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城镇规划建设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54.57 KB
- 文档页数:2
探讨小城镇发展及规划布局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小城镇发展及规划布局对于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小城镇发展及规划布局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布局;内涵;建议;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规划与布局是小城镇发展的龙头和先导,没有科学的、高质量的规划,没有整体的、合理的布局,也就不可能有小城镇的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在我国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历史时期,分析当前小城镇规划与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讨规划与布局的对策,对于加快小城镇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上讲,小城镇规划主要是持近期规划与远景规划的统一即在现有小城镇近期规划的基础上留有余地结合远景空间结构性布局,重点是对于有可能发展成为大中型城市的小城镇必须研究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的程度、人口的数量和分布、周边自然环境的变化等因数,并使其在时空上具体化,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载体。
坚持宏观布局与微观布局的统一。
小城镇宏观布局要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小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整体协调发展。
微观规划指小城镇城区内的总体规划与功能小区的详细规划。
小城镇规划建设必须合理控制城镇规模。
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应当根据其区位与资源优势、历史发展与环境容量等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合理确定,而不应一味贪大求全。
特别是处于自然环境不利的山区、库区、沙漠地区的小城镇环境容量有限农田、耕地十分有限, 因此对于可用于小城镇的发展建设用地重点是如何充分用好现有土地,而不是大规模开垦新的土地,更要杜绝随意侵占农田与耕地的现象发生。
小城镇的布局不仅仅是单个城镇的建设问题,而且是影响到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布局时要考虑其发展对经济相对集中的小城市,卫星城市以及一些经济发达区域的镇区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以适应该小城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探讨小城镇规划是将更具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居住、交通通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防灾减灾等诸多方面进行空间部署的手段,以落实科学规划为前提,以加强管理为保证,深入认识和全面把握城镇化过程中的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要条件。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也是生产力。
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突出规划的科学性。
树立“规划在先、规划为纲”的规划意识,要面向“三农”问题发展小城镇,深入调查研究小城镇,挖掘其历史发展特点,突出规划的科学性,按照“工业强镇,农副业稳镇,三产富镇,特色显镇”的发展目标,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使小城镇成为连结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和桥梁。
(2)突出编制内容特点。
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编制。
规划要反复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做到顺应民意,特出功能,充分体现一个地方特色所在,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建精品、出亮点的要求,从质量、深度和专项内容上,坚持高起点、高品位修编,并且着力在超前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
(3)加强对小城镇规划的管理和监督。
要加强对小城镇规划的管理和监督,完善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足够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执行规划审批一枝笔制度,保证规划的有序进行。
规划编制经费要纳入县、区、乡镇的财政预算,政府定期向人大等监督机构回报小城镇建设规划执行情况。
坚决执行规划公示制度,让规划的执行始终处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4)规划部门要严格执行规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规划决不能随领导人的调整而变更,随领导人的意志而转移。
纪委监察部门要对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严厉处罚执行规划不力的领导。
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政府部门要常年设立违反规划的举报信箱,接受社会举报监督。
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包括完善城市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
第一章:完善城市规划在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完善城市规划是重要的基础工作。
首先,应注重统筹规划和分区规划相结合,合理确定各地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
其次,应加强对中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管理,避免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
此外,还应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在土地利用方面实行科学合理的布局。
第二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支撑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注重加强交通、水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在交通领域要完善公路网络、铁路网络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提高城市间的交通便捷性。
另一方面,在水务方面要加强供水和排水系统建设,提高城市的供水能力和排水能力。
第三章: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
其次,应加强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生态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划定绿地、公园等绿色空间。
第四章:推动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
一方面,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并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向技术密集、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在推动产业升级过程中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进步。
第五章:加强支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发展质量需要的支持。
一方面,要加强对城市化发展的引导,制定相关措施促进城市化进程。
另一方面,在财政、金融等方面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金保障,为新型城镇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谈城镇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政府应该对城镇进行合理的规划,促进新农村建设。
本文就针对城镇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行浅显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作为中国的基层行政单位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逐渐受到了历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首先应该做好科学的城镇规划,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一、城镇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也需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造成城镇经济发展缓慢,城镇一体化进程减缓,无法发挥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所以,政府应该早做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规划,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使得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效的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城镇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城镇体系规划,有效发挥资源优势。
城镇作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城镇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所以,在城镇规划中应该根据城镇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结合地方的资源优势对城镇进行合理的规划,确定城镇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在城镇规划过程中应该重视城镇各功能区有效的联系,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通过的城镇实际情况的了解,对城镇进行完整的体系规划,可以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有效发挥城镇的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因地制宜的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在城镇规划中应该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城镇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具体地理位置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
