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际战略博弈走向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2015年12个预言以及专家点评(太透彻犀利了)1、美元进入加息周期,是2015年全球经济的最大背景。
而这背后,是美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开启。
美国作为开创者、领导者,一骑绝尘。
日本、欧洲和中国都还没有准备好,所以,美国经济最终仍将受到制约。
美国加息的节奏将放慢,时间拉长。
这当然不是个坏消息。
专家点评:美国经济成功转型?新一轮工业革命开启?这话说得早了点。
客观上,美国至今仍未找到能真正使美国产生绝对竞争力的经济增长点,这是美国如今不得不在国际形势上不断冒险,甚至美国陆军协会不惜喊出针对中国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也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拿着一份向中国的妥协书向中国妥协以图分化中俄各个击破的原因。
相比美国,在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中国目标更明确,只是调整需要时间。
甚至,中国已经将自己的国家战略,开始融入到国际战略和地缘战略当中。
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在经济内生和国际战略上都找到了支点。
这就是为什么中美在全球大战略中,中国如今很从容地布局未来发展,同时准备打仗的根本原因。
而美国,却依然到处挑事,不断为金融洗劫,甚至不惜发动局部战争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如果美国有了新的、能够支撑美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经济增长点,美国只需要调整货币政策即可,根本不必像现在这样到处挑事。
美联储之所以还没加息并非不想,而是自己还没准备好,全球战略布局上也还没准备好。
明年,美联储若准备好并加息,美欧日在这方面会展开合作。
如今,欧日进行大规模的量化宽松,就是因为经济增长乏力而不得不对冲这种预期。
美国加息,吸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刺破新兴市场资产价格泡沫,然后准备释放更多流动性展开对新兴市场资产收购,这就是美国的布局。
2、北京APEC会议的最大收获,是美日和中国在亚太暂时达成了和解。
2012年年初,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太,随后其小兄弟们纷纷跟中国发生摩擦,这种摩擦持续一年多。
随着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爆发,亚太局势获得了转机。
中美元首瀛台会晤,超高规格的接待,以及中日元首的握手,都意味着相互承认、相互妥协。
2015年世界军事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局部冲突和地区动荡愈演愈烈,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主要国家加快军事转型,战略竞争更加激烈;亚太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和安全挑战日趋复杂。
世界军事力量对比此消彼长,全球战略格局深度调整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体系中依然保持强势地位,但影响国际局势的能力下降。
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群体性崛起,国际战略力量对比持续变化,全球战略格局不断调整。
一是经济实力对比差距缩小。
近年来,发达国家占世界GDP 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
2013年西方七国占比为46.6%,据世界银行数据预测2015年将下降到45%左右。
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实力上升。
2015年占比将达到40%左右。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2001年占世界2015年世界军事形势:安全合作取得突破 动荡冲突有所加剧2015年,面对稳定中有离乱的世界,唯有冷静面对,条分缕析,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 孟祥青 周丕启 张弛/文GDP 比重为31.8%,2015年将下降为21.9%。
中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1979年中国GDP 只有美国的10%,2014年达到57%,预计2015年将超过60%。
二是军事力量对比有所改变。
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始终保持军事优势。
但由于经济实力下降和军费压缩,战争能力以及依靠军事力量控制世界局势的能力都在下降。
新兴市场国家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军事能力发展较快。
俄罗斯完成“新面貌”军事改革,扭转了冷战后其军事实力不断下滑态势,继在乌克兰展示强大军力后,在叙利亚果断出手打击“伊斯兰国”,成绩斐然。
中国举办“9·3”胜利日大阅兵,84%的阅兵装备第一次展示,军队建设成就明显。
印度持续推进军队现代化,加快自身武器装备研制,并从美日俄等国购买大量先进装备,军事实力不断增强。
三是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上升。
2015年中国在全球政治、安全等多个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第一章: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一、“四个全面”提出的背景(一)中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突破1.破除计划经济迷信2.破除民粹主义迷信3.破除绝对平均主义怪圈4.抛弃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5.拨开“一大二公”的迷雾6.破除“唯经济中心论”(二)发展之问后的迷茫1.GDP主义仍然盛行2.利益集团勾结3.