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欣赏与评价案例分析:疯狂的石头
- 格式:pptx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6
电影疯狂的石头观后感这电影里人物那叫一个五花八门。
先说说包世宏,这哥们儿就是个倒霉蛋保安头头。
他那一脸无奈和固执,看着就让人觉得既好笑又有点心疼。
天天守着那破石头,操心得头发都快掉光了。
他那一口重庆方言,把角色的耿直和朴实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次他一开口,我就感觉自己像走进了重庆的大街小巷,热辣辣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还有那几个小偷,道哥、黑皮和小军,简直就是“笨贼三人组”。
道哥是个又要面子又有点蠢萌的老大。
他那“泡妞”的方式,简直笑死人。
对女朋友谢小盟的嫉妒和处理方式,又让他带着一种滑稽的狠劲。
黑皮就更绝了,每次看到他那憨憨的样子,我都忍不住笑。
特别是他被困在下水道里,那场景又好笑又可怜,他一边大喊“顶你个肺”,一边挣扎,这一句方言都成了经典。
小军呢,在这三人组里稍微聪明点,但也是跟着道哥瞎折腾。
这三个人凑一块儿,就像一团乱麻,在偷石头的过程中状况百出。
谢小盟这个角色也特别有意思。
他是个玩世不恭的小混混,假装艺术家,到处骗吃骗喝。
他去泡道哥的女朋友,那胆子大得没边儿。
他跟那些贼啊,保安啊搅和在一起,把整个故事搅得更乱了。
他那副无赖又自以为是的样子,真让人想揍他,可又觉得他像个小丑一样好笑。
这部电影的情节就像一张织得密密麻麻的网。
从那块翡翠石头被发现开始,各路人马就像闻到腥味的猫一样,都想把它弄到手。
各种巧合和意外那是一个接一个。
比如说,包世宏以为自己得了病,那一段他的表现既荒诞又真实。
还有,小偷们精心策划的偷石头计划,总是被各种意外打乱。
本以为万无一失的行动,却被一块从天而降的面包、一个误会或者一个突然出现的人给搞砸了。
这电影就像是命运开的一场大玩笑,所有人都在命运的手心里被耍得团团转。
电影里的幽默无处不在。
除了那些搞笑的人物和情节,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幽默。
像是一些镜头的切换,语言的双关,都让人在不经意间就笑出声来。
而且它的幽默不是那种低俗的恶搞,而是带着一种对生活的调侃,对人性弱点的揭露。
你看那些人物,不管是贼还是保安,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小心思、小贪婪,在追逐那块石头的过程中,丑态百出,但又无比真实。
电影疯狂的石头观后感【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引言二、电影《疯狂的石头》简介三、观后感想:影片的喜剧元素、讽刺意味和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四、结论正文(篇1)【引言】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各类影片层出不穷,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电影《疯狂的石头》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喜剧片,自 2006 年上映以来,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本人在观看该片后,对其喜剧元素、讽刺意味以及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影响深有感触。
【电影《疯狂的石头》简介】《疯狂的石头》是由宁浩执导,郭涛、刘桦、连晋等主演的一部喜剧片。
影片讲述了一群因为一颗价值连城的翡翠石头而发生的一系列误会和矛盾,最终演变成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追逐战。
整部影片以多线叙事、多角度展示人物,呈现出一幅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众生相。
【观后感想】首先,影片中的喜剧元素让人捧腹大笑。
电影运用了夸张、讽刺、自嘲等手法,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行为,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
例如,片中角色“谢小盟”在向女友表白时,竟然将“翡翠”念成“绿漆”,如此幽默诙谐的台词设计,令人忍俊不禁。
其次,影片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在电影中,为了一颗价值连城的翡翠石头,各路人物纷纷登场,使出浑身解数,暴露出人性中的贪婪与虚伪。
这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映,使得影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引人深思。
最后,从电影产业的角度来看,《疯狂的石头》的成功对我国电影市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该片以小成本制作,却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为中国喜剧电影的一匹黑马。
这表明,我国电影产业不仅要追求大制作、大场面,更要注重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挖掘素材,用心去讲述好每一个故事。
【结论】总之,电影《疯狂的石头》是一部让人在欢笑中思考的作品。
它以喜剧元素和讽刺意味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性百态,同时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目录(篇2)1.引言:介绍《疯狂的石头》电影2.电影主题:探讨中国社会中的各种问题3.电影表现手法:幽默诙谐,引人深思4.观众反应:好评如潮,引发社会热议5.总结:评价电影的价值和影响正文(篇2)【引言】《疯狂的石头》是一部中国电影,讲述了一群小混混在偷窃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荒诞故事。
《疯狂的石头》中的语言特色《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充满幽默和讽刺的电影,其语言特色也十分独特。
该电影的语言既有地方方言的融入,又有充满智慧的幽默,同时还带有强烈的时代感。
