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2010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解析——语言表达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852.50 KB
- 文档页数:7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卷)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
B.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
C.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D.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纠纷经常发生。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B.李先生认为服饰公司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将之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伤害,并提出30000元人民币的经济索赔和2000元人民币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C.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形成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知名度较高、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世界级品牌。
D.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
①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⑥气候高寒A.②④⑥⑤①③B.③①②⑤⑥④C.④⑥⑤①③②D.⑤③①④②⑥16.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
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
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
2010年湖南高考语文试题详解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2道小题,共8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祥.瑞xiáng 馥.郁fù窈.窕yǎo 蟾.宫折桂chánB.聪颖.yǐn g 仰慕.mò芳馨.xīn 龙驹凤雏.chúC.幽婉.wǎn 荣膺.yīn g 醇.美shún 岁稔.年丰rěnD.涟漪.yī 富庶.shù 澄.澈chéng 万壑.争流huò答案:1.A解析:本题一改往年考“多音误读”和“望形生音”,直接考查生“方言误读”,仰慕的“慕”,方言极易念作“mò”,醇美的“醇”,方言就是念作“shún”或“xún”;万壑争流的“壑”,方言中就是念“huò”。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听到的读音,在普通话中却是不正确的读音,分别读“mù”“chún”“hè”。
这样一来,题目的难度没有变,考点却更加贴近生活。
5.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答案:5.B解析:本题是诗句填写题,较之去年的对联填写是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类型题考的就是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对逻辑思维的把握三部分,只要读懂了句子所描绘的“早春雪景空巷无人”的意义,那么就很容易选择“树梢听得黄鹂语”这一句填补空白。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孔明,伊、周之徒也。
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
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
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逐题解析)语言基础和语言运用之选、仿、变句式及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作者: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刘海燕【2010·安徽卷】20.某校开展“名著导读·我喜爱的作品”活动,三位同学交流了各自的看法。
请仿照甲同学的表述,将乙、丙同学的发言补写完整。
(5分)甲同学说:我喜欢有丰富知识....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乙同学说:我喜欢有深刻思想....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⑴。
丙同学说:我喜欢有审美情趣....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⑵。
【试题答案】示例:(1)启迪我们的智慧,提示我们的境界(2)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试题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句式仿写,做好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续写的句子与前面句子在内容上要连贯,又要注意形式一致,找到仿写点即可。
【2010·广东卷】23.某校举行由学生把所学课文改编成独幕话剧的演出晚会。
下面是这次演出的节目单。
晚会节目单1.《孔雀东南飞》(原作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演出:高一(2)班2.《雷雨》(原作曹禺《雷雨》)演出:高二(5)班(其他略)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需要在节目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
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雷雨》之间,为支持人设计一段这样的话。
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60字。
【答案】示例一:合葬化鸟,夜夜相鸣。
高一(2)班同学的演绎,给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点染上浪漫的色彩。
但面对封建礼教,刘兰芝们的结局只能如此。
东汉末年是这样,20世纪30年代还是这样,悲剧在延续。
不信的话,请看高二(5)班的同学们为我们演出的《雷雨》。
示例二:感谢高一(2)班的同学为我们在线了美丽贤惠的刘兰芝、痴情执著的焦仲卿,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坚贞和永恒的魅力。
辨析并修改病句温故知新【知识方法】考点分解一语序不当【命题揭秘】考查语序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多项定语排列不当;②定语和中心词位置颠倒;③状语位置不当;④分句间次序不当;⑤关联词语词序不当;⑥事理顺序不当。
【演示题】请指出下列病句错误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
1.那个年代的手抄本很难得,书中的故事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爱国心、人生观、事业心、爱情观以及手抄本那漂亮的字迹也让我非常喜欢。
2.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3.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不管他的身体有多差,生活条件再不好,精神压力有多大,他都坚持创作。
