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讲课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28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 第二节:中华传统文化的构成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3. 第三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内容:阐述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以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4. 第四节: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简介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诗经》等,及其主要思想内涵。
5. 第五节: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构成等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
3. 采用阅读理解法,让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理解其思想内涵。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3.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相关教材或读物。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3. 网络资源:查找和收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案例和资料。
4. 讨论材料:准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生活案例,供学生分组讨论。
六、第六节: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特色和差异,如南北方的节日习俗、建筑风格、饮食文化等。
七、第七节:传统文化的变迁与演变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演变,以及其原因和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讲》教案课时分配表证学习/麦未来!课题思想精华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能力目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中素质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教学难点: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min)→WH颗熟(8min)一案例导入(5min)T专授新知(25min)一探索活动(5min)第2节课:问题导入(5min)一传授新知(20min)一探索活动(15min)一课堂小结(3min)一作业布置(2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考勤(2min)【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新课预热(8min)【教师】自我介绍,与学生简单互动,介绍课程定位、内容安排、考核要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观念、文化传统、语言习惯和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当代教育实践之中,旨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濡染和塑造学生的心灵与品格,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培养”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观。
【学生】聆听、互动通过老师自我介绍,与学生相互熟悉,并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的大致内容和考核要求案例导入(5min)【教师】讲述“文化探寻"的相关材料(详见教材),并提出以下问题随机邀请学生回答:请思考:我们今天提倡和强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也从这些思想精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学生】聆听、思考、回答用问题导入,让学生主动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课题:思想精华传授新知(25min)【教师】讲解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一、讲仁爱【师生互动】【教师】组织学生扫码观看“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视频(详见教材),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有哪些现实意义?【学生】观看、思考、回答仁爱是指能同情、爱护和帮助他人。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1.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悠久性1.2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讲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1.3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演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如家族、教育等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第二章:中国传统艺术2.1 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和特点强调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性和表现力分析中国传统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2 分析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讲解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境”、“气韵”、“笔墨”等概念探讨中国传统艺术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2.3 探讨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分析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中国传统艺术如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新发展第三章: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3.1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强调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分析中国传统节日与民间习俗的关系3.2 分析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习俗和传统活动讲解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探讨中国传统节日对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3.3 探讨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的传承与演变分析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探讨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第四章: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4.1 介绍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流派强调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性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分析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的内涵和特点4.2 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讲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仁爱”、“忠诚”、“孝道”等概念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对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影响4.3 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的现代意义分析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和启示作用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学与经典著作5.1 介绍中国传统文学的种类和特点强调中国传统文学的独特性和表现力分析中国传统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5.2 分析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讲解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忠诚”、“友情”、“爱情”等主题探讨中国传统文学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5.3 探讨中国传统文学与经典著作的传承与发展分析中国传统文学与经典著作在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中国传统文学如何与现代文学相结合,创新发展第六章: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6.1 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和历史演变强调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色和艺术美感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6.2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宗教、文化、社会的关系讲解中国传统建筑在宗教建筑、官式建筑、民居建筑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中国传统建筑在文化传承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作用6.3 探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色和审美追求分析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手法、景观元素和意境营造探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第七章: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7.1 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种类、特点和演奏方式强调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与民间风俗、宗教信仰的关系7.2 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融合艺术讲解中国传统舞蹈的节奏、动作和服饰特点探讨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在表达情感和主题方面的相互促进7.3 探讨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在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如何与现代音乐和舞蹈相结合,创新发展第八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8.1 