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709.00 KB
- 文档页数:8
生物导学案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 A :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学习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物质循环的概念;说明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b5E2RGb 物质循环的概念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范围:无机环境和的1.•特点:4.温室效应B :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完成时间】15分钟 .碳循环 生物群落中: _______________ .无机环境中:CQ ,碳酸盐等 p1EanqFD 碳的循环形式 ________ p -CO 2 :通过 : 厂碳进入生物群落€ _ 1.碳的存在形式 作用、 作用 ' 碳酸盐:根的主动运输 流动形式: __________ 具体过程 J 碳在生物群落中 流动渠道:— CO 2形式通过 碳流出生物群落:以 DXDiTa9E3d : 3•碳循环图解 作用流出之间(1)概念:大气中的CC2越多,对地球上的散逸到外城空进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即大气中的CQ相当于保温层,从而使地球上的温度升高的越快,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RTCrpUDGiT(2)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植被遭到破坏,不能有效地吸收大气中的CC2;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储存在地层中的碳元素在很短时间内被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5PCzVD7HxA(3)危害:温室效应会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大气中CQ含量持续增长,还将给地球的生态带来其他的后果。
jLBHrnAlLg(4)缓解措施:减少CQ排放量,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选用替代能源增加CQ吸收量,保护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等。
xHAQ X7富集作用17.概念:环境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沿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积累的过程。
18.原因:污染物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一旦被吸收,不易排出体外。
第5单元 第3课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授课年级 高二 课题 第5单元 第3课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程类型 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解读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全球性,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课程导学建议 课前准备1.收集资料,熟悉教材,详细备课。
2.准备“低碳”资料,结合当今时代话语引题。
3.准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关系图,便于课堂教学。
4.准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关系表,便于了解两者的异同点。
教学建议1.结合“低碳”话题引题,学生更感兴趣,有利于后面的教学。
2.物质循环强调元素,不是指化合物,要在物质循环过程中讲清楚。
3.本节知识讲物质循环,与上一节知识能量流动密不可分,不能割裂开来学习。
4.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涉及对照,要把方法步骤讲清楚。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程序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导入 新课 创设情境1.情景介绍:随着“低碳”话语的出现,现在“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园”、“低碳交通”“低碳环保”“低碳网络”“低碳社区”——各行各业蜂拥而上统统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为一种时尚。
2.问题:你对“低碳”了解多少?我们为什么要“低碳生活”呢?情景资料介绍,思考相关的现实问题。
PPT展示第一 层级 学习 过程 自主预习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农田中大量使用的DDT杀虫剂,却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企鹅体内检测出了DDT。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2.无机环境中的碳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生物群落内部的碳存在形式又是什么?1.结合导学案的问题组织学生预习。
2.学生边预习,边思考问题。
PPT演示交流讨论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什么?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什么?与碳循环密切相关的生理过程是什么?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有何关系?3.CO2的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关联?如何降低温室效应?组织学生对导学案问题1、2、3开展分析和讨论交流,特别是这些生理现象背后的微观内部的原因。
高中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2、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学习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学习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学情调查、情景导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问题展示、合作探究】一、物质循环(一)概念:组成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都不断进行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之间的循环过程,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范围:概念中的生态系统指的是-___________;物质:指的是__________而不是单质或化合物;循环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物质不灭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动植物遗体、残骸、排泄物(二)物质循环举例(碳循环)1、循环过程2、思考●碳的存在形式:在无机环境中主要存在形式:___________;在生物群落中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_____________●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与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碳在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传递, 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是相互的,其他成分之间都是____________的二、能量流动(一)概念:指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学法指导:学生看书用30分完成学案。
学习目标: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重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难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二.阅读教材、自主解标A级问题一: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的形式进行的。
大气中的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性。
2.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又从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
3 物质循环具有性,又叫做。
A级问题二: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不同于能量流动的特点,主要是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可以被生物群落利用。
2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等化石燃料,在很短的时间内打破了的平衡。
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形成。
A级问题三:1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是,和。
二者是进行的,彼此,不可2能量的固定、、和,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3物质作为能量的,使能量沿着流动;能量作为动力,可使物质不断地在与之间循环往返。
4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三.合作探究、重点讲解B级问题一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①在无机环境中以和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沿渠道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形式传递。
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物完成的,主要是,也有作用。
3.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①②③B级问题二: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A. 带有全球性B. 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 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D. 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2 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A. 线粒体和染色体B. 叶绿体和线粒体C. 叶绿体和核糖体D. 线粒体和内质网B级问题三:1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A.碳酸盐;呼吸作用 B.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 D.二氧化碳;分解作用2在碳循环过程中,使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①光合作用②蒸腾作用③呼吸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A 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B级问题四: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A.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级问题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能量B.当狼把兔子肉同化为自身有机物时,能量便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C.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D.当物质循环进行时,能量流动早已开始了B级问题六:1 A、B、D分别代表各种生理过程:A. B.D. 。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能够理解物质循环的物质概念和碳循环的过程。
2.通过对相关图像、过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比分析、师生交流,能够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难点】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导学诱思】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2)循环:无机环境。
(3)范围:。
2.特点
(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循环。
(2)物质可以被反复利用。
3.实例:碳循环
(1)碳在自然界中以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大气中以形式存在: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以形式进行循环;
在生物群落内主要是沿着进行,传递形式为。
(2)过程
a.CO2进入生物群落: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主要是绿色植物的,还包括。
b.CO2返回无机环境: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解者的
