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精神、对话性叙事与现实质感——读解《疯狂的石头》
- 格式:doc
- 大小:5.75 KB
- 文档页数:2
商业电影的小成本表达——《疯狂的石头》叙事特色分析《疯狂的石头》作为小成本、低投资的喜剧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这部影片是由新人导演宁浩指导拍摄的,具有强烈的贴近生活的幽默感,是一部经典的诙谐现代喜剧。
影片利用多线叙事的模式,各条线索之间平行发展、交织相会,掺杂着大量的幽默元素,表现了社会中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暗讽了贪得无厌的虚荣心与利益心。
导演以重庆这座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在当前复杂的中国社会中生存斗争的故事,向观众揭示了西方现代文明和东方传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疯狂的石头》中既有来自香港的拥有高科技手段的资深大盗,也有充斥着伪劣低俗气息的地痞流氓;既有被推倒的破旧厂房,也有拔地而起的华屋美舍;既有地铁、缆车等现代化工业进程的象征,也有代表传统的古老庙宇,构建了一个融现代与后现代于一炉的异样社会。
影片在反映城市空间和平民生活的基础上,以低成本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黑而不俗的影视宴席。
影片中各种极具代表意义的符号的反复出现以及它们之间强烈的视觉冲突和由此造成的反讽效果,巧妙地为我们揭示了影片情节之外深层的内涵。
一、幽默诙谐的方言影片结合了大量重庆本土方言俚语,掺杂着横跨南北的地区方言,令整部电影不但充满了乡土味,而且妙趣横生。
方言所具有的草根气质和身份标志及其特定的文化背景,透露出了角色的性格特征。
在各种发音的背后,隐藏着非语言因素——社会地位、阶层、人文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即使一个小角色,导演也让其在方言上出彩,如谢小盟在追求道哥女朋友时贪婪好色的本性,在其故作高深的港台呛的掩饰下显得更粗俗、浅薄和滑稽;一口一个“注意素质”的作为盗窃团伙领头的道哥;还有国际大盗麦克常挂嘴边的“我顶你个肺”。
台词寥寥数语,人物就显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从而赋予人物更大的形象张力。
二、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该片成功的另一原因,当属巧妙的故事设计,呈现出了黑色幽默式的荒诞喜剧。
这部电影是将一个荒诞的故事以一个极其严谨的情节设计书写出来,正如影片开头各条线索的平行发展,独具匠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设计,使整部电影环环相扣,故事发展曲折迷离,让人在笑的同时也为这情节安排而拍案叫绝。
《电影《疯狂的石头》的符号学分析》篇一一、引言电影《疯狂的石头》是一部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喜剧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符号元素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电影中的符号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艺术价值。
二、电影概述《疯狂的石头》以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为线索,展开了一系列荒诞而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富有喜剧色彩。
在影片中,各种符号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到了情节和人物形象中,形成了丰富的艺术内涵。
三、符号学分析1. 物质符号分析(1) 翡翠:作为影片的核心物品,翡翠在电影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既代表了财富和价值,也成为了人物之间争斗的焦点。
翡翠的出现和消失,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2) 城市景观:电影中的都市景观,如高楼大厦、繁华的街道等,都成为了影片的背景符号。
这些符号不仅展示了现代都市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2. 行为符号分析(1) 人物行为:影片中的人物行为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贪财、争斗、互助等行为,都成为了影片的情节推动力,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2) 幽默元素:电影中的幽默元素,如滑稽的情节、搞笑的对话等,都成为了行为符号的体现。
这些符号使电影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
3. 语言符号分析(1) 对白:影片中的对白富有幽默感和智慧,反映了人物的个性和心理。
通过对话,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2) 方言:电影中运用了多种方言,这些方言不仅展示了地域文化特色,也成为了人物形象的标志。
通过方言的运用,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生活背景和性格特点。
四、结论通过对电影《疯狂的石头》的符号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部电影通过丰富的符号元素,展现了现代都市的生活状态、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喜剧的魅力。
