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维度词“高、低”认知隐喻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语成语中的空间隐喻——以“上”、“下”
为例
黄霏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人类的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因此空间隐喻在人类
的日常生活和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汉语成语中包含了大量的空间隐喻。
该文以含"上"、"下"的成语为语料,试从认知的角度对其所含的空间隐喻进行分析与归类,并探讨其隐喻拓展义。
【总页数】3页(P173-175)
【作者】黄霏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
【相关文献】
1.汉语和日语空间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以“上/下”为例 [J], 陈朝阳
2.空间隐喻与现代汉语中“上/下”的隐喻义 [J], 陈玉秀
3.汉语成语的隐转喻分析——以含方位词“上”“下”的空间四字格成语为例 [J], 马应聪
4.认知视角下汉语成语的空间隐喻探究 [J], 蔺伟
5.从认知角度看泰语“上”“下”的空间隐喻 [J], 陈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空间隐喻汉语空间隐喻是一种指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非物质现象或概念等抽象概念的语言现象。
汉语中有许多空间隐喻,涉及到物体的高度、宽度以及深度,这些空间隐喻可以用来表达诸如时间、距离、财富等抽象概念。
本文将介绍汉语中的空间隐喻,分析其逻辑与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空间隐喻如何影响汉语的表达形式。
汉语中的空间隐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高度、宽度和深度。
对于高度而言,它可以用来表达抽象概念,例如威望、权威、地位等,而宽度则被用来表达财富及财务状况,而深度则是用来描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以高度为例,汉语中有许多表达方式,如“攀升”、“腾飞”、“直指顶峰”等,这些表达方式可以用来描述某人的地位、权威、地位的提升。
例如,“他的威望直指顶峰”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里的“直指顶峰”意思就是指他的威望已经达到了最高点,而“攀升”、“腾飞”则意味着他的权威和地位在不断提高。
宽度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财富和财务状况。
例如,“他的财富十分宽广”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里的“宽广”意思就是指他的财富范围很广,而“财富丰厚”、“财务宽裕”的表达方式则暗示着他的财务状况很好。
最后一个概念是深度,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学识和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他的知识深度”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表达方式,这里的“深度”是指他的知识非常深厚,而“知识丰富”、“广博”的表达方式则意味着他的知识非常广泛。
空间隐喻不仅可以帮助汉语中的说话者更准确地描述抽象概念,而且还能在表达时带来极具说服力的感受。
一方面,空间隐喻的使用可以使汉语的表达更加生动,充满感染力;另一方面,它也能更好地帮助说话者表达情感,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意思。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空间隐喻在汉语语言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说话者更准确地描述抽象概念,也能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如果流利运用空间隐喻,一定能够提升汉语表达能力,从而让别人更容易理解自己的意思。
作者: 李军;任永军
作者机构: 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266071聊城大学中文系,252059
出版物刊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8-62页
主题词: 认知语言学;空间维度词语;隐喻义
摘要: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和隐喻理论对空间维度词'大、小'的隐喻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其隐喻义的具体内容包括'大、小'表示声音、气味,表示颜色,表示数字、数量,表示自然现象,表示其它抽象概念,以及与表人名词组合的规律等.以便揭示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文章适当地进行了英汉行相应维度词的语义对比分析,以揭示不同语言在认知风格上的异同.。