首先,电影中的语言特色体现在其地方方言的运用上。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地道的重庆方言,让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角色们的真实状态和情感。
这种方言的运用不仅增加了电影的趣味性和亲切感,还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例如,电影中的角色经常使用“啥子”、“爪子”等方言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但却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气息。
其次,电影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其幽默和讽刺的特点上。
导演在电影中巧妙地运用了反讽和黑色幽默等手法,让观众在欢笑中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例如,电影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今天踩到狗屎了”,既表达了角色的不满和沮丧,又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倒霉事。
这种幽默和讽刺的语言特色不仅让观众感到轻松愉快,还能够引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电影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其时代感的体现上。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例如“互联网思维”、“颜值担当”等等。
这些词语和表达方式的使用不仅让电影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还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种时代感的体现不仅增加了电影的观赏价值,还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当下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总之,《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充满幽默和讽刺的电影,其语言特色十分独特。
导演在电影中巧妙地运用了地方方言、反讽、黑色幽默和具有时代特征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等手法,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电影的魅力。
这种语言特色的运用不仅增加了电影的趣味性和观赏价值,还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了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因此,《疯狂的石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喜剧电影,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生存的困境———电影《疯狂的石头》的结构主义解读王文斌作为一部国产小成本电影,在取得超过两千万人民币的票房的同时,还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疯狂的石头》实在是难能可贵。
媒体纷纷评价其为近年来一部难得的喜剧电影佳作,然而我却以为,说《疯狂的石头》是一出黑色幽默是不过分的。
事实上它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轻松诙谐,骨子里透露出来的是一种隐隐约约的悲剧感。
表面上看似一场荒诞不经、笑死人不偿命的后现代游戏,实质却揭示出工业社会给人带来的深刻的生存危机,一种永恒的生命困境,一种残酷的真实。
如导演宁浩所说,电影为了制造真实性,在“本土化”上下足了工夫。
我以为,真实性恰恰是《疯狂的石头》取得成功的一个最大法宝,它使电影精确地反映出了今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真实生活。
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不论是王国维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还是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是杜夫海纳说的“世界是一切真理的祖国,是艺术的根源”,都提醒我们不能脱离一定的客观社会环境对文艺作品进行所谓纯粹的“内部研究”,对于曾在西方风靡一时的英美新批评派方法,不能不存有一丝怀疑。
文学作品尚且如此,更不用提电影艺术了。
电影的商业性与大众性从命脉上决定了它,甚至不能与小说、诗歌那样玩一玩“风花雪月¨的个人游戏,没有票房,电影就不能生存。
电影是与时代契合最紧密、最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门类。
除开艺术性的高低,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满足了大众的心理需求,使他们能够痛快淋漓地宣泄内心情感的电影。
反之,一部差的电影则很可能是由于曲高和寡,偏离了大众的“期待视野”。
因此,如果我们基本同意在现在的中国,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是而且也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的紧密反映,而且《疯狂的石头》正是一部这样的电影的话,就可以进行对影片的具体论述了。
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s e m i ot i c r e c t a ngl e理论,为本文的深层诠释提供了结构框架,运用这一“矩阵”对《疯狂的石头》的电影文本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相应的“叙事语法”结构。
