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权下的自我
- 格式:ppt
- 大小:4.97 MB
- 文档页数:42
作者:丁晓平《神权下的自我》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品,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和改革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本质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过程与方法:基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原因和结果的学习,以史料为载体,借助文艺复兴的成就和马丁·路德等人的思想的阐释,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了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的延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窥视出中世纪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整个西方社会。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二、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难点: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理解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三、课时、课型课时:1课时课型:讲授新课四、教法、教具教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示法、演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科书、黑板擦五、教学过程导入:当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始于水”时,思想家理解世界的视角就从宗教和神话转向了自然;当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时,思想家们就进一步突破神灵的束缚,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世界了,于是人被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人为本的西方人文精神于此滥觞。
西方的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一)希腊时代,普罗塔格拉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这是人文精神的产生阶段;(二)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竖起“人文主义”大旗,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是人文精神的发展阶段;(三)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宣扬理性和天赋人权,用“平等自由”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启蒙之火引领了“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这是人文精神的成熟阶段。
神权下的自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艺复兴兴起的背景,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总结文艺复兴的实质和影响。
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和改革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窥视出中世纪的社会概况。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认同和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文艺复兴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以及评价2、教学难点:(1)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2)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实质。
(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间的联系课时:1.5课时讲授新课:导入新课:师: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请大家边听边思考,这个故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思想?一位父亲把儿子送到深山修行,儿子长到18岁时,父亲带他下山去佛罗伦萨,在小镇上迎面遇见一群美丽的姑娘。
儿子见到就问:“这是些什么东西?”父亲急忙说:“赶快低头,眼睛看着地下,别去盯着她们。
”儿子疑惑,便决定刨根问底;“可是她们叫啥名字呢?”。
父亲赶忙编瞎话:“她们叫‘绿鹅’。
”说来也怪,小伙子生平还从没见过大千世界,更没见过女人。
他对眼前的一切似乎都没兴趣,却令其父大感意外地说道:“父亲,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问: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即使是在山上修行了很久,男人还是掩藏不住对异性情感,异性相吸是人的本性,所以“人性是不可泯灭的”,此故事是对人性的肯定。
)师:请大家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所学的思想家的思想,和这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有没有联系?(强调重视人的个性)生:(1)智者学派的普罗塔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2)苏格拉底。
“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
【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的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