空间维度词“高、低”认知隐喻分析本文利用隐喻理论分析空间维度词“高、低”在空间域的初始意义及其向不同概念域的投射情况,探讨其意义之间内在的认知联系。
标签:空间维度词高低认知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行为的基础。
莱考夫和约翰逊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把隐喻分为三大类: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空间隐喻。
结构性隐喻指一个概念通过另外一个概念来组织和构筑,即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实体隐喻指我们把对实际物体和物质的经验投射到很多抽象的物体上去,把这些抽象的事物(如事件、活动、感情、思想等)也看作实体和物质,从而对很多我们并不能直接看到或接触的精神现象也可以进行指称、分类、组合、量化和推理。
空间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发域向其他认知域或目标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
空间隐喻把一些空间关系和性状投射到非空间的关系和性状上,不仅能使抽象和未知的概念具体和熟知,而且能启迪读者的想象力,在不相容的事物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的关联。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观点,空间隐喻来源于直接的身体体验,体验基础可以很容易地在我们社会物质化的环境中找到。
本文就空间维度词“高、低”的隐喻现象加以分析。
一、“高、低”的初始意义“高、低”和其它空间维度词如“大、小”“长、短”“宽、窄”“粗、细”等一起构成了人们可感知的基本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新华现代汉语小词典》和《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等对“高”的第一条释义都是“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和“低”相对)。
对“低”的释义是“从下向上距离小;离地面近”(跟“高”相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最初有关“高、低”的词语。
“高楼大厦”“地势高”“高山”“高原”“低地”“低谷”“水位低”等。
人们在表达“高、低”的概念时,是以地平面为参照的,即地面以上延伸的距离越远就越高,反之则低。
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双音节词化现象认知研究作者:姚晓雨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9期摘要:本文基于维度范畴框架和语料库,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汉语中的非标记性空间维度形容词的双音节词化现象,阐释词化能力与人类认知等级之间的关系。
汉语非标记空间维度形容词双音节词化等级次序如下:高>深>长>宽>远>粗>厚>大。
研究发现,出现这一等级次序的原因是人类空间认知层级的近似原则,这在心理空间中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关键词: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双音节词化认知等级原则非标记性一、引言我国现代汉语中存在八对空间维度形容词,分别为:高/低(矮)、深/浅、远/近、大/小、长/短、厚/薄、粗/细、宽/窄(金美顺,2009)。
这些形容词用于描绘具备一定形状的物体在空间中所占据的空间量。
在这些空间维度形容词中,表示维度扩大的词(高、深、远、大、长、厚、粗、宽)是无标记的(unmarked),而与它们相对的表示维度缩小的词(低、浅、近、小、短、薄、细、窄)是有标记的(marked)。
非标记词具有认知显著性(cognitive salience),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沈家煊,1999;张凤,1999)。
同时,在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双音节化趋向。
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汇的数量占据了绝对优势。
国内外学者对空间维度形容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语义研究(陈舜婷,2010;Liu,2016;Wu,2013)、认知分析(刘桂玲,2017;陈琦,2012;张志军,2010;尹夏燕,2014)、汉外对比(魏丽春,2016;章琪,2016;田玉粉,2016;丁碧草,2015;权美玲,2015)和系统研究(周磊,2016;徐今,2015;Shimotori,2016;Vogel,2004;Lang,1989)。
目前还没出现专门研究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双音节词化现象的论著。
因此,对此展开论述实有必要。
从认知角度看空间维度词“宽”的语义演变本文以空间维度词“宽”为研究对象,从历时层面考察“宽”的语义演变机制。
首先分析“宽”的原始义与原型义,然后确定“宽”语义发展的两条途径——直线型与辐射型,最后在明确“宽”语义发展途径的基础上,探索“宽”的隐喻义及其演变机制。