疯狂的石头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犯罪喜剧片《疯狂的石头》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犯罪喜剧片导演宁浩执导的《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秉承黑色幽默风格的犯罪喜剧片。
影片于2006年上映,讲述了一群普通人围绕一颗巨大宝石展开一系列勾心斗角、离奇故事的故事。
影片整体剧情紧凑,笑点密集,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嘲讽和对人性的深入揭示,成功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喜剧氛围。
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小城市上海,背景设定非常真实。
影片不仅通过独特的情节设计让观众捧腹大笑,同时也深入探究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问题。
下面将从角色塑造、剧情发展和黑色幽默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影片中的角色塑造非常丰满,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动机,通过相互之间的碰撞和阴谋诡计,形成了引人入胜的情节。
富二代刘、纽约大学留学生王、工人龙、与黑帮有联系的警察均具备鲜明的个性,每个角色都在影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这些角色的个性和行为塑造了一个犯罪喜剧片中独特的氛围,使观众在欢笑的同时也能够对这些角色产生共鸣。
其次,剧情发展紧凑合理,在保持喜剧效果的同时又并不失去严谨性和可信度。
影片通过宝石的引诱让一群平凡的人们卷入了一场草蛇灰线的犯罪行为,进而形成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局面。
这种将犯罪与喜剧结合的方式,不仅体现了导演对于犯罪问题的思考和嘲讽,也为观众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观影体验。
最后,影片中黑色幽默的运用独树一帜,使得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犯罪背后的故事充满了离奇和反转,人们的行为也往往超出了观众的预期。
例如,龙的父亲在警察面前自首等一系列荒诞举动,以及富二代刘和纽约大学留学生王的撞车事件等,都令观众啧啧称奇。
这种对现实中行为和情节的颠覆性处理,加上幽默的对白和搞笑的场景设计,使整部影片充斥着一种犯罪与喜剧并存的独特魅力。
总结起来,《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犯罪喜剧片。
它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嘲讽,以及对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深入揭示,成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影片氛围。
角色塑造鲜明,剧情发展紧凑合理,并运用了独特的黑色幽默手法,使得影片具备了深刻的思考意义和娱乐价值。
观后感疯狂的石头荒诞与黑色幽默的喜剧之旅疯狂的石头(Crazy Stone)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宁浩执导的电影。
该片于2006年上映,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和赞誉。
电影以其强烈的荒诞性和黑色幽默风格为人们所熟知,让观众们在欢笑中感受到一股独特的喜剧之旅。
影片的剧情设置在一个小城市,主要围绕着一批人为了寻找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石而展开的故事。
虽然整个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离奇和夸张的成分,但却通过荒诞性的情节和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扭曲但又真实的世界。
在整个电影中,荒诞和黑色幽默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影片一开始,一辆豪华轿车打算撞蚂蚁,展现了一种荒诞可笑的行为。
随后,在找宝石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例如宝石被误认为是普通小石头,成堆的石头被沉入水中等。
这些情节中展现的喜剧元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角色的夸张表演和搞笑的台词。
除了喜剧元素,影片还提供了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和讽刺。
比如,在电影中,主人公们为了一颗宝石而背离了最初的目标,并困于贪婪和欲望的泥淖中。
这实际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批判,让观众反思人性中的复杂和贪婪的一面。
此外,导演还通过展现官僚体系的荒诞性和腐败来讽刺社会现象,以及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行为来揭示人性的虚伪和丑陋。
总的来说,疯狂的石头以其荒诞性和黑色幽默的喜剧手法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既欢乐又深思的电影体验。
导演宁浩的独特视角、夸张又真实的剧情和角色们的精湛表演都让观众深受吸引。
影片中充满的荒诞性和黑色幽默元素使得观众在大笑之余也能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刻的反思。
疯狂的石头展现了一种置换视角的方式来揭示社会中的问题,让观众对人性和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思考。
这样的电影体验让人回味无穷,成为了中国喜剧电影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疯狂的石头》到底反讽了什么[摘要]《疯狂的石头》在疯狂搞笑的背后,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反讽:一是对电影传统思维模式的“造神运动”进行了颠覆,二是通过对现代人“挫败感”的揭示戳破了的现代人对于都市的“现代神话”的美丽幻象。
