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1讲
- 格式:doc
- 大小:465.4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2021·新课标全国Ⅰ卷·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巴黎和会上,瓜分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时,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
英国反对,认为大叙利亚的面积过大。
即使法国放弃对巴勒斯坦和摩苏尔的要求后,英国仍不同意大叙利亚方案,逼得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这样一来“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
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建议的“十四点原那么〞中的委任统治主张。
即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开展〞的“文明之神圣任务〞。
——摘编自廑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发生的争执及其实质。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法争执,评价威尔逊的委任统治主张。
〔8分〕【考点】巴黎和会——英法争执【解析】〔1〕第一小问争执,根据材料“即使法国放弃对巴勒斯坦和摩苏尔的要求后,英国仍不同意大叙利亚方案〞得出争执①法国提出大叙利亚方案,遭到英国反对;根据材料“逼得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这样一来‘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得出争执②法国不惜以武力威胁。
第二小问实质,根据材料“巴黎和会上〞及所学知识,从巴黎和会的性质分析得出实质: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
〔2〕根据材料“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建议的‘十四点原那么’中的委任统治主张〞及巴黎和会后成立了国联得出评价①被纳入国际联盟盟约,暂时解决了英法争执;根据所学知识,从巴黎和会的影响分析得出评价②没有根本解决列强之间矛盾;根据所学知识,从巴黎和会的背景分析得出评价③暴露了美国意图领导世界的野心;根据材料“即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得出评价④并未改变殖民地统治的实质。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奥匈一赛尔维亚⒎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
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⒏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⒐同盟国失败的原因: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历史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课标要求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科技成果运用于军事领域,使未来的战争更加残酷,充满了更大的危险性。
战争催化剂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得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争夺和斗争愈发激烈,战争日益迫近。
重点阐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加剧,出现了跳跃式的不平衡。
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退居世界第三、第四位,新兴的美国、德国跃居世界第一、第二位。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相符的状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经基本被瓜分完毕,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争夺霸权、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
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了大战的爆发。
【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割地赔款,失去了原来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
法国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
德国要继续削弱和遏制法国,不让它东山再起。
俄奥矛盾。
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属于东部斯拉夫人)的旗号,向该地区扩张。
奥匈帝国也在德国的支持下积极向巴尔干扩张。
英德矛盾。
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工业霸权。
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英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考点清单] 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4)国际联盟。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背景(1)帝国主义时代的来临⎩⎪⎪⎨⎪⎪⎧ ①在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 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②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对原料产地、商品 市场和资本投资场所的争夺加剧,进而将世 界瓜分完毕。
③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冲 突呈现出全球性,并且愈演愈烈。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①欧洲列强间的基本矛盾 法德矛盾:普法战争带来的战败、割地、赔款的耻辱,使法国一心想要报仇雪恨;而德国深恐法国东山再起,想方设法压制法国。
俄奥矛盾:集中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
俄国打着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并以南部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奥匈帝国也致力于向该地区扩张。
英德矛盾:德国要求在殖民地问题上获得更大的权益,向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发起挑战,英德矛盾激化。
②三国同盟:德、意、奥,1882年最终形成。
③三国协约:英、法、俄,1907年最终形成。
(3)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思维点拨 (1)一个根本原因引发了帝国主义的三大矛盾,三大矛盾促进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的斗争导致了巴尔干“火药桶”的形成,巴尔干“火药桶”又引发了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2)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各国参战的主要目的是掠夺别国,因此战争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
2.进程1914年:战争爆发,战争的重心在西线,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没有得逞,被迫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
1915年: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但德军迫使俄国投降的目的没有达到。
1916年:战争的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发动了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
战争向不利于同盟国的方向发展。
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作战,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
1918年:苏俄退出了战争,奥匈帝国解体,德国签订停战协定,战争最终结束。
3.结果:同盟国失败,协约国胜利。
4.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5.影响:(1)西欧相对衰落;美日崛起。
(2)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3)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4)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革命与独立浪潮。
思维升华(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是欧洲,在这里形成了三条战线。