标签:空间维度词“宽” 认知理论隐喻一、引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了一条重要原则:语言的结构受人类认知特点的制约。
人们总是用在自己身体与外界事物的互动中获得的经验去理解客观世界,人类的身体是人认识其他事物的出发点。
语言中的意义“并非植根于客观的真值条件或严格、精密、符合科学认识的知识,而是某个言语社团(或整个人类)共有的日常经验[1]”。
时间和空间领域是所有事物包括人类存在的两个基本领域,在人类认知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二十多年来,认知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都注意到,人们往往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基本范畴出发去认识其他抽象的事物,许多表示抽象或复杂概念的词语都由空间和时间的词义引申而来。
许多研究还表明,几乎在所有的语言中,表示时间的词语都来自空间。
[2]可以说对空间领域的研究在人类认知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
空间维度词是对具有一定形状的事物的特定部位或部分所占据的空间的量进行说明的词语,现代汉语中的空间维度词主要包括“大、小”“长、短”“宽、窄”“高、低”“粗、细”“厚、薄”“深、浅”等。
本文选取“宽”加以讨论,试图说明“宽”字的语义演变与隐喻机制的联系。
任永军简单列出了“宽”的隐喻义,但没有阐述隐喻义产生的具体过程,伍莹分析了“宽”的空间义与隐喻机制的关系,但更多研究“宽”的空间义,二者的研究都集中在共时平面。
本文重点探析“宽”字的语义演变过程,从而更清晰地勾勒出其隐喻义演变的具体过程。
二、“宽”的原始义与原型义叶蜚声、徐通锵(1997)认为“一个词在刚开始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词的这种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叫作本义,它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这些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叫作派生义。
空间维度形容词“深”的基本义、转喻义和隐喻义的研究本文运用转喻和隐喻理论,基于CCL语料库,聚焦考察空间维度形容词“深”的基本义、转喻义和隐喻义。
研究发现:第一,“深”有两个基本义,[+内向]空间,表示从外到里的距离大;[+下向]空间,表示从上到下的距离大。
第二,“深”有三种转喻义,转喻[+下向]的容物,语义表示下向的距离大;刻画[+内向]的语义特征的容物,表示内向的密度大;表示[+下向]的容器化。
第三,“深”有四种隐喻义,隐喻容器、方向、行为和容物。
“深”的语义发展路径是从基本义到转喻义,再形成隐喻义。
标签:空间维度形容词深基本义转喻义隐喻义一、引言空间维度形容词,空间形容词是表达空间的量度形容词,在语义上具有[+量]和[+空间]语义共性特征,有一维、二维、三维,如“高”“低”“矮”“深”“浅”“长”“短”“远”“厚”“薄”“粗”“细”等。
对空间维度形容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汉对比方面,而缺乏对单个维度形容词的系统性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深”,因为“深”和其它空间形容词相比,有两个基本义。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的,而汉语中很多非空间概念都是由空间概念隐喻而来的。
而空间形容词的内部不同语义之间都存在着由空间概念到非空间概念的隐喻现象。
因此,空间形容词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深”的语义问题,而且对汉语整体隐喻现象的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相关研究文献显示,目前关于“深”的研究成果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语言系统内的研究,如任永军、藤向农(2001);二是语言系统外的研究,如蓝纯(2005)、张琦(2005)。
任永军与藤向农(2001)根据认知词义分析理论和隐喻理论,对空间维度形容词“深”“浅”的实指义和隐喻义进行分析。
任永军、藤向农(2001:25~26)还指出“深”和“浅”的三种隐喻义:一是表示时间,如“深夜”“夜深人静”;二是表示颜色,如“深色”“浅色”;三是表示其它抽象观念,如与[+非易视」语义特征有关的“内容”、与[+非实体]语义特征有关的“印象、感受、感触”、与“从上到下的距离”有关的“学问、感情、积淀”等。
“上、下”的地位隐喻垂直性方位词“上/下”被用于不存在空间方位的社会等级上。
本文从空间关系的选择、表达方式及认知模式的角度对“上/下”的地位隐喻进行研究。
标签:上/下方位隐喻社会等级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解释,空间概念的形成是人类最初的认知成果之一,而建立空间范畴又是从认识人类自身开始的,这是因为人类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是从自身在空间环境中的位置和运动开始的。
比如:人们为了在交际中表达某个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常常以自身作为参照点,把身体的两面称作前和后;把身体的两侧称作左和右;把身体的两端称作上和下,即朝天的方向为上,朝地的方向为下;从内包(封闭)纬度上把身体分出里和外。
