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诗经》二首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5
【导语】《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约在公元前6世纪。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课⽂原⽂ 蒹葭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chi]。
蒹葭采采,⽩露未已。
所谓伊⼈,在⽔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君⼦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钟⿎乐之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知识点 【主题思想】 《关雎》写的是⼀⼀个青年男⼦对⼀个窈窕淑⼥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公对远⽅的意中⼈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不可即的苦恼。
【⽂章结构】 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 ⼀见钟情-辗转反侧-钟⿎乐之 (爱慕)(相思)(愿望) 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所谓伊⼈-宛在⽔中抵 蒹葭采采-所谓伊⼈-宛在⽔中沚 【⽂学常识】 《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鸟。
题⽬“蒹葭”中的“蒹”指芦苇⼀类的植物;“霞”指初⽣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同唱着欢悦的情歌⼀样。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原文+译文《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
这些诗,今天读来仍然会让人怦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
诵读这两首诗,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④。
溯洄从之⑤,道阻⑥且长。
溯游⑦从之,宛在水中央⑧。
蒹葭萋萋⑨,白露未晞⑩。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⑪。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⑬,白露未已⑭。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⑮。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⑯。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⑰。
注释①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jiān jiā),芦苇。
②[苍苍]茂盛的样子。
③[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④[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⑤[溯洄(sù huí)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从,跟随、追寻。
之,代“伊人”。
⑥[阻]艰险。
⑦[溯游]顺流而下。
⑧[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⑨[萋萋]茂盛的样子。
⑩[晞(xī)]干。
⑪[湄(méi)]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⑫[跻(jī)](路)高。
⑬[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⑭[未己]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⑮[涘(sì)]水边。
⑯[右]向右迂曲。
⑰[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结成霜。
心上人儿,正在水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央。
一片芦苇又密又繁,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正在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难。
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高地上。
一片芦苇密茫茫,露水珠儿还没有完。
心上人儿,正在那水边。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曲折。
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学习目标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女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初步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重点)4、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难点)作者简介《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按用途和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音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赋直陈其事;比喻叫比;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写作背景《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后来改称《诗经》,是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课文主题《关雎》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描写了一位青年执着地追求一位漂亮而善良的姑娘,反复倾诉内心缠绵的情思,急切盼望不久的将来能与意中人美满地结合,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期盼之情。
《蒹葭》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执着地寻求爱情的青年形象,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难与漫长,表达了寻而无果的无限惆怅之情。
读读写写重点语句翻译(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动)道阻且右(古义:艰险今义:阻挡)一词多义左右流之(名词,右边)道阻且右(动词,向右迂曲)左右采之(动词,采摘)蒹葭采采(形容词,茂盛鲜明的样子)词类活用左右流之(名词做状语,在左右两边)琴瑟友之(琴瑟,名词做动词,弹琴鼓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