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和地域差异强调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地域特色分析中国传统饮食与节日习俗、家庭礼仪的关系8.2 分析中国传统饮食的价值观和健康观念讲解中国传统饮食的食材选择、烹饪手法和营养搭配探讨中国传统饮食对健康和生命的重视8.3 探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分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中国传统饮食如何与现代饮食相结合,创新发展第九章:中国传统服饰与绣品9.1 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款式、特点和穿戴礼仪强调中国传统服饰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9.2 分析中国传统服饰与身份、地位、性别的关系讲解中国传统服饰在表示身份、地位、性别等方面的象征意义探讨中国传统服饰在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9.3 探讨中国传统绣品艺术的特色和审美价值分析中国传统绣品的图案、技法和地域特色探讨中国传统绣品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10.1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和价值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启示作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方面的借鉴意义10.2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传媒、政策等方面的传承途径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创新发展10.3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讲课稿的关键内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历史价值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作用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个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的分析,是重点。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图表或时间线的形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的看法。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让学生了解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分析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诗词、绘画、音乐等。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某种表现形式的欣赏和理解。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让学生了解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解读经典著作。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
分析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解读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寓言。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节选或解读材料,了解其内容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反思,解读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寓言。
引导学生参与写作或口头报告,展示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
让学生了解节日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参与和体验节日习俗。
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等。
中华传统文学教案七年级1--16课1. 课程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学的精髓,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课程涵盖七年级的1到16课内容,包括以下传统文学作品:- 《白蛇传》- 《儿女英雄传》- 《孔雀东南飞》- 《窦娥冤》- 《西游记》- 《红楼梦》等3. 教学方法与活动安排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教案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活动安排:- 课堂讲解:教师将详细解读每个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 文学欣赏:组织学生朗读经典文学作品,并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创作互动: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传统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 参观讲座:安排学生参观相关文学展览、演讲等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4.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效果,本教案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观点,评估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作品创作:学生通过创作作文、绘画等形式,展现对传统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创意能力。
- 平时表现:观察和评估学生课堂表现、讲座参与等方面的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状况。
5. 教学资源本教案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 传统文学作品的文本资料和相关研究资料- 录音设备和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绘画和写作工具等创作用品6. 教学时间安排根据七年级的课程进度,本教案将安排每周1-2节课的时间进行教学,预计共需16周完成全部内容。
7. 外部支持与交流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并分享教学经验,教师应积极寻求外部支持与交流机会,包括:- 参加教师培训和学术研讨会- 参观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学实践- 与其他教师建立合作交流平台以上是《中华传统文学教案七年级1--16课》的大致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学的魅力。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主要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以及夏、商、周等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发展。
2. 第二节:儒家文化主要内容:介绍儒家文化的起源、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以及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
3. 第三节:道家文化主要内容:介绍道家文化的起源、代表人物(如老子、庄子等),以及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4. 第四节:佛教文化主要内容:介绍佛教文化的起源、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地点,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5. 第五节: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主要内容:介绍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习俗、艺术等方面的体现,以及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思想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 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习俗体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儒家、道家、佛教等主要传统文化思想的了解和认识。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和影响的体会和感悟。
4. 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2. 课件: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思想等。
3. 案例资料: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4. 活动材料: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所需物品。
5. 参考书籍: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六、第六节:诗词文化主要内容: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流派。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守身自爱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
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
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珍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
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好阐述。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存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礼记・曲礼上》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译:孝子不潜伏在暗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
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吕氏春秋・孝行》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
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三、思考讨论: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七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
2.培养学生尊重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
3.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4.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
1.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2.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
3.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重点: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及其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