这种典型的空间认知概念是人们感知世界后形成的知识经验,并逐渐成为一种完形图象深入人心。
我们人体虽有“上/下身”之分,但在功能上,“上身”却比“下身”重要得多,因为人的主要感觉器官都在人体上部,上方的视野比下方开阔,上部空间更容易成为注意和感觉的焦点。
空间隐喻是用空间方位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
在空间隐喻中,喻体常用表示空间方位的词来表现不同的实践经验和文化经验。
垂直性隐喻是空间性隐喻的一种,其喻体是表示垂直性空间方位的词——“上/下”。
方位性隐喻概念“上/下”是参照垂直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对隐喻概念。
人们把其它抽象概念投射到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就形成了用表示方位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
换句话说,方位隐喻给予本体一个空间方位。
语言是思维的反映,而人类的思维要受社会现实生活的影响。
“上/下”是人类经验产生的最基本的方位范畴之一,是人类理解和组织概念的基础。
“上/下”被运用于不存在方位的社会等级上,例如:上宾、上等兵、上方宝剑、上峰、上流、上司、上台、上头、上行下效、下层、下达、下放、下里巴人、下人、下属、下野、下士等等。
一、形容词性的“上”“下”与地位形容词性的“上”“下”的基本意义分别是位置在高处或低处,如“上方”“下方”。
由空间位置的高低,又引申出地位、等级的高低,如“上级”“下级”“上流社会”“无耻下流”(虽然“上流”“下流”不是完全对应,但“上”“下”所表达的意义是对应的)。
空间维度词“高、低”认知隐喻分析
作者:华树君秦臻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利用隐喻理论分析空间维度词“高、低”在空间域的初始意义及其向不同概念域的投射情况,探讨其意义之间内在的认知联系。
关键词:空间维度词高低认知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行为的基础。
莱考夫和约翰逊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把隐喻分为三大类: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空间隐喻。
结构性隐喻指一个概念通过另外一个概念来组织和构筑,即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实体隐喻指我们把对实际物体和物质的经验投射到很多抽象的物体上去,把这些抽象的事物(如事件、活动、感情、思想等)也看作实体和物质,从而对很多我们并不能直接看到或接触的精神现象也可以进行指称、分类、组合、量化和推理。
空间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发域向其他认知域或目标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
空间隐喻把一些空间关系和性状投射到非空间的关系和性状上,不仅能使抽象和未知的概念具体和熟知,而且能启迪读者的想象力,在不相容的事物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的关联。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观点,空间隐喻来源于直接的身体体验,体验基础可以很容易地在我们社会物质化的环境中找到。
本文就空间维度词“高、低”的隐喻现象加以分析。
一、“高、低”的初始意义
“高、低”和其它空间维度词如“大、小”“长、短”“宽、窄”“粗、细”等一起构成了人们可感知的基本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新华现代汉语小词典》和《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等对“高”的第一条释义都是“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和“低”相对)。
对“低”的释义是“从下向上距离小;离地面近”(跟“高”相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最初有关“高、低”的词语。
“高楼大厦”“地势高”“高山”“高原”“低地”“低谷”“水位低”等。
人们在表达“高、低”的概念时,是以地平面为参照的,即地面以上延伸的距离越远就越高,反之则低。
概念是通过人们接触世界并在认知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人们在长期的认知实践中不断扩大概念的内涵这才为人们以后进一步感知世界和描写世界提供了潜在的可能。
二、“高、低”的源概念域向其他概念域的投射
(一)由空间概念域向时间概念域的投射
这类投射有:“高中”和“高考”等。
我们说“高中、高考”时,都是有一个参照点的,如“高中”是相对于“小学”和“初中”而言的;而“高考”是相对于“中考”而言的。
它们在时间的分布上有一个先后顺序,有一个梯度的增长。
我们认为像“高龄”“高寿”之类表年龄的敬辞也是表时间的一种,这样的词语都指人活得寿命长、年纪大,这也是表现时间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类词语中的“高”字也是表时间域的。
(二)由空间概念域向家庭伦理概念域的投射
这类投射有:“高祖”“高堂”“高祖母”等。
当我们说到这些词语的时候,头脑中存在一个参照物,那就是我们自己本身。
