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造山带的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24
秦岭造山带二叠纪裂谷发育特征及演化
秦岭是我国地理中心地带,也是一条典型的造山带,其构造特征非常复杂,其中二叠纪裂谷是其重要的构造单元之一。
一、二叠纪裂谷的发育特征:
1.裂谷岩层:二叠纪裂谷主要由沉积岩和火山岩构成,其中沉
积岩主要包括泥岩、砂岩、灰岩等,而火山岩则以安山岩、流纹岩、凝灰岩等较为常见。
2.断裂构造:裂谷通常是由两个断块间的断裂带形成的,这些
断裂带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撕拉和扭曲变形,因此造成了多个裂隙和断层。
3.裂隙分布:在二叠纪裂谷中,裂隙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通常是呈条状向东北-西南方向排列,宽度较小,深度较浅。
二、二叠纪裂谷的演化:
二叠纪时期是秦岭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裂谷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1.板块运动:在早期,受到地球板块运动的影响,秦岭地区发
生了一系列海拔变化、地壳隆升和地震等现象。
这些运动造成了大量的断裂、深层次的岩浆侵入和岩石变形,从而促进了裂谷地貌的形成。
另外,随着板块的运动,裂谷在不断向东北-
西南方向扩展。
2.气候变化:在后期,随着气候变化,地球表面发生了大量的沉积活动,这些沉积作用也成为了裂谷演化的重要因素。
沉积作用不仅加速了断裂带的稳定,同时还使得裂谷地貌得以保存和继续演化。
综上所述,二叠纪裂谷的发育和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形成和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秦岭地区,裂谷地貌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自然遗产,展示了我国地质构造演化的壮观历史。
秦岭造山带及相邻的华北陆块、扬子陆块秦岭造山带及相邻的华北陆块、扬子陆块经历了漫长的复杂地质演化过程,该过程中壳、幔动力作用和物质交换的物理、化学作用,不仅铸成了现今区域地质的结构、构造面貌,而且也控制了区域外生成矿作用和内生成矿作用,形成沉积盆地和造山带的不同类型矿产资源的区域分布。
秦岭造山带和相邻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矿产资源和能源的重要基地之一。
仅以陕西地区为例,一些优势资源诸如陕北煤田、陕北天然气和秦岭钼矿床、金矿床与铅锌矿床已成为我国和世界闻名的超大型、大型矿床,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华北和扬子地区能源形成与分布煤、石油和天然气构成了世界上不可再生的三大基本能源。
我国中东部的华北地区和扬子地区除发育不同类型金属矿产资源外,能源的产出尤具特色,不仅开发历史悠久,而且更是优势资源。
1.含能源沉积盆地特征和能源分布华北和扬子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含能源沉积盆地分布区(图3-3,图3-4)。
在显生宙的长期地质发展历史期间,华北和扬子地区始终保持了稳定古陆块的基本特征,伴随秦岭古洋盆的形成,古洋盆俯冲消减闭合碰撞造山和中国统一大陆板块形成发展的构造演化过程,它们作为与秦岭构造带造山作用过程密切相关的分隔大陆板块和统一大陆板块,经历了多阶段不同性质沉积盆地的形成发展过程,发育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岩石组合的巨厚沉积建造,并控制了含能源盆地的形成和分布。
图3-3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略图(据刘明光,1998改绘)早古生代,华北和扬子古陆块的主体是被古秦岭洋盆分隔的陆表滨浅海盆,广泛沉积了以碳酸盐岩为主夹陆源碎屑岩的海相沉积建造,形成了第一套含油、气地层组合。
晚古生代-三叠纪,伴随勉略有限洋盆的打开和闭合,华北区中晚石炭世为陆表浅海盆,二叠纪已发展为大型陆内拗陷盆地,经历了由中、晚石炭世滨浅海沼泽的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向二叠纪-三叠纪河流、湖泊陆相沉积的转化,发育陆源碎屑和含煤地层。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一、概述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区,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随着近年来地层沉积、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我们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不断深化。
本文旨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工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对秦岭造山带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新的划分和阐述。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东西南北构造共存的复杂造山带,其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岩石地层、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后,认为秦岭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华北南缘陆坡带、秦岭岛弧杂岩带、秦岭弧前盆地系和秦岭增生混杂带等主要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记录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的划分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同时也为矿产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预测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1. 