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以《声声慢》教学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99.73 KB
- 文档页数:1
审美教育视域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以《声声慢
(寻寻觅觅)》一课教学为例
张泽华
【期刊名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年(卷),期】2024()1
【摘要】古诗词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中古诗词教学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审美教育视域下开展高中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水平和审美素养,成为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此,以《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课的古诗词教学为例,通过分析美育的定义及在语文学科中开展美育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探讨审美教育视域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总页数】3页(P119-121)
【作者】张泽华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以《声声慢》教学为例
2.群文阅读观照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实践--以《声声慢》教学为例
3.科学教育衔接视域下科学教学的策略研
究——以“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为例4.审美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5.审美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声声慢》教案3篇《声声慢》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设置法、四、教学手段PPT展示五、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
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
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1.作家作品简介: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PPT展示: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范例引导)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夫妻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声声慢》的教案《声声慢》的教案(精选7篇)《声声慢》的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词在遣词用字、韵律运用与布局谋篇上的独特之处。
2.掌握物境与心境相融的表现手法。
3.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
4.初步体会性别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教学要点1.叠字运用的妙处。
2.用韵的特点。
3.细腻而又步步深入的感情蕴涵。
4.国家变动与个人创作之间的关联。
三、文本详析这首词一名《秋情》,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代表作之一。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汉族政权南迁,始为南宋。
这一重大变故给当时社会各阶层带来影响,李清照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变。
千古名篇《声声慢》即写于这样的背景下。
词的开头落笔见奇,以七组十四个叠字描绘出一个凄然寡欢的愁妇形象。
第一句“寻寻觅觅”不是写实,而是表现一种无可寄托、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词人所寻觅的是什么呢?词中没有明说,但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却不难体味。
南渡前,李清照与丈夫感情融洽,志同道合,有着文雅而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趣。
然而,靖康之难葬送了昔日的一切,丈夫赵明诚离开人世,心爱的文物古籍毁于兵乱,失于窃贼,更令人痛心的是北方国土的沦亡。
词人在多难的岁月里备尝艰辛,故而坐立不安,情不自禁地希求寻到一点慰藉。
作者并没有直接描绘这种心理,而是赋无形于有形,通过“寻寻觅觅”这一虚化的行动来形象地加以表现。
第二句借环境的凄清、肃杀来表现心情,“冷冷清清”既写出深秋气象,也刻画出词人的暮年心境,饱含着只身飘零、孑然独处的寂寞之感。
第三句则直抒愁怀。
这句中的六个叠字是近义词,相互间有细微区别:“凄凄”言其悲凉;“惨惨”写其抑郁;“戚戚”则绘其忧惧。
词人由浅入深,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国破家亡为自己造成的极深的精神创伤。
接下去四句,通过眼前生活叙写愁情。
“最难将息”表面上是就清晨气候而言,实际又与上文“寻寻觅觅”相呼应,表明女主人公从一清早便心神不宁,沉痛的家国身世之感蕴于其中,却又无处遣愁。
《声声慢》教案《声声慢》教案汇总五篇《声声慢》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词作的艺术风格。
2.通过诵读品味、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欣赏能力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在品读中欣赏教学难点:意境的品味。
比较两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教学设想比较法:阅读欣赏、品味理解两首词的内容、感情基调。
拓展训练:课外阅读、摘录、收集与这两首词的内容、境界相似的诗词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国文学史源远流长,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文学作家灿若繁星,秦汉文章、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无不令读者陶醉。
其中,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无论他的豪放还是他的婉约,都以它独有的风格闪烁在中国文学史的殿堂里。
今天我们将欣赏这座文学殿堂里具有代表性的两位婉约派作家秦观和李清照的词作----《鹊桥仙》和《声声慢》《鹊桥仙》和《声声慢》都是词牌名,不是词题。
《鹊桥仙》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之事。
《声声慢》原来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的比较平缓,李清照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便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
二、作者简介:1.秦观(1049~1100)北宋后期词人,字少游。
他擅长诗文,词更享有盛誉,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而其词则在“四学士”中影响最大。
词作风调凄迷幽婉,清丽典雅,属婉约派。
2.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是北宋向南宋过渡时期的词人。
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在其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她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幸福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夫妻恩爱尤佳。
后因北宋新、旧党之争,而回到家乡度过了近十年时光。
南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李清照辗转流浪于浙江金华与临安一带,郁郁而终。
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声声慢》教案篇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
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
(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
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
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
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声声慢》教学理念
《声声慢》是一篇古文诗,它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悟。