以及含碳燃料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时,只有和之间的传递是相互的,其它成分之间都是单向的。
4.碳循环失衡与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短时间大量燃烧→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的平衡。
(2)产生危害:升高、冰川融化、上升
(3)防止和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
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减少CO2的来源)。
②大力(增加CO2的去路)。
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5、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100页“碳循环”10分钟后独立完成下列问题一、碳循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______等元素。
2、循环途径:无机环境。
3、范围:。
4、特点:(二)过程图解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①在无机环境中以和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沿渠道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形式传递。
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有化能合成作用。
3、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三)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化学染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防止和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等),尽量减少煤炭的燃烧量(减少CO2的来源)。
②大力推行(增加CO2的去路)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一)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
1、二者______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作为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和______之间循环往返。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的比较表: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以形式流动等基本元素的循环过程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反复循环性质开放式:地球之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传递是逐渐递减耗尽为止封闭式:生物圈是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特点、物质被反复利用,具有范围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人教版必修三)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方式。
二、预习内容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 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实例——碳循环(1)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循环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________作用或________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通过________,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通过________传递。
(4)温室效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二、学习过程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的理解○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物质循环的具体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________的驱动。
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学习难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预习学习内容】一、物质循环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二、实例碳循环1、存在形式: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碳酸盐。
2、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的形式循环。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渠道是相同的即。
4、物质循环的特点和具有全球性。
能量流动的特点、。
三、与社会联系温室效应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度,与通过生物的和作用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度大致相同。
2、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的平衡,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造成的。
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不可分割。
能量的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等过程。
物质作为能量的,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预习自我检测】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特点是()A、单向的B、逐级递减的C、往复循环的D、快速运动的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A、碳酸B、碳酸盐C、二氧化碳D、碳水化合物3、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不包括()A、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消费者的呼吸作用C、分解者的呼吸作用D、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4、下列不是温室效应形成原因的是()A、煤和石油的大量燃烧B、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C、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D、大气中的CO2含量过多【课堂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实例—碳循环ABDC1、★思考回答:观察上图中各成分的箭头走向规律,请回答下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那种成分?2、(1)碳循环的形式:(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1)预防和缓解措施:合作探究二、物质循环的概念要求:根据碳循环的特点,阅读课本P101内容,归纳总结下列内容。
高中生物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熟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能分析碳循环过程。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物质循环图解中的物质的来源和去路。
3.热爱自然,低碳生活,保护环境;全力以赴,享受学习的快乐。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先通读教材,划出重点。
明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掌握温室效应的起因和防治措施。
掌握“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的操作步骤,记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然后再读教材或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完成时间40分钟。
2.本节重难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温室效应。
预习案呼一口气,许多二氧化碳分子就离开你的身体,进入大气中这些二氧化碳去哪儿了?分子中的碳和氧又是怎样来到你体内的?实际上,碳元素和氧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一、碳循环1.阅读课本P101,勾画并记忆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主要以什么的形式进行?为什么说碳循环具有全球性?2.通过阅读和记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勾画并记忆参与碳循环的物质是什么?发生的范围是什么?因此碳循环又叫什么?3.碳循环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的循环形式,以及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形式分别是什么?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意义是什么?【我的疑惑】【预习自测】1.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必不可少的生物因素是()A.绿色植物和动物B.绿色植物和微生物C.动物和微生D.绿色植物或微生物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探究案探究点一: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表示讨论的结果。
.探究点二:结合碳循环从形式、特点、范围等方面来比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区别和联系?探究点三:现在全球变暖是人人皆知的事,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带来的后果及解决的措施分别有哪些?【针对训练】1.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A.碳酸盐;呼吸作用B.CO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D.CO2;分解作用2.看图回答问题:⑴.这是___ _元素的循环。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学习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自主学习一、碳循环1、循环路线⑴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的形式进行。
⑵在生物群落内:以的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特别提醒: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与之间的传递是相互的,其他各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3、特点:具有 ,循环性。
4、温室效应⑴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 ,打破了的平衡。
⑵危害:。
⑶防止或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等),尽量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来路)。
②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活动(增加CO2的去路)。
思考讨论: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________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___________3、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________4、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碳循环的范围 _______________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都不断的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又从 __________ 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因此又叫。
思考讨论:1、物质循环的范围:2、物质循环的“物质”指什么?3、物质循环的特点: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在: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而且是的流动,而不是循环流动。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一、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二、自主学习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100-103内容,仔细分析图5-11。