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秦岭造山带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位于中国大陆中央,横跨多个省份,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地壳演化、板块构造、矿产资源分布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机制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秦岭造山带是连接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关键区域,其形成和演化历史直接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壳增生、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等重要的地质过程,为理解地壳动力学提供宝贵的资料。
秦岭造山带是多种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包括金、银、铅、锌、铁、铜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等非金属矿产。
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秦岭造山带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关于秦岭造山带的新认识及有关启示
姜涌泉
【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
【年(卷),期】1998(3)3
【摘要】目前,将北秦岭造山带视为华北陆块南缘古活动大陆边缘模式的观点颇为盛行。
但从地壳演变依据、古生物资料、野外资料及地壳地震反射剖面等方面研究成果分析,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之间的秦岭海槽应是发育于大陆地壳内部的沉降带,两个陆块间从未存在过真正的古大陆边缘;秦岭造山带是发育于大陆内部因碰撞挤压可起的造山带,并非形成于陆壳板块边缘;“楔入造山”是陆壳内部块体碰撞造山的一种新模式。
板块构造理论有局限性,大地构造
【总页数】5页(P1-5)
【作者】姜涌泉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2
【相关文献】
1.东秦岭造山带金锑钼钨矿现场考察新认识 [J], 韦龙明;谭运金
2.秦岭造山带发展演化阶段的新认识 [J], 杨志华;苏生瑞
3.秦岭造山带组成结构与演化的新认识 [J], 杨志华;邓亚婷
4.下扬子地区二叠系海相页岩孔隙特征新认识及页岩气勘探启示 [J], 朱文博;张训
华;周道容;方朝刚;李建青;黄正清
5.关于复合型极端事件的新认识和启示 [J], 余荣;翟盘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岭造山带根部地壳结构及流变学演化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的形成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有关。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秦岭的根部地壳结构及流变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秦岭造山带的根部地壳结构由三层构成: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
上地壳主要由沉积岩、熔岩、火山碎屑岩等构成,是秦岭地质构造的主要承载层。
中地壳主要由变质岩和花岗岩构成,是秦岭地壳厚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地壳主要由基性岩和超镁铁质岩构成,是秦岭地壳的基底层。
在地球物理运动中,秦岭的根部地壳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2.5亿年前,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沉积岩和基性岩构成
的上地壳和下地壳发生了强烈的岩浆活动,中地壳则发生了变质过程。
这些过程造成了秦岭地壳的复杂结构和形态。
此外,秦岭的流变学演化也是造山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秦岭地壳结构中的变形和流变学特性,是探究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讨论岩石圈变形和变化的重要依据。
研究表明,秦岭的流变学演化受到岩石类型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上、中、下壳的流变学性质存在差异,整个秦岭地壳的流变学变化是复杂的。
总之,秦岭造山带的根部地壳结构及流变学演化与其地质演化、地球物理运动有关。
深入研究秦岭的造山过程、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对于全面理解秦岭地区地球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秦岭造山带教学目标:1. 了解秦岭造山带的基本概念和地理位置。
2. 掌握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和地质特征。
3. 了解秦岭造山带对周围地区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