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现象频出(三)外部环境日趋激烈二、“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一)“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第二阶段: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第三阶段: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形成阶段:第一阶段:邓小平理论第二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三阶段:科学发展观第四阶段:十八大(1)塑型①服务型政府②开放型经济体系③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④创新型的国家⑤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⑥学习型社会⑦三型政党⑧新型城镇化(2)强体①产业要强②法治要强③文化要强④人才要强⑤民生要强⑥平安中国⑦宽带中国⑧美丽中国(3)铸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背景1、改革遇到的两大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跨越陷阱的典型代表:日本、韩国)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2、中国的现状:发展遇到诸多难题(1)、中国经济社会“高血压”问题“三高”:经济发展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2)、突破利益藩篱问题(3)、制度天花板问题(4)、社会流动性问题(5)、特权问题(6)、腐败高发易发问题3、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意义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全面深化改革的文明史。
乌克兰危机引发全球战略格局新变化作者:任海平刘向东来源:《全球化》 2015年第9期任海平刘向东摘要: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与持续,对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各主要国家国际战略正在和将要做出一系列调整变化。
乌克兰危机打乱了美国既定的全球战略调整,特别是“重返亚太”的进展。
俄罗斯做好了应对西方制裁的准备,大国崛起受到严峻挑战。
北约加快战略调整部署,积极拉乌围俄,巩固东扩基础。
俄罗斯与北约、欧盟的对抗态势进一步尖锐,世界格局进入新的变动周期。
中国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需谨慎把握,以务实态度处理复杂态势。
关键词:乌克兰危机国际战略作者简介:任海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刘向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2013年底,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中止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直接引发了乌克兰亲欧派民众的反政府示威,从而进一步演化成了2014年初全面爆发的乌克兰危机。
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与持续,对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产生了重大冲击。
乌克兰危机向何处去,美俄是否会爆发新的“冷战”,这些疑问牵动着整个世界的神经,左右着全球格局的发展,对一些主要国家的内政、外交走向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当前,乌克兰危机还在发展变化之中,冲突各方的诉求还有相当大的分歧,对乌克兰危机有决定性影响的背后各方还没有找到平衡点,解决乌克兰危机将可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在此动荡过程中,各主要国家的国际战略或主动或被动地正在和将要做出一系列的调整变化。
一、乌克兰:大国博弈的“棋眼”,引发国际格局变化的“火药桶”苏联解体之后,居于重要战略地位的乌克兰受到欧盟的极力拉拢。
乌克兰大片领土与四个欧盟国家毗邻,对欧盟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价值非同一般,不仅是俄罗斯向欧洲国家输送天然气的重要枢纽,而且拥有东欧最大的消费市场、相当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占世界总量1/3的黑土地。
2009年欧盟启动了东部伙伴计划,尝试与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六个前苏联成员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在此背景下,乌克兰内部开始走向分裂,亲欧派和亲俄派之间深度对立的矛盾日益凸显,而乌克兰危机的爆发进一步使其陷入俄欧、俄美等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
当前国际秩序之争教学目的:2015年,既是“秩序之年”,又是“规则之年”。
2015年是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
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口,大国之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围绕国际秩序的博弈全面拉开。
通过阐述当前国际秩序的基本情况以及各主要力量的国际秩序观,引导学生关注和把握目前国际秩序争论的焦点,并对中国在构建国际秩序中的角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课程内容:1.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2.各主要力量的国际秩序观3.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中国力量4.国际秩序之争与未来发展方向喜欢看美国大片的同学想必都不会忘记在《指环王》这个宏大的史诗电影系列里,为了拯救中土世界的未来,魔法师、精灵族、矮人族、半兽人、霍比特人和人类等9大种族召开的圣白大会。
在现实世界中,其实也有这样一种有形或无形的“会议”决定着人类命运的走向,我们称之为“国际政治秩序”,也叫“全球治理体系”。
现在的国际秩序是怎样的?美国、欧盟、俄罗斯等主要力量各自对国际秩序有哪些期待?有关国际秩序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电影《指环王》的最后,霍比特人销毁了给人类带来破坏的“魔戒”,9大种族的联合拯救了中土世界。
现实世界中,又主要是哪个国家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有序、均衡、包容的方向发展?一、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它规定了国际社会应该按什么原则,通过什么手段、方式和机制来处理国际问题。