4.我们对“稳定”这个耳熟能详的问题有了新观照、新思考。
在对比和变化中,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理解和感受世界,稳定亦是如此。
答案 1.语序不当,应该为“事业心、爱国心、爱情观、人生观”。
2.语序不当,“碰撞、融合、交流”应改为“碰撞、交流、融合”。
3.语序不当。
关联词语“不管……都”领起的内容,都从属于“他”,把“他”提到前边才合适。
4.语序不当,应先“感受”,然后“理解”。
【方法提示】对于语序不当类病句,辨析时可以使用以下技巧:1.记一个典型句子(如“花园里那几朵盛开的美丽的红色玫瑰花”之类)。
依据词性的对应性予以套用,以检查中心词前的多层修饰语的语序是否恰当。
一般来说,多层定语的顺序是:谁的——多少——怎样的——中心词(名词)。
多层状语的顺序是:何时——何地——何范围——中心词(动词)。
2.一般情况下,修饰语要修饰哪个中心词就应放在哪个中心词前面。
查看时要注意其位置是否合适。
例如:他星期天又埋头在实验室里研究了一天。
(原句想表达的意思是他在实验室“埋头研究”,“埋头”是修饰“研究”的,不是修饰“在实验室里”,所以“埋头”应放在“研究”前)3.复句中关联词语语序分两种情况排列。
同一主语,关联词语在主语后;不同主语,关联词语在主语前。
温故知新:2010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解析——词语运用(10年广东卷)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
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今天他们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 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答案:C解析: 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达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
斗转星移,北斗转向,众星移位。
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
甚嚣尘上,原意是楚王说敌方晋军喧哗纷乱得很厉害,而且尘土也飞扬起来了。
形容忙乱喧哗的情状。
后以“甚嚣尘上”比喻对某人某事议论纷纷。
现多指反动或错误的言论十分嚣张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现在也指事物消失。
甚嚣尘上,用错对象。
而且,褒贬也失当。
高科技手段是新事物,对旧事物之冲击本为正常。
(10年山东卷)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戚,让人难以释怀..。
B.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
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感慨万千。
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将实词和成语综合进行考查。
“释怀”:①抒发情怀。
②放心,无牵挂。
文中应用“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2010年全国语文高考真题18套(答案)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一、1、【解析】A项厉兵秣mò马,B项倾轧yà,D项解剖pōu。
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常见误读字的读音,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的识记,一要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二要注意从词性上区别,如“宿”;三要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如“血”;四要注意记少不记多,像“蚌”只有地名“蚌埠”中读bâng,记住这一处特殊读音既可;五要记住一些常考的字音。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2、【解析】A、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
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
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C、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美好。
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D、附庸风雅: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
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答案】B3解析:A、句式杂糅,“拟采用”和“为准”杂糅,可改为“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的说法”或者“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C、搭配不当,“基地”与“机构”不搭配。
D、宾语残缺,应改为“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的办法”。
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分)解析: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一般有四个思考方向:一看表达方式,如果一个段落里有叙事,有抒情,有议论,一般来说,议论的句子可能就是该段落的主要内容;二看段内文句之间是否存在总分关系,总说或总结的句子自然提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如果是较长的段落,再看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概括、归纳各层次的要点即可;还可以把该段落放在全文中观察,特别是观察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或许上文的结尾或下文的起首归纳了该段的主要内容。
如果纯属叙事、说明、抒情的段落,其主要内容的概括另当别论。
第②段是一个议论性段落,一共四句。
第①句是引论,第②句提出观点,③④句分论,从笔墨、造型、墨与水的调合、宣纸等方面分论为什么“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另外,第①段的最后一句对本段的内容也有提示作用。
答案:笔墨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
2.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3分)解析:本题貌似考查引证的作用,实质上还得研究段落内部的结构。
不过,该段的中心句位于段中两个层次之间——“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这是两个分论点的共同指向。
当然,从文脉上分析,也可以把这一句看作既结上又领下的过渡句,但是不管从什么角度分析,本段的主要内容还是要从这句话中分析出来。
两个分论点分别是:“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
再考虑论证方法,懂得引用是为了论证观点、见解的,答案就豁然开朗了。
需要做的还有归纳、概括,不要照抄原文。
3.解析:从“不仅由于”来看,第④段显然是个过渡段。
