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在全球范围的分布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5
世界遗产调研报告范文背景介绍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所确定的具有世界性重要价值的地点或遗址。
世界遗产的认定对于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和自然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次调研将对中国境内的世界遗产进行考察和评估,以了解其保护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调研目的1. 了解中国境内世界遗产的数量和分布情况;2. 考察中国境内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3. 分析中国境内世界遗产的发展前景;4. 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收集:收集相关的书籍、报告和研究论文,对世界遗产及其保护进行研究。
2. 网上调研:通过互联网搜索和浏览相关网站,获取对世界遗产保护的最新信息。
3. 实地考察:前往不同地区的世界遗产,亲身体验和了解其保护情况。
调研结果世界遗产数量和分布情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布,截至目前,中国境内共有55个世界遗产,涵盖了文化和自然遗产。
其中,文化遗产占大多数,包括古建筑、历史城镇和古代遗址等;自然遗产主要集中在自然风景区、山脉和河流等。
世界遗产在中国的分布非常广泛,涉及到东、中、西部各个地区。
东部地区的世界遗产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如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福建的福建土楼等。
中部地区的世界遗产主要以古代都城和历史遗址为主,如河南的洛阳龙门石窟、湖南的张家界等。
西部地区的世界遗产则以自然风景区为主,如四川的九寨沟、云南的丽江古城等。
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根据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收集的结果,大部分世界遗产在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许多世界遗产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保护体系和管理机构,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修复古建筑、限制人流量、制定规章制度等。
然而,也有少数世界遗产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部分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存在着不合理的商业开发、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此外,一些较为偏远的世界遗产因地理位置的限制,无法实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1.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 890 处自然与文化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2.截止2009年,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的世界遗产有 38项,其中包括自然遗产7 项,文化遗产27项,双重遗产 4 项,在数量上居世界第 3位。
3.国务院于 2006年5月20日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通过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
5.《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这一公约在1972 年11月16日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上获得通过,截止2006年7月,《公约》缔约国共有176 个国家,是签署国家最多的国际公约,我国于 1985 年12月12日成为该条约的签署国之一。
6.中国文化遗产的三大特点分别是:1. 中华文明古老、延续、独特2. 中华文明的源流作用及影响力3. 中华文明在近现代的扩展7.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正式确立启动的标志是:1982年,公布可北京等24个城市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城市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9.城市保护具有从保护城市的自然和文化的双重使命。
10.构成城市识别性的主要成分为形体环境特征、面貌、可观察活动、功能和含义或象征。
11.现代城市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分别是工程项目设计、系统设计和城市或区域设计12.城市设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社会、文化和人13.世纪的一张描绘罗马古城建筑遗产的地图,被认为是年代最早的建筑遗产分布图14.我国规模最大的建筑文化遗产“北京故宫”建于明永乐5至18年(1407-1420年) 已有500多年历史,占地72万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000多间,居住过24个皇帝。
15.我国是在 2003 年加入《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组织的16.昆曲是我国最早获得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17.遗产按照其性质可分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18.在文化遗产上又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19.我国的建筑保护一般可分为3个时期,分别是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和现代建筑20.意大利罗马的圣彼得教堂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成就最高的建筑作品21.《雅典宪章》的奠基人是意大利人卡米诺·波依托,由他提出的建筑保护理论被称为“历史主义修复”22.《雅典宪章》提出了具有历史保护价值建筑保护与复原的原则23.我国从 2006年起,开始设立国家的文化遗产日,规定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国家文化遗产日。
1、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
2、文化遗产:是指具有突出的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科学、人类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物、遗址等。
3、自然遗产:是指具有科学、保护或美学价值的地质、物质、生物结构、濒危动植物和自然资源保护区等。