2. 秦岭造山带的地质特征。
教学难点:1. 秦岭造山带的地质构造解析。
2. 秦岭造山带对周围地区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地图或图片。
3. 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章:秦岭造山带概述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指出秦岭的位置。
2. 提问:谁知道秦岭是什么?二、讲解1. 介绍秦岭造山带的基本概念。
2. 讲解秦岭造山带的地理位置和形成过程。
三、互动1. 学生分享对秦岭的了解。
2.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小结2. 强调秦岭造山带在中国地理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秦岭造山带的地质特征一、导入1. 展示秦岭造山带的地质图。
2. 提问:谁能看出秦岭造山带的地质特征?二、讲解1. 讲解秦岭造山带的地质构造特征。
2. 讲解秦岭造山带的岩石类型和地质演变。
三、互动1. 学生观察地质图,分析秦岭造山带的地质特征。
2.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小结2. 强调秦岭造山带在中国地质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秦岭造山带的生态环境一、导入1. 展示秦岭造山带的生态环境图片。
2. 提问:谁能描述一下秦岭造山带的生态环境?二、讲解1. 讲解秦岭造山带的生态环境特征。
2. 讲解秦岭造山带对周围地区的影响。
三、互动1. 学生观察生态环境图片,分析秦岭造山带的生态环境特征。
2.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小结2. 强调秦岭造山带对周围地区的影响。
第四章:秦岭造山带的保护与利用一、导入1. 展示秦岭造山带的保护区图片。
2. 提问:谁能说出秦岭造山带的保护措施?二、讲解1. 讲解秦岭造山带的保护措施和政策。
2. 讲解秦岭造山带的利用价值。
三、互动1. 学生分享对秦岭造山带保护与利用的看法。
秦岭造山带的认识杨德飞(资工072班 200707333)摘要秦岭造山带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所构成,即1、二类不同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系;2、晚元古代一中三叠世主造山时期受板块构造和垂向增生构造控制的相关构造岩石地层单元;3、中新生代后造山期的陆内断陷与前陆和后陆盆地沉积及广泛的花岗岩浆活动。
它们反映着秦岭带三个主要演化时期,在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三种不同的基本地壳物质组成与结构。
它们记录着秦岭造山带长期发展历史中的不同演化阶段的多种造山作用及其不同动力学机制的丰富信息。
主题词秦岭造山带构造地层单元板块构造演化秦岭是一条具有复杂的地壳组成和结构,经历长期不同构造体制演化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
它现今的基本构造岩石地层单元虽因经历多次构造变动、消减作用、逆掩推覆和剥蚀,致使有很多残缺,但仍是秦岭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最真实纪录,故研究其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特点及其构造性质,对探索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成因和动力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迄今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证明,其形成和演化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演化时期:1.晚太古代一早中元古代古老结晶基底和过渡性浅变质基底的形成阶段;2.晚元古代一中三叠世板块构造和板内垂向增生构造复合的主造山作用时期;3.中新生代后造山陆内构造演化时期。
现今秦岭造山带的组成和结构是长期构造发展的产物,现今秦岭的基本构造格架是由主造山作用奠定的,其中包容先期残存构造和后期陆内造山的强烈迭加改造。
秦岭造山带的南北边界在不同演化阶段有不同的变化,现今的边界如图1的F,和Fl。
按此边界,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单元依据商南一丹凤(下简称商丹)(SF,)和勉县一略阳(下简称勉略)(SFZ)二个断裂构造带(原秦岭的两个板块主缝合带),可划分为三块(图1):华北地块南缘(I,即原华北板块南缘),扬子地块北缘(l,原扬子板块北缘)和其间的秦岭地块(l,即原秦岭微板块),进而可细分出八个构造带(图l)(张国伟1993)。
秦岭复合造山带地表出露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即 1.二类不同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系(Ar一Pt1一2);2.主造山作用(R3一TZ)期间受板块构造和垂向增生构造控制的相关构造岩石地层单元;3.中新生代后造山期在陆内断陷、前陆和后陆盆地沉积及广泛的花岗岩浆活动形成的构造岩石地层单元。
地理秦岭知识点总结一、地理位置秦岭位于中国中部,东接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西连长江流域的川滇高原。
自东北至西南地势逐渐升高,横贯华夏大地,俯临长江与黄河之间。
整个山脉分为七段,从陕西华阴至四川广元,全程约1000公里。
在秦岭地区西、东部各分布有秦岭和淮河的两个水系,各有一定的河流,除有一定数量的内流河外,还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这得到科学家学术研究的证实。
二、地质构造秦岭山脉即为古生代构造抬升出的造山带,核心地带呈南北走向,因受构造运动的挤压形成了一系列的山地。
