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 格式:pdf
- 大小:119.14 KB
- 文档页数:1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英语的教学关注点也从纯粹的语言技能转向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问题及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问题:1.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注重语言语法及单词的机械记忆,而忽视对语言的实际应用及交际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使学生达到基本的听、说、读、写的水平,但却不能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2.缺乏实际应用环境:由于缺乏实际应用环境,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得不到实际的锻炼。
学生只能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了解英语语言的应用,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工具。
3.单一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化,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缺乏兴趣,难以有效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对策:大学英语教学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案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发现与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多元化教学资源:加强思维诱导、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的环境和情境性教学法。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应用环境,利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手段,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和资源,让学生通过选择、创新与实践获得知识。
3.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要注重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机会的安排,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同时,要注重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反馈,激励学生愿意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同时,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上开发多元化的模式,创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从而更好地贯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讨摘要: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组成结构之一,高职院校创办的目的就是顺应时代潮流,为我国培养应用型、实践性人才。
高职英语作为高职教学重点教授内容,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大,传统被动式英语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因此,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和技术能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探讨高职英语教材改革策略,为把高职院校全体学生培养成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而不断努力。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英语;教学改革1.前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大,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复合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成为了社会主体。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重点培养院校之一,高职院校创办宗旨就是为国家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内容之一,加大英语教学重视力度,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改革英语教学方法具有重大作用。
为适应社会发展,英语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前提,着重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英语教学效率最大化。
2.课前提供语言交流平台英语课堂中,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学习环境对学习英语有着重大作用。
传统英语课堂中,教师习惯开始就进入授课主题,这样不仅容易让学生萌生紧张和压抑状态,还会不利于英语语言的学习。
因此,课前提供语言交流平台,不仅能为课堂创建活跃氛围,还能帮助学生放松心情。
例如:开展课堂三分钟,可以通过话题my story、the interesting around、the book you read and so on.[1]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自身听力与口语,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教师开展以后教学任务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课前活动大多由学生自己准备,教师是起到帮助和引导作用。
高职学生作文思维活跃群体,通过课前活动,学生往往会提出老师想不到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大学英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改进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强调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和教师检测四结合,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英语教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体现在教学法上,而且体现在教学手段上,即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向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把教学评估分成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
把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形成性评估”与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等“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
“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学习记录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教学评估标准的人文化,对发挥教师创造力、实施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的。
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四位一体”教学模式针对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各高校在不断的改进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能够更好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及内涵“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指出,单纯把听、说、读、写、译作为大学英语课堂的培养目标是片面的,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把英语教学的目标“提高语言素养”建立在语言知识的坚实基础上,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能力、语言素养的顺序,循序渐进,环环紧扣。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构建适合我校学生个性发展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新体系, 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改革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旨在:(一)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实现因材施教。
(二)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三)强力支撑学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改革内容(一)课程设置大学英语课程分为A.B两个级别。
1.入学标准: 新生报到后、正式上课前选择适当时机举行测试, 前15%左右的学生编入A级, 其他学生编入B级。
2.学业完成:通过每学期大学英语学业测试直至IV级, 即视为完成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
课程设置表(二)课程管理1.人数: A级每班按约60人左右设置, B班人数为除去A级学生的行政班级合班人数。
2.班级: 尽量满足各学院个性化教学要求, 分校区设班, A级班学生可能包括该校区所有二级学院学生, B级班学生为本学院学生合班上课。
3.教学:A级班涉及所有学生跨学院组班, 大学英语课只能安排统一时间上课, 故无法兼顾各个学院的实践教学安排。
(三)课程评价学业成绩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校大学英语学业评估采用形成性评估+终结性评估的综合评估模式。
1.终结性评估(50%—60%): AB两个级别分别命题, 体现不同的难易程度, 统一流水阅卷。
(其中A级学生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卷面分数乘以系数1.1为大学英语I级的考试成绩。
)2.形成性评估(40%-50%):形成性评估包括期中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等。
四、保障措施1.宣传发动: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关系到各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改革, 希望各学院高度重视, 充分做好宣传工作, 使老师和学生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意义, 了解教学改革内容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与思考r——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邓晓明【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大学英语公共必修课程必须顺应时势进行改革以适应专业与社会发展需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人才为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并提供理论依据.遵照其指导思想,本研究尝试进行校本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首先通过问卷收集反馈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然后提出优化课程设置的建议,旨在探索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8)008【总页数】3页(P113-115)【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作者】邓晓明【作者单位】钦州学院国际教育与外国语学院,广西钦州 535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12013年,遵照教育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指示,新一届的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成立后立即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研制工作。
《教学指南》研制工作启动会于2013年8月4日在浙江大学召开,讨论并制定了项目工作方案。
2014年4月19—20日在“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一线教师参与了《教学指南》部分初稿的研讨,主要交流改革思路与课程构建原则,探讨解决英语基础课程性质单一问题的方案[1]。
《教学指南》的研制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在国内开始于2003年,此后,大学英语课程开始呈现多样化,有强化语言基础的预修课程,有行业发展需要的专门用途课程,还有提升人文素质的课程。
虽然课程改革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可供地方与校本特色课程改革完全照搬的方案并不存在。
学校定位不同,校本课程改革内容就会存在差异。
此外,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外语知识与能力要求趋向多元化、专业化,以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符[2]。
能力范式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探索摘要:大学英语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基于能力范式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设科学合理、动态开放、结合特色、融入思政的新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满足学生英语学习需求,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有效路径。
关键词:能力范式;课程体系;大学英语教学一、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背景大学英语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教育课程。
该课程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为教学目标,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助力和服务,对学生的学业深造、高质量就业及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由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设置的一系列课程,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能力范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应然属性,构建能力范式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与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同向,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契合,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原因我校以往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比较单一,仅开设精读和听说两门课程,无法应对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体系缺少延续性、发展性,仅在大学一、二年级阶段开设,造成语言学习的断层,无法与学生的学习深造、职业发展对接;教学模式仍以课堂讲解为主,教学内容狭窄老化,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构建基于能力范式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成为实现我校大学英语整体教学目标的关键,也是深化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三、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经过两年的改革实践,在能力范式指导和引领下,我校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动态开放、结合特色、融入思政的大学英语新型课程体系,体系不仅从理论上符合能力范式要求,更是从教学实践层面上充分体现了能力培养的意义和内涵。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方案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习者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此后,各大高校分别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教学改革方案,调整了不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方案,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进一步提出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强调语法、翻译、阅读等基础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缺乏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新性。
即便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同学也很难使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很差,无法满足对英语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
此外,英语作为语言是一门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服务的工具性学科[1],其实际应用能力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的日益加强,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对外交流能力、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的能力,而学习的必要条件就是掌握通用技术交流的语言———英语。
可以说,不具备英语能力,就无法同国外的合作方进行交流、合作,就无法帮助企业打开国际市场。
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未来大学生就业和个人工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具有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2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几点建议2.1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各大高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只重视学生阅读、语法和翻译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听、说、读、写、译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专业技能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英语这门语言工具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通用技术交流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准备,并将此培养目标切实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