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于哲学》第6课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22.96 KB
- 文档页数:15
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考点扫描:考点一:实践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考点三: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具体性3、真理的条件性4、真理和谬误考点四: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2、认识的无限性二、【基础知识梳理】(一)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改造的一切。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1)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活动。
(2)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具有。
(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2)实践具有。
(坚持了辩证法的观点)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
(3)实践具有。
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
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都受到的制约,是一定的产物。
总之: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3、实践的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2)的实践;(3)活动。
(二)什么是认识(了解)感性认识:对事物的认识。
理性认识:对事物的认识。
认识形成的过程:抽象思维(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在实践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下产生。
【提示】①“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
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②“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和。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纲要求】【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一.基础知识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和归宿。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理是的有条件的。
3.认识过程具有和,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真理,在实践中和发展真理。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1.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人造或人为世界”的事实说明A.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
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一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
这说明: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关于物质的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一事例说明: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4.下列诗句中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A.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5.“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这表明了A.对待事物要亲眼去见识 B.对待事物耳闻就行C.要认识事物的规律 D.实践的重要性6.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复习课《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授课教师:黄丽如班级:高二(17)班时间:2022年5月31日(第17周星期四第六节)地点:新一中教学楼B205一、教材分析: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部分。
本课的内容继续探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即看待认识和实践。
它围绕着“求索真理”这一主题,讲述实践观、真理观、认识过程这三方面的知识内容。
从近三年的高考题来看,每年都有涉及对本课知识点的考查,频率高,题型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二、教学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审视教材,并依据教材的内在知识体系对教材进行开发和整合,让学生从题中揣摩所考查的知识点,并总结出答题方法。
三、三维教学目标设计:(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知识与技能(3)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4)运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5)运用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历程。
(1)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2)具有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3)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知识框架的习惯。
(1)牢固树立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树立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坚定真理的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四、教学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实践观;真理观;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实践的概念;真理是客观的。
作为高二年级的文科班学生,前面已学完《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内容,教学对象有一定的基础。
作为即将步入高三的学生,将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亟需学会自我复习。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授课类型自主探究法、训练法复习课教学手段多媒体平台六、教学流程:知识构图考点提示难点突破重点讲解原理归纳城方法指津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知识构图1.让学生用三个词概括本课的内容。
高(二)(政治)“一纸通”学案课题: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二课时: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编辑者:杜华好审编者:陈佩甜班别:____姓名:____学号____使用时间____一:【考点及重点】考点: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真理和谬误;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重点:认识过程。
二:【知识点重温】(课前完成)1、真理是客观的(1).含义:真理是标志________________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____。
真理面前____________。
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________________,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3).真理和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________________,要正确对待错误。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1)。
原理:①.认识具有__________。
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____________。
第一,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
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第三,认识的基础即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____________。
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现真理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点:理解真理的客观性重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笑话《苹果没洗》一位雍容华贵的太太在水果店里挑选水果,她的哈巴狗趁她不注意,用舌头舔着架子上的苹果。
店主很不高兴,但还是以礼貌的态度请太太注意她的狗。
这位太太以严厉的口吻对她的狗喝道:杰西,不准再舔!这些苹果还没洗过呢。
”对于哈巴狗甜苹果的事,店主和狗主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对我们有什么哲学启示?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科学范畴,是人们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_ 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_______________ 。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认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___________ 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________ :不符合的认识则是 ______________ 。
3、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同一个__________ 的对象虽然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 ________ 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_______________ 个。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如果超出了这个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真理就会变成______________ 。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 ________________ 来说的,都是主观与_______________ 、理论与__________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自己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学习重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
知识准备(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是活动。
实践具有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也具有客观性。
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意味着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___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4.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 ______中的人的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___ ____ 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__ 。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___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_________ ______ 才能完成。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________,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________,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___ _。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___ __。
生活与哲学复习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复习目标】实践观:1.以”实践”为关键词,熟记实践的含义、特点。
2.识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运用此知识点分析材料。
真理观:3.以“真理”为关键词,熟记真理的含义,理解记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4.以“认识”为关键词,理解运用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预习案】一、实践观(一)实践的含义1、实践是(主体)改造(对象)的()。
Ps:①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②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范围不能扩大或缩小。
③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如学生的学习不是实践。
④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最基本)、、(二)实践的特点1、(1)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实践的、实践的,它们都是。
(2)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因而也具有。
2、(1)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在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在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和。
3、(1)社会性:实践不是的活动,而是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和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1)认识的唯一来源:(2)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 (知识的学习和传递)2、实践是认识(根本动力)Ps:根本动力≠唯一动力≠普通动力(1)人们实践新问题新要求新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认识工具认识的发展(3)实践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的(1)只有把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会上的实践。
(2)通过,人们可以把自己。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是《生活与哲学》(人教版)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
在教材中地位突出,是唯物辩证认识论的核心知识点。
2、在高考中的地位:既是高考考点,又是高考频点。
3、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正确认识和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意义重大。
二、学生、学情分析1、优: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哲学的知识,树立了唯物辩证意识。
2、缺:缺乏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能力,对重点理解不透彻,对难点、易错点把握不清。
3、要求: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出本课知识框架,突破重点、难点、易错点。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应服务于实践。
4、核心素养目标:通过了解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学习袁隆平严谨实验、勇于攻关的科学精神;知道农民致富有“三平” 增强对国家改革开放的政治认同感;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治参与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教学重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五、教学方法分析1、导案教学法;2、小组探究法;3、情景讨论法;4、分析讲授法;5、媒体辅助法六、学法指导分析1、思考评价法;2、分析归纳法;3、合作探究法;4、总结反思法。