在构造特征上,秦岭是典型的碰撞造山型山地,是中国国内东西走向的断裂带。
通过滑动构造,使泥盆系的岩层堆砌形成了中泥盆世的泥盆系地层,这种地质造成了丰富的矿藏资源。
山脉最大的特征在于其结构上呈东西走向,顶部宽广,五彩鲜明,是一条以深度和宽度取胜的典型小地形山。
三、气候特点秦岭气候多样,有着显著的垂直气候分布特点。
由于其地处亚热带到温带的过渡带,气候从东到西和从山脚到山顶有着显著的变化。
夏季气候凉爽,适合度假的消暑场所。
冬季则严寒少雪,因而生态垂直地带范围较大。
由于垂直气候的分布,使得山地植被及动物资源十分丰富。
四、植被分布秦岭植被种类繁多,海拔高度不同的地方植被分布也有所不同。
在0-900米的山地范围内主要分布有森林植被,低山带主要有与都的森林、灌木林、落叶阔叶林,高山丛林则以落羽松、枫树、松树为主。
在900-1800米的山地范围内,主要分布有次生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植被总体优势尚未明显。
在1800-2400米的山地范围内,高山针阔混交和针叶林逐步成为植被的主导,高山草甸逐渐变成山地林带气候的特征。
这些植被对于保护水源、土壤、气温等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五、动植物资源秦岭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特有的生物物种分布区之一。
植物方面,有多种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和地被植物分布于不同的海拔地带。
秦岭地区的山地植被对于维护土壤、保持水源、调整气候等有着重要作用。
秦岭造山带组成结构与演化的新认识1 秦岭造山带简介秦岭造山带是中国的一个大型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以西、环境西部地区,横跨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以及陕西省的大部分地区。
秦岭是中国天然的东西分界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文化、物种等间的沟通桥梁。
秦岭造山带西侧有形成于晚古生代的碧霞山-新津省—巴蜀复合地质体,东侧是形成于晚第三纪的川康地质体。
2 秦岭造山带的结构特征秦岭造山带的地质结构,以甘肃省-云南省的部分为例,其大致可分为两个结构:甘肃省-云南省部分秦岭造山带可从东到西分为新津省-巴蜀复合地质体和川康地质体,后者是包含了厚源唐古拉碰撞带、宝山隆升带两个顶头新城结构。
新津省-巴蜀复合单元是秦岭造山带上所有古老的岩洲,其结构被称为古“一个即两个”模式,也可以称为双定向复合变形模式。
其重要构造单元有碧霞山节理带、康山节理带、唐古拉节理带和包头节理带,碧霞山残迹是秦岭造山带的核心结构。
川康单元是新津省-巴蜀复合单元的后期碰撞结构,以厚源唐古拉碰撞带和宝山隆升带为主要构造单元。
3 秦岭造山带的演化特征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当时秦岭造山带疑似是一个天然边界,横跨中国大部分西部与东部地区,它承载着中国西部及東部之间的文化、物种等差异。
在构造演化过程中,秦岭造山带中晚古生代发生了新津省-巴蜀复合岩石圈碰撞、拉张、结构转换等多重构造运动,同时秦岭造山背景下还有晚古生代的川康碰撞、隆升构造演化的后期发展。
研究发现,秦岭造山带的晚古生代演化既促进了秦岭造山带的碰撞拉张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西部大陆块重组及东部洋块缘部拼接的重要背景。
4 新认识不断深入研究秦岭造山带的结构特征和演化特征,发展出了新的认识。
一是秦岭造山带的结构和演化模式不仅考虑了改造变形模式,而且考虑了多方向的复合变形挤压模式。
其中,古“一个即两个”模式是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特有规律,具有较强的晚古生代碰撞—拉张古构造演化特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秦岭造山带的地理位置与特征1. 教学目标(1)了解秦岭造山带的大致地理位置。
(2)掌握秦岭造山带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3)认识秦岭造山带在我国地理、地质中的重要地位。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秦岭造山带的位置、地貌特征。
(2)难点:秦岭造山带的成因及其在我国地理、地质中的重要地位。
3. 教学准备(1)参考资料:关于秦岭造山带的地理、地质资料。
(2)教学工具:地图、多媒体课件。
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找出秦岭造山带的位置。
(2)新课导入:介绍秦岭造山带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①地理位置:秦岭造山带位于中国华北板块与西南板块之间,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100-200公里。
②地貌特征:秦岭造山带地势起伏,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2000米之间,最高峰为太白山,海拔3763米。
③成因:秦岭造山带是由于板块构造运动导致的地壳抬升和褶皱变形形成的。
(3)案例分析:分析秦岭造山带在我国地理、地质中的重要地位。
①地理分界:秦岭造山带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之一,南方多雨,北方干旱。
②生物多样性:秦岭造山带生物多样性丰富,有“生物基因库”之称。
③矿产资源:秦岭造山带矿产资源丰富,包括金、银、铜、铅、锌等。
5. 课堂小结秦岭造山带位于我国华北板块与西南板块之间,地势起伏,地貌特征明显。
它是我国地理、地质的重要分界线,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矿产资源。
二、秦岭造山带的生物多样性1. 教学目标(1)了解秦岭造山带的生物多样性。