当前的国际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正式确立的,其突出标志是联合国等一系列国际组织的建立及其对国际事务的长期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就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的崛起,彻底打破了欧洲主导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英、中、法五大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课序号05 220301232政教2202谢轩读书笔记(知识点整理)一、读书笔记(国际战略形势概述)一、国际战略形势现状与发展趋势(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向新的广度和深度继续扩展1.大国战略博弈显著增强一是东西南北之间的力量对撞更加激烈二是“一超”与“多强”之间的力量博弈更加明显三是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的力量较量更加台面化、长期化四是多强之间的战略角力亦未销声匿迹2.军事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美国加快发展全球快速打击手段,一些先进武器从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界限,并在核、反导、太空、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等领域力求重塑绝对优势。
俄罗斯等其他一些大国也都努力抢占军事技术领域制高点,加速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积极布局前沿军事技术,新一轮军备竞赛烽烟再起。
3.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1)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新的发展,各种国际力量围绕权力和权益再分配的斗争趋于激烈,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等热点复杂多变,小战不断、冲突不止、危机频发仍是一些地区的常态。
(2)以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为主体的非传统安全因素引发的动荡、冲突甚至战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3)国际反恐形势新特点:一是发动“9·11”的“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虽于2011年5月被美军击毙,但其影响仍然存在。
二是国际恐怖势力的组织结构由垂直统一向分散网络化转变,反恐斗争难度增大。
三是国际恐怖势力的活动地域由欧美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乃至全球蔓延。
四是恐怖分子的袭击对象由重要军政“硬”目标扩大至防范薄弱、人员密集的民用“软”目标。
(4)近年来暴恐袭击产生的原因:一是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为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加剧恐怖活动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中东地区已成为国际恐怖组织从事恐怖活动的“天堂”。
二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宗教、政治等方面的矛盾激化,为恐怖主义势力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
三是美国在反恐斗争中推行“单边主义”,采取双重标准,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反感,国际反恐联盟出现严重裂痕四是部分发展中国家反恐能力不足,打击恐怖主义不力,影响了全球反恐努力的整体成效。
中美博弈的终极时间表花猫哥哥前几天美国副总统发表了一个针对中国杀气腾腾的讲话,估计有些患软骨病的人看了会尿裤子。
其实关于中美博弈的文章也写得很多,方方面面都有分析——比如《中美关系会全面恶化吗》就对中美关系的基石做了详细的分析,如果看过我的这个文章的读者估计就不大会担心中美关系突然全面恶化。
这篇文章不会去分析短期内中美怎么博弈怎么较量,本篇将给予我的读者一个更高的视角去观察未来的全球格局。
嗯,我给你们讲的是真正的大格局。
首先讲一个核心观点。
中美博弈终极结束时间在2050年左右。
中美博弈的结束意味着5000年人类文明史终于告别了存量博弈的历史,进入一个激动人心的崭新阶段——伟大的星际探索阶段嗯,不要觉得这个2050年距离你很遥远就漠不关心,接下来你将看到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哪怕你今年60岁,你也有很大机会见证这幅画卷的全景图。
11.人类5000年文明史其实是一个痛苦的存量博弈史。
存量博弈本质就是零和游戏,强者恒强是因为掠夺了弱者的资源。
在农耕文明的阶段,不同的文明争夺的标的主要是土地与人口,只要拥有土地与人口就能生产更多的粮食、丝绸与瓷器。
在农耕文明的阶段所谓的富贵都是在占有更多的土地与人口基础上的。
落后的生产力只能保证极少数人能过上舒适的生活——“朱门酒肉臭”对应的一定是“路有冻死骨”。
工业革命是人类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但是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下,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也只能让相对少数人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这个比例比农业时代要高得多)。
全球70亿人口,发达国家只有8亿人,如果扣除发达国家贫困人口,加上发展中国家的富裕人群,全球过上舒适生活的人群不会超过10亿人——1:7就是目前人类生产力水平发挥到极致的现状。
二战之后为什么只有少数国家(主要是亚洲4小龙总人口不超过1个亿)能够跨过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俱乐部?从本质上讲就是二战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增量只允许增加这么一点人口过上舒适的生活。
其它国家的人民可不可以挤进发达国家俱乐部?可以,前提是你得拿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把俱乐部某个成员挤出去!存量博弈就是这么残酷!中国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另类。
判断国际战略格局主要看大国的战略意图国际格局是各国制定内外战略的关键依据,其包括三层含义:首先是指国际体系中主要大国之间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其次是指大国之间的互动与关系组合;再次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主权国家仍然为主)的变化。
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规则、机制紧密相关,并对后者起决定作用。
2015年正值战后七十周年,主要大国围绕“战后国际秩序”的变革复杂博弈,竭力抢占国际格局的制高点。
