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福建宗教旅游开发
- 格式:pdf
- 大小:217.95 KB
- 文档页数:1
第四章福建宗教(一)一、佛教的起源释迦牟尼:(Sakyamuni梵语),天竺(印度)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公元前6世纪中叶(前566年)与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同时代。
释迦-部落名称,意“能”, “牟尼”是一种尊称,含有“仁,儒,忍,寂”等义,意译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母怀孕梦见大象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佛诞日:农历4月初8。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
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
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
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
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
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
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他原是释迦国的太子,29岁出家修道,修习禅定(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
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他舍弃了常人所羡慕的一切财富、王位、妻儿,毅然出家修道,历经六年,艰苦备尝,终于断除各种无明烦恼,觉悟到宇宙人生的实相,获得根本解脱。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本区建筑物以黄色和红色为主系列色彩,以可作为宗教旅游商品开发的壁画、神像以及法器、面具等器具作为装饰,以祈祷法会的宗教音乐和喇嘛的诵经声为背景,使旅游者在音域宽广的宗教音乐和深沉洪亮、起伏迭宕的诵经声中感受宗教氛围的震慑感,形成寺院、古塔、经幢林立、木鱼声声的特有意象。
1)宗教文化展览馆内设一展厅,展介洪恩岩、福建、乃至中国和国外佛教发展历程、佛教教义、佛教风俗习惯、佛教建筑艺术成就、佛教的艺术审美、佛教流派以及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史等内容,以使旅游者能对宗教文化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给他们以宗教文化艺术上的熏陶。
可另设单间,附带出售古今中外的佛教经书、佛教名人字画、历代高僧传记、宗教诗词、宗教期刊、画册、音像制品等。
宗教文化展览馆的讲解员必须受过专业培训,甚至可以考虑从附近高校或相关研究机构聘请专业人士作讲解员。
总之,宗教文化展览馆应以高度的文化品位来吸引旅游者,实现宗教文化旅游的多种功能,提高景点的生命力。
2)建适量禅房、佛舍兴建适量禅房、佛舍。
平时主要供宗教界人士使用,在举行重大祭典活动时,亦可成为佛教俗家弟子休憩与食宿的场所。
更为主要的是,可凭借这些设施开发一些专项旅游项目,如佛教生涯体验游等。
让旅游者在此住斋房、吃斋饭并参与一些佛事活动,使他们在进香谒祖的同时,亲身体验和感受各种宗教神祇文化的内涵,达到修心养性,缓解工作压力,增长见识等旅游目的。
这些禅房、佛舍的独特兴味是现代化旅游娱乐设施所不具备的,因而对于厌倦现代城市喧嚣、寻求心灵上返朴归真的旅游者来说应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此外,也可考虑兴建一些符合宗教人士居住习惯的高标准旅馆,为开展宗教文化研讨和交流活动创造条件。
当然,上述设施务必以简朴、素雅为特色,但要尽可能做到新颖、卫生。
3)茶楼、素食馆可考虑修建一些古香古色的茶楼和素食馆,以解决在举行重大节庆活动时香客、云僧、佛家子弟的饮食问题,平时可向市民开放,但要体现佛家粗茶淡饭的特色。
在茶楼中,可邀请一些民间艺人进行一些具有宗教文化以及闽文化特色的民间戏曲的弹唱和表演,形成浓郁的宗教文化和地方性民俗文化氛围。
崇武古城闽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崇武古城位于福建省漳州市的南端,是中国闽南地区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城之一。
崇武古城以其独特的闽南风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古老的城市风貌而闻名于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崇武古城的旅游资源开发成为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对崇武古城闽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崇武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崇武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是中国闽南地区最早形成的镇城之一。
古城内保存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古老的街巷,这些建筑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历史建筑群包括古城墙、城门、祠堂、戏台等,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
崇武古城还是闽南地区的重要港口之一,古代航海贸易文化与崇武古城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为古城增添了不少历史文化色彩。
闽南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语言文字、建筑艺术、美食文化、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深深影响着崇武古城的风景和人文景观。
崇武古城的建筑风格与闽南建筑相似,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崇武古城的饮食文化也深受闽南美食的影响,是闽南特色美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古城内还保存着众多寺庙和庙会,闽南地区的宗教信仰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崇武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为其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内在条件。
二、崇武古城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崇武古城的旅游资源逐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古城内的历史建筑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修缮,成为了游客游览的热门景点;古城周边的传统手工艺品也得到了一定的宣传和推广,成为了当地旅游特色产品;古城内还举办了一些文化活动和民俗表演,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崇武古城旅游资源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
古城的保护和管理还不够完善,一些历史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工作有待加强;古城内的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不够完美;古城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知名度和美誉度亟待提升。
尽管崇武古城的旅游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和加强。
旅游宗教文化复习:宗教是人的一种精神现象,一种心理需要,一种了解、把握世界的方式。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东北亚和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
伊斯兰教:在中国称回教、清真教---主要流传于亚洲和非洲,特别是西亚、北非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各地。
基督教:(包括新教、天主教、东正教)其教徒在世界宗教徒中数量最多,其中三分之二分布在欧美。
宗教观念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原始宗教观念的萌芽,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1、“万物有灵”观念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导致其对“物”的神灵化。
认为“人死为鬼,树木有精;顽石能思,鸟兽会语;无物不神,无鬼不灵”。
2、灵魂不灭与鬼神观念原始人认为人的“形”灭了之后,其灵魂还在另一世界过着与生前大致一样的生活。
3、对至上神---帝、天的崇拜原始宗教从殷商奴隶社会起演化成“人为的宗教”,出现了统一的全能的至上神。
•原始宗教•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西方文化的宗教religion是从拉丁词“re”和“legere”演变来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为了一个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
