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88.61 KB
- 文档页数:2
龙虾病害治疗方案龙虾是一种常见的海鲜食材,但是在龙虾养殖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病害,这些病害会严重影响龙虾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龙虾病害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害分类•白斑病•白体病•黑点病•眼部病•食欲减退病治疗方案白斑病白斑病是龙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白斑病的症状为龙虾体表出现白色斑点,龙虾体态变形,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等。
治疗白斑病的方法如下:1.用10%盐酸液浸泡:将龙虾放入10%的盐酸液中浸泡5-10分钟,能够有效地杀菌消毒,并消除白斑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盐酸浓度过高会导致龙虾死亡,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浸泡时间和盐酸浓度。
2.喂食抗菌素:可以将龙虾喂食抗菌素(例如喹诺酮类,磺胺类等),能够有效地治疗白斑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抗菌素要根据龙虾体型和数量合理控制用药量。
白体病白体病是龙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白体病的症状为龙虾体表呈白色涂层,龙虾的头部呈现膨胀状,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等。
治疗白体病的方法如下:1.加强养护环境:改善水质,避免水温过高、过低,避免水质污染。
可以添加一些水质调节剂(例如活性炭、消毒剂等),对水质进行调整。
2.喂食草酸、牛磺酸和维生素C:这些营养成分能够增强龙虾的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
可以将草酸、牛磺酸和维生素C混合后喂食,每天喂食1-2次。
黑点病黑点病是龙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黑点病的症状为龙虾体表出现黑色小点,这些小点会逐渐扩散,导致龙虾体表变黑。
治疗黑点病的方法如下:1.喂食抗菌素:可以将龙虾喂食抗菌素(例如喹诺酮类,磺胺类等),能够有效地治疗黑点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抗菌素要根据龙虾体型和数量合理控制用药量。
2.加强养护环境:改善水质,避免水温过高、过低,避免水质污染。
可以添加一些水质调节剂(例如活性炭、消毒剂等),对水质进行调整。
眼部病眼部病是龙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眼部病的症状为龙虾眼部发生变形或者变黑,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等。
治疗眼部病的方法如下:1.用食盐水洗涤:将龙虾用食盐水浸泡,能够有效地消除细菌,并杀死眼部病原体。
摘 要:近年来,随着小龙虾价格持续走高,养殖周期短,效益好,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很多养殖朋友为了追求高产,密度放养也越来越大,养殖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其中,尤其以小龙虾白斑症病毒病最为发病严重,死亡大,发病周期长,难治疗,很多养殖朋友都是病急乱投医,导致最后死亡是越来越大。
白斑症病毒属秆状病毒属C杆状病毒亚群中新病毒,当水温达到17~30℃的时候,即可产生毒力,也就是5、6月份,尤其是在25~28℃的水温条件下,毒力最强,当水温低于17摄氏度的时候,处于潜伏期,毒力最弱,养殖品种不受影响,当水温达到30℃以上的时候,病毒可被高温灭活,失去毒力;当池塘的pH低于5以下或高于12以上时,病毒可在一定时间内丧失活性。
关键词:小龙虾:白斑症病毒病:防控措施1 临床症状1.1 白斑症病毒感染小龙虾后的症状病虾首先停止摄食,反应迟钝,游泳不规则,时而在池边慢游或伏卧于水底,空胃,体色正常或变红(多为并发病),头胸甲易剥离,甲壳上面有白色圆点,严重者白点连成白斑,在显微镜下观察白点呈重瓣的花朵状;肝胰脏萎缩或色泽变浅。
这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血淋巴不凝固、混浊。
1.2 淡水小龙虾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死亡问题主要表现为虾活动减少、无力上草、摄食减少、体内出现积液、头盖壳易剥离、肝胰腺颜色变白,死亡量迅速上升等症状或现象。
绝大部分小龙虾种苗的体内携带该病毒,早期病毒量极低,虾正常,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温度的上升、水环境的恶化、饲料摄入量的增加以及营养不全面、虾抵抗力下降、虾体内病毒大量增殖、水体中病毒病原和致病菌数量迅速增加、病死虾被摄食致传播病毒感染加剧,导致虾死亡。
螯足无力,胃肠道无食或胃内充满积液。