认真思考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如何?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如何?10分钟后进行检测。
三:检测:一:碳循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_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______等元素。
2.循环途径:无机环境。
3.范围:。
4. 特点:全球性,反复循环,因此又叫循环。
(二)过程图解小结: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①在无机环境中以和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沿渠道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形式传递。
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有化能合成作用。
3.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三)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化学染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防止和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等),尽量减少煤炭的燃烧量(减少CO2的来源)。
②大力推行(增加CO2的去路)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一)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
1.二者______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作为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和______之间循环往返。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的比较表: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以形式流动等基本元素的循环过程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反复循环性质开放式:地球之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传递是逐渐递减耗尽为止封闭式:生物圈是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特点、物质被反复利用,具有范围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如图:①能量流动不能离开物质循环而单独进行,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③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④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⑤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这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保证。
-----------------------------------------------------------------------------------------------------------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四、当堂训练1.在碳循环中,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作用是( )①呼吸作用②光合作用③摄食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⑤硝化作用⑥反硝化作用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⑤⑥2.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生物群落的哪些活动有关( )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3.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生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B.无机环境中的C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过程为光合作用C.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的CO2过多,导致温室效应D.植物枝叶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后其中的一些元素归还土壤中,属于物质循环的一部分4.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D.不同的生态系统,都能独立地完成各自的物质循环5.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说法错误的是( )A.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生产者B.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C.碳在无机环境中均以CO2形式存在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的6.在生物圈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A.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都是循环的B.物质的流动是不循环的,能量的流动也是不循环的C.物质的流动是循环的,能量的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D.物质的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能量的流动是循环的7.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①线粒体②高尔基体③内质网④中心体⑤叶绿体A.①③ B.②③ C.①⑤ D.①②③④⑤8.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1代表生产者,5主要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1、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1D.1、2、3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推动物质循环9.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有机物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在黑暗中能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做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10.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C.类群丙的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途径之一D.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11.这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过程是________的________作用,这一过程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类型。
(3)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________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表示)。
(4)碳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___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
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5)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整体。
9.下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
(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___ _____过程,②表示的是________关系,过程③表示的生理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 ____中完成的,④表示的是________作用。
(3)碳循环等物质循环的进行伴随着___ _____,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________能,因而使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的特点。
(4)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___ _____效应,减缓此效应的措施有(答出一项即可)___ _____。
分数成绩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1—5 CBAAC 6—10 CCCBC11.(1)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2)分解者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3)B、C (4)CO2或碳酸盐CO2能量流动(5)物质循环能量流动12.(1)CO2有机物(2)光合作用捕食线粒体分解者的分解(分解者的呼吸作用)(3)能量流动热逐级递减(单向逐级递减)(4)温室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诸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CO2的排放量(答案合理或写出上述内容中的一项即可)2019-2020年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训练案新人教版必修3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特点是()A.单向的 B.逐级递减的 C.往复循环的 D.快速运动的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A.碳酸 B.碳酸盐 C.二氧化碳 D.碳水化合物3.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 D.使海洋表层含氧量减少4.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不包括...()A.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B.消费者的呼吸作用C.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D.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6.下列不是..温室效应形成原因的是()A.煤和石油的大量燃烧 B.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C.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 D.大气中的CO2含量过多7.解决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CO2的植物 B.进行人工降雨C.控制CO2的排放 D.减少氟里昂制品的使用8.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大气中的CO 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图中 (填图中字母)所表示的作用来实现的。
(2)图中A、B、C过程都是生物群落中的碳回到大气中的过程,实质上都是表示生物的作用。
(3)从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进行A过程的生物属于。
(4)“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图中 (填图中字母)过程加剧所导致的。
(5)1997联合国签署了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这是基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具有的特点。
10.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_________。
若生产者有10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____________kg。
(3)分析A→D和E→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11.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 B.3代表的是自养生物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D.4中包含了大气中的CO2库12.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的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的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B.剌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13.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能使CO2进入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A、分解者B、植食动物C、肉食动D、绿色植物14.完成下面有关能量流动与碳循环关系的概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