,(2)对参战各国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战,它凸显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
协约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由于其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占压倒性优势。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集团迫切需要宰割战败国,协调各种矛盾。
2.巴黎和会(1)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2)协约国帝国主义又同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控制在英法手中的国联是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3.国际联盟的建立(1)提出计划:一战后期,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计划。
(2)通过盟约:巴黎和会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
(3)正式成立: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盟约正式生效,国联会址设在日内瓦。
美国最初提出组建国联,但美国参议院于1920年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
4.华盛顿会议1921年,美、英、法、中等九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建立了华盛顿体系。
5.影响(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远东和亚太地区的矛盾,是战后帝国主义格局力量对比形成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包含着种种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决定了该体系不可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
名师点睛(1)凡尔赛体系是在英法占主导地位、惩治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体系则是在美国占主导地位、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2)凡尔赛体系内隐含着许多矛盾: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分赃的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火山上的短暂稳定1.欧洲安全与《洛迦诺公约》(1)法国积极寻求安全保障,德国力争同法国实现和解,英国主张促成法、德和解。
(2)《洛迦诺公约》1925年,《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改善了法德关系,有助于稳定欧洲的局势。
该条约为德国重新迈入欧洲政治大国行列铺平了道路。
2.军备竞赛与裁军问题(1)军备竞赛洛迦诺会议以后,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市场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日益加剧,军备竞赛也日益激烈。
(2)裁军问题⎩⎪⎪⎪⎨⎪⎪⎪⎧ ①国联裁军:1925年,行政院成立由各国官方代表 组成的裁军会议筹备委员会,并先后召开六次会 议,但各国根本没有达成协议的诚意,最后没有 取得任何成果。
②多边裁军:1927年,在美国的倡议下,在日内瓦 召开了一次新的裁减海军军备的会议,出席会 议的只有英、美、日三国,会议最后不欢而散,一 项协议也没有达成。
③裁军的实质:帝国主义只是利用人民要求和平的善良愿望,打出裁军的旗号,制造和缓的假象, 实际上却是在欺骗世界舆论和人民,肆无忌惮地 进行着扩军备战的活动。
3.《非战公约》1928年,《非战公约》的签订,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但它对侵略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基准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题一 图解一战及其主要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随着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之间的矛盾与竞争空前尖锐和激烈,1914~1918年间,同盟国与协约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世界大战,摧毁了四大帝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走向瓦解,欧洲在全球的支配地位开始动摇。
主题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2.重要原因(1)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掀起扩军备战的狂潮。
(2)英德矛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主题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交战国的目的1.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企图建立“中欧帝国”,还要摧毁英国的海上霸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
2.法国的目的是收复在普法战争中被割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工业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3.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其附属国。
4.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在西亚肢解土耳其帝国。
5.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6.日本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进一步侵略中国。
7.意大利则要瓜分北非沿岸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地中海地区建立霸权。
8.美国参战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和争夺世界霸权。
主题四一战对中国的影响基准考点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主题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之比较主题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隐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
特别是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取得统治和对外扩张。
在战胜国中,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国间的深刻矛盾。
这使得资本主义的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引起了种种的不满,20年代这个新秩序逐渐瓦解,到30年代又为新的国际危机所替代。
主题三 华盛顿体系对中、日、美的影响1.使中国由一战时的日本独占变为多国共同控制,中国的民族危机依然。
2.暂时对日本起到约束作用,使其不敢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但它并没有放弃称霸野心,埋下了更大的战争祸根。
3.美国经济走向繁荣,在亚太地区势力大大扩展。
史料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信息解读] 史料中列宁所作判断是正确的。
因为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压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霸局面,引起了日本的不满,因而日本不断寻找机会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所以说埋下了下一场战争的火种。
主题四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美国罗斯福实施新政,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开始,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后崩溃。
具体过程如下:(1)从1935年开始,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量扩充陆军,积极重建空军,并开始建造军舰。
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践踏《凡尔赛和约》。
(2)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
(3)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并于1936年将其吞并,冲击了凡尔赛体系。
(4)1938年,德占奥地利。
1938年慕尼黑会议,德占苏台德地区。
1939年,德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5)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例题(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