前三段是从笔墨的物质构成要素特别是“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这个角度阐述其艺术魅力的形成,所以,确实是“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2010高考真题精品解析--语文(大纲全国II卷)第一卷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泊.车(bó ) 称.心(chèn) 唱主角.(jiǎo) 弹.丸之地(dàn)B.苍穹.(qióng) 掺.和(cān) 单行.本(xíng) 不偏不倚.(yǐ)C.梦魇.(yǎn) 本埠.(bù)黑魆魆..(xū) 燕颔.虎颈(hàn)D.祝祷.(dǎo) 鞭笞.(chī) 便.利店(biàn) 名噪.一时(cào)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名运动员看上去一副弱不胜衣....的样子,实际上,他身体健,骨骼强健,耐力和速度非一般人可比。
B.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C.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D.唐玄宗虽早就觉察到安安禄山有反叛之心,但并没有及时除掉他,反而放虎归山....,让他出任范阳节度使,这未免有点蹊跷。
人很瘦弱,连衣服都承受不起。
C项“飞短流长”,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D项“放虎归山”,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天河一号”的问世,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研制运算速度为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在这一重要科学领域中跻身前列。
B.该厂狠抓生产质量,重视企业文化,十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衣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
C.对于那些指责这些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她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的人,这表明他们对这一学说缺乏深入认识,还没有掌握其精髓。
温故知新:2010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解析——语言表达运用(10年湖北卷)20.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4分)【答案示例】1、(标准答案参考)浣完衣服的少女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婆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喳的打闹着归来。
2、(解析者提供答案参考)月光在竹林中洒下斑斑光点,四周一片寂静。
一阵风吹来,传来洗衣归来的少女的喧哗。
话音如玉盘落珠般清脆,笑声如银铃摇动般响亮,是这般地无忧无虑。
【试题分析】注意几个要素:竹、浣女归、喧。
尽量体现王诗“诗中有画”的意境。
【高考考点】扩展语句(10年湖北卷)21.某中学研究型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
主题是“《红楼梦》诗词鉴赏”。
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
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60字。
(4分)【答案示例】1、(标准答案参考)“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绝世奇书《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难得的艺术瑰宝。
让我们走进宝山,去欣赏他们的璀璨与绚丽吧。
2、(解析者提供答案参考)“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宝钗的思想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黛玉的生活环境,《红楼梦》诗词文质兼美。
今天我们将对它进行专题鉴赏,希望同学们积极发言。
【试题分析】1、点明鉴赏《红楼梦》诗词;2、号召学生积极参与;3、尽量使用《红楼梦》中的诗词。
【高考考点】扩展语句(10年天津卷)22.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写序号)(3分)①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田丰神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答案:戏剧社【⑤】文学社【③】摄影小组【①】解析:考查语言准确、鲜明、得体。
①“现面目”“留旧影”,表现了摄影的特点。
②写学术研究。
③“妙句”“毫端”表明是创作。
④是说书信。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形象的卸除了演员的特点。
(10年天津卷)24、给下面这组漫画的配上一个恰当的标题。
并分别解说每幅画面,要求:标题不得为“无题”。
而解说应符合情景。
每幅画面的解说不得超过12字。
(6分)标题符合画面内容,画面解说符合情景,有创意。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扩展语句和简明准确”的知识,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图文转换的题目要注意图中突出、夸张的部分,也要注意图中变化的地方。
(10年湖南卷)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水中的倒影【俄】亚.索尔仁尼琴在水流涌动的水面,无论是远还是近的倒影全都辨认不出,即便水流清澈,即便水流上没有泡沫,——在经常涌动的水面,在永不休止的水的替换中,倒影是不真实的、不清晰的、难以理解的。
只有当水流穿过一道又一道河抵达一片安静、开阔的海湾,或是在小河湾中驻足,或是在水波不兴的小湖中安卧,——只有在这些地方,我们才能在镜子般的水面上看到岸边树木上的每一枚叶子,淡淡白云中的每一抹云絮和天空那丰满而又蔚蓝的深处。
此亦似君,此亦如吾。
如果说,我们百般努力,至今仍未看见、仍未观照到不朽的、清晰的真理,这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还正在向某处运动,我们还正在生活?……在运动中能否清晰地辨认事物或认识自我,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见解。
100字左右。
(6分)答:一、能。
事物是在不断运动中发展变化的,认识会跟随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改变乃至深化。
二、否。
辨认与观照事物须得在静止的状态或事物运动结束之后,静观默会、凝终结想,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与全貌,才能达成“清晰”的认识。
三、辩证的认知,既可以在运动中也可在静止的状态下认知事物。
此外,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和因认识事物的角度等的不同,认识也会有变化。
(10年湖南卷)21.下面是选自《光明日报》的4条消息的标题,请在分析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6分)外交部发言人:谷歌若撤出不会影响中国的投资环境澳联邦通讯部长表示网络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瑞士坚决严打(网络)“黄毒”信息互联网凝聚慈善力量网民掀起抗旱捐助高潮答:当今时代,网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积极的作用,但其传播的“黄毒”信息等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它还引发国际争端,成为利益集团博弈的工具,因此,用法律的手段监管网络,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10年福建卷)1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3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
