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教案 中华书局版(1)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七雄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辩证地认识此时的兼并战争。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
3.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认识到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
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
2.难点:认识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战国七雄1.形成(1)战国初年,_________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_________由大夫田氏取代。
(2)齐、楚、______、燕、赵、魏、韩七国势力较强,史称“_________”。
2.兼并战争(1)战争特点:_________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____之战。
(3)战争结果①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
②地处西部的_____,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_________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_________的势力增强。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_________,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_______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1)政治方面,确立___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________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方面:废除________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_____;统一________。
(3军事方面:奖励_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_______的战斗力,一跃成为_______的诸侯国,为以后_______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课题名称: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2、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
【学习难点】商鞅变法的影响
【教学方法】
史料分析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高分突破)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1—34页,重点看课本正文的黑体字。
2、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20分钟)
(1)完成《高分突破》P25-26页课前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2)①战国七雄的形成?
②商鞅变法的目的?
③商鞅变法的内容?
④商鞅变法的影响?
⑤都江堰的设计者、时间、作用?
3、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
(10分钟)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4、巩固知识点(5分钟)
自背、互背《高分突破》P25-26页课前预习的知识点
5、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5分钟)
独立完成《高分突破》P27—29页随堂检测及课后作业。
7、作业布置。
复习本课知识,并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后记】。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
理解战国兼并战争和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2.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要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作用和都江堰难点: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写到“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可见,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什么重大的变革?让我们走进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1.简述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晋文公曾经称霸诸侯,春秋末年,晋国权力落到卿大夫手中,这些卿大夫经过长期的斗争,剩下了韩赵魏三家,三家一合计,把自己的“老板”晋国的国君废黜了,自己另起炉灶,这就是“三家分晋”。
齐国本来是姜子牙的封地,战国时期,齐国的卿大夫田氏也把自己的“老板”废黜了,自己当“老板”。
这就是“田氏代齐”。
2.观察课本第32页《战国形势图》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并说一说它们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3.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战役?你能说说他们的故事吗?桂陵之战: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第7课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教案教学内容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主备人课型新授教学目的1、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2、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情况。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出示目标:1、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2、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情况。
三、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
一、商鞅变法1、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都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魏国的改革,楚国的改革都很重要,战国中期,商鞅在秦国主持的改革被称为影响最为深远。
2、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3、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4、主持修建者:地点:时间:功能:作用:地位:师明确:1、李悝吴起商鞅变法2、①政治方面:削弱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方面: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③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得到改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为后来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4、秦国蜀守李冰,泯江中游今四川都江堰市,战国时期,防洪灌溉,作用:都江堰,是世界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地位:都江堰代表了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直到今天,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造福人民。
四、合作探究:5分钟«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被处死。
请大家讨论一下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点拨:从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变法体现的精神等方面进行思考师明确:我认为商鞅变法成功了,因为通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了,国力大增,为后来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1、改革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但顺应教学过程历史潮流的改革终就会取得胜利。
2、商鞅“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商鞅不向旧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直至献出自己生命。
的大无畏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
教材通过这两个重要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一次社会改革,它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的修建则是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杰作,它不仅解决了当地的防洪和灌溉问题,还影响了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商鞅变法和都江堰的修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学生通过深入的学习和讨论,才能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修建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分析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修建的历史意义。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2.都江堰修建的技术原理和历史意义。
3.学生对于复杂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小组讨论的座位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并提出问题:“你认为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修建对于秦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修建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修建的历史意义,并准备进行小组汇报。
4.巩固(10分钟)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提问。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修建的重要性。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材版本:2016年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内容标准: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过程与方法识读《战国铜壶图》《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通过将商鞅变法的内容与秦国旧制度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在制度上的废旧立新之处及其对秦国壮大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认识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变革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在经历了春秋数百年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后,到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发展又有了什么新的变化呢?讲授:一、大国兼并——战争之变展示《春秋初期形势图》、《春秋后期形势图》、《战国时期形势图》。
问题1:对比三幅图,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诸侯国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小国不断地被大国兼并)到了战国时期,不仅是大部分的小诸侯国在战争中被兼并,大国也同样发生了剧烈的动荡。
问题2:春秋霸主中的晋国与齐国在战国时分别出现了什么变化?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早已成为摆设,不但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甚至还发生了卿大夫夺取诸侯之位的现象,说明西周的分封制及统治秩序已彻底崩溃。
经过长期的战争与动荡,战国初期,最终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展示《战国形势图》,认识战国七雄并辨别其位置。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