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 第六课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33 KB
- 文档页数:1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课导学案课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备课蒋碧云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和造成失误的原因。
2、了解“左”倾错误的表现。
3、掌握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概况及结果。
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曲折,但主流是前进的。
学习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学习难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未能全面贯彻实行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取得的成就。
学习过程:一、课前小测:(温故知新)A: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的时间是年。
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到年底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等多种形式进行的。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有步骤地促进、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的改造。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阶段。
二、新知探究(在书上相应地方画记并背记)一)探索中存在的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1、完成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大跃进”:⑴含义:是以为目标,以为中心的运动。
口号“,”⑵危害:①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②使严重失调。
⑶教训: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要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搞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3、人民公社化运动:⑴特点:、政社合一、分配上的。
⑵危害:脱离了,严重挫伤了,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
4、三年经济困难:⑴时间:年—年。
⑵原因:①和的“左”倾错误,②③。
二)、成功的探索1、中共八大作出正确的决策。
2、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①背景:三年经济困难。
②方针“、、、”。
③结果:年开始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三)、十年建设成就1、十年建设成就:见书30页1957—1965年主要建设成就图2、社会主义建设的英雄模范人物:“铁人”、解放军好战士、党的好干部。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良好开端中共八大召开背景①国内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基于对国内主要矛盾正确分析。
②国际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为适应这种发展。
时间地点任务意义失误表现①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内容是“,、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②“”和运动。
主要特点失误原因①②③④影响①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②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
调整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经过努力,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成就①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
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新产品全部自给。
②新兴的工业、工业、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英雄模范人物“两弹元勋”;“铁人”;“党的好干部”等。
二、解析重、难点1、如何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重大失误?中国共产党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出发点是好的,它表明党力图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打开新局面,表现了长期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后渴望求强求富的心理。
但它却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凭热情和蛮干、瞎指挥,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更在宣传和实践中不恰当地强调了“快”,片面追求高速度。
其直接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农业、轻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只有重工业在冒进。
大跃进运动背离了“八大”的正确的综合平衡地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实践走向了本来愿望的反面。
所以说是我国建设及发展中的一次重大失误和挫折。
2、人民公社的最突出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上是搞平均主义。
具体表现是:①规模大;②公有化程度高;③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④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⑤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八年级历史导学案
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3.探索中的失误
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4.原因
(1)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2)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
(3)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5.左的错误
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危害: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引导学生分析“大跃进”的错误和后果?。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抵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培养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了解“文化大革命”,认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知道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2. 总结归纳这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学会归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是艰苦探索的过程,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2.感受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良好的社会风貌。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 1.中共八大•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文化大革命及建设成就。
•【学习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及其原因。
自学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 中共八大于何时在哪里召开的?确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的时间、会议、内容及评价分别是什么?3).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现、后果和评价?4). 国民经济调整的措施、成效?5).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哪些模范人物?他们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一.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二.你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中得到什么启示?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实现之间的矛盾。
八年级历史(下)导学案第5课三大改造编写人:潘璟审核人:刘含新班级姓名一.【课后巩固练习】(共20分)温故迎新选择题:(共5分)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下列措施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是A.农业、手工业合作化B.公私合营C.没收官僚资本D.对工商业采取赎买3.下列事件不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过渡的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B.农业合作化C.手工业合作化D.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4.据统计,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到1.17亿,占全国农户的96%。
说明中国农村已经()A.完成了分田到户 B.实现了现代化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5.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老字号。
1954年同仁堂响应国家号召,顺利实现了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出现在()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D.文化大革命二.材料解析(15分)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过去几个月来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意料。
过去有些人怕社会主义这一关难过,现在看来,这一关也还是容易过的。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1)材料中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哪一年(1分)它的实质是什么?(2分)(2)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分别对哪几个行业进行了改造(3分)其形式分别是什么(3分)(3)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有何意义?(4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哪些缺点?(2分)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编写人:潘璟审核人:刘含新班级姓名二.【课前预习】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意义:年总路线: . .错误泛滥。
人教部編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认识到我国在探索和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容易片面看待,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过程,掌握我国在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过程,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以及如何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歌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包括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困难。