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城镇建设的标准合理的确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做到从城镇的发展需求出发,根据城镇潜在的发展优势有针对性的建设与之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
关于加快城镇规划建设探讨
发表时间:2018-04-28T14:56:50.9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3期作者:游张平[导读]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居民往城镇聚集,城镇化建设也越来越多,政府对其建设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重视。
景宁畲族自治县村镇规划服务站 323500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居民往城镇聚集,城镇化建设也越来越多,政府对其建设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重视,这已经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工作,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加快农村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和促进教育对政府进行统筹城乡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目前城镇规划建设相关问题作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城镇;规划建设;方法
一、城镇规划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条件
城镇周边建设主要是耕地,而耕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的地方,城镇的建设规划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
耕地是城市规划中必须注意的自然因素,同时耕地数量、位置和地形也因都考虑在规划内。
自然条件的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条件和环境特征两方面。
如果城市位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应考虑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开发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为城镇的发展提供帮助。
此外,这些资源和环境将对城镇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经济产业
在城镇规划中,经济产业作为规划的重点之一,在保证原有城镇的经济产业外,也要考虑城镇未来发展方向产业进度。
1.对于发展的定位
城镇规划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城镇的原始发展,合理利用区域条件,注意环境资源、交通条件、地理等方面因素,综合发展统筹考虑,使城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产业的结构
城镇支柱产业不仅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济条件,且影响着城镇建设的的形态和结构。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也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也取得了引人自豪的成绩。
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优势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它们也对城镇形态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了一些变化,家禽养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在规划城镇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三)城镇社会文化
一个城镇社会文化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教育体系,一方面是社会保障体系。
在社会文化因素中有人口的流动和城镇的治理两方面,对城镇规划方面有很大的影响。
1.人口的流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渐像机械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需要劳动力的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往城市聚集,这改变了农村人口和城市的比重。
从目前我国人口变化的角度看,农村人口数量越来越少,一些农民长期居住在二、三线镇,这些城镇之间的人口迁移也给农村人口普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由于城镇规划需要考虑城镇人口结构,在人口变化的情况下,无疑会影响城镇的合理规划。
2.城镇的自治
在城镇的建设中,城镇的自治具有主导作用。
全民规划也应要考虑城镇自治的问题,把规划制度和民主自治上升到制度层面,切实执行。
二、城镇规划的方法 (一)落实规划的具体要求
协调统一城镇发展的一体化,统筹安排城乡发展。
通过对城乡的发展,不断促进经济的有力增长。
对城乡间的基础服务设施等都要有计划的安排进行。
在城镇建设中,也要严格按照要求的计划去具体实施,切实协调二者的发展。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过渡的地区也是进行新农村规划需要重点关照的地方,再规划要考虑地理位置的特点。
(二)明确城镇的发展方向
进行城镇规划的人员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用科学的眼光来判断城镇产业的发展方向,从城镇长远的利益着手,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城镇的优势。
有些城镇存在一些工业产业,在对这些城镇进行规划时,要考虑他们的需求,力求村民居住用地与工业占地的协调,促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
有些城镇则位于风景区内,对于这些城镇的规划应限制房屋建设。
虽然这样会限制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当地政府的收入有所下降,但对于整个自然生态发展来讲,是极其科学的。
只有保证生态自然的完整性,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该城镇保持了自然地生态,也是今后可以发展的巨大资本。
(三)完善城镇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我国的城镇特点是规模小,分布比较散乱,基础设施的建设难度较大。
目前,城镇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多城镇的排水系统设施简陋,道路铺设不够全面,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较差。
同时也存在很多其他不合理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没有及时解决造成城镇发展速度的缓慢。
由于村民重视对住宅的建设,而在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上,由于政府的资金没有及时投入到位,城镇的教育、文化等设施明显落后于城市,正是这种不协调的发展,造成村民不断增长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四)构建特色的城镇文化
近些年来,城镇特色文化建设是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特色的城镇文化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可以作为吸引投资和旅游的象征。
城镇在规划建设中应结合当地的文化特征构建属于自己的特色。
并注意不要盲目跟从其他城镇之间发展形式,破坏城镇建设风格,这样不利于协调乡村风貌。
(五)在城乡规划建设中注重阶段变化,探索实施存量的规划模式
从整体的城市规划来看,以“县域”为基本单位的新城镇规划体系已经从以往传统的规划模式中完全脱离出来,成为了新颖独特的规划类型。
现在,各地的空间资源在飞速发展,以往的规划“涂色块、定格局、拉框架”的类型已经被新的规划类型所代替,并建成了很多日渐成熟的城市产业区。
在当前的转型规划中,存量规划逐步代替了以往实施的增量规划。
面对着这些现状,有关部门一定要对一些优势资源进行有机重组和整合,提升这些资源的品质、功能以及效率等。
其次,从规划中具有控制性的详细规划中来看,以往传统的蓝图规划已经逐步向过程规划转变,并且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这就充分证明我们的规划不再只是设想,而是变成了现实。
(六)对城镇的规划要分类推进
城镇规划中对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其新貌的改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不能只是对环境进行改造和整治,还要注重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三是对农村的改造和建设不能依照城市的改造方法进行,要因地制宜,注重城乡之间的差异。
其次,在对村庄进行规划时,要重视新农村的建设和土地流转相结合;和生态环境及乡土风情相结合,还要和当地的农民以及产业发展相结合。
同时,还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现实情况,不同的地方要实施分类进行引导;第二、对服务设施要继续加强建设;第三、要时刻注意保持各地生态环境的特色。
只有这样,才能让城镇的改造规划更能尽快适应各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诉,城镇规划建设中要以城镇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不断探索研究,结合城镇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地理位置因素、城镇结构等多个因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城镇进行科学规划,促进新城镇建设的发展。
另外,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也要考虑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区别,力求把城镇建设成经济繁荣、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城镇。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11-18.
[2]顾浩,陈勇.浙江省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实践 [J].城市规划学刊,2012(2):106-111.
[3]张立.新时期的“小城镇、大战路” —试论人口高输出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机制[J].城市规划学刊,2012(2):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