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新高考历史备考策略:最后一课
- 格式:pptx
- 大小:37.11 MB
- 文档页数:47
高三历史最后一课:运筹帷幄,决胜高考高三历史备课组一. 近五年高考试题分析(一)试卷结构不断调整:试卷呈现以下特点(1)材料解析题所有试题都有背景材料(2)对灵活应用知识的考察贯穿始终,直接考查知识识记逐渐减少(3)综合题目开放性更加突出,更加强调独立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综合事物能力。
(4)串题、组合题、反项选择题被淘汰(5)图表题每年都有出现(6)主观题中一道开放性试题已成定局, 大跨度综合、开放,无参考答案。
(远离教材) (7)试题长度增加,涉及字数3000---3500字,审题用时将近20分钟!参考答案500—700字,一分钟写30个字,需要写15-20分钟。
学科特征充分体现。
(二)高考历史考点统计数据以及试题覆盖率、高频考点、知识比重(1)大纲考点数:古代161;近代220;现代232;共613个考点(政治210;经济154;文化134;选修115)(2)因为新高考淡化了识记知识考查,所以不再关注覆盖率,五年来涉及考仅占考点的30%,,而且一些考点反复考。
由此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高频考点,归纳如下:中国古代史:中央集权选官制;古代农业和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政策变化;儒家思想演变以及时代特征世界古代史:古希腊民主政治以及思想家、罗马法的发展和特点世界近代史:新航路的开辟;欧美国家民主制度尤其是美英法德民主制度的确立、发展、特点,重要历史文献内容、影响尤其美国;工业革命的起因、进程、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和影响,比较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西方民主思想及影响;中国近代史:近代化过程、各阶段主流思想、影响;洋务运动,民资产生发展;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抗战世界现代史: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影响;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和主要表现;战后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的演变;苏联政治经济特点;现代文学艺术;中国现代史:新中国初期经济恢复,50年代经济建设成就;新时期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现代中国外交政策成就、生活方式、科技略有涉及。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21年第29期(总第453期)课程教学▲【摘要】学习历史不仅可以丰富个人内涵,而且可以开阔眼界。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
尤其是高中历史作为一门考查科目,要求更高。
历史教学要有相应的教学方法。
文章通过分析新高考政策对高考历史能力考查的变化,从四项能力和核心素养等方面提出了高效的高考历史备考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高考历史;备考策略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备考的策略分析甘肃省华池县第一中学 柴志华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在新课程标准的推动下,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这一目标的提出,高中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合这一目标,本文将对如何提高高中历史的备考效率进行分析。
一、新高考评价体系对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变化(一)更加重视学科综合能力考查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高考命题范围一般从考试大纲中选择,主要考查课本中的基础知识。
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中高考的历史内容和命题方向发生了特别大的改变,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也就是说,历史命题不再只是从教材出发,单纯地考查基础知识点,而是结合地理、政治等因素综合进行考查,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反映的效果,更加考验学校对于学生学习方法和价值观的教育。
这标志着高考的命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高考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能再将重点放在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方面,而是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二)提升史学素养,打造优势学科现代教育提倡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然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学和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尤其在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不再拘泥于文科和理科二选一的境地,更多是进行组合选择。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宋林方高三历史复习一般都要经过三轮复习,每一轮复习都有每一轮复习的侧重点。
第一轮复习是对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的抓基础;第二轮是专题复习,需要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方面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进而实现综合能力的突破;第三轮实行综合、模拟考试,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提高应用能力。
在三轮复习中,第二轮复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第一轮复习成果的巩固,又是使知识系统化,形成能力的关键环节,同时又为第三轮进行跨学科综合及模拟训练作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准备,为了搞好第二轮复习以积极应对日渐逼近的高考,我谈一点不太成熟的建议。
第一,专题复习有计划。
第二轮的复习要打破教科书的体系,重建通史体例,加强历史知识横向联系,按世界与中国的时间顺序重新编排教科书的知识,以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现代史这几个专题,使历史知识立体地呈现出来,把握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各专题内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起来。
第二轮专题复习要打破教材原有体系,重建专题“知识链”,复习任务重,时间紧;所以我们必须细化复习日程,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二轮专题复习的时间,我们安排在4月到五月中旬左右。
第二,专题设置要合理。
设置专题要结合近几年高考命题和时代特征,从统揽全局的高度,本着立足“主线”、包容“主干”,体现“主次”的原则,稳打稳扎、脚踏实地的搞好中国史、世界史主干专题的复习。
既要有体现历史发展主要线索的“大专题”,又要有切口较小的“小专题”,但要力求避免专题设置大而空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
如《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设置体现近现代历史主线的三个“大专题”——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中国的近代(现代)化等专题;还可设置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国共两党的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小专题。
第三,专题内容重深度。
专题复习教学不同于平时教学,专题复习不仅是对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过程,更是对知识的深刻化、规律化过程和对能力的提升过程。
高考历史复习最后阶段怎样复习高考历史复习最后阶段怎样复习1.高考历史考前最后阶段要回归课本,回归基础知识,不要再去做更多的题、做难度大的题,应多花些时间在课本上,消灭知识盲点。
2.查漏补缺。
尽量多地收集综合试卷以后所做的历史练习题、考试卷,再仔细地看一遍,找出基础知识掌握及答题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3.辅助做些历史基础题。
每天抽出10分钟至15分钟的时间做一些基础题,一方面可检验一天复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使自己做题的熟练性不降低。
4.高考历史复习最后挑战消极评价。
我行,一定行,用自问自答的方法挑战和解除消极评价。
以无畏、无所不能的心理迎接考试。
相信自己,信心影响心态,心态决定成败。
5.正因为对考试太敏感,想得太多,所以才导致了考试焦虑。
方法:在安静的环境中,静坐两分钟,使呼吸均匀。
放松考试心态。
高三历史如何复习树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树立通史为本的意识,以时间为历史基本框架,以国别、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辅助,构建清晰和等级化了的知识体系。
如魏晋南北朝,高考考试范围所联系的一定出不了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开始发展、九品中正制、民族融合这四大角度,再辅佐以政治经济文化的识别,无论所给材料如何变换,学生都基本能够完成所需知识的清晰定位。
具体的实现形式上,学生可以以时间为主线,将时段内所有知识点排布一遍,也可以送到老师处加以指导完善,尽量背诵识记,基础知识问题就不大了。
研读考纲,弄清重点和考题方向这个时候新一年的考纲还没有发布,但上一年的考纲和头几年的考纲进行对比的话,应该可以看出近几年来考察内容的大致方向。
高考大纲虽然会有些许的调整,但是绝大多数内容都没有变化,年年必考的一定是重点,而_年新增的考点自然也是要引起关注的内容。
按照考纲来复习,可以使学生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出题方向,更快的接受高考模拟。
重点知识突破高考虽然没有必然规律,但总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如当年的周年大事、重要领导人的讲话涉及、前些年高考没有考的重要考点都应该是我们准备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