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探索和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内容涵盖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新主义革命的历程,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掌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所经历的曲折和挫折,以及取得的成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详细剖析,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学重点】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从1953年到1956年底,我国进行了三大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让我们先通过几道习题来巩固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习题1 中国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标志是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B.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C.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D.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A 错;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但此时仍然保留土地私有制,B错误;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标志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C错误;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故选D。
习题2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A.农业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B.手工业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采取赎买的政策D.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公私合营解析所谓创举,指的是以往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所不曾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而ABD三项中都是常规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只有赎买政策,使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习题3 同仁堂是驰名中外的商标品牌。
如果你要考察当年有关其公私合营的概况,你必须查阅哪一阶段的历史资料A、1953年—1956年B、1949年—1956年C、1949年—1953年D、1953年—1957年解析抓住问题的关键词公私合营,可以知道此题考查的其实是三大改造的时间,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至1956年,故选A。
【课堂互动】完成了三大改造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那么接下来中国该何去何从,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改造中,我们消灭了资产阶级。
这样,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会发生变化。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导学案预习提要: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三、建设成就1、工业建设:钢铁基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到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修建了、、等铁路。
水利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
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
2、英雄模范:大庆石油工人“铁人”,党的好干部,解放军好战士。
3、科技成就: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
4、作用: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答案:1、武汉、包头、大庆油田、1965年、原子能工业、兰新、兰青、包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2、王进喜、焦裕禄、雷锋3、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
4、工业体系预习检测:1、中共八大()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D.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8、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图A 图B 图C(1)图片A、B、C分别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什么严重失误?(2)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参考答案:ACBB CDB8、略部编版:八下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导学案部编版:八下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导学案部编版:八下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导学案部编版:八下历史第2课《抗美援朝》导学案部编版: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导学案。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导学案【教师寄语】发展生产力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学习目标】1、掌握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主要内容及意义。
2、把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及危害,分析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
3、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经过、两个反革命集团及其灭亡的标志。
4、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虽历经曲折,但主流是前进的。
【重点难点】重点: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危害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三大改造”在哪些行业?其历史作用是什么?2、“三大改造”的后期,存在着哪些缺点?二、自主学习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中共八大时间:_____________年。
指出主要矛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_____,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______________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总路线时间:______________年。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反映了广大群众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__________。
3、严重失误内容:“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运动(在工农业上的表现:大幅度提高计划指标,大炼钢铁) 标志:高指标、瞎指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第六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内容要点: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新形势。
(2)时间、地点: 1956年,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内容:提出党和人民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影响: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大规模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探索中的良好开端。
(5)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①正确分析了我国当时的
②中共八大当时把放在首位,制定的任务符合国情。
2、探索中的失误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线路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的客观规律
②后果: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 1959-1961 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三年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调整
①措施: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开始实施。
②成效:到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的基本任务已经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
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4、国民经济建设失误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1)对还是认识不足
(2)缺乏进行的经验
(3)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
教训:(1)经济建设要根据,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经济建设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能
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他强调“”,想通过发动
“”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时间:
3、最大的冤案:
4、结束:粉碎,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5、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教训
影响:(1)国民经济发展受到是新中国成立后遭受的
(2)民主和法治,社会秩序混乱
(3)事业遭到摧残
教训:(1)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为中心
(2)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
(3)必须进一步健全,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三、建设成就
1、成就:(1)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
(2)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建设起来,使我国实现了原油与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彻底摘掉“贫油国”的帽子;
(4)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5)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6) 1967.6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4 ,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米山籼型杂交水稻。
2、意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英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
锋。
英雄人物具有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乐于助人,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