4、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突出的世界意义的纪念物、建筑物、遗迹等文化遗产,和在审美、科学、保护形态上具有特别的世界价值的地形或生物,包括景观在内的地域等内容的自然遗产融合起来,构成第三类型的世界遗产,即同时包含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混合遗产)。
5、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1、被列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古遗址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殷墟,洞窟石刻是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
2、被列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古代城市是丽江古城、平遥古城、澳门历史城区。
3、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包括九寨沟名胜风景区、黄龙名胜风景区、武陵源名胜风景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和江西三清山。
4、中国的文化景观遗产是庐山国家公园。
5、被列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群是长城、青城山和都江堰、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区以及曲阜的孔庙、孔林、孔府;古代园林是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苏州古典园林和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
6、被列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古代民居腕南古村落是西递和宏村。
7、中国的双重世界遗产包括泰山、黄山、武夷山、娥眉山风景名胜区(包括乐山大佛)。
8、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昆曲、古琴艺术、新疆木卡姆艺术和蒙古长调(与蒙古国共有)。
1、造成濒危世界遗产的原因分析在世界遗产中,因自然灾害、重大工程、城市开发、盗掘偷猎、管理体制混乱等,正处于濒危状态而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需要采取重大行动加以保护并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要求给予援助的世界遗产,称为濒危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论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论文2篇文化遗产体现着一个民族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民族的基石,也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纪念碑。
文化遗产为了融入现代社会,为之发展而服务,就必须全方位大力开展各项商业广告宣传和公关活动,以便让受众了解和接受,同时争取社会资源。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篇1浅论世界文化遗产的产业经营模式[摘要]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开发管理进行描述和考量,力图挖掘出一些先进经营模型,为我国文化遗产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遗产;产业模式;经营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遗产在管理尤其是产业开发之时都面临着几大问题,第一是与生俱来的非营利机构(文化事业)性质与市场经济的矛盾;第二是资金问题在国家财政支持紧缩减少情况下越发突出;第三是在多元文化、新媒体、娱乐消费潮流下,传统文化遗产的营销策略得到民众(消费者)认同。
面对这些矛盾,只有在保护前提下,将文化遗产的公益性和产业功能充分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它的“永续利用”。
世界各国在这个基本理念确立前提下,开展了各种开发经营模式。
1 文化旅游文化遗产为了融入现代社会,为之发展而服务,就必须全方位大力开展各项商业广告宣传和公关活动,以便让受众了解和接受,同时争取社会资源。
为了弘扬韩国的传统文化遗产,韩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互相促进发展,具体实施主要从两方面入手:①地域选择。
以民俗村来选定地域,韩国人把民俗村的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在汉城城南有一个古代民俗村。
一进民俗村,村口就有韩、中、英、日四种文字的介绍。
进入村内,可以看到李朝时期先民们的衣食住行、建筑景观和祭祀活动。
宗庙的祭祀典礼和音乐都被看做无形文化财产。
②时间和内容的选择。
韩国还十分注重以民俗节和祭祀活动来吸引游客。
例如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戏年年在当地举办盛大的旅游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巨大的文化产业,发展了当地的经济。
为了吸引外来游客,那些表演人士每天都要去不同的场地进行传统技艺表演。
世界文化遗产调查报告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世界各地的丰富文化遗产,我们展开了一项全球性的调查工作,以便全面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专注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类型及分布根据UNESCO的定义,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化景观、建筑群和城市等。
我们发现,目前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其中中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等国家拥有较多的世界文化遗产。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调查显示,许多世界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危机。
一些遗产地受到了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旅游开发等多重威胁,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与利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机构存在着管理混乱、资金短缺和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
同时,一些文化遗产也存在着过度开发和商业化的现象,应当注意平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四、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和影响,因此传承与传播十分重要。
我们应当通过教育、科研和文化交流等途径,传承和弘扬世界文化遗产的精神,使其得以永续发展。