在戏谑和幽默背后,《疯狂的石头》其实传达着一种不易为人觉察的、沉重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疯狂的石头》反讽挫败感现代神话草根族电影《疯狂的石头》凝聚了太多笑料。
整个电影就像是一块结晶体的“石头”。
它疯狂地聚合了各种类型的电影元素:爱情剧中的痴情与背叛。
市民剧中的琐碎与无聊,刑侦片中的悬疑与追捕,警匪片中的黑白两道……所有这些元素背后又透露着复杂的文化底蕴。
既有中国传统话本艺术中的巧合用法。
又有西方后现代文化中的“拼贴”手法,在近乎天衣无缝地衔接中打造了一场朴素而又不失典雅、戏谑却不流俗的视觉盛宴。
人们在消费这部影片时,往往停留在由发笑而带来的轻松享乐的情绪层面,而影评工作者则往往关注此部电影的手法与技巧的运用,但此部影片轻松背后的那种强烈的反讽意义往往被忽略了:即对现代人无处不在的挫败感的揭示和对现代化社会神性色彩的祛魅。
电影中设置了各色人物,可谓三教九流,有行将倒闭的小厂长老谢、有黑社会背景的大老板冯董、市井小偷道哥等三人、国际大盗、保安包哥、三宝……所有这些人物尽管身处五行八作,但在各自生存圈子中。
他们却体现出了共同的特点:为了各自的目标可以说是绞尽脑汁、饱尝甘苦。
如果忽略他们行业的社会负面形象的话。
他们都称得上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之人,毫无油滑懒散之意。
就连那个追逐女色成癖的小报记者谢小盟。
尽管在女色面前油腔滑调,但追起女人来却是一丝不苟,毫不马虎,竟拿那块价值连城的翡翠去博得陌生女人的青睐,就连他骗起老爸来也是有板有眼。
勤奋、吃苦,锲而不舍,本来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基因,这里却演变为当代人对财地疯狂追逐与占有。
电影中。
现代人在都市中绞尽脑汁地淘金与古人在土地上锲而不舍地耕作。
影视鉴赏(疯狂的石头)也许之前我们都没有从在大陆的影线看到过这样的一部影片吧,大量的运动镜头,戏谑的语言,伴随着快得让你神经极度紧张的节奏,“时尚性”让你捧腹不已,有评论说,《疯狂的石头》打破了国产电影的沉闷的水面,在06年最成功地激发了观众的热情,几乎是很意外的事,它成了继冯氏喜剧后的又一里程碑制作。
本影片的故事梗概如下:重庆某濒临倒闭的工艺厂在厕所里发现了一款价值不菲的翡翠,为了经济效益特别办了一个展览,不料被国际大盗麦克与本地以道哥为首的贼盯上。
在面对工厂保卫科科长包世宏的这个障碍时,两帮小偷爆发了一系列的笑料,经过明争暗斗的较量和真假翡翠的调换后,翡翠回归,黑心的房地产商死于非命······对于这部影片我选取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赏。
一、幽默的故事情节。
·这个故事生来就有一种独具的幽默感。
濒临倒闭的工艺厂却意外的发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而这块翡翠又引起了国际、本地两拨大盗的注意,他们凭借各自不同的“专业技能”一步步向翡翠逼近时,保卫科长包世宏却只有小便池上的红外感应器这么一个“高科技”装备;道哥一伙在缆车上实施诈骗活动,把一个女乘客夹在中间,费尽心思开始了口舌表演,无奈对方乃是一个聋哑人;·麦克从屋顶顺绳而下,接近翡翠的时候,却发现绳短了一截,半途而废,只能恨恨地道“我顶你个肺啊!奸商!”;·黑皮每次从下水道进进出出,畅通无阻,最后却身陷下水道,原来那辆“别摸我”正停在窨井盖上;等等。
·冯董的助手在被其灭口的时候,若有所思地一句“百步穿杨”,一下子就把血腥味消解为哈哈大笑;麦克和冯董在互相对杀时候的“pose”和模仿《黑客帝国》的子弹延时的镜头,也不会让人毛骨悚然;另外的如飞车抢夺、高速逐贼等画面,均成功地将惊险和凶残转化为会心的幽默。
二、音乐。
·用琵琶弹奏的《四小天鹅舞曲》,西洋式的风情,画面上是中国式的滑稽;再加上用琵琶给予这段世界名曲全新解读,巴蕾足尖的跳跃配上人物表情的呆滞,巨大的反差令人叫绝。
电影《疯狂的石头》的符号学分析电影《疯狂的石头》的符号学分析《疯狂的石头》是由贾樟柯执导的一部中国电影,于2006年上映。
该片以黑色喜剧的形式,讲述了四个年轻人因为寻找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石而卷入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
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探讨其中隐藏的深层意义。
首先,电影的标题《疯狂的石头》本身就是一个符号。
石头在电影中多次出现,成为连接整个故事的核心元素。
石头既是实体的存在,又代表着金钱的象征。
宝石是电影中最为重要的石头,它象征着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与财富。
而电影中的石头也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命运,包括掉入海洋、被使用作武器等,这些都与人们生活中的追逐财富、追逐成功的欲望息息相关。
其次,电影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也是符号的代表。
几个年轻人的聚集,反映了社会中的不同层面和价值观。
其中,刘牧(饰演者:刘烨)既是一个混混,又充满正直与善意;王迅(饰演者:王宝强)是一个好贱的小人物,却有着忠诚和真诚的一面;海子(饰演者:高晓攀)则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他隐藏着深层次的思考和追求。
这些角色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通过他们之间的碰撞和争斗,电影传达了对不同社会群体和人性的思考。
电影中的场景也具有一定的符号意义。
比如,影片开始时的大海及海中的石头,象征着浩瀚的人生以及生活中隐藏的机遇和困难。
在电影中,海洋成为人们寻找财富和改变命运的关键场所。
此外,电影还通过广州的市景以及四个年轻人的闲逛,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纷繁和喧嚣,以及年轻人面对各种选择和困惑的状态。
在电影的情节中,金钱和欲望是另一个重要的符号。
四个年轻人之间为了争夺宝石而产生的矛盾和变故,是现实社会中欲望驱使人们之间的冲突和争斗的缩影。
电影通过这些情节,传达了关于贪婪、欲望和道德的思考。
同时,它也表现出人性中存在的复杂性和冲突。
最后,在电影的结尾,四个年轻人又聚集在一起,共同面对了意料之外的结局。
这个结局提示观众,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追逐财富还是追逐真挚的情感,生活总是充满了无法预料的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