这些符号元素不仅使电影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也使电影具有了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
在今后的电影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符号运用的手法,使电影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年级童话读后感《疯狂的石头》幽默背后的深思读完《疯狂的石头》,对我来说是一次特别有意义的阅读体验。
这本童话故事不仅带给我欢乐,还让我深思。
作者巧妙地运用幽默和夸张的手法,融入了一些深刻的思考,让人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石头拥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它通过和其他角色的互动,展现了自己的善良和聪明。
尽管石头被人们不断地扔掉,但它从不放弃自己,勇敢地寻找着出路。
石头还帮助其他动物朋友解决了各种难题,展现了友善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通过石头这个角色,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坚持自己的价值。
就像石头一样,虽然它被认为毫无用处,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正是这种坚持和乐观,使得它得以拯救自己并帮助到了其他的动物。
这种精神鼓舞了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积极面对,不放弃努力。
故事中还有一段令人深思的插曲。
主人公石头和一只小鸟成为了朋友,他们合作发明了一种可以改变大小的草莓。
这种草莓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他们都围着石头和小鸟,争着要吃这种神奇的草莓。
然而,当草莓被吃完后,人们的热情也随之消退。
这给了我一个启示:物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草莓只是给人们带来了一时的满足感,而真正的友情和善良才是人们最需要的东西。
《疯狂的石头》的故事情节紧凑、幽默有趣,令我捧腹大笑,但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思考。
这本童话故事让我明白了坚持与乐观的重要性,教会了我真正的快乐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善良。
阅读这个故事让我在欢笑中思考,让我在轻松的童话中获得成长。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获得了阅读的乐趣,还得到了对生活的一些启示。
我会将这些思考带入我的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坚持自己的价值,并努力去关心和帮助他人。
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像石头一样,以自己的善良和聪明为世界增添一份美好。
后现代语境下的狂欢化叙述——解读电影文本《疯狂的石头》巩杰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电影<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独特的中国后现代电影.电影文本以多主线交
错的立体视觉,运用后现代的狂欢化叙述,在地域方言中演绎现时黑色幽默.这种视觉
化的狂欢化叙述,使视觉形象本身不但颠倒了各种官方文化的原则和美学标准,而且
具有幽默、戏谑、游戏的特征.在这些特征背后,反映出后现代都市幻境中都市荒诞
的人性狂欢.
【总页数】3页(P33-34,37)
【作者】巩杰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狂欢化视角下《秦腔》叙述者解读 [J], 张玉洁;杨跃
2."疯狂的石头":一个中国式的后现代电影文本 [J], 李简瑷
3.机械复制,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狂欢化——对影片《疯狂的石头》的审美文化观
照 [J], 孙武军
4.狂欢化诗学下的"石头"——解读《疯狂的石头》 [J], 黄萍
5."疯狂的石头"与"西西弗的石头"——对《疯狂的石头》的存在主义解读 [J], 甘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异常视角下建筑空间叙事的审美逻辑——以《疯狂的石头》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电影艺术中,空间不仅是故事情节的载体,更是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的重要媒介。
本文以电影《疯狂的石头》为例,探讨异常视角下建筑空间叙事的审美逻辑。
本文将从建筑空间叙事的表达手法、情感传达和审美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揭示如何在电影这一特殊艺术形式中运用异常视角进行建筑空间的审美叙述。
二、建筑空间叙事的表达手法在《疯狂的石头》中,导演通过独特的异常视角,将建筑空间作为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载体。
电影中的城市建筑、地下矿洞等空间不仅为故事提供了发生背景,同时也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元素。
这种异常视角下的空间叙事,打破了传统叙事手法中对于空间的常规描述,使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空间。