2 主要危害肝胰腺为对虾白斑症病毒主要靶器官,危害小龙虾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感染小龙虾抗应激能力下降,影响生长,进而发病、死亡,易造成大量损失,甚至全军覆没。
3 预防(1)渔经公司生产的渔经120,纯天然植物复配而成,可高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增殖,对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小龙虾、河蟹以及南美白对虾等的病毒性疾病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殖世界小龙虾白斑综合症(WS D)是由白斑综合症病毒感染虾类的严重疫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发病水温一般为20℃~28℃。
2016年,湖南省稻田小龙虾养殖发展迅猛,需要警惕小龙虾暴发白斑综合症风险,初夏和初秋,稻田养殖小龙虾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发病高峰。
一、预防措施1.严格苗种产地检疫应从能提供苗种产地检疫证明的地区引种,不从疫区和疫情不明地区引进虾种。
投放的虾苗应该健康活泼,无病无伤残,养殖户最好自繁自养。
2.适当降低放养密度新开挖稻田,依据稻田条件,每667平方米放养每公斤60~65头的虾种20~40公斤。
养殖过程中,及时捕捞成虾上市,降低养殖密度,在捕捞过程中,尽量小心操作减少人为干扰,避免引起小龙虾产生应激反应。
3.加强健康养殖管理养殖管理可参照《克氏原螯虾稻田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
每丘稻田应有独立的进出水口,严禁串联进排水,同一水系不提倡大面积成片养殖。
搞好水草的栽培管理,保障小龙虾有充足的饵料;饵料不足时,在降低养殖密度的同时,可以投喂水草、玉米、小麦等饲料,尽量少投配合饲料。
早晚巡查,观察虾的摄食和活动情况,每丘稻田虾池设立观察地笼(口部敞开),准确了解并预测发病情况。
4.加强水质管理改善水质环境,可适当施用微生态制剂;保持适当水量和水体稳定,不频繁换水,以提高小龙虾的抗应激能力或抗病力;在换水时,切忌将患病虾池水未经消毒排入进水渠,在加注新水时要避免将病原已经污染的沟渠水引入池塘,并避免剧烈冲刷池底。
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泼洒聚维酮碘或季氨盐络合碘,交替使用,每10天泼洒1次,剂量按说明书。
5.做好无害化处理对患病池水体和接触疫病水体的工具、器皿、人员消毒杀菌处理,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及时捞出病死小龙虾,采用焚毁、掩埋、高温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6.内服药饵对于没有发病的小龙虾,饲料中添加免疫促进剂进行预防,如β-葡聚糖、壳聚糖、多种维生素等(使用剂量参考说明书,每15天可以连续投喂4~6天),可提高小龙虾的抗病力。
小龙虾养殖中的疾病防治方法小龙虾养殖已经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但是养殖过程中也面临各种疾病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小龙虾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并介绍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白点病白点病是小龙虾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特征是小龙虾身上出现白斑或白点,还有可能伴有食欲不振、运动减慢等症状。
防治方法:1. 提高养殖环境的水质。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源,保持适宜的水温、PH值和氧气含量。
2. 给小龙虾提供充足的食物。
合理搭配饲料,注意营养均衡,增加对小龙虾养殖环境的适应性。
3. 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可以选择一些抗菌药物或药浴来控制疾病的传播。
二、腐烂病腐烂病是小龙虾养殖中另一个常见疾病。
它会导致小龙虾的外骨骼变软,甚至整个身体开始腐烂。
防治方法:1. 保持水质的清洁。
定期清理水槽和水管,减少有害细菌的滋生。
2. 控制养殖密度。
避免过度拥挤,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3. 提供适宜的饲料。
合理搭配饲料,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提高小龙虾的抵抗力。
三、自身毁伤小龙虾在养殖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自身毁伤的情况,尤其是在攻击性较强的个体中。
这些伤口容易感染细菌,进而引发疾病。
防治方法:1. 控制养殖密度和种群结构。
避免过度拥挤和异种混养,减少争斗和伤害的可能性。
2. 提供足够的隐藏场所。
增加适合龙虾躲藏的石块、水草等,减少争斗和伤害。
3. 快速处理伤口。
及时将受伤的小龙虾分离并进行伤口消毒,同时提供充足的食物和适宜的水质条件以加速伤口愈合。
四、寄生虫感染小龙虾养殖过程中,寄生虫的感染也经常发生。