教学《声声慢》的理念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体验和文学修养为主要目标。
首先,在教学《声声慢》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境进行理解与感受。
可以通过阅读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自然景色和情感体验的共鸣。
其次,教师应通过朗读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进去,感受诗歌的韵律与美感。
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语调的抑扬颓废,培养学生的审美触觉,让学生能够借助音乐的力量进一步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深意。
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启发学生的思考与想象。
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情感和思考,让他们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共鸣点,并用自己的笔触来表达。
最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在诗歌欣赏的基础上,进行与自身经历和生活相结合的创作。
可以让学生以《声声慢》为灵感,写下自己对于时间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创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总之,《声声慢》的教学理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体验和文学修养。
通过感悟与体验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从中获得思考和启示,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声声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课时主要内容: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
一。
导入: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蝶恋花》,作者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
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
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声声慢》教案《声声慢》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教学内容:一、导入以猜字谜方式导入。
“风起了,叶落了,心碎了”,(愁板书)(聪明!)秋天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发愁,敏感一点的同学难免有时候会见月伤心,听风落泪。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位将愁字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清照吗?(请一个学生)初中学过她的词吗?能背出来给大家听听吗?忘了,没关系,我们一起回忆一起背好吗?背得真好。
背得很整齐。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
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守着一个孤清的寂寞小院过日子。
又是一年秋风起,秋叶落,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写下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补充介绍: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
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
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高宗皇帝赵构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跟随着南下,一路历经战乱。
不久深爱他的丈夫赵明诚病逝离开了她,她又被诬陷通敌买国,一个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能怎么办?她只能终日凄凄惶惶急急忙忙的追赶着那个南宋小朝廷。
在流离失所之中在战乱之中在匆忙之中,她与丈夫多年收集的视如生命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了,多少痛,多少伤啊。
在心灰意冷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答应了当时一个财政部长求婚,带著名节被毁的耻辱,只想晚年能过一些平静安定的生活。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李清照古诗词《声声慢》教案适用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理解《声声慢》的背景及李清照的创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和韵律美。
3. 深入领会词中的意境与情感。
4.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 诗词中的意象与情感。
教学难点:1. 古汉语词汇的理解。
2. 诗词意境的感悟。
二、教学准备1. 李清照的《声声慢》全文。
2. 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3. 古汉语词典。
4.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5. 教学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生平照片和简介,引出本课《声声慢》的学习。
2. 诗词朗诵学生齐读《声声慢》,感受诗词的韵律节奏。
3. 诗词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词,注意古汉语词汇的解释,让学生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
4. 词牌特点分析介绍《声声慢》的词牌背景,分析其音韵特点,让学生领略古典诗词的美感。
5. 情感意境探讨引导学生从诗词中的意象出发,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词背后的意境。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声声慢》。
2. 分析《声声慢》中的意象,描绘诗词中的画面。
3. 讨论《声声慢》的情感主题,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1. 熟背《声声慢》。
2. 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与《声声慢》进行对比分析。
3. 写一篇关于《声声慢》的鉴赏文章。
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3.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的翻译和画面描绘,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评价标准:1. 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讨论。
2. 课后作业:作业完成质量、对诗词的理解深度、写作表达能力。
3. 课堂练习:翻译准确性、画面描绘生动性、讨论积极性。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声声慢教学设计范文教学设计:《声声慢》有声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通过韵律优美的《声声慢》诗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对韵律、韵脚等诗歌元素的感知,提高学生对诗歌形式的理解能力。
3.锻炼学生对诗意的解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诗歌创作和表演。
教学重点:1.理解《声声慢》的诗歌形式和意境,并能用正确的朗诵方法表达。
2.掌握《声声慢》的韵脚和韵律,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3.能运用《声声慢》的诗意进行创作,并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达。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并用正确的方式表达。
2.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1.《声声慢》的诗歌文本。
2.录音设备或音频文件以便学生听取诗歌的朗诵。
3.白板、黑板或投影仪。
4.纸笔和素描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出示《声声慢》的诗歌文本,让学生观察文本中的特点,如诗歌的行数、字数、韵律等。