(2)认识秦岭造山带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3)掌握秦岭造山带特有物种及其保护意义。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秦岭造山带的生物多样性。
(2)难点:秦岭造山带特有物种及其保护意义。
3. 教学准备(1)参考资料:关于秦岭造山带生物多样性的资料。
(2)教学工具:图片、多媒体课件。
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秦岭造山带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其生物多样性。
秦岭造山带印支期成矿作用及成矿类型摘要:秦岭造山带是我国一条重要的成矿带,其印支期的成矿作用长期受到忽视,但事实表明,印支期的秦岭造山带成矿作用强烈,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目前已经发现了碳酸盐脉型、造山型和斑岩型钼矿床,卡林型—类卡林型、造山型和斑岩—爆破角砾岩型金矿床等多金属矿床,其中部分矿床的成矿作用受到了燕山期的影响。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印支期成矿作用成矿类型1.简介地处中国大陆中部的秦岭造山带,属夹于华北与扬子两大克拉通地块间一巨大的东西向复合型造山带(张国伟,1987)。
其内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受到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秦岭碰撞造山经历了长期的板块构造的俯冲-碰撞的构造演化,于印支期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大陆,并由此转为陆内变形。
印支期,秦岭地区岩浆活动剧烈,其成矿作用受到了构造的控制,也奠定了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基础。
然而,秦岭印支期成矿作用长期被忽视,但最近已经发现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多种类型的矿床(陈衍景,2010),这表明印支期秦岭地区成矿作用强烈,找矿潜力较大。
重视秦岭印支期成矿作用的研究,对正确认识秦岭成矿带的区域成矿规律、造山带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建立秦岭造山带印支期成矿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2.区域构造背景介绍秦岭造山带是长期分隔华北与扬了两陆块的分界线,具复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历史,并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最终形成复合型大陆造山带。
秦岭造山带整体构造格局表现出“三块两缝”的特征(图1),“三块”为三个陆块,即华北地块北缘、秦岭微地块和扬子地块北缘;“两带”为主缝合带,即商丹缝合带和勉略缝合带。
秦岭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北以宝月-宜阳-鲁山-淮南断裂为界,南以阳平关—城口—房县—襄广断裂为界。
秦岭造山带是在晚太古—中元古代洋陆间杂构造基础上,于晚元古代—中三叠世经历现代板块构造体制的主造山期的华北、秦岭、扬子三板块依次沿商丹和勉略两条缝合带由南向北俯冲碰撞造山,奠定了基本构造格局,并由于后造山期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的叠加改造成复合型造山带。
秦岭造山带泥盆纪古海洋研究秦岭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山脉之一,它覆盖着中国西南部的广阔地区。
秦岭的造山历史悠久,经过了数十亿年的演化,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和多种多样的地质景观。
其中,秦岭造山带泥盆纪古海洋是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质事件之一,也是许多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关注研究的对象。
泥盆纪距今已有四亿年左右的时间,而秦岭造山带泥盆纪古海洋则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大陆都处于一个集中分散的状态,海洋和海陆联系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秦岭地区的泥盆纪古海洋属于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在泥盆纪,这里是一个广阔的浅海湖泊,与外界几乎隔绝。
对秦岭古海洋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历史和生态进化的演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古海洋中化石和地质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研究古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化规律,以及检验现代生物进化的假说;同时,还可以了解到泥盆纪古海洋的地质环境,其成因和演化规律等。
据研究,秦岭泥盆纪地层中丰富的化石群落,以海藻、海绵、海百合和珊瑚等为主,其中,异常著名的是古鱼类。
泥盆纪是古鱼类的高峰期,秦岭泥盆纪古海洋中发现的一些古生物如鱼、甲鱼、两栖类等均对古生态学和演化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古生物的存在,证明了浅海湖泊环境中生物生存的可能性,同时,表明了这一时期的生态系统和生物演化的形态学。
此外,由于泥盆纪古海洋中含有矿物质和有机物的沉积物,详细分析这些沉积物的成分和构造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成因。