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台,奉献了一台美轮美奂的大型文艺晚会。
《相约上海》用欢快的歌舞、款款的深情,______;《江河情缘》通过多瑙河与长江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世界共襄》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诚祝愿。
(1)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1分)_______改为_______(2)填入上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A.描写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真实故事B.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C.吹响了“潮平浪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代号角D.勾勒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美妙景象(1)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词语的运用能力。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不能用来形容文艺晚会,可以用丰富多彩。
误区警示:对成语的把握不到位,望文生义,没注意成语的适用对象,就可能照成无用。
答案:示例:“美轮美奂”改为“丰富多彩”。
(2)解析:本题考查了语言的衔接。
对本题的解答要紧扣上下文。
因为前文《相约上海》是欢快的歌舞,所以不能用“描写”可以排除A项,也不能用“吹响”或“勾勒”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
因为是世博会,所以B项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最合适的。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设置了迷惑项,考生如不能把握前后文就做不出正确选择。
答案:B(10年福建卷)1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少人喜欢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
材料二:据报道,春节期间,纽约帝国大厦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彩灯向华人拜年,农历大年初一被定为该州的法定节日。
在英国,近50万人从英国各地聚集到有“伦敦心脏”之称的特拉法加广场和唐人佳,看龙腾狮舞,品中国小吃,享受鞭炮声和欢笑声中浓浓的中国年味。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3分)答:(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
(150字左右)(7分)答:(1)解析:本题考查了压缩语段的能力。
对本题的解答要把握住两段文字的核心内容,说的是中外节日的相互融合问题。
误区警示:本题解答误区在于如何把握核心信息,再就是简洁概括的语言描述。
答案示例:节日文化相互交融。
(意思对即可)(2)解析:本题考查了分析综合表达能力,非常具有开放性。
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自己的看法要有此而发。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个人认识的出发点是否基于题目材料,另外观点是否合理且能自圆其说。
答案:观点一:我们要继承民族文化遗产。
观点二:过年,只要快乐就行。
观点三:正确引导,健康过节。
示例:正确引导,健康过节。
所谓“节日”,就是一种纪念性的日子,过节就是精神的洗礼。
不论是过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过外来的“洋节日”,都可视为文化的折射与传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家园更加温馨。
每一个对节日的看法与过法的不一样,我们应该加以正确引导,让那些节日过得更加健康,更有意义。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10年安徽卷)19.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在“设计理念”“住宅特点”下的方框内填写恰当的词语。
(每空不超过5个字)(5分)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
按照上述理念进行设计,住宅区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温、“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
【试题答案】示例:(1)启迪我们的智慧,提示我们的境界(2)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试题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句式方写,做好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续写的句子与前面句子在内容上要连贯,又要注意形式一致,找到仿写点即可。
(10年江西卷)21.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及其寓意。
(不超过65个字)(5分)【答案】内容:漫画由奥运五环标志和萨马兰奇的头像构成,五环成为萨马兰奇的眼睛。
寓意:萨马兰奇和现代奥运已经融为一体或萨马兰奇透过奥运看世界(10年四川卷)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
(100字内)(6分)答:答案示例:抬眼望去,没有红叶谷的缤纷,没有盘龙山的造化,也没有巫山的迷幻,朴素简单。
墨绿中交织着枯黄,黑灰里透露着淡彩。
暮色渐临,南山只是隐隐地把轮廓显现,南山泰然叹出古朴,描摹出这脉悠然,毫无做作之态,违心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词语。
注意几个要求:描写景物,生动,表达悠然之情,100字内。
答案示例:抬眼望去,没有红叶谷的缤纷,没有盘龙山的造化,也没有巫山的迷幻,朴素简单。
墨绿中交织着枯黄,黑灰里透露着淡彩。
暮色渐临,南山只是隐隐地把轮廓显现,南山泰然叹出古朴,描摹出这脉悠然,毫无做作之态,违心之感。
(10年浙江卷)7.某校学生会为使更多的同学体验“低碳”生活,接收“低碳”理念,决定组织同学参观世博园“零碳馆”。
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拟写一份海报。
要求:只写海报的宣传鼓动内容;语言表达简明流畅,生动得体。
(100字左右)(5分)“零碳馆”利用阳光和导热材料采暖、黄浦江水控温、废木头发电,完全摒除了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
利用温压和风压,“零碳馆”能保持建筑内部空气流通,环境舒爽。
墙体表面附着的特殊荧光涂料能将吸收的太阳能在夜间转换为荧光释放,使展馆成为“会发光的房子”。
游客在“零碳餐厅”看到的餐具都是由前晚多余的有机饼干处理而成,使用后将会用于发电和发热,最终剩余品又再加工成生物肥,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这些创意试图让游客在日常生活体验中,逐渐养成“零碳”的新生活态度。
最特别的是,游客将在“零碳馆”领取专属的“二氧化碳身份码”,然后再“大富翁碳册游戏”中回答50个互动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出行方式、里程数,使用的燃气种类,每月的水电煤费用等,最后游客将得到一张电脑计算出的“碳诊断书”,记录个人一年的“碳排放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