五、世界文化遗产的未来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升全球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世界各地的珍贵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我们希望呼吁全球各界共同关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共同努力为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让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愿世界文化遗产永远璀璨辉煌!。
梵净山水青冈林的全球对比分析与世界遗产价值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是保护人类共有自然财富的重要方式,了解梵净山水青冈林的群落学特征以及探究其世界遗产价值,以期为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提供一定的科技支撑。
根据地理学、地质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基本原理,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凸起于喀斯特海洋的变质岩山体的梵净山地区,选择对当地生态主导性和控制性最强的水青冈林为研究对象,在室外工作与室内工作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三条调查样线和6个固定样地,样地大小为30×30m,每个样地内设置9个10×10m的样方,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梵净山水青冈林的群落学特征,结合全球对比分析,将梵净山的水青冈林与世界已有的世界遗产地、世界遗产提名地以及亚热带有典型水青冈林的重要保护地进行对比分析,使梵净山水青冈林的价值上升到世界遗产的高度。
(1)梵净山为亚热带地区显著凸起于喀斯特环境的变质岩地质“孤岛”,由于其较大的海拔高差、温湿的气候环境以及肥沃的土壤环境等,保存了原始、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水青冈林。
其三类水青冈种群(长柄水青冈种群、亮叶水青冈种群和米心水青冈种群)均为衰退型,但大树无衰老迹象,长势良好。
水青冈群落中物种组成丰富,区系复杂、古老、热带性质明显,层次结构稳定,多常绿成分。
梵净山地处中亚热带,是一座显著隆起于四周喀斯特区域的穹窿状断块山地,是同纬度地区森林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多种古老孑遗物种的重要避难所和保存地之一。
第三纪孑遗植物水青冈是梵净山分布面积最广,垂直分布幅度最大,并能以其为建群种组成大面积森林的高大落叶乔木。
水青冈林分布区的气候,总体上具有冬季寒冷不干燥,夏季温凉多暴雨的特征;土壤以山地黄壤和黄棕壤为主。
三种不同类型的水青冈种群中长柄水青冈种群和亮叶水青冈种群均以多百年以上大树、自然更新不足为特征,且亮叶水青冈种群是梵净山最重要的森林植被类型,米心水青冈种群由于以树型偏小、株数丛生为特征而几乎不构成优势种群。
我国世界遗产管理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内容提要:文章从世界遗产的性质入手,对我国世界遗产的管理保护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对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世界遗产管理保护的对策。
指出,我们应站在保存人类文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上,认清遗产本质,完善管理体制,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使中国的世界遗产得以完整保存、永续利用。
关键词:世界遗产;管理保护;问题;对策1.世界遗产的性质及我国的世界遗产1.1世界遗产的性质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代表人类文明的文化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保护,1972年11月1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影响深远、历久长新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的宗旨在于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相互支持,为保护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自然遗产做出贡献。
1973年美国成为首个签署该项公约的国家,到1976年,已有26个国家签署了该项公约;1976年11月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了第一届《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正式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组织《公约》的实施,并决定是否接受某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负责审查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报告。
那些获得世界遗产殊荣的遗产项目,其产生都经历了一系列严格的申报与认证程序。
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世界遗产主要代表了人类及其生存环境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一是人类的创造,它包括世界遗产类别中的文化遗产;二是大自然的创造,世界遗产类别中的自然遗产记录的就是这些天然造化;三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创造,像世界遗产类别中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1]。
翻开《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的瑰丽画卷徐徐展开,五彩斑斓的世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然而,《世界遗产名录》也有人类历史的沉重记忆,像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南非的罗宾岛等,人类曾经历的苦难时时提醒人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及时矫正自己的行为。
南美洲文化遗产分析南美洲作为地球上最富有多样性的大陆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如印加帝国的壮丽遗迹、马雅文明的神秘遗址和巴西森巴舞的动感节奏等。
本文将对南美洲的一些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印加帝国的壮丽遗迹印加帝国是南美洲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其遗迹分布在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等国家。
最著名的遗址之一是秘鲁的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坐落在安迪斯山脉的顶峰上,是印加帝国最具代表性的遗产之一。
马丘比丘以其宏伟的石块结构、精湛的石雕和巧妙的建筑布局而闻名。