尤其是对于矿物和有机质的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生态系统和生物演化的历史过程。
综上所述,秦岭造山带泥盆纪古海洋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地质事件,在生态学、演化研究及地质探讨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这一古海洋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生态系统和生物演化的历史,还能够为现代生态学和生物演化学的研究提供启示。
这也是为什么秦岭地区一直吸引着大量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来探讨研究的原因。
秦岭造山带中秦岭杂岩的早古生代幔源岩浆作用时毓;于津海;裴小利;刘希军;朱昱桦【摘要】秦岭造山带是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缝合带,经历了复杂的碰撞-扩张-聚合的演化,以商-丹断裂带为界被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
本文对北秦岭秦岭岩群(杂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和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进行了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斜长角闪岩(变质玄武岩)中含有大量新元古代早期(888~957 Ma)和中元古代(~1424 Ma)的捕获锆石,其原岩的形成时代应早于新元古代早期;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的变质锆石指示秦岭岩群(杂岩)在早古生代经历了变质-热事件,其锆石εHf(t)值变化于9.0~12.0,指示其原岩源于亏损地幔。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located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the Yangtze Craton,has a complex evolution of collision-expansion-aggregation.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is composed of the Northern Qinling Belt and the Southern Qinling Belt,separated by Shangnan-Danfeng suture.This study presents geo-chemical data,zircon U-Pb ages and Hf isotopes for the amphibolite and hornblende-biotite-plagioclase gneiss from the Qinling complex in Northern Qinling Bel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phibolite (meta-basalt)con-tains a lot of zircons with the early Neoproterozoic (888 -957)and Mesoproterozoic (~1 424 Ma)ages, which were probably captured.The protolith of the amphibolite was probably formed earlier than early Neoprot-erozoic.The metamorphic zircons from the hornblende-biotite-plagioclase gneiss indicated a metamorphic-ther-mal event in the Qinling complex in earlyPaleozoic.TheεHf(t)values of zircons suggest s that the protolith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depleted mantle.【期刊名称】《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11页(P207-217)【关键词】秦岭岩群(杂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幔源岩浆作用;秦岭造山带【作者】时毓;于津海;裴小利;刘希军;朱昱桦【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广西桂林 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4; 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3;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3;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广西桂林 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4;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广西桂林 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4;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广西桂林 541004;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1秦岭造山带位于中国中部,东-西向延伸2 500 km。