习近平主席把脉大势、顺势而为,抓住时机、当仁不让,就国际格局、国际秩序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领袖的战略眼光、博大胸襟与主动担当。
按时间顺序排列,相关讲话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在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2015年1月8日)
当今世界是一个发展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深刻变化的世界。
(其中最突出的是,)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通过南南合作相互输送动力,增强了自身实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动力,也有力推动了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习主席强调“中拉携手同行、深化合作恰逢其时”,因为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国土面积
之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人口之和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八分之一。
这是中拉关系全面深入发展的巨大优势和宝贵资源。
南海岛礁建设:中美的较量与暗战作者:周伟来源:《唯实》2015年第08期进入2015年后,围绕着南海岛礁建设,中美之间的博弈再次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
可以预料的是,随着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迅速推进以及所引发的后续效应,中美围绕着这一问题的较量与暗战,将会是一个长期存在并持续发酵的议题。
中国在推进南海开发和建设上的反思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从维护地区稳定的大局出发,为了避免南海地区局势的激化和恶化,主要着眼点都放在了搁置争议和维持现状层面,而在开发和建设上却没有太多实质性的行动与步骤。
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自我克制相比,周边各国却在“实际控制”基础上,不断通过开发和建设来强化事实存在,以寻求法理和国际舆论上的主权认可,在获得丰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岛礁归属和海域划界进一步增添筹码。
目前,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在南海的存在,已经呈现出驻军常态化、设施永久化、建设全面化等特点,中国南海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权益被侵蚀的局面日趋严峻,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长期遭受严重损失。
进入新世纪后,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南海地区形势总体上保持了和平与稳定。
然而,自从2010年以来,在美国“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鼓动与怂恿下,部分南海声索国挑起了新一轮的岛礁归属与海域划界争端。
有关国家试图通过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和多边化,将南海问题“升格”为东盟与中国或美国与中国之间的问题来解决。
一些国家甚至以加强区域合作为借口,希望通过东盟和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对中国构成“多对一”的态势,在南海问题上形成合力共同对付中国。
受此影响,南海地区形势变得日益紧张和复杂,南海问题在大国角力和经济利益的双重驱动下也变得越发躁动不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海争端已经从资源争夺走向了地缘政治斗争,而地缘政治斗争的收益将反补资源争夺。
在此背景下,中国对既往南海开发和建设的实践也开始有所反思。
从客观上来看,中国单方面地善意释放与克制忍让,并没有换得周边国家的共鸣和认同。
2015年国际战略博弈走向
2015年初,各大国都在审视国际重大事件的动态,展望战略博弈的走向,并着手调整外交战略和施政重点,期盼占得先机。
2月6日,白宫发布了2015年度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展现了奥巴马政府的新战略思维。
该文件的序言由奥巴马署名,指出美国因应世局变化时需要“战略耐心与坚持”,这说明美国在资源和影响力有限的前提下,在重申必须领导世界的同时,在很多外交问题上有力不从心之感。
为此,奥巴马强调要防止实力的“过度消耗”。
美国在处理国际重大事态上,取舍之间如何判定孰先孰后,煞费踌躇,该文件的精髓即在于此。
美国放眼全球政经实力消长,盱衡全局,判定近年中国综合国力急剧增长,可能在未来对二战后由美国主持规范的国际政治格局造成冲击,需要“防患未然,消祸未形”,趁早着手因应周旋之道。
这也正是数年前美国拟定“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根由。
然而,世事变幻莫测。
2014年春季,突发性事变接踵而至,出乎华府意料。
俄罗斯与乌克兰勃?G陡生,终至于刀兵相见。
俄罗斯认为,俄乌矛盾趋于尖锐化,肇因于西方世界与俄罗斯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乃采取反制措施,出手力度之大,历年罕见。
初则俄罗斯以军力为后盾,兼并了克里米亚,接着得陇望蜀,
视野又移往乌克兰东部地区,由俄裔民兵支持宣布独立,俄军“志愿者”蜂拥而入,介入内战。
当地一片糜烂,荣景不再。
乌克兰两次遭到肢解。
俄罗斯席卷方张,西方徒呼负负而已。
法德领导人惊呼:“战争就在欧洲大门口了。
”于是北约磋商采取应急措施。
俄罗斯将乌克兰视为禁脔,势难袖手,而北约于城狐社鼠之义,举步维艰。
举目远眺,今后俄乌冲突将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而中国侥免沦为国际矛盾的焦点矣。
“伊斯兰国”崛起后,控制范围越出了伊叙两国,渗入邻近的伊斯兰国家,声势益炽。
该武装势力手段极端残忍,肆虐四方,不仅直接挑战美欧安全利益,也对文明世界构成严峻的挑战。
美欧诸国宗教极端分子或则远赴中东参战,或则蛰伏国内与之声应气求。
“伊斯兰国”可能假借彼辈之手,将袭击破坏引入美欧,这一恐怖前景尤其令西方领导人夜不成寐。
至此,国际矛盾再度聚焦于中东。
当地火药味趋于浓重,矛盾激化:在伊斯兰教内部,逊尼与什叶两派对抗日益尖锐;沙特阿拉伯与伊朗之间敌意未消;以巴对峙壁垒森严;尤为甚者,伊朗核问题迟未解决,伊朗能否拥有核弹,2015年是关键,这对美欧尤其是以色列具有紧迫性。
就美国面临的挑战而言,虽然中国国力剧增的后果赋有
根本意义,但是中美两国对彼此矛盾具有调控的能力,并不具有紧迫性;而俄乌冲突以及“伊斯兰国”的崛起虽不赋有根本意义,却具有爆炸性,着手处理,刻不容缓。
据此,今年国际战略博弈的重头戏仍会聚焦在东欧和中东,中国得以埋首于国内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