这座古城被认为是印加帝国精神与艺术的杰作,也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
如今,马丘比丘是一个备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研究人员。
二、马雅文明的神秘遗址马雅文明是古代美洲最著名的文化之一,其遗迹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是墨西哥的帕伦克遗址。
帕伦克遗址以其壮观的建筑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
这些遗址中的金字塔、宫殿和神庙等建筑物都展示了马雅人卓越的建筑技术和宗教信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墨西哥的帕伦克神庙以其雕刻的壁画而闻名,揭示了马雅神话和历史的故事。
三、巴西森巴舞的动感节奏南美洲的文化遗产不仅仅限于古代文明的遗址,还包括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
其中,巴西的森巴舞以其充满活力和热情的节奏而闻名于世。
森巴舞起源于巴西,并且作为巴西最重要的民俗艺术形式之一,被列为巴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森巴舞的特点是快节奏的音乐、活力四溢的舞蹈动作和盛装打扮。
每年的巴西狂欢节上,成千上万的人们身着华丽的服装,载歌载舞,共同欢庆这个独特的文化盛事。
结语南美洲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大陆,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印加帝国的壮丽遗迹、马雅文明的神秘遗址和巴西森巴舞的动感节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南美洲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文化传承。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及点评教学设计:《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2.熟悉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具体的项目和相关的历史背景;3.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欣赏能力;4.培养学生对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教学内容及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向学生提问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2.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小组讨论,思考一下为什么世界各国都会申请自己的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步骤二:学习(2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简要介绍其中一两个项目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代表意义。
2.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了解一个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其所在地、具体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等,并将这些信息整理成展板或PPT 形式进行展示。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网站链接进行调查。
步骤三:讨论(2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班分享他们所了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这些文化遗产对中国以及世界文化的重要意义,并与其他文化遗产进行比较,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步骤四:拓展(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文化遗产项目选择,并设计一个新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每个小组要明确选择的项目是何种类型的文化遗产,并概括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
2.学生撰写一份小组报告,详细介绍他们所选择的新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代表意义。
报告中应包括图片和文献引用。
步骤五:总结(10分钟)1.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分享他们选择的新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评,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点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通过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世界文化遗产概念,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今日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摘要:
通过计算比例和密度,分析各大洲及全球世界遗产的分布特征。
除欧洲和美洲外,各洲世界遗产的数量与面积呈正相关,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到大洋洲,总的遗产密度依次递减。
与人口占全球人口比例相比,欧洲、大洋洲各类遗产较多,亚洲较少,美洲和非洲自然遗产较多。
每千万人口总的世界遗产数量从大洋洲、欧洲、美洲、非洲到亚洲依次递减,欧洲、亚洲文化遗产最多,美洲、非洲文化与自然遗产相近,大洋洲自然遗产占优势。
统计各纬度带遗产密度,除自然遗产密度低纬最高外,其他遗产密度中纬最高,低纬和高纬次之;各纬度带文化遗产最多,自然遗产居中,双重遗产最少。
比较同一大洲同一纬线不同国家的遗产比例,沿海地区自然遗产密度高于内陆,文化遗产密度低于内陆。
这些特征与近年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世界遗产侧重某些类型和所在区域的原因相符。
关键词:世界遗产空间分布统计分析
正文:
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
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分类及标准:
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文化景观
其他形式的世界遗产:
1.线性遗产2.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3.世界记忆遗产4.世界农业遗产5. 世界湿地遗产
一、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
亞洲和大洋洲的41個國家以及歸屬未定的耶路撒冷共擁有235項世界遺產(其中1項為跨國遺產),其中文化遺產175項,自然遺產49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11項。