秦岭造山带的认识杨德飞(资工072班 3)摘要秦岭造山带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所构成,即1、二类不同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系;2、晚元古代一中三叠世主造山时期受板块构造和垂向增生构造控制的相关构造岩石地层单元;3、中新生代后造山期的陆内断陷与前陆和后陆盆地沉积及广泛的花岗岩浆活动。
它们反映着秦岭带三个主要演化时期,在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三种不同的基本地壳物质组成与结构。
它们记录着秦岭造山带长期发展历史中的不同演化阶段的多种造山作用及其不同动力学机制的丰富信息。
主题词秦岭造山带构造地层单元板块构造演化秦岭是一条具有复杂的地壳组成和结构,经历长期不同构造体制演化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
它现今的基本构造岩石地层单元虽因经历多次构造变动、消减作用、逆掩推覆和剥蚀,致使有很多残缺,但仍是秦岭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最真实纪录,故研究其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特点及其构造性质,对探索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成因和动力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迄今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证明,其形成和演化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演化时期:1.晚太古代一早中元古代古老结晶基底和过渡性浅变质基底的形成阶段;2.晚元古代一中三叠世板块构造和板内垂向增生构造复合的主造山作用时期;3.中新生代后造山陆内构造演化时期。
现今秦岭造山带的组成和结构是长期构造发展的产物,现今秦岭的基本构造格架是由主造山作用奠定的,其中包容先期残存构造和后期陆内造山的强烈迭加改造。
秦岭造山带的南北边界在不同演化阶段有不同的变化,现今的边界如图1的F,和Fl。
按此边界,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单元依据商南一丹凤(下简称商丹)(SF,)和勉县一略阳(下简称勉略)(SFZ)二个断裂构造带(原秦岭的两个板块主缝合带),可划分为三块(图1):华北地块南缘(I,即原华北板块南缘),扬子地块北缘(l,原扬子板块北缘)和其间的秦岭地块(l,即原秦岭微板块),进而可细分出八个构造带(图l)(张国伟1993)。
秦岭复合造山带地表出露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即 1.二类不同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系(Ar一Pt1一2);2.主造山作用(R3一TZ)期间受板块构造和垂向增生构造控制的相关构造岩石地层单元;3.中新生代后造山期在陆内断陷、前陆和后陆盆地沉积及广泛的花岗岩浆活动形成的构造岩石地层单元。
它们反映了秦岭造山带三个主要演化时期,在不同构造体制下形成的三种不同的基本地壳组成和结构。
1两类不同的造山带基底岩系1.1晚太古代一早元古代结晶墓底变质杂岩系包括晚太古代的太华群、鱼洞子群、后河群及作为秦岭东延部分大别山的大别群等。
早元古代有铁铜沟群、秦岭杂岩、陡岭群、小磨岭杂岩、佛坪杂岩以及东延的桐柏群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①同位素年龄值集中于分属晚太古代和早元古代。
它们都以古老结晶基底岩块出现,呈大小不一的构造岩块或残存地块,分散弧零分布,由于屡经构造变动、改造变位,它们已非原地原貌。
整个秦岭一大别造山带自东而西依次出露深、中、浅不同构造层次,因构造作用古老结晶基底常以造山带核部和根部带的深层变质杂岩出露。
尤以大别群中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岩石(张树业1990;徐树桐1991;翟明国1992)的大面积暴露为地学界所瞩目。
②各岩群都经历了多期变质变形和深熔岩浆作用,一般为角闪岩相,部分达麻粒岩相,强烈混合岩化,发育TTG岩套。
变形复杂,以多期复合迭加和深层塑性流变为特征(张国伟1988;游振东,1993),晚太古代岩块具有太古宙高级片麻岩区特征。
③各岩沼羊原岩建造多以沉积一火山岩系为主,发育巨厚活动性碎屑岩建造,含有BIF、石墨大理岩和孔兹岩。
④上述各岩群在岩石组合、变质作用和变形序列样式诸多方面非常相似。
尤其区域重力场、磁场及其不同高度的向上延拓所反映的深部古老基底的地球物理场的异常场方位和强度贯通南北,对应一致(管志宁,周国落1991)。
大别群的区域磁场以及川中基底和华北太古宙基底磁场的高值正异常也十分相似.因此,在充分考虑各岩块的构造变动和漂移分离的情况下,这些古老岩群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的相似性,无疑对研究认识秦岭、华北、扬子等地块古老基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⑤新近对上述古老基底岩群的地球化学研究证明,它们(如太华、鱼洞子、后河和腔岭等岩群)存在着地球化学上稀土和稀有元素的丰度和分配型式的显著差异,扬子、华北、秦岭地块的基底分属不同的地球化学省(张本仁1994;张宗清等1994)。
北秦岭变质碎屑沉积岩的Sm一Nd模式年龄和错石U一Pb年龄集中在2.oGa左右(张宗清等1994),反映北秦岭在2.OGa 左右有一次重要地壳增生事件,有大量慢源物质进入地壳,使地壳组分发生新的分异、混合和调整。
Sr和Nd同位素也显示华北、扬子和秦岭三地块的基底岩系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地球化学的差异性,实质含意究竟是表明这些结晶岩块原分属各自独立的古老陆块,还是由于早期岩石岩石学报1995年圈的非均一性所致,或是因各岩块后来处于不同构造环境中演变和分异的结果,尚难定论,但不论怎样,这种差异对于分析认识各古老岩块关系约束条件,显然是很重要的。