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虫卵、线虫、环虫等,它们会在小龙虾体内寄生,导致健康问题。
防治方法:1. 定期检查龙虾的体表和粪便。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2. 使用药物去除寄生虫。
可以选择搭配饲料,或进行药浴等方式,对感染寄生虫的小龙虾进行治疗。
3. 提高养殖环境的卫生状况。
保持水质清洁,避免寄生虫滋生的环境。
结语在小龙虾养殖中,疾病的防治是确保养殖成功的重要环节。
如何识别小龙虾的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小龙虾是一种受人们喜爱的美食,在养殖业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环境、饲养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小龙虾也容易患上一些疾病。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小龙虾疾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以帮助养殖者们更好地保护小龙虾的健康。
一、疫病的识别与防治1. 白斑病:小龙虾体表出现白色小斑点,严重时可能形成坏死组织。
病因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和细菌感染。
防治方法包括改善水质、控制饲料量和添加抗生素等药物来治疗。
2. 囊霉菌病:小龙虾体表出现白色、灰色或黄色斑点,而且通常伴随着肌肉坏死。
这种疾病是由霉菌感染引起的,防治方法包括加强饲料调配、维持水质清洁和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3. 风沙病:小龙虾体表出现白色包囊,常见于盲虾和半边龙虾。
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水质中风沙颗粒损伤虾体表导致的。
防治方法包括增加水流速度、减少沉积物以及加强虾体抵抗力等。
4. 颅壳软化病:小龙虾头部颅壳变软或脱落,严重病例可能导致死亡。
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水质中缺乏钙离子。
防治方法包括调整饲料中钙磷比例、添加富含钙质的饲料和提高水质中钙离子浓度。
二、肠胃道疾病的识别与防治1. 细菌性感染:小龙虾肠道出现溃疡和出血,还可能伴有体表颜色变淡、无精打采等症状。
常见的病原菌有弧菌、沙门氏菌等。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饲料和水质卫生状况、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以及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寄生虫感染:小龙虾内脏出现囊泡状物质,而且常常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常见的寄生虫有内寄生虫和外寄生虫。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饲料卫生、控制水质和添加抗寄生虫药物等。
三、其他常见疾病的识别与防治1. 石斑病:小龙虾腹部表面出现白色或褐色结石。
病因是水质中过多的无机磷酸盐造成的。
防治方法包括改善水质、减少饲料中磷含量和加强虾体的代谢能力。
2. 缺氧病:小龙虾出现摆尾、口虾、停食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病因是水质中溶解氧不足。
防治方法包括增加水体的曝气和增加水流速度。
小龙虾养殖中常见的疾病防治方法小龙虾养殖是一种逐渐兴起的养殖方式,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小龙虾常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
为了确保小龙虾的健康成长和高产,养殖户需要了解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方法。
本文将介绍小龙虾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白斑病是小龙虾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疾病。
病虫害的描述是:小龙虾体表出现白色斑点,严重的话,还可出现溃疡。
白斑病是由细菌引起的,它会影响小龙虾的食欲,使其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为了防治白斑病,养殖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健康饲料:提供优质饲料,保证小龙虾获得丰富的营养。
合理搭配饲料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成分,增强小龙虾的抗病能力。
2.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清理饲养池底的污秽物,避免有机废物聚集。
定期检测水质,保持适宜的pH值和溶氧量。
3. 疫情监测:定期观察小龙虾的状况,留意是否有不正常的行为和症状。
一旦发现异常现象,要及时进行疫情监测,并按照兽医建议进行处理。