高堂,指父母;高祖,指曾祖的父亲;高祖母,指曾祖的母亲。
以我们自身为参照点,越往上延伸辈分也就越高,这与人们对“高”的概念的最初认知体验也是极其相似的。
(三)由空间概念域向社会概念域的投射
这类投射主要指在身份、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投射。
如:“位高权重”“高官厚禄”“高贵”“出身低微”“地位低下”“低三下四”等。
这里面的“高”都体现出阶级地位特殊、生活享受优越或者达到高度道德水平的;相对的“低”则体现着一种身份或社会地位低下。
这些意义都是由“高、低”的原始意义通过空间隐喻而形成的。
(四)向表心智、性格、品质、学问和思维等抽象概念域的投射
此类投射如:“高明”“高招”“高深”“高见” “高尚”“高洁”“高傲”“低劣”“低调”等。
这种隐喻投射的基础是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实体化。
在这类隐喻投射中,人们将抽象的概念,如“思想、品质、性格”等看成是具体有形的实体。
这就是莱考夫的实体隐喻。
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人们将抽象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
要从根本上解释这种投射,我们得从实体隐喻中的容器隐喻切入。
人们不光把自己本身看作是一个容器,还将这种概念投射于其它物体,甚至是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东西。
随着对世界经验的不断扩大,人们就会产生把这些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量化的需要。
把这些概念看作是容器,越向里延伸,也许可容性越大。
(五)向状态域的投射
“高、低”向状态域投射的情景也很常见。
如:“情绪(热情)高涨”“高兴”“低落”等。
这一隐喻的经验基础为: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健康的人是以站姿或坐姿进行工作的,生重病的人才卧床不起,死去的人都会倒下来。
当人情绪不好时,就像生了病,所以人们用“低落”形容;当人精神振作时自然干劲十足,所以人们用“高涨”来修饰。
也就是处于积极良好的运动状态常为“高”,处于消极关闭的状态就为“低”。
(六)向数量域的投射
“高、低”向数量概念域投射的现象也具有普遍性。
如“高产”“工资高”“产量低”“成本低”“造价低”等。
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高”与“低”是与量的多少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数量越多也就越高,相反,数量越少则越低。
除了以上列举的投射域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领域,如气象域的“高压”“低压槽”;疾病域的“高血压”“高烧”;地理域的“高纬度”“低纬度”;表示心理预期的“心气高”“眼光高”等。
但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源概念域和目标概念域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因为隐喻无论是作为一种修辞还是一种认知思维,都是以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的。
源概念域一般具有多种语义特征,在实现向其它概念域投射的时候,我们会突显不同特征作为相似基础。
而且在隐喻投射的过程中,源概念域的语义特征本身也存在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我们从对社会概念域投射的例子中就能看出这一点。
从空间维度词“高、低”的隐喻投射,我们可以知道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还是人类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
“高、低”所表达事物的本体特征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稳定的心理意象,随着对世界认识的深入,人们便把“高、低”的经验特征投射到其它的概念域。
人们的认知活动是个渐进的过程,这种投射作用也表现出与之相对应的渐进过程。
人类语言隐喻的发展是与人类词汇的发展及人类的历史经历密切相关的。
人们利用事物的物理基础与心理体验之间的相似性,把源概念域投射到目标域,使源概念域得到扩展和补充。
但这个过程不是随意的,而是受人们的认知经验制约的。
我们通过这种相似性的对照与比较,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使用的依据,另一方面还可以运用认知能力去理解与把握词义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更重要的是,这对语言使用者在今后不断扩大与发展的认知活动过程中如何遵循类似的原则与规律,把源概念域投射到新的目标概念域中,从而丰富语言,满足我们认知世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4).
[2]曾传禄.汉语空间隐喻的认知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
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2).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