然后播放《声声慢》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关注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第二步:诗歌鉴赏(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声声慢》,并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提问学生诗歌中的一些词语和意象,例如“寻寻觅觅”、“声声慢”、“青楼”等,通过学生的回答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情感。
第三步:朗诵训练(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声声慢》,并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韵脚。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朗读一段诗歌,然后整体合唱,通过合作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音乐感。
第四步:课堂创作(1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与《声声慢》类似的诗歌创作。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如写一段类似于《声声慢》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学生可以单独完成创作,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创作。
第五步:诗歌表演(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诗歌表演,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表演,通过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024年《声声慢》优秀教案(通用13篇)《声声慢》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寓情于景的分析方法。
2.感受《声声慢》的意境美,体会婉约词的含蓄美。
教学设想:1.尝试让学生先背诵,然后质疑,教师再解疑的方法教授诗词。
2.尝试让学生举一反三,以《声声慢》为重点,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方法,就“情景交融”这一点让学生进行能力迁移。
教学难点:意境与意象的区别教学过程:1.“背”词:(全班齐声背诵)2.“解”词:根据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将问题归类:关注字、词;关注感情;关注创作背景及词人生平;关注开头叠词的用法。
3.“读”词:(配乐朗诵)重现情境,感受意境之美。
4.“品”词:教师由学生的质疑,提出学生关注的内容:何情?何由?如何鉴赏?教师引出意境一词,诠释之后再指出分析意境的方法之一是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师提问:l 此词写了哪些景?l 这些景是如何体现作者情感的?5.能力迁移w 《踏莎行》王国维称秦观《踏莎行》中的两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为“词境凄厉”,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总结本课学过的《雨霖铃》、《踏莎行》、《声声慢》三首词的情景交融手法,教师提问: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可以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作业:1、自读李清照的《一剪梅》,请任选其中一句分析其情景交融的特点。
2、课外拓展:查找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就此写一篇小论文,分析其婉约词的特点《声声慢》优秀教案篇2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同上1课时赏析、诵读法第一课时《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断在寻找着改善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去体验和理解学科。
今天,我想分享一种来自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声声慢》。
《声声慢》是一首唐诗,作者是李清照。
这首诗以一个女子对一位离别的男子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被广泛传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
我想通过这首诗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在体验和共鸣中提高学生对语言和文学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我会向学生介绍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这个背景包括文章的历史重要性,作者的背景以及作品的主要意图。
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们可以对《声声慢》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也对唐代的文化和思想有一个非常感性而深刻的印象。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这首诗中,我会结合音乐和图片来进行课堂教学。
例如,我会在课堂中播放《声声慢》的音乐,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这首诗带给他们的情感冲击。
我会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诗歌的构成和表现手法,并向学生解释句子,让学生们理解诗的含义。
我会亲和地与学生们交流,引导他们从内心体验每一个字的含义和背后的情感。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通过互动的方式去让学生产生共鸣和体验。
我会在教室里挂上许多关于诗歌的图片,这些图片包括关于诗歌情境和描绘。
学生可以在小组之间分享对这些图片和诗歌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与诗歌产生联系,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诗的情感内涵。
在学生阅读完整首诗之后,我会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自己的想法。
对于那些不理解诗歌意义的学生,我会耐心地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对话,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诗歌。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们不仅可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而且可以在体验和共鸣的基础上更好地感受到它。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验和共鸣的方法,在学生中引导出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这个教学案例不仅在我的课堂上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可以在其他学科和课程中得到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们所学的内容。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通用8篇)优质课《声声慢》教案篇1学习目标:1、把握词中意象,鉴赏叠词等艺术手法。
2、了解词人生平,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赏析叠词等艺术手法,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才情出众,一生写过无数美妙的词作,让我们铭记在心。
据说李清照一生没有孩子,曾为此深感愧疚,可是丈夫赵明诚却说:“诗词就是我们的子女,《金石录》就是我们生命的结晶。
”足见他们夫妻二人伉俪情深,也正因为此,在丈夫去世以后,李清照一个人更觉孤苦,晚年生活凄凉无依。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她晚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明确目标:我们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诵读感知: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2、个别同学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提示从字音和节奏两个方面。
)师: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情感基调是什么?生:诗歌的情感集中在一个“愁”字,这也是这首词的词眼。
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哀婉的、凄凉的、愁苦的。
师:应该怎么读呢?生: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忧伤、悲哀意。
