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诗意
- 格式:doc
- 大小:22.02 KB
- 文档页数:1
5 古诗词三首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意: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注释: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宋】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稿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意: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篱,停下了船桨。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注释:安仁:县名。
在湖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诗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注释: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 e o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亡”读w U,这里指顽皮、淘气。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知识点汇总问题归纳:1、《从军行》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1)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2)“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但是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没有消磨将士的报国之志,“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
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2、第二首诗描写景色有何作用?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峨华山高达五千仞,上与天奇。
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3、为什么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杜甫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国事在他眼里最重要,遇到国家收复疆土,击败叛军自然是生平最大的一件快事。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课后习题答案:二、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意: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感情: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意: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感情: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意: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应当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感情: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欣喜若狂,以及急于返回故乡的心情。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篇1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课文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
读课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古诗篇目,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内容。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将接触到一些经典的古诗,通过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此,我将介绍下册语文中的三首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文学作品。
第一首古诗是《静夜思》。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描述了夜晚一个人独自思考、感慨人生的情景。
诗人借助夜晚的静谧,表达了对人生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世间万事的思索。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第三首古诗是《将进酒》。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诗人借酒助兴,豪情万丈,表现出不羁的个性和对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气势磅礴,意蕴深邃,给人以豪放和激情。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古代诗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和抒发。
他们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壮美的意境,表达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向往。
在阅读这些古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才情风采,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希望大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感悟到文学之美,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学修养。
【这段文字共计474字】第二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中,古诗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阅读古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三首五年级下册的古诗,并谈谈我的感受和体会。
第一首古诗是《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描写了一个人在静夜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些简洁的文字,却道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思念和孤寂。
第二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述了登高远眺的景象。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三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有许多优美的古诗,其中有一些让人回味无穷的古诗更是深受学生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来分享一些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古诗,希望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第一首古诗是《悯农》。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通过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勤劳。
诗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古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农民的敬佩之情,让人们更加珍惜粮食和劳动的辛苦。
第二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了登高远眺的场景。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古诗通过对大自然壮美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探索精神,启发了读者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第三首古诗是《春晓》。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好景象。
诗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古诗通过对春天清晨景象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孟浩然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
以上是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三首古诗的简要介绍,希望通过这些古诗的分享,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和韵味。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传承和弘扬古诗之美。
愿我们能够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哲理,体会诗意人生的真谛。
第二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古诗的学习是学生诗词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三首古诗,分别为《满江红·怒髮衝冠》、《渔歌子·晴川历历汉阳树》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
首先是《满江红·怒髮衝冠》,作者是岳飞。
在这首诗中,岳飞以雄壮有力的笔调,表达了抗金忧国的壮志豪情。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包括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及雷震的《村晚》三首宋诗。
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的农家生活。
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诗歌的原文、注释及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1.耘田:除草。
2.绩麻:把麻搓成线。
3.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4.未解:不懂。
5.供:从事,参加。
6.傍:靠近。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3.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4.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非现在的玻璃(玻璃出现的较晚)。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取出来,系上绳子当作银钲提在手中。
每当轻轻敲打它的时候,冰块就能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让人沉醉。
忽然,又是一声水玉破碎落地的声音,原来是自己一不小心用力过大,竟然把它敲碎了。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1.陂(bēi):池塘。
2.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3.浸:淹没。
4.寒漪(yī):水上波纹。
5.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6.腔:曲调。
7.信口:随口。
8.归去:回去。
9.池塘:堤岸。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包括两首唐诗和一首宋诗。
下边按教材顺序整理分享这三首诗歌的原文及译文。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三万里黄河向东奔流直到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如云上接青天。
敌人铁蹄下的遗民欲哭已无泪,瞩目南望盼望官军收失地,失望了一年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闻传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忽然间从剑门外传来朝廷收复蓟北的好消息,我刚听到这个喜讯的时候激动难耐,热泪就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的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应当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方舟从巴峡动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径直奔向洛阳。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整体教学解读教材解读本课由三首七言古诗组合而成,展现了三位诗人的爱国之情。
《从军行》描绘了边塞战事场景,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崇高精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了诗人在秋天黎明前出篱门后的所思所想,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描写诗人听闻洛阳等地收复后全家人欣喜若狂的具体表现,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诗的前两句通过对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戍边将士所处的边塞环境。
诗的后两句写戍边将士激烈的战斗场面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语,表现了爱国将士的豪迈之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
诗的前两句通过“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手法,分别写出了代表祖国河山的黄河、华山的壮丽雄伟。
诗的后两句转而写到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泪尽”一词中,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读来令人心生酸楚。
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故乡,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因而使得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闻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开篇点出了写作的缘由,即“剑外忽传收蓟北”。
“剑外”是诗人当时所在的蜀地,“蓟北”则是当时叛军的根据地,“忽传”写出了捷报到来的突然,因此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刚一听到便涕泪如雨。
“涕泪满衣裳”里,既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五个字中了。
5古诗词三首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意: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注释:
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
【宋】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稿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意: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篱,停下了船桨。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注释:
安仁:县名。
在湖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诗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