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分析3、让学生意识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4、为后面讲清重点埋下伏笔。
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记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 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温故知新】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目标导航】高考考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自主探究】: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
相信你一定行!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什么是真理?怎样认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4怎样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和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1、议一议: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
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
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辩一辩:真理和谬误的关系⑴相互区别: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和条件内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不能混淆。
⑵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两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
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向谬误转化:A真理是具体的,超出范围就会变谬误B真理是全面的,片面理解也会变谬误C真理是一个过程,按原来一套也会变谬误谬误向真理转化:A回到原来范围,谬误就会变真理B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C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3、议一议: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⑴受认识主体的限制:人们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受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思维能力、生理素质限制。
⑵认识客体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本质的暴露要有过程,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经过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二、【原理与方法论归纳】(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第六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
(2)理解真理的具体性。
(3)运用:①列举生活实例,根据有关原理,论证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学习重难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知识准备(一)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___ ____________ 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 ___。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__ ____,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______ ___来说的,都是主观与______、理论与_______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______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______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______ __________。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_____________。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到,再从到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性。
人类认识是____________。
追求真理是一个的过程。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 。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实践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____________ ,在实践中________________ ,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生活于哲学》第6课学案一、考点整合:(一)实践及其特点P42-43、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注意: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它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本质区别,因为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特点。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实践的三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
例1、(06年重庆)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①医生治病②法官办案③文艺演出④调节分配结构A.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④例2、报告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A历史性B.社会性c.物质性D.能动性(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44-46、实践是认识的、、、。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错误)(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例3、(06年重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例4、(06年江苏不定项)过去,由于片面追求G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A.不同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不同的作用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例5、(XX•北京)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
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
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
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持、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真理:P46-48、真理的含义:真理是。
2、真理的特点:真理具有、、。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这是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二者概念不同。
认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认识有正确的,有错误的,而真理是正确的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联系:认识和真理、谬误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三者就其形式来说都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都是客观的。
二者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例5、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性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这表明了()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B.人们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二、难点解疑、“认识的”与“获取认识的途径”获取认识虽然有两个途径,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从根本上讲,无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人或他人的认识,都离不开实践。
认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2、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
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又统一于认识运动的总过程。
完成了认识的任务,则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达到了认识的目的,则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3、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区别:①含义不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
②认识和理论都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
真理、科学理论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真理、科学理论也需要发展(有条件性)联系:①它们都于实践,主观性的东西,统一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②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
③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
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
三、高考实战演练:、(05•江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实践的观点B.矛盾的观点c.全局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2、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蓬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A.实践是认识的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3.从英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克隆羊“多利”,到利用上皮细胞克隆出牛,再到今天科学家可以利用原位干细胞再造器官组织,生命科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认识反作用于实践c.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性活动4.下列观点与“实践出真知”相吻合的是…()A.实践只产生正确的认识B.认识于我们的头脑c.邓小平理论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D.真理第一5.(03年全国)“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6、XX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宣布,经过一个多月的测量确定,珠穆朗玛峰的新高程为8844.43米,1975年公布的数据8848.13米停止使用。
事实上,这次测量产生的高度变化,是由测量技术的改进得出的精确高度,珠峰高度究竟是升高还是降低还不能确定。
这说明()A.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变化是客观的B.人们的认识随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c.人们对珠穆朗玛峰的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珠峰的高度随人们对它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7.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
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
遂有收而贩者,用猪羊胖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侯蚁人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要终身学习。
从哲学角度看,主要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为认识提出新的课题B.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c.学习是认识的主要D.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9.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①实践是认识的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越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0.(06年全国)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②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十一五”规划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其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3.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
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才能获得B.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c.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改造世界离不开认识世界4.(不定项)“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这告诉我们()A.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B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c.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5(不定项)胡锦涛同志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B.认识反作用于客观世界c.认识的根本任务和目D.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6.(不定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因为()A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B.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c.事物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D.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的特点7.(06年广东不定项)过去,由于片面追求U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A.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D.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8.(不定项)“科技奥运”是北京申办XX年奥运会的主题之一。
“科技奥运”意即在奥运场馆设计中注人高科技的内容,如数字化宽带通讯、电子信息等计算机技术,使奥运比赛场馆更加现代化。
奥运会是竞技体坛的顶尖盛会,同时也是尖端科技一展身手的舞台,纳米技术—这一20世纪90年代刚刚诞生的学科,已经从实验室蓝图落实为北京申奥的具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