二、螯虫病螯虫病是小龙虾养殖中影响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
病虫害的描述是:小龙虾的螯肢逐渐变白,丧失活动能力。
螯虫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它会导致小龙虾生长发育不良,影响其市场价值。
为了防治螯虫病,养殖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疫病防治:定期给小龙虾进行体外药浴,以减少寄生虫的数量。
选择有效的防虫药物,注意药物使用剂量和浸泡时间。
2. 饲养环境改善:保持饲养池水质清洁,避免水质污染。
定期清洗饲养池,清理底部污物,减少寄生虫滋生的环境。
3. 强化养殖管理:在养殖过程中,加强饲养管理,提供充足的饵料,保持合理的温度和湿度。
定期检查小龙虾的身体状况,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三、环境感染小龙虾养殖中,环境感染的疾病也较为常见。
环境感染包括水霉病和细菌感染等。
病虫害的描述是:小龙虾体表出现黑斑,活动力减弱。
为了防治环境感染,养殖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水质管理:保证饲养池水质清洁,减少有害细菌和霉菌的滋生。
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病的防治措施
1、主要症状。
病虾厌食、摄食减少或停止摄食,病虾空胃,行动迟钝,弹跳无力,静卧不动或游动异常;发病后期,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出现白斑点,甲壳软化也较常见,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体色暗或呈微红色。
肝胰腺呈棕黄色且易碎。
病害呈暴发性,死亡率高。
2、防治方法。
①选购无病虾苗。
②常年在饲料中添加“虾必康”以及含有核苷素、氨基酸、多肽类、酶类及配糖体的生物活性物质,如“保肝泰”、“虾康素”等。
主要作用是:刺激对虾免疫系统及激发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有助于对虾酶系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增强对虾抗应激能力。
修补由于病毒侵染造成的肝胰脏组织损伤,恢复肝细胞活力。
③疾病流行季节,每15天泼洒一次75~150千克/公顷生石灰水或“强力消毒水”,或每星期用“虾用杀毒威”或“白虾灭毒灵”、“保虾定”,全池泼洒一次,调节水质。
④在整个养殖周期,经常泼洒“绿水宝”、“活水菌”、“复合型光合细菌”、“爽水宝”等,调节水质。
- 1 -。
白斑综合症——小龙虾唯一的病毒性疾病!现状养殖小龙虾其实也是要做好病害防治工作的,下面就来说说近年来小龙虾主要病害中最需要注意的白斑综合征。
为什么说白斑综合征(WSS)最需要注意呢?一方面是它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一旦发病就是一死一大片;另一方这是目前还没有针对它的有效治疗方法,大规模发病之后虽然不能说等死,但也只能说尽人事听天命,看运气了。
白斑综合征原本主要在对虾中流行,2007年首次在江苏省小龙虾养殖中发现,之后越演越烈,成为小龙虾养殖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近两年白斑综合征的危害已经引起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注意。
《2016年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中农业部规定的8种疫病监测任务就包括白斑综合征(对虾和克氏原螯虾)。
病原白斑综合征病毒白斑综合征(WSS)的病原是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是一种具有囊膜、无包涵体的杆状双链环状DNA病毒,基本上可以说是目前唯一对小龙虾养殖有影响的病毒。
白斑综合征的感染范围很广,能够感染大部分甲壳纲和部分昆虫纲淡水水生动物,包括对虾、小龙虾、河蟹和桡足类等水中浮游生物。
目前小龙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01种苗自身带毒目前小龙虾的种苗市场很不规范,大部分养殖户投放的还是野生苗种或塘口自繁苗种。
很多苗种本身就带有病毒,在体质好的时候不会发病。
一旦体质恶化就会大规模发病。
2混养动物交叉感染不少小龙虾养殖户会混养青虾和河蟹,白斑综合征病毒在这些养殖动物之间会交叉感染。
交叉感染源的大头是青虾,河蟹一般属于被感染的对象。
3生物饵料携带冰鲜鱼、桡足类、端角类等都可以携带病毒。
4摄食病死个体对虾、小龙虾和河蟹都有摄食死亡同类的习性。
一旦有个体发病死亡不及时清理,很快就会爆发性地感染。
病状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的发病水温一般为20-28℃,在四月下旬到六月之间多发,首先危害成虾,后期也能感染幼虾。
发病初期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只是摄食减少。
后期会出现以下症状:病虾活力低下,附肢无力,无法支撑身体,应激能力较弱,大多分布于池塘边;病虾体色较健康虾灰暗,部分虾头胸甲处有黄白色斑点;解剖可见胃肠道空,一些病虾有黑鳃症状;部分虾尾部肌肉发红或者呈现白浊样。
什么是白斑综合症(WSSV)?应如何防治?
