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权下的自我适合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5.54 MB
- 文档页数:46
神权下的自我教案一、协议关键信息1、教案主题:神权下的自我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学重难点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6、教学过程导入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讲解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7、教学评估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神权统治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观念。
理解神权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影响。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文献阅读、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其表达和交流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培养学生对自由、平等和人权的尊重和追求。
12 教学重难点121 重点神权统治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
神权对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的具体影响。
122 难点如何理解在神权背景下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探讨神权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神权统治的相关知识,确保学生建立起基本的知识框架。
13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特定的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促进其深入思考。
1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历史现象。
14 教学资源141 教材选用权威的历史教材作为主要教学依据。
142 多媒体资料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精品教案(6页)华中师范大学牟定附属中学教学设计年级学科:高一历史授课人:普昆鹏课题:《神权下的自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2、过程与方法:基于文艺复兴原因和结果的学习,以史料为载体,借助文艺复兴的成就的阐释,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了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窥视出中世纪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整个西方社会。
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突破方式:设问导思、小组合作,思考探究。
2、教学难点: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突破方式:通过师生对话、归纳整合的方式共同探究。
教学过程:【复习反馈】1、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压抑人性的因素是什么?2、人文精神起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导入新课】(四)成就1.意大利文艺复兴前三杰(1)但丁(1265-1321),彼特拉克(1304-1374),薄伽丘(1313-1375)。
但丁与《神曲》,但丁,意大利诗人。
《神曲》原意是《神圣的喜剧》。
但丁原来只取名为《喜剧》,后人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敬而加上“神圣”一词。
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哀的地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带有喜剧的因素。
《神曲》全长14000多行,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彼特拉克热爱生活,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反对中世纪教会长期以来宣扬的禁欲主义。
他喜欢游览,尤其喜欢登高远眺,领略自然风光他一生的创作很丰富,其中《歌集》对以后的欧洲诗歌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他成为享誉整个欧洲的著名作家。
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一.授课目录第一目:“人性”的压抑第二目:“人性”的回归第三目:“人性”的展现第四目:“人性”的力量二.授课内容(一)第一目:“人性”的压抑1.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欧洲是指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文明消亡与近代资本主义文明之间的一段历史,被西方史学家称为“中世纪”。
2.中世纪的神学观念(1)原罪说: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证明肉体是罪恶的王国。
(2)赎罪说:人间不是幸福,人只有抑制自己的情欲和欢乐,在忏悔中走完人生痛苦的历程,才能接近上帝,获得永恒的幸福。
(3)来世说:人本身是鄙贱的,应该消极处世,把一切寄托于来世。
3.材料在中世纪,死神却是人们经常的伴侣,人们对未来的恐慌让他们的心灵满是谦卑与虔诚……恐慌让他们变得残忍且感伤。
这些文字(圣经)在告诉他们,只有天堂之光才可以照亮他们永恒的幸福。
面对大部分尘世的快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不想、不受诱惑,……他们把现世的生命看成一种必须忍受的罪恶,把死亡看成辉煌时刻的开始而大加庆祝。
恐惧、压抑、麻木、悲观4.材料材料一: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40-504)《对话录》材料二:教会编了手册,对教徒的各种罪愆规定补赎标准,时间长短不一和严格程度不同的守斋生活,以及念一定数量的诗篇,是最普通的补赎方式。
最严重的是在苦修院中终生幽禁,从当地放逐一定年限,或到遥远的圣地去朝拜。
——穆尔《基督教简史》总之;在中世界欧洲:神性遮蔽人性,人沦为神的附庸。
(二)第二目:“人性”的回归1.材料材料一意大利在中世纪后期经济发达、城市兴起,封建力量相对薄弱,使北意、中意许多城市纷纷建立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尤以佛罗伦萨发展突出。
它在14世纪已有较发达的早期资本主义经济。
毛织业、银行业也居全欧之冠,建立了由七大行会资本家直接控制的新政权,被称为第一个近代国家。
——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总论卷)》材料二14世纪时,意大利中、北部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崛起的商人阶级由于拥有财富而创造了为财富服务的新思维,提出关照人生命与尊严的价值观。
神权下的自我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神权统治下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
理解“神权下的自我”这一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分析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和追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神权统治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和表现。
2、教学难点理解“神权下的自我”这一概念的深层次含义。
探讨神权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神权统治的相关知识,为学生理解“神权下的自我”奠定基础。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如宗教文献、文学作品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中世纪教堂的图片,提问学生:“从这幅图片中,你能感受到当时社会的什么特点?”引发学生对神权统治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神权统治的背景讲解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和教会的强大势力。
分析宗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使学生了解神权统治的形成原因。
2、神权统治的表现政治上,教会掌握着重要的权力,干预国家事务。
经济上,教会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征收什一税。
思想文化上,教会垄断教育,控制人们的思想,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
3、“神权下的自我”的觉醒介绍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背景和主要内容。
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为例,如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等,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对人性的赞美和对自由的追求,让学生理解“神权下的自我”的初步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