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48
2010年心肺复苏(CPR)指南2010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新指南20条核心建议(1)进一步强调胸部按压的重要性,建议尽量减少胸部按压的中断;(2)强调“跟踪和触发系统”可以检测病情正在恶化的患者,且能预防院内的心搏骤停;(3)增加了在院外设置心源性猝死相关的警告标识的认识;(4)对于院外、非急诊医疗服务人员目击的电除颤,不推荐特殊的CPR时间点;(5)在除颤器充电时持续行胸部按压,减少电击前后的间隔。
(6)不再强调心前区捶击的作用;(7)在心导管室或心脏外科术后立即出现的室颤和无脉室速,可使用3次快速、连续电击;(8)在不能建立静脉通路时,不再建议气管插管内给药,可通过骨髓腔途径给药;(9)在治疗室颤或室速时,应在第3次电击后、胸部按压再次开始时给予肾上腺素,然后每3~5 min给药1次。
第3次电击后,也应给予300 mg的胺碘酮;(10)在心室静止或无脉电活动时,不再建议应用阿托品。
(11)早期行气管插管的重要性下降;(12)进一步强调了CO2图的重要性,CO2波形图能够证实气管插管的位置,持续监测气管插管的位置和CPR的质量,能为恢复自主循环提供一个早期标识;(13)超声成像在高级生命支持中的潜在作用得到认可;(14)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高氧血症的潜在危害也得到了认可。
一旦自主循环恢复,应认真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
吸入的氧气浓度应该被滴定,以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到94%~98%;(15)对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进行了更多的细化和强调。
(16)一个有结构的复苏后治疗计划可改善ROSL后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这一点已得到认可;(17)进一步强调初期经皮冠脉介入术在ROSL后患者(包括昏迷)的应用;(18)修订了血糖控制的建议:ROSC后成人血糖值超过10 mmol/L应进行治疗,但要避免低血糖;(19)应用治疗性低体温治疗心搏骤停后昏迷的存活者;(20)承认目前许多公认的预测因子不可靠,尤其对已用治疗性低体温进行治疗的情况下。
解读2010心肺复苏指南解读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2010年1月31日——2月6日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和美国心脏学会共同在美国达拉斯州召开2010年心脏复苏指南会议。
•北京李春盛教授在国内发表了2010'心脏复苏指南会议既要。
•上海陆一鸣教授原文翻译了2010'心脏复苏指南。
2010年10月18日2010'心肺复苏指南正式发表。
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主任沈洪教授于11月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1)发表了述评"指南的更新"。
2010CPR新观点一、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1. 胸外按压速率每分钟至少100次,而不是每分钟大约100次。
(四)2005指南:以每分钟大约100次的速率按压。
理由: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胸外按压每分钟次数对能否恢复自主循环(ROSC),以及存活后是否具有良好的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
每分钟的实际胸外按压次数由胸外按压速率以及按压中断(例如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或进行AED分析)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决定。
研究证明给予按压可提高成活率,而减少按压次数可降低成活率。
新指南强调尽可能减少这一关键CPR步骤的中断,如果按压速率不足或步骤中断(或同时存在这两种情况)会减少每分钟给予的按压次数。
2. 胸外按压速率每分钟至少100次(新),而不是每分钟大约100次的速度按压。
胸外按压的幅度(新):应将成人胸骨按下至少5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
婴儿大约4cm,儿童大约5cm。
请注意不再用5cm的成人范围。
请注意不再用5CM的成人范围,而且为婴儿和儿童指定的绝对深度较早期版本中指定的深度更深。
(旧2005指南:应将成人胸骨按压下大约4—5CM.).理由:按压主要是增加胸廓内压力以及直接按压心脏产生血流。
通过按压可以为心脏和大脑提供重要血流以及氧和能量。
如果给出多个建议的幅度,可能会导致困难,所以只给出一个建议幅度。
虽然已建议“用力按压”但施救者按压往往没有足够的幅度。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组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
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VF),促使心脏恢复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以纠正缺氧,并努力恢复自主呼吸。
一、成人基本生命支持(ABLS)(一)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应症1.呼吸骤停很多原因可造成呼吸骤停,包括溺水、卒中、气道异物阻塞、吸入烟雾、会厌炎、药物过量。
电击伤、窒息、创伤,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
原发性呼吸停止后1分钟,心脏也将停止跳动,此时做胸外按压的数分钟内仍可得到已氧合的血液供应。
当呼吸骤停或自主呼吸不足时,保证气道通畅,进行紧急人工通气非常重要,可防止心脏发生停博。
心脏骤停早期,可出现无效的“叹息样”呼吸动作,但不能与有效的呼吸动作相混淆。
2.心脏骤停除了上述能引起呼吸骤停并进而引起心跳骤停的原因外,还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重型颅脑损伤、心脏或大血管破裂引起的大失血。
药物或毒物中毒。
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或低血钾等。
心脏骤停时血液循环停止,各重要脏器失去氧供,如不能在数分钟内恢复血供,大脑等生命重要器官将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二)现场复苏程序BLS的判断阶段极其关键,患者只有经准确的判断后,才能接受更进一步的CPR(纠正体位、开放气道。
人工通气或胸外按压)。
判断时间要求非常短暂、迅速。
l.判断患者反应当目击者如非医务人员,发现患者没有呼吸、不咳嗽。
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如眨眼或肢体移动等),即可判定呼吸心跳停止,并立即开始CPR.。
2.启动EMS拔打急救电话后立即开始CPR。
对溺水、严重创伤、中毒应先CPR再电话呼救,并由医生在电话里提供初步的救治指导。
如果有多人在场,启动EMSS与CPR应同时进行.3.患者的体位须使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地)面上,如要将患者翻转,颈部应与躯干始终保持在同一个轴面上,如果患者有头颈部创伤或怀疑有颈部损伤,只有在绝对必要时才能移动患者,对有脊髓损伤的患者不适当地搬动可能造成截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