周边的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旅游产品中,丰富旅游体验。
四、开发策略1、旅游产品设计(1)生态观光游设计专门的观光路线,让游客欣赏湿地的自然风光,观察珍稀动植物。
(2)科普教育游建立科普展馆,开展科普讲座和实践活动,向游客普及湿地生态知识。
(3)生态体验游如划船、观鸟、垂钓等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湿地的生态环境。
(4)文化民俗游挖掘湿地周边的民俗文化,举办民俗节庆活动,让游客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
2、基础设施建设(1)交通设施改善通往湿地的道路条件,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2)住宿设施建设具有生态特色的住宿设施,如木屋、帐篷等,同时鼓励发展民宿。
(3)餐饮设施提供当地特色的生态美食,推广绿色餐饮理念。
(4)服务设施建设游客中心、停车场、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黑龙江省嘟噜河湿地旅游开发构想黑龙江省嘟噜河湿地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
但由于湿地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还没有被充分认识,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导致嘟噜河湿地退化和破坏现象非常严重。
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湿地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破坏。
合理规划和开发湿地旅游,将大大提高湿地的利用价值。
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湿地旅游。
标签:嘟噜河湿地;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丰富了旅游资源的类型,广袤的湿地也被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发展湿地旅游既有利于湿地的保护,又能增加经济收入的双赢策略。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的认识不足,把湿地当作无用之地。
近几十年来,大举开发农田、过度放牧,导致了湿地生态环境恶化。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1〕,同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不仅孕育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有较高的生产力,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控制土壤沙化、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和保护海岸等极为重要的生态作用,具有提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矿物资源、发展渔牧业等经济作用,还能发挥旅游观光、提供教育与科研等社会效益。
但是湿地生态系统是十分脆弱的,湿地的水资源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条件,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
因此,合理的开发利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对于湿地的保护和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定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1嘟噜河湿地概况1.1区位概况嘟噜河湿地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境内,横跨该县团结镇、农垦军川农场和普阳农场,是松花江支流嘟噜河流域和梧桐河流域形成的沼泽区,海拔56-776m, 西北是小兴安岭余脉,东南是三江平原北部边缘。
2000年嘟噜河湿地被列为市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总面积19967.33公顷(hm2)。
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可分为低山丘陵、山前漫岗、平原和低湿平原多种地貌类型〔2〕。
1.2嘟噜河湿地的物种资源嘟噜河湿地土质肥沃,水域广阔,动植物种类繁多,分布有鸟类16 目31科126 种,占全国湿地鸟类总数的10.6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即丹顶鹤、白尾海鵰,二级保护鸟类22种,有大、小天鹅、白鹤等,爬行动物3 目4 科6 种,两栖动物2 目4 科8 种,兽类5 目9 科32 种,湿地植物60 科164 属347 种,其中被子植物就有57 科160种〔3〕。
嘟噜河湿地是黑龙江省三大水禽栖息地之一,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八十年代曾是东北亚最大的鸟类繁育中心和迁徙中转站。
2嘟噜河湿地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2.1水位下降、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是湿地旅游开发和存在的基础。
嘟噜河湿地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年降水量549.1毫米,理论上属于半湿润地区。
但是近几年受干旱气候的影响,地下水位下降,严重缺水给湿地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湿地退化严重,湿地变得“干渴”。
干旱不仅带来水资源的减少,更潜藏着巨大的火灾隐患。
春季的干旱少雨,再加上农民烧荒种田,湿地发生火灾的可能性极大。
对栖息在湿地的鸟类及其他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2.2农业开发、过度放牧导致湿地受到严重破坏萝北县嘟噜湿地开发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当时拍卖“五荒”的背景下,嘟噜河被当作由于没有水利工程、多年积涝、始终未开垦的荒地大举开发,并且被视为是一处发展农业生产的宝地,将大大提高当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并且通过发包土地,用以增加县财政收入。
于是现代化的机械开进了沉静的嘟噜河湿地,农业大开发、排水沟渠的挖掘,使湿地遭受严重的毁坏,1万多公顷湿地在几年间消失殆尽。
近年来发展畜牧业的农民逐渐增多,湿地成了天然的牧场,成群的牛羊啃噬着湿地,对湿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过度的捕捞也导致鱼类数量和种类的急剧减少。
湿地生态景观的吸引力大为下降。
2.3 环境受到污染嘟噜河湿地所处地区以农业为主,现代化农业中农药、大量使用化肥等污染物,以及大量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了湿地土壤和水资源,使水体富氧化趋势加快,湿地绿色的生态环境受到挑战。
2.4保护部门有名无权,缺少保护资金湿地的掠夺性开发在当地村民的不断反对及政府干预后被叫停。
湿地保护被列为县重要工作之一,并且提出了湿地旅游的构想。
2008年萝北县成立了湿地管理局,制定了保护计划采取了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但由于湿地面积广阔,保护管理部门人员配备不足,省政府的划拨的专项资金一时难以到位,县政府下拨的保护资金犹如杯水车薪,无法满足近2万公顷的湿地保护资金缺口。
湿地保护管理局属林业部门,由于保护部门的“人微言轻”和缺少相关制度的约束,其他部门不遵守不配合,湿地保护部门的工作开展很难落实。