电影中通过建筑空间的布局、结构、色彩等元素,以及镜头语言的运用,营造出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狭窄的矿洞中,通过光影的巧妙运用,使观众感受到空间的压抑与紧张;而在繁华的城市中,通过色彩对比和空间的布局变化,则表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情节的发展。
三、情感传达异常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叙事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表达,更是情感传达的重要手段。
在《疯狂的石头》中,电影通过不同空间的描绘和人物在其中的活动,传达了丰富的情感色彩。
例如,在矿洞中展开的冒险情节,使观众感受到了人物的勇敢与冒险精神;而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则表现了现代社会的复杂与冷漠。
此外,电影还通过不同空间的对比和转换,传达了人物之间的情感变化和关系发展。
例如,在室内与室外空间的切换中,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而在不同城市空间的转换中,则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友情、爱情等复杂情感。
四、审美价值异常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叙事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叙事手法对于空间的常规描述,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其次,通过不同空间的描绘和人物在其中的活动,电影成功地传达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深刻的主题内涵。
一、游戏精神与社会质感《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好看,它让很多人笑,它是用真幽默让人笑。
其实我们的周围并不缺笑声,我们很善于硬作狂欢。
那个一年一度,一国一个的大晚会和每日的电视、电台很能挤出些笑声,我自己也时常跟着咧嘴笑。
但我们的社会缺少真正的游戏精神,所以真正的幽默很少,电影院里幽默就更少。
最近《疯狂的石头》引来许多笑声,我看它里头有幽默感,具备一种真正的游戏精神。
这种幽默感觉是流露出来的,不是硬挤出来的,也不是演播室里录制好、罐装封好、经过仔细设计后填塞在节目里的。
那种笑声是用来暗示或者命令我们的:你该笑。
在这个影片里,我看到一点兴趣至上的追求,我们看到它的创作者们具有逗乐的艺术感觉和营造笑闹的本领。
这种幽默的态度和逗笑本领在我们当下的社会文化中是一种稀缺资源。
电影通篇都是围绕着一块宝石在争夺,在我们的文化生产中,逗乐的本领和营造真喜剧感觉的才情就是“宝石”,是观众会追捧,制片人要竞相争夺的“宝石”。
与做悲情催人泪下所需要的*力和挑动生理反应所需要的技法不同,笑的艺术更需要一种直觉的感悟,一种基本无可解释的游戏本领,使人笑需要些许天分。
在我们今天这个文化氛围中,不严肃经常被看作是可疑的、笑经常被看作是不正确,所以真正的笑是很昂贵的。
而进电影院看这块石头,是我们主动花钱去买的,这跟我们在一年之末坐在家里无选择地只能看那个罐装笑,经过仔细筛选的笑有很大不同。
面对《疯狂的石头》,我们是自己花钱去购买它的笑声,这一点有很大意义。
这是一种自己选择的笑的游戏,这是社会各色人等、作者和观众彼此应和的笑,这是大家一起笑。
这里说它让大家一起笑是有实际统计数据支撑的,它没有经过文件的号召和行政性的组织。
1 这种观众选择的、与创作者共同营造的笑是一种寻求精神自由的笑,这笑声是一种人的主体性自发的狂欢节精神的体现。
俄国的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之笑的特性就在于它与自由有着不可分离的和本质的联系,而另一方面,他还提醒我们:“权力、镇压和权威永远无法以笑的语言发话”。
《疯狂的石头》荒诞喜剧的中国式解读电影《疯狂的石头》是一部享誉国内外的荒诞喜剧电影,由许诚毅导演,刘德华、郭涛、刘烨等人主演。
本片通过描绘几位城市底层人物为了寻找宝藏而展开的一系列离奇冒险,展现了中国式荒诞幽默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对该电影展开中国式解读,分析荒诞元素在中国社会中的特殊表现形式。
一、荒诞与社会现实在《疯狂的石头》中,导演将荒诞性质的元素融入了城市底层生活的描绘中。
主人公们频繁面临的拮据生活、失业的压力、房子买不起的无奈等社会现实问题,与他们之间所展现的出人意料、滑稽可笑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对现实的夸张处理,既是对黑暗社会现象的嘲笑,也是对人们对困境的无奈的戏仿。
二、荒诞与反讽《疯狂的石头》中的人物形象多为社会底层或游走在社会边缘的普通人,他们的行为往往较为荒谬、古怪,同时也透露出种种对社会体制的讽刺。
比如,剧中摩托车上市场女人无视交通规则,强迫一切汽车停下;角色玉凤的身份尴尬,既是黄牛又隐瞒自己偷运走的补贴猪腰子;九剑的团队在寻找宝藏的过程中屡屡犯错,常常为他们的失败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些反讽暗示了社会中权力与利益的扭曲,以及个人在其中的无力与挣扎。
三、荒诞与情感表达《疯狂的石头》通过荒诞喜剧的手法,以一种夸张的形式展现了主人公之间的友谊、兄弟情感。
他们在寻找宝藏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独特而荒诞的事件,这些事件不仅考验着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也考验着他们之间的感情纽带。
电影中通过一系列语言上的误解、争吵和特立独行的举动形成一种荒诞的感觉,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
四、荒诞与中国式幽默荒诞喜剧一直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而《疯狂的石头》则是这一类型的经典之作。