综合概括秦岭造山带的晚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各古老结晶基底的基本特点,可得如下初步认识:(l)秦岭及其周缘现存着众多古老结晶杂岩,反映秦岭造山带基底的形成已经历长期复杂演化历史,自有其早期陆壳形成演化的构造体制。
但因后期强烈改造而呈残存状态,尚难准确恢复重建。
(2)它们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的相似性和地球化学的差异性,表明秦岭造山带早期基底是非均一的,原来可能分属不同成因的初始或早期陆壳,后曾一度拼合为统一的。
克拉通或相近陆块,使之后来具有了相似的地质演化历史。
秦岭造山带正是在这样早期地质演化基础上又经历了后来的造山作用才形成的。
这对于研究中国大陆壳早期的形成、增生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1.2中元古代浅变质过渡性基底秦岭中元古代浅变质岩系不具有真正结晶基底性质,但与盖层相比又具有基底特征,故称之过渡性基底。
它是以火山岩为主的变质沉积一火山岩系,分布广泛,包括熊耳群、官道口群、洛峪群、宽坪群、武当群及与之相当的郧西群、随县群和毛堂群(?),部分耀岭河群,红安群、西乡群、火地娅群、碧口群等等,名称繁多,随地而异,但最突出的是它们普遍具有如下共同性:(1)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和地层关系证明,它们的同位素年龄值集中于1.6一1.oGa(张宗清等1994和未发表资料),属中元古代,其中部分岩群下部起始于早古元代,而部分上部则可延续到晚元古代(0.8一0.7Ga)。
总体来看,它们彼此层位相当,或部分相当,或为上下关系(WangHongzhen1990)。
(2)这些岩群除少数是陆缘碎屑沉积外,大多是火山一沉积岩系。
火山岩具非典型双模式特征(刘国惠1993),下部发育酸性,上部多为基性,武当群及其大致相当的岩群尤为显著。
基性火山岩富Mg、Fe,富碱性或偏碱性,富LIL元素,REE分配型式为富集型,具明显裂谷火山岩特征。
但其中部分(如宽坪群、松树沟等)为大洋或岛弧拉斑玄武岩(刘国惠1993;张国伟1988),而有些如西乡群中火山岩则更多具大陆溢流玄武岩特征①,岩系复杂多变。
从岩浆演化看,它们具不连续性,缺乏或不发育中性岩,常伴随大量陆源碎屑岩层,故从各岩群岩石组合,地球化学和变质变形特征综合分析,虽各有差异,但普遍显示具伸展机制下大陆裂谷火山岩性质,反映它们形成于扩张裂谷构造环境。
但它们并非都是简单的单一裂谷产物。
以宽坪群为例,火山岩Sm一Nd年龄为1142士15(2。
)一956士169(2。
)Ma(张宗清1994),由绿片岩、斜长角闪岩、云英片岩、石英岩及大理岩所组成,原岩主要是拉斑玄武岩、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等。
基性火山岩从下部具大陆拉斑玄武岩的显著地球化学特点向上渐变为REE为平坦的轻稀土亏损型式(La/Sm)<1,队d(t)为+6.5一+4.2,类似于洋脊玄武岩的特征,反映宽坪群从初始裂谷向过渡性小洋盆的演化(张本仁1994;张宗清1994;张寿广1991)。
另外,宽坪群碎屑岩Sm一Nd模式年龄(1854~Z142Ma)、单颗粒铅石“0,Pb/Zo6Pb年龄(最大者3319士3Ma,张宗清等1994)以及碎屑岩的Th/Co、S。
/Th、La/Co等关系图解(Gao ①夏林析等.1994.南秦岭元古宙构造火山岩浆作用研究新进展.第n 卷第2期张国伟等: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构造性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105Shan1990)都反映其物源来自北侧的太华群(3.0~2.6Ga)和南侧的秦岭杂岩(220。
~1900Ma,张宗清等1994),也同样证明它形成于裂谷构造环境。
同时宽坪群火山岩向东西延伸变为以中酸性为主,变化显著。
综合以上分析,显然宽坪群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但其中一些地段扩张而出现小洋盆,造成其复杂多变。
与之相似,陕西商南松树沟蛇绿岩块(矿物Sm一Nd年龄983士14oMa,李曙光等1991)以及陡岭、碧口等超镁铁质岩块等,也反映了秦岭中元古代晚期裂谷间杂小洋盆的构造环境。
总之秦岭中元古代的火山岩系总体代表了大陆裂谷和小洋盆间杂的地壳扩张构造体制。
(3)秦岭中元古代花岗岩的分布及特点,如松树沟蛇绿岩块北侧外围的德河、蔡凹、黄柏峪等类似板块俯冲碰撞型花岗岩体(Sm一Nd 年龄为793一659Ma,张宏飞1993),华北地块南缘的龙王撞和扬子地块北缘汉南碑坝的铁船山等碱性花岗岩和碱性岩(l.oGa士,卢欣祥1”1;张宏飞1993)等,都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秦岭中元古代裂谷间杂小洋盆构造环境的存在。
(4)秦岭中元古代浅变质火山岩过渡性基底,多数经历过2~3期变形(张国伟1988;游振东1991),早期发育固态流变,形成紧闭同斜到平卧褶皱,广泛发育面理置换,后期又遭受不同层次韧性一脆性的断裂以及逆冲推覆、伸展和走滑构造的迭加改造,常呈多层次叠置的岩块、岩片夹持在秦岭不同构造带中,尤其是在古老结晶基底岩块之间。
它们多数的变质作用达绿片岩相,部分达低角闪岩相,又有广泛的后期动力退变质作用迭加,局部有迭加进变质作用(刘国惠1993)。
值得强调的是中元古代火山岩群的南侧,从大别、随州到武当山南北侧,乃至碧口群南侧,断续发育以蓝片岩为代表的高压低温变质相带(张树业1990),与大别高压和超高压变质相带并存。
秦岭造山带的蓝片岩高压变质带是长期的构造复合产物,至少包含有晚元古代和印支期不止一期的、具有不同构造成因和形成方式的复合(张国伟1992),这对于研究造山带不同地质发展阶段不同构造体制下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5)中元古代各火山岩的eNd>>o,基性火山岩的。
Nd(t)=+5.5~+7.1(张宗清等1994及未发表资料),表明它们主要由亏损地慢源不同程度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而形成。
它们大量地加入地壳中,这对于秦岭地壳成分、性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以及成矿都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