在這個列表中,c代表文化遺產,n代表自然遺產,nc
代表雙重遺產。
國家與地區的排列順序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的世界遺產列表中的排列順序,基本是按照國家或地區英文名稱的打頭字母來排列的(考慮到中文資料的傳統,本列表把中國列在最前面);某個國家或地區的遺產專案則是按照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時間順序來排列的(由於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時有變化,所以與當前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並不一定完全一致)。
說明:
(一)關於亞洲國家的界定,採用中國大陸的慣例。
其中某些國家,如賽普勒斯和土耳其,有時被認為是歐洲國家。
2、這個列表包括亞洲國家擁有的地理上並不位於亞洲的遺產項目(如土耳其的遺產項目伊斯坦布爾歷史區),而不包括通常不認為是亞洲國家的國家擁有的地理上位於亞洲的遺產項目(如俄羅斯的一些遺產項目)。
3、這個列表也不包括亞洲大洋洲以外國家擁有的位於其亞洲或大洋洲屬
地的遺產項目(如位於英國屬地皮特凱恩群島的遺產項目亨德森島)。
二、歐洲世界遺產
歐洲的42個國家共擁有377項世界遺產(其中13項為跨國遺產),其中文化遺產334項,自然遺產36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7項。
在這個列表中,c代表文化遺產,n代表自然遺產,nc代表雙重遺產。
國家的排列順序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的世界遺產列表中的排列順序,基本是按照國家英文名稱的打頭字母來排列的;某個國家的遺產項目則是按照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時間順序來排列的(由於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時有變化,所以與當前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並不一定完全一致)。
說明:
(一)關於歐洲國家的界定,採用中國大陸的慣例。
並未出現在本列表中的某些國家,如賽普勒斯和土耳其,有時也被認為是歐洲國家(中國大陸視其為亞洲國家)。
(二)這個列表包括歐洲國家擁有的地理上並不位於歐洲的遺產項目(如俄羅斯的一些遺產項目),而不包括通常不認為是歐洲國家的國家擁有的地理上位於歐洲的遺產項目(如土耳其的遺產項目伊斯坦布爾歷史區)。
(三)這個列表也包括位於歐洲國家在其他大洲屬地或自治區的遺產項目(如位於丹麥在北美洲屬地格陵蘭的遺產項目伊盧利薩特冰灣)。
三、非洲世界遺產
非洲的33個國家共擁有113項世界遺產(其中3項為跨國遺產),其中文化遺產73項,自然遺產36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
在這個列表中,c代表文化遺產,n代表自然遺產,nc代表雙重遺產。
國家的排列順序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的世界遺產列表中的排列順序,基本是按照國家英文名稱的打頭字母來排列的;某個國家的遺產項目則是按照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時間順序來排列的(由於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時有變化,所以與當前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並不一定完全一致)。
說明:
(一)關於非洲國家的界定,採用中國大陸的慣例。
(二)這個列表包括非洲國家擁有的地理上並不位於非洲的遺產項目(如埃及的遺產項目聖凱瑟琳地區)。
(三)這個列表不包括非洲以外國家擁有的位於其非洲屬地或自治區的遺產項目(如位於西班牙自治區加那利群島的遺產項目加拉霍艾國家園)。
四、美洲世界遺產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27個國家共擁有153項世界遺產(其中4項為跨國遺產),其中文化遺產97項,自然遺產53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3項。
在這個列表中,c代表文化遺產,n代表自然遺產,nc代表雙重遺產。
國家的排列順序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的世界遺產列表中的排列順序,基本是按照國家英文名稱的打頭字母來排列的;某個國家的遺產項目則是按照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時間順序來排列的(由於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時有變化,所以與當前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並不一定完全一致)。
說明:
(一)關於美洲國家的界定,採用中國大陸的慣例。
(二)這個列表包括美洲國家擁有的地理上並不位於美洲的遺產項目(如美國的遺產項目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
(三)這個列表不包括美洲以外國家擁有的位於其美洲屬地的遺產項目(如位於荷蘭屬地荷屬安的列斯的遺產項目威廉斯塔德歷史區、內城和港口)。
五、瀕危世界遺產
截至2008年7月10日止,目前一共有30項世界遺產(其中1項為跨國遺產)被認為處於危險之中,需要全人類的力量協助救災,保存原跡。
世界遺產管理委員會在舉行世界遺產大會時會根據實際情況會除去一些,或是增加一些。
括弧中年份為列入瀕危遺產名錄的時間。
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的文化景觀和考古遺址(巴米揚山谷的古遺址等)(2003年)
賈姆的尖塔和考古遺址(2002年)
亞塞拜然:
巴庫古城及城內的希爾凡王宮和少女塔(2003年)中非共和國:
馬諾沃—貢達聖弗洛里斯國家公園(1997年)
智利:
亨伯斯通和聖蘿拉硝石採石場(2005年)
象牙海岸:
科莫埃國家公園(2003年)
寧巴山自然保護區(1992年)[2]
剛果民主共和國:
加蘭巴國家公園(1996年)
卡胡齊—比埃加國家公園(1997年)
霍加皮野生動物保護區(1997年)
薩隆加國家公園(1999年)
維龍加國家公園(1994年)
厄瓜多:
加拉帕戈斯群島(2007年)
埃及:
阿布米奈(2001年)
衣索比亞:
瑟門國家公園(1996年)
德國:
德勒斯登易北河谷(2006年)
幾內亞:
寧巴山自然保護區(1992年)[2]
印度:
馬納斯野生生物保護區(1992年)
伊朗:
巴姆古城和文化景觀(2004年)
伊拉克:
亞述古城(2003年)
薩邁拉考古城(2007年)
耶路撒冷(由約旦申報)
耶路撒冷古城及其城牆(1982年)
尼日:
阿伊爾—泰內雷自然保護區(1992年)
巴基斯坦:
拉合爾的古堡和夏利馬爾花園(2000年)
秘魯:
昌昌考古區(1986年)
菲律賓:
菲律賓科迪勒拉山的水稻梯田(2001年)
塞內加爾:
尼奧科洛-科巴國家公園(2007年)
塞爾維亞:
科索沃的中世紀建築(2006年)
坦尚尼亞:
基盧瓦基西瓦尼遺址和松戈姆納拉遺址(2004年)
委內瑞拉:
科羅及其港口(2005年)
葉門:
宰比德古城(2000年)
参考文献:
(世界遗产赏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年8月,亚洲及泛太平洋地区共有32个缔约国。
其中的26个国家分布有世界遗产项目155项,包括文化遗产106项,自然遗产40项,双重遗产9项。
世界遗产项目最多的前3个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和澳大利亚,其中中国拥有30项,印度拥有26项,澳大利亚拥有1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