电影充满了中国人独特的幽默感,其中一些荒唐搞笑的情节,或通过语言的滑稽应用,或通过角色形象的古怪展现,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笑料。
这种幽默感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为观众们带来了别样的视觉盛宴。
五、荒诞与视觉呈现《疯狂的石头》中的荒诞并不仅仅停留在剧情和人物描绘上,导演在视觉呈现上也下足了功夫。
《疯狂的石头》电影评论《疯狂的石头》《疯狂的石头》是一部中国电影,由宁浩执导,于2006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现了现实社会中的人性和友情,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和共鸣。
首先,电影通过讲述四个朋友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困境和追逐梦想的奋斗。
这四个角色各具特点,但又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如职业选择、经济压力和人际关系等。
观众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挣扎和困惑。
电影通过这些故事,传达了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引发了观众内心的共鸣。
其次,电影的幽默元素非常出色。
导演宁浩以黑色幽默的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荒诞和悲剧呈现出来。
这种幽默不仅仅是为了让观众发笑,更是一种对于现实的讽刺和反思。
通过荒诞的情节和滑稽的对白,电影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荒谬和无奈,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人性的真相。
这种幽默风格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观影体验,使电影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电影中的友情主题是观众最容易产生共鸣的部分。
四个朋友在面对困境时互相支持、帮助和理解,展现了真正的友谊的力量。
这种友情的描绘让观众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互助,让人深思友谊的珍贵和重要性。
电影中的友情主题也引发了观众对于自己身边的友情的思考和回忆,从而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鸣。
总的来说,《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性思考和幽默风格的电影。
通过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追逐梦想的奋斗,电影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同时,电影中的黑色幽默和友情主题也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观影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部既能让你思考又能让你笑出声的电影,《疯狂的石头》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疯狂的石头》喜剧背后的社会寓意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故事、角色和情节,传递出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和揭示。
而《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则以喜剧的形式,巧妙地展现了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观看这部电影,我不禁被其深度和内涵所震撼,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喜剧的手法,对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影片中,四个朋友为了找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石头,展开了一系列荒诞可笑的冒险。
他们的行为和态度,既令人发笑,又让人深思。
例如,他们为了得到石头,不惜冒险偷盗,甚至互相背叛。
这种为了物质利益而不择手段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少见。
电影通过夸张的手法,让观众看到了这种行为的荒谬和可笑之处,同时也提醒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要为了一己私利而失去了道德底线。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影片中的唐老板,他虽然是一个看似成功的商人,但却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失去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
而四个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他们虽然在利益面前曾经互相背叛,但最终却选择了团结和友情。
这些角色的塑造,让观众深入思考人性中的善与恶,以及在现实社会中如何面对各种诱惑和考验。
此外,电影中还融入了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给观众以启示。