3、自由诵读体会:就让我们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4、个别同学读:师生共评,从语速、语调两方面评价。
四、品读赏析:(一)、词人的”愁”表现在哪里?1、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愁”的?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1)、淡酒、急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写出了词人因苦闷而借酒浇愁,却抵不住傍晚时分急速而至的寒风的侵袭。
师:为什么“淡酒”而不是“浓酒”?生:不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浓酒也成淡酒。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子。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声声慢教案主题:《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声声慢》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以其深情的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
本节课将通过理解诗词的意境,学习词语的运用与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声声慢》,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感受诗歌的美。
2.了解李清照的创作背景,理解《声声慢》的意境。
3.学习相关词语的运用与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声声慢》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2.学习相关词语的运用与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并感受《声声慢》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境。
2.运用词语与写作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诗歌原文、译文和注释。
3.相关词语和修辞手法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出示李清照的肖像,简单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二、呈现与感知(15分钟)1.出示《声声慢》的诗歌原文和译文,让学生自主阅读。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声声慢》的意境与情感表达,并现场发表讨论结果。
三、分析与解读(15分钟)1.出示《声声慢》的诗歌注释和相关词语的解释资料。
2.分析《声声慢》中的词语运用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仗等,让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对诗歌的美感产生的作用。
四、创作与表达(15分钟)1.要求学生以《声声慢》的意境为基础,创作自己的一首诗歌或短文,并且运用到相关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2.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请学生谈谈自己从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对《声声慢》的理解和感受有什么改变?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和学习文学修辞手法的作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创作任务,并将作品上传到班级学习平台进行分享和讨论。
2.课后自主阅读一首词或一篇诗文,写一篇读后感。
《声声慢》教案范文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巧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对宋词有了一定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宋词也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学习诗词。
2、学生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个性差异,需要学习者认真品味、欣赏。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
3、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
听我国的著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词情凄清。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教学目标1.积累基础知识,引领学生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有效提问,理清思路,激发学生思考,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通过抓关键词和意象来品味词的意境意蕴,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李清照词的特点,领略宋词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难点1.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2.体味《声声慢》的“愁”情。
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李清照词的风格及变化。
3.自查资料,了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
4.自读课文,读懂大意,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一、导入:积累李清照名句,导入新课。
1、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剪梅》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一剪梅》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武陵春》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夏日绝句》6、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6【设计理念】1、以新课标要求为依托。
新课标提出鉴赏古典诗词的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在了解作品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在诗歌的鉴赏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2、以有效课堂为原则。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进行一切设计。
【文本与学情】文本:此词是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
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发展为哀婉凄凉、忧愤深沉。
而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加之创造性的连用叠词等来渲染和传达的。
学情:1、作为高一学生,虽了解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运用这些技巧,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2、与长于用典的辛词相比,清照词擅用口语、铺叙日常生活,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清词备受学生喜爱,学生鉴赏的积极性会很高。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及作用。
2、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并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分析其他诗作,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设计目的: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重点难点】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深入体会词人别样“愁”情。
2、运用诗词鉴赏基本技巧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设计目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诗。
自主方能突显个性解读,合作弥补个性之不足。
【教学流程】一、导入设计:(多媒体出示李清照画像及其词园对联,请同学猜是谁?)词采秀千秋,看风雅流传,才情自古无男女;生年交两宋,究悲欢转换,命运从来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