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已知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学生活动: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分享一段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逐一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影响等。
3.巩固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理解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分享感受。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强调尊重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评价与反馈:
1.设计评价策略: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了解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小测验结果,指出学生的不足,提出建议和意见。
作业布置:
1.请学生搜集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料,准备下节课进行分享。
2.要求学生与家长交流,了解他们心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写一篇短文。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第二节: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起源、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传统文化的重要事件。
3. 第三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
4. 第四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5. 第五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要点: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青少年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起源、发展、内容、形式、价值、影响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代表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采用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
4.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传统文化教材或相关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视频: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4. 图片:收集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直观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5. 实践活动场地:安排合适的场所进行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六、第六节: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教学要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意义重要传统节日的介绍,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习俗与活动的传承教学活动:1. 通过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意义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问答法:回答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案例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参与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熟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作家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作家的背景和影响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和经典语句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阅读法: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进行分析讨论法:学生讨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影响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问题阅读分析:学生能够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熟悉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代表作品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代表作品的背景和影响分析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思想和创作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展示法: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并进行分析实践法:学生进行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或欣赏活动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问题创作展示: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成果第四章:中国传统哲学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熟悉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和思想家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哲学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和思想家的思想和影响分析中国传统哲学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阅读法:学生阅读中国传统哲学的经典著作并进行分析讨论法:学生讨论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和影响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问题阅读分析:学生能够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经典著作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五章:中国传统节日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熟悉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和习俗5.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和习俗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意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具体案例和习俗实践活动法:学生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问题第六章:中国传统民俗6.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熟悉中国传统民俗的形式和代表项目6.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民俗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中国传统民俗的形式和代表项目的背景和影响分析中国传统民俗的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展示法:展示中国传统民俗的代表项目并进行分析实践法: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民俗的实际体验活动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中国传统民俗的问题第七章:中国传统建筑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熟悉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代表作品7.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代表作品的背景和影响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展示法: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作品并进行分析实地考察法:学生参观中国传统建筑并进行观察和记录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问题第八章:中国传统思想8.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熟悉中国传统思想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8.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思想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中国传统思想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思想和影响分析中国传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阅读法: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著作并进行分析讨论法: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思想和影响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中国传统思想的问题阅读分析:学生能够分析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著作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九章:中国传统艺术(续)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其它形式和代表作品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思想和创作方法9.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其它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等讲解中国传统艺术代表作品的背景、艺术特色和影响分析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思想和创作方法在代表作品中的体现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其他形式和代表作品展示法: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视频资料或实物并进行分析实践法:学生进行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或创作活动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问题创作展示: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成果第十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0.1 教学目标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创新重点解析本教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共分为十个章节,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文学、艺术、哲学、节日、民俗、建筑、思想等方面。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守身自爱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