例如,影片中描绘了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让人不禁感叹。
同时,电影也通过四个朋友的冒险经历,展现了社会中的一些不公和不正义。
这些社会问题的揭示,让观众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现象,以及我们每个人应该如何对待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
最后,这部电影还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给观众带来了一些感动。
影片中的四个朋友虽然在利益面前曾经互相背叛,但最终却选择了团结和友情。
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让观众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同时,电影中也描绘了一些家庭和亲情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观众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异常视角下建筑空间叙事的审美逻辑——以《疯狂的石头》为例》篇一一、引言在电影艺术的广阔领域中,建筑空间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情感表达和审美逻辑的载体。
《疯狂的石头》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现代喜剧电影,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异常的视角在建筑空间叙事中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逻辑。
本文将通过分析《疯狂的石头》中的建筑空间叙事,探讨异常视角下建筑空间叙事的审美逻辑。
二、电影《疯狂的石头》中的建筑空间叙事(一)空间布局与情节发展《疯狂的石头》通过精心的空间布局,将故事情节巧妙地串联起来。
电影中的建筑空间不仅为角色提供了活动的场所,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矿区,电影展现了不同空间背景下的情节转变。
(二)异常视角的运用电影在叙述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异常视角,如从非传统角度拍摄建筑空间,或通过特殊视觉效果来表现空间感。
这些异常视角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观众的视觉冲击力,还为电影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三)建筑空间的情感表达电影中的建筑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呈现,更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通过建筑空间的色彩、光影、结构等元素,电影传达了角色的情感变化和故事的主题。
三、异常视角下建筑空间叙事的审美逻辑(一)打破常规的审美体验异常视角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审美观念中的常规视角,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这种体验不仅在于视觉上的冲击,更在于对传统审美观念的挑战和突破。
(二)多维度展示建筑空间通过异常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叙事,可以更加全面、多维度地展示建筑空间的特征和内涵。
这种展示方式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还为观众提供了更加深入的思考空间。
(三)情感与审美的融合在异常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叙事中,情感与审美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电影的审美逻辑。
通过建筑空间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心理。
四、结论《疯狂的石头》通过异常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叙事,展现了独特的审美逻辑。
这种审美逻辑不仅打破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束缚,还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一、游戏精神与社会质感《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好看,它让很多人笑,它是用真幽默让人笑。
其实我们的周围并不缺笑声,我们很善于硬作狂欢。
那个一年一度,一国一个的大晚会和每日的电视、电台很能挤出些笑声,我自己也时常跟着咧嘴笑。
但我们的社会缺少真正的游戏精神,所以真正的幽默很少,电影院里幽默就更少。
最近《疯狂的石头》引来许多笑声,我看它里头有幽默感,具备一种真正的游戏精神。
这种幽默感觉是流露出来的,不是硬挤出来的,也不是演播室里录制好、罐装封好、经过仔细设计后填塞在节目里的。
那种笑声是用来暗示或者命令我们的:你该笑。
在这个影片里,我看到一点兴趣至上的追求,我们看到它的创作者们具有逗乐的艺术感觉和营造笑闹的本领。
这种幽默的态度和逗笑本领在我们当下的社会文化中是一种稀缺资源。
电影通篇都是围绕着一块宝石在争夺,在我们的文化生产中,逗乐的本领和营造真喜剧感觉的才情就是“宝石”,是观众会追捧,制片人要竞相争夺的“宝石”。
与做悲情催人泪下所需要的*力和挑动生理反应所需要的技法不同,笑的艺术更需要一种直觉的感悟,一种基本无可解释的游戏本领,使人笑需要些许天分。
