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级下古诗词三首完整版
- 格式:ppt
- 大小:9.62 MB
- 文档页数:55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
1、《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年级下册一课古诗三首
以下是三条关于五年级下册一课古诗三首的内容:
第一条:“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这句诗出自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呀!你看,这说的不就是小孩子们早上起来把金属盆里的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来敲嘛!就好像咱小时候玩过家家一样,多有意思啊!比如说,咱小时候也会找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当宝贝玩呀!
第二条:“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可是雷震《村晚》里的诗句哟!它描绘的是那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口吹奏的画面呢!哎呀,这不就像咱在公园里看到那些自由自在玩耍的小朋友们嘛,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多快活呀!
第三条:“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是出自雷震《村晚》的另外一句呢!意思就是池塘边长满了青草,池水也快溢出来了,山像是衔着落日,倒映在水中,水面还荡起阵阵寒意。
这画面感是不是超强?就好比咱去野外看到的那些美景,让人心生欢喜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三首古诗都好生动有趣,把生活中的场景描绘得活灵活现,让人读了就仿佛能看到那些画面呢!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三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有许多优美的古诗,其中有一些让人回味无穷的古诗更是深受学生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来分享一些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古诗,希望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第一首古诗是《悯农》。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通过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勤劳。
诗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古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农民的敬佩之情,让人们更加珍惜粮食和劳动的辛苦。
第二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了登高远眺的场景。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古诗通过对大自然壮美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探索精神,启发了读者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第三首古诗是《春晓》。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好景象。
诗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古诗通过对春天清晨景象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孟浩然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
以上是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三首古诗的简要介绍,希望通过这些古诗的分享,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和韵味。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传承和弘扬古诗之美。
愿我们能够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哲理,体会诗意人生的真谛。
第二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古诗的学习是学生诗词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三首古诗,分别为《满江红·怒髮衝冠》、《渔歌子·晴川历历汉阳树》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
首先是《满江红·怒髮衝冠》,作者是岳飞。
在这首诗中,岳飞以雄壮有力的笔调,表达了抗金忧国的壮志豪情。
5《古诗词三首》三首诗歌的异同《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全诗意思: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休息了。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全诗意思:一叶小渔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怪生:怪不得(“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童言无忌。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意思:在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茅草屋。
屋内有人操着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妇。
再看看茅屋外,大儿子在小溪东岸锄豆田里的杂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让人喜爱的是那顽皮淘气的小儿子,正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
掀起历史一角:奇士杨万里陈永顶据说诗人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那么,我们就不难想见,作为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必然目睹了一幕幕这类生活场景:钱是衡器,能衡量身价,越有钱越有“身份”;钱是磁场,能引来壮男靓女以供驱使;钱是台阶,有大把银子便可大模大样地跨进官场;钱是“大爷”,法律在他面前都蹑手蹑脚威风不起来;钱是神杖,可化险为夷可死里求生可遇难呈祥、可变黑为白可转劣为优可命假为真……但世界的确丰富多彩,有人偏偏不把这“伟大”的钱当回事。
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个奇男子。
杨万里因得罪了宰相,由江东转运副使改知赣州。
他不赴任,申请退回官帽当老百姓。
据推算,他当时应有余钱万缗——一缗为一千文。
杨万里把这一大堆钱弃于官库,不去取,“归去来兮”回了江西吉水老家。
自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或胖或瘦的手偷偷伸进“官库”,左一把右一把地把国家的钱掏出来装进自己腰包,以至有了“无官不贪”这一夸张的说法。
而把本属于自己的钱取走,则是天经地义的事。
杨万里却弃之如敝履。
杨万里对钱的这种“奇男子”态度,还成为一种影响、“塑造”儿子伯孺的DNA。
杨伯儒在广东当官时,从自己“工资”中拿出七千缗代贫困户缴纳租税。
是杨家里富得流油?非也!他家只有一栋老屋,仅能避风雨而已,三代没有新建扩建改建使之“美化”、“亮化”、“豪华化”……平心而论,对于钱,弃之如敝履其实大可不必。
只要不偷不抢不骗不贪污受贿,看重金钱并无不妥。
本属于自己的钱,干吗弃之不取?金钱固然能发出邪恶的狞笑使人耳不聪目不明喜滋滋窜入险途恶境,但金钱也会发出友善的微笑帮人跨沟堑攀高峰。
宵小之徒以金钱为目的,夺包撬锁制假贩毒巧立名目贪赃枉法无所不为,有的还为了最终获取金钱往往不惜大把抛出金钱通关节贿权贵费尽心机跑断腿,金钱是撬动其生命运动的杠杆,其形象当然比一枚金币还矮小。
大写的人以金钱为手段,围歼贫穷落后培植富裕文明,金钱是其推动社会进步的滚轮,其形象比一座金山还高大。
固然不能迷恋金钱,但不妨合理地占有金钱;固然不能迷信金钱,但不妨理性地使用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