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
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珍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
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好阐述。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存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礼记・曲礼上》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译:孝子不潜伏在暗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
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吕氏春秋・孝行》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
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三、思考讨论: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结合所学,査一査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守身”和孝顺父母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丧失了操守的人就不能孝顺父母呢?请在班级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四、延伸阅读: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孔子的学生曾参(即曾子)家有一块菜地,他的父亲曾点在地里种了许多瓜果。
有一天,曾参见瓜地里长了许多野草,就拿起锄头除草、不小心瓜的根刨断了。
曾点正好看见,于是,他拿起木杖向曾参的背上地击了两下。
曾参当场不省人事,昏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苏醒过来。
他爬起来对父说:“刚才得罪了父亲,父亲用尽力气教调儿子,该不会累病了吧?”说完,曾参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已的里弹琴唱歌,以示自己并未受伤,好让父亲放心。
孔子得知此事后,对曾参说:“曾参啊!我来跟你讲讲舜帝的故事吧!舜帝的父亲叫瞽叟,他想使唤舜的时候,舜都在他身边;但是他想置舜于死地的时候,舜便躲开了,让父亲找不到。
平日舜受父亲的小杖责打、而大杖责打时就逃走,就是不想使瞽叟得到不义的罪名。
这样,才不失为一个敦厚的孝子,你不是天子百姓吗?杀了天子的百姓,那罪过怎么样?五、积累与感悟:1.请积累以下两句关于“守身”的名言,并写写你对这两句话的感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一《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一《(论语・卫灵公》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你如何看待其中“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的观点?请组织一场题为“扬名显父母是否为孝”的辩论赛,通过辩论引导大家辩证认识古人的孝道。
第二课手足情深教学目标:1、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手足情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手足情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经・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古代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称为“五伦”,其中的双方都要遵守一定的“规矩”。
以兄弟为例,要做到“见友弟恭”,为见的,要照顾弟弟,为弟的,要数重见长。
兄弟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兄弟之间关系和壁,则家庭安宁祥和。
正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首先要学会爱亲人,建构和谐有序的家庭伦理关系;然后进一步将这种关系向外扩展,做到仁爱百姓;最终达到仁爱万物的境界。
二、新课教学:1、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见弟求矣。
----《诗经・小雅・常棣》注释:①孔怀:很关心。
孔,很。
②原:古同“塬”。
这里指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而形成的高地。
③隰(xí):这里用为低湿之地之意。
④裒(póu):聚土为坟丘。
翻译: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
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责在天。
君子撤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注释:①亡:同“无”。
②患:忧虑。
翻译:司马牛很忧伤地说:“人人皆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啊!”子夏说:“我曾经听先生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只要对工作严肃认真,做事没有羞失,对人能恭数有礼,那就四海之内都是你的兄弟呀!”君子哪里怕没有兄弟呢?3、孟子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注:①与(yù):参与。
在其中。
②数:意外的事情。
③怍(zuò):惭愧。
语译: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君临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都很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称王于天下并不在其中。
三、思考讨论:1.《论语》中总是将“孝”“梯”并举,认为二者是“为仁之本”。
结合课文注解想一想,“孝“和“悌”分别强调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它们能够成为“为仁之本”?2.“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可见“悌”是一种血缘亲情。
《论语》中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似乎“悌”又超越亲情,成为人们萍水相逢时对于知己的向往和追求。
你如何认识这里“兄弟”的意义呢?请在班内组织一场讨论,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四、延伸阅读:兄弟情深苏轼、苏辙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是悠悠历史中璀璨夺目的华章。
而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用他最擅长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形成了那一首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兄弟亲情的词作。
苏轼中秋怀人之作,为兄弟而发,其中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千古绝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千古佳句。
苏轼兄弟情意甚笃,写作此词时,他与苏撤已有六七年没见面了。
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苏辙也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当时苏轼出任徐州知府,四月离家走在。
苏撤与之偕行,并在徐州停留百余日。
临别之际,适達中秋佳节,他们一同泛舟赏月,苏辙写就了这首词来告别其兄。
苏轼读了也即席写了一首同调和韵之作,抒写二人久别重逢接着又将分别的依依难舍之情。
全篇语调凄凉,笼罩着浓厚的“愁”与“忧”的气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苏轼兄弟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
自从踏上仕途,苏轼、苏撤兄弟二人的命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进谏。
他们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蒙难。
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也因为受牵连而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在苏轼被关进大狱的时候,苏辙愿意以自己的官爵为长兄赎罪,结果被贬到筠州盐酒税。
常言道“患难见真情”,兄弟间的手足真情在患难时更显得弥足珍贵。
后苏轼第三次被贬,居于海南儋州,而苏辙也因为受哥哥牵连被贬雷州,正是一南隔海相望。
兄弟二人同时遭贬,患难与共,倍觉情笃。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大小苏”不愧为一对情深似海的模范兄弟。
五、积累感悟:1.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形容兄弟关系的词汇很丰富,兄弟之间感情深厚称之为“手足情深”;兄弟之间和睦友爱,称之为“花萼相辉”;兄弟之间意气相合、亲密无间,称之为“伯埙(xūn)仲篪(chí)”。
查查资料,看看这三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
2.中国人家庭观念强,过年过节渴望团圆,春节期间,更是全国人民“大挪移”。
你有过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大挪移”经历吗?你怎么看待春节团圆的观念?请与同学一起分享过年过节的体会。
第三课尽心致养教学目标:1、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尽心致养”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尽心致养”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符合天地法则,是人类行为的准则,父母养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
赡养父母,既是一种法律义务,又是一种道德行为。
它既包括子女给父母提供的物质和经济保障,又包指子女对父母精神上的侍奉陪伴。
“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
”赡养父母的最高境界,不在于物质上的富贵多寡,而在于即使让父母“啜菽饮水”也能“尽其欢”。
百善孝为先,孝养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子女所应尽的天职。
二、新课教学:1、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末之有也。
----《孝经·庶人章》注释:①庶人:普通百姓。
译: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2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
”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
”--《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啜(chuò):吃。
②菽(shū):豆类。
3③手:通“首”。
④还(xuán):迅速。
⑤椁(guǒ):棺材外面套的大棺。
①称(chèn):相称。
译:子路说:“伤心啊,贫困!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不能好好赡养,去世了不能按礼制来安葬。
”孔子说:“即使吃豆类喝清水,而能使父母终生快乐,这就是孝。
父母去世,用棺材收敛他们的遗体,迅速下葬,不必有棺外的套棺,与家中的财产相称,这就是礼。
”3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
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
------〔汉〕桓宽《盐铁论·孝养》注释:①当豢(huàn):指肉类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