在我们今天这个文化氛围中,不严肃经常被看作是可疑的、笑经常被看作是不正确,所以真正的笑是很昂贵的。
而进电影院看这块石头,是我们主动花钱去买的,这跟我们在一年之末坐在家里无选择地只能看那个罐装笑,经过仔细筛选的笑有很大不同。
面对《疯狂的石头》,我们是自己花钱去购买它的笑声,这一点有很大意义。
这是一种自己选择的笑的游戏,这是社会各色人等、作者和观众彼此应和的笑,这是大家一起笑。
这里说它让大家一起笑是有实际统计数据支撑的,它没有经过文件的号召和行政性的组织。
1 这种观众选择的、与创作者共同营造的笑是一种寻求精神自由的笑,这笑声是一种人的主体性自发的狂欢节精神的体现。
俄国的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之笑的特性就在于它与自由有着不可分离的和本质的联系,而另一方面,他还提醒我们:“权力、镇压和权威永远无法以笑的语言发话”。
2 这就是这个影片的主要吸引人之处,这部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游戏精神,正是这种游戏的精神和设计游戏的本领让影片在影院里人气很旺。
在《疯狂的石头》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种“人气”,就是这个影片里人物说话的样子,人物想事情的方式和人物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是有人气的。
这是指影片里有生活氛围的质感,它展示的物质环境和人物的思路符合当下我呼吸到的人气。
在这一点上,本片与胡戈的短片《馒头》一样,具有一种与当下语境、当下现实、当下大众心理关注点的“及物性”(transitive)。
但是这种所谓的人气和引起我共鸣的、感觉上觉得相符的氛围绝不是直接现实的反映,不是我们文艺教科书说的所谓反映论,它是一种社会氛围的散发,是一种经过夸张化的质感、是一种色调的折射。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它里头的世道人心,是经过变形、经过热加工或者冷处理的。
这部影片是一幅远离写实形状的漫画,但是它接地气,它呈现的当下社会氛围是真实的,它并非照相式描绘而是信手涂抹的一些人物形象,它的漫画中弥漫着许多社会风情,这些人形和社会风情我在电影院里不会去想,可是出了电影院,我手一伸就能摸到。
这就是影片的平衡之处或者灵气飞动之处:它充满了游戏精神的幽默和笑的营造,但我们也看到它那坚实的底座,它有社会的现实感受在托着影片的底色。
这部电影承接了一些大陆和其它地区的喜剧传统和技法,同时它也承接了我们言说世界的另一种方式,这是我们交流的另一种方式:不是压服你,不是要教你些道理,不是要寓教于乐变方子给你上课,而是想法子大家一起笑。
在这些笑声中,有我们共同都接受的趣味和都关注的感情。
不管是好莱坞电影还是本土电影,要打动人,都是靠的这个,靠的这种普遍趣味和共同伦理的感性显现。
营造笑声,是不容易的事情,这是绝大多数中国电影人久已生疏的招数,在《疯狂的石头》中,我看到有营造幽默的天才火花在不时迸发。
二、贼做主人公与肮脏环境《疯狂的石头》里有些我们在大陆电影中不大看到的意象,有一种可能会引起不同评价的趣味。
它里头有一些不太漂亮的内容,有一些在我们的主流艺术景象中不合适的内容、这些内容在这里的文艺管理者和正统文艺专家视野中经常被认为是杂质。
这部影片用贼做主人公,它有许多表层的打斗和闹剧色彩的追赶动作,它用了诸多
象下水道、厕所、马桶等肮脏地点做场景,有的喜剧情景就是利用这种肮脏场景营造出来的。
在中国电影家协会7月13日的研讨会上,有学者对影片主人公当中有贼的形象这一点表示很感兴趣,并坦诚希望看到大陆电影中写出贼的形象。
《疯狂的石头》中主要的喜剧效果都是来自三个本土贼和一个从香港礼聘来的“国际大盗”。
从这看来,我们大陆电影也能描绘些许不太美丽、身份灰暗的人物形象。
我在电影《危情雪夜》中写过一个小偷的形象,我已经注意把他写得十分真善美了,但是主管部门在论证时对这个人物还是很不喜欢,还是提醒我要注意同情心的倾向问题。
我们看到,冯小刚在《天下无贼》中把一对雌雄大盗的亡命天涯旅程写成了雷锋叔叔向我们走过来的故事,而《疯狂的石头》似乎是在带着微笑写贼。
《疯狂的石头》里的贼,有的模仿《碟中碟》的动作变形成为喜剧效果,也有动辄就要拿榔头敲人敲柜台,简单夺取、低水平高暴力犯罪的小偷三人帮。
这里头的主要效果是艺术地表现恶来营造喜剧情景,也有间接而夸张变形地对当代社会犯罪状况、犯罪心理做一种漫画式的呈现。
不管是有意设计还是无意的直觉爱好,《疯狂的石头》中出现了许多肮脏的场景和肮脏的镜头。
花心的摄影师谢小蒙在厕所里跟老爸斗智斗勇,主人公由于前列腺炎总是跟厕所过不去。
小偷被封锁在下水道里,脱险出来时浑身都是污泥。
我们可以将这些看作是影片的导演、编剧视野开阔、直觉出发的形式游戏,他们在与《两杆冒烟的枪》、《偷抢拐骗》、《猜火车》和许多不避恶俗的香港电影做艺术对话,也可以看作是对市民趣味的追随和探索。
在我看来,这是导演、编剧和演员们在凭着直觉挖掘一些我们自己不知道的趣味点或者探索某种刺激底线。
对这一类挖掘脏、臭的艺术趣味,不避脏乱场景和某些恶心意象的趣味显然是受到某些香港和英国电影的影响。
在大陆语境中,许多人会觉得这种趣味的营造和接受是很没有档次甚至是下三烂的。
而在我这样一个唯美主义者的眼光里,这种意象引起的趣味是一种审美反应,对低俗肮脏场景和灰色人物、黑色人物进行加工也一样可以营造出一种“有趣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3。
它引起的反应不一定是一种表面效果的光鲜和愉悦,但这种反应可能照样是一种审美感受。
也许仅仅是个人趣味,我也喜欢看这种将丑的形象、脏的场景进行了巧妙点化的艺术。
就我的美学观点来说,不避肮脏、不避丑陋和恶心的形象,以一种自然态度中去处理它们,能够将这些阴沟、马桶、下水道和灰色人物处理成有趣味、吸引人的意象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的标志之一,能读懂这种艺术品,或者做到最低限度的容忍,需要一些文化素质;能够品味或者容忍这种艺术的唯美主义探索也是检验一个社会文化水准和平等、宽容理念的重要试金石。
与我们当下语境中非常习惯和常见的“唯漂亮主义”相比,这种不避丑陋的唯美主义更具有审美感受上的刺激、吸引力和观赏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