3嘟噜河湿地旅游项目的开发模式嘟噜河湿地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三江平原广袤的黑土地上,湛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自由追逐、休憩的鸟儿以及随风摆动的芦苇、散落的牛羊构成了一道让人心驰神往的美丽风景。
借助湿地水体、植物、动物景观,发展湿地旅游,是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突破口。
把湿地旅游打造成与黑龙江省的大冰雪、大届江齐名的旅游项目,将大大丰富鹤岗市的旅游内涵,提高湿地的旅游影响力。
湿地旅游项目大体可以设计为景观观赏类、休闲游憩类、趣味体验类、科普科考类和民俗文化类。
结合嘟噜河湿地的特点,可以开发露营、观鸟、泛舟、垂钓、骑马、科普、摄影、绘画、农家乐和渔家乐等项目。
湿地景区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活动的开展设计一些观赏平台,让游客可以接触到水面、近距离观赏到鸟类的生活状态,策划一些动态的参与性活动,提高游客的兴趣和充分接触和了解湿地的娱乐活动。
同时科普活动可以提高游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嘟噜河湿地旅游开发不能孤立的开发,要结合附近其他旅游资源,形成旅游精品线路,才能提高湿地知名度,并获得稳定的客源。
鹤岗市有着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如国营农场、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赵尚志公园、女真族祖先肃慎部落遗址、国家绿色粮食生产基地、丁玲纪念馆、奥里米古城、名山岛和太平沟掘金遗址、鹤北林业局原始森林等等,完全可以组合这些旅游资源,设计系列旅游线路。
4 嘟噜河湿地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对策发展湿地旅游必须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为取向〔4〕,以发展经济为手段,保护与发展并重,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目的。
具体对策如下:4.1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湿地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是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开展观赏和游憩活动〔1〕,一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决定了“保护”在湿地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
一切旅游项目和旅游活动的开发策划都要以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保护湿地生态类型和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为主要目标,适度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旅游活动项目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嘟噜河湿地旅游开发要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区的规定,只在实验区开展旅游活动,严禁对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动物栖息地造成干扰和破坏。
4.2 制定科学的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科学的湿地旅游发展规划是湿地旅游开发必须遵守的指导原则。
开发嘟噜河湿地旅游首先应对湿地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为后续旅游策划和项目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这不仅是湿地资源旅游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其次要从长远角度保证旅游项目能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湿地生态景观为旅游所用,旅游投入又能为保护湿地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唤起人们对湿地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另外划定可以进行旅游开发活动的区域,科学计算湿地的游客承载能力,进行建设不破坏生态环境,合理制定旅游线路和策划旅游活动,严格控制开发建设规模,人为景观因素的添加须注意保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避免因为旅游开发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4.3退耕还湿、引水入湿地为恢复嘟噜河湿地的水草丰美、鸟类天堂、棒打狍子瓢舀鱼的状态,并长久地维持这些景观必须保证充足的水源。
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退耕还湿的政策,加强湿地的管理,重新开通河道,把嘟噜河水引入湿地,恢复明水面积。
同时应限制居民砍伐、放牧、捕捞、烧荒、挖沙等行为,并禁止向湿地保护区内排放废水和倾倒垃圾。
4.4建立湿地保护法规,加强湿地旅游开发的管理和监督湿地的保护和开发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用完善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来管理湿地旅游开发与建设,才能确保湿地保护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的权利,加强这些部门的执行力度。
湿地开发管理必然涉及众多部门和利益群体,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没有各部门、各利益体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湿地旅游开发管理部门和保护部门很难开展工作,必然威胁到湿地生态系统的安全。
因此权威的管理部门、合理的管理体制以及强有力的约束力,是湿地旅游开发必须具备的条件。
4.5融入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旅游项目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景观大同小异,旅游开发可以借鉴其他地方成功的湿地旅游项目,但是要融入地方特色,才能保证长久的吸引力。
如在湿地旅游开发方面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河北白洋淀,旅游项目的开展紧紧围绕渔家乐这一传统主题,同时充分挖掘白洋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抗日时期脍炙人口的故事,是成功的湿地旅游开发案例。
嘟噜河湿地同样有着独特的古人类遗址、少数民族文化、知青垦荒文化等文化内涵,旅游项目开发要挖掘和融入这些特色元素,打造自己的亮点。
〔参考文献〕〔1〕刘琳,杨浩博,李秉毅.可持续发展的湿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04):26-27,32 .〔2〕曾昭文,李海军.嘟噜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野生动物杂志.2009,(03):156-157.〔3〕韩吉权,杨志达,张嘉亮.萝北县嘟噜河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125.〔4〕任宪友,吴胜军,魏显虎.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6, (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