病因:该病由白斑综合症病毒引起。
症状:初期病虾厌食,离群,活力下降,行动迟缓,偶尔间断浮出水面,肠胃内无食物;中期病虾在池边独游或潜伏池底;头胸甲及腹甲容易揭开而不粘连,体表常附有粘物,甲壳内侧白点,特别是头胸甲剥离后可见有黑白相间的不规则的斑点,有时变为淡黄色,严重者白点连成白斑,在显微镜下观察呈重瓣的花朵状。
大部分病虾第二触角折断。
以病后期典型的症状为体色稍变红或灰白,血淋巴浑浊,肝胰脏肿大、糜烂,呈现淡黄色或灰白色。
病灶在甲壳下上皮、结缔组织、造血组织等,病理观察可见胞核肿大,核内H-E染色着色深且均匀,染色质与核仁消失。
严重者核膜破裂,病毒粒子分散于细胞质中,细胞质混浊,细胞形态模糊不清;组织结构松散,呈现组织坏死状态。
主要传播途径为带病毒的食物,水中的病毒粒子亦可经鳃腔膜的微孔进入虾体,引起全身的病变。
死亡期随着体长的增大而缩短,环境条件恶化是诱发该病主要的外界因素。
水温20~26℃为急性暴发。
北方夏初、秋季,南方在水温较低的第一、第三批虾养殖期间易发病。
天气闷热、连续阴天、暴雨、池中浮游藻类大量死亡、水变清、池底质恶化均可诱发本病暴发。
防治方法:
①用漂白粉、强氯精彻底清塘消毒,对种苗进行严格检测,杜绝病原随苗种带入;
②加强饲养管理,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原的水源,投喂优质高效
的配合饲料;
③保持虾池环境的相对稳定,用“巨能菌”、“益水宝”、“培藻素”调控水质;
④加强巡塘,经常开启增氧机,当疾病流行时要停止换水;
⑤科学投饲,少吃多餐;
⑥用聚碘溶液、等消毒杀菌,严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对虾白斑综合征的防控措施咱今儿个就来说说对虾白斑综合征的防控措施。
嘿,这对虾要是得了白斑综合征,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呀!就好像咱人要是生了大病,那得多难受呀。
先来说说为啥要重视这防控呢。
你想想,咱养对虾不就是为了有个好收成嘛,要是让这白斑综合征给捣乱了,那咱的心血不就白费啦?这可不行呀!所以得早早地做好准备。
那怎么防控呢?第一点,咱得把池塘给整好咯。
就像给自己家打扫卫生一样,得弄得干干净净的。
把池塘里的淤泥啥的清理清理,让对虾有个舒服的家。
这池塘要是脏兮兮的,对虾能喜欢吗?肯定不乐意待呀!还有呀,选苗的时候可得瞪大了眼睛。
要选那些健康的、没毛病的苗。
这就好比找对象,得找个身体好的呀,不然以后日子咋过哟!要是选了不好的苗,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
饲料也很重要哦!别随便啥饲料都给对虾吃,得给它们吃好的、有营养的。
就跟咱人一样,得吃有营养的东西才能身体棒棒呀。
要是给对虾吃些乱七八糟的饲料,它们能长得好吗?日常管理也不能马虎呀!得经常去看看对虾们过得咋样,有没有啥异常情况。
这就像咱关心家人一样,得时刻留意着。
要是发现有不对劲的,赶紧想办法解决呀。
再说说水质,那可真是对虾的命根子呀!水要是不好,对虾能活好吗?所以得经常检测水质,保持水质的稳定和清洁。
这就好像咱呼吸的空气,要是污染严重,咱能舒服吗?万一真的发现有对虾得了白斑综合征,那可不能慌了神呀!得赶紧采取措施,该隔离的隔离,该治疗的治疗。
可不能让它传染给其他的对虾呀,那可就麻烦大啦!你说,这防控措施重要不重要?咱可不能掉以轻心呀!想想咱付出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就是为了能有个好收获嘛。
要是因为不注意防控,让对虾都生病了,那得多心疼呀!所以呀,咱得好好对待这些对虾,就像对待咱自己的宝贝一样。
这样它们才能健健康康地长大,给咱带来丰收的喜悦呀!咱可不能让这小小的白斑综合征给打败了,咱得和它斗争到底,让咱的对虾们都能茁壮成长,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