发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为了这一信仰不畏生死。
宗教是指有一定教义、教规,有一定仪式和组织系统的信神的社会“实体”。
宗教不同于迷信。
宗教一般是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仪礼、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
1、宗教的概念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宗教教徒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泰勒说:“宗教是对神圣的存在物之信仰。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神、自然在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自然人的心灵、死亡祖先等以超人间的形式出现.宗教的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
福建文化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福建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省份之一,地处海峡西岸,东临太平洋,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
自古以来,福建就是对外开放最早的省份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福建省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优美自然景观层出不穷的地方,同时也是华侨聚居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荟萃。
本次社会实践调研将围绕福建省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民俗民风等进行深入调研,了解福建文化的历史渊源、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向。
二、调研目的1. 了解福建省的地理特点、人口分布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为了解福建省的文化和社会情况提供基础数据;2. 了解福建省的文化传统,包括历史渊源、传统艺术、宗教信仰等,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福建文化提供参考;3. 了解福建省的社会习俗、民俗民风,包括节庆活动、饮食习惯、传统服饰等,为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繁荣提供依据;4. 了解福建省的文化教育、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发展状况,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三、调研方法为了全面了解福建文化和社会情况,我们选择了多种调研方法:1. 实地调研:走访福建省的各地市,实地感受当地文化氛围,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2.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向福建省的居民了解他们对于当地文化和社会情况的看法;3. 访谈调研:选择一些福建省的文化人士和学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于福建文化的理解和认识;4. 数据分析:收集福建省的各种统计数据和报告,分析其文化产业、旅游业等发展状况。
四、调研内容1. 福建省的地理特点和人口分布情况;2. 福建省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传统艺术表现;3. 福建省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建筑等方面;4. 福建省的社会习俗、民俗民风和节庆活动;5. 福建省的饮食文化和传统服饰;6. 福建省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7. 福建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
五、调研结论1. 福建省地理环境多样,自然资源丰富,是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地方;2. 福建省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包括建筑、雕刻、绘画、民间戏曲、传统音乐等;3. 福建省的宗教信仰广泛,有道教、佛教、基督教等众多宗教;4. 福建省的社会习俗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传统风情,包括习俗传统、节庆活动等;5. 福建省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美食丰富,有闽菜、客家菜和潮汕菜等地方特色;6. 福建省的文化教育体系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崇武古城闽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崇武古城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崇武镇,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古城。
作为闽南地区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崇武古城拥有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源,并且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是闽南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本文将就崇武古城的闽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研究,以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促进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崇武古城的历史文化崇武古城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古城内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如城墙、城门、祠堂、宅院等,反映出了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和建筑风貌。
古城内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物,如碑刻、匾额、石雕等,记录着古代崇武镇的历史沧桑和文化传承。
崇武是福建省的“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乡”,这里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和产品也具有相当的知名度。
闽南文化是崇武古城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闽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文化发祥地之一,闽南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闽南文化的代表城市,崇武在语言、建筑、艺术、饮食、宗教等方面充分展现了闽南的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
崇武古城是闽南地区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对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二、崇武古城的旅游资源崇武古城作为闽南文化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首先是历史文化资源。
古城内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如宋代的城墙、明清时期的宅院、碑刻等,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为游客提供了重要的参观体验。
其次是自然风光资源。
崇武古城位于闽南山区和海滨地带交汇处,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
古城周边有许多自然景观和农家乐资源,如茶园、花海、古树名木等,可以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崇武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民间艺术表演,如闽南古戏台、民间舞蹈、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和活动。
虽然崇武古城拥有丰富的闽南文化旅游资源,但是目前的开发利用还存在不足。
一方面是基础设施不完善。
古城周边的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水平有待提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论泉州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旅游管理本科(1)班陈红梅120070701109 摘要:泉州宗教文化发达,宗教文化旅游是泉州旅游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详细分析了泉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分析旅游产品的策略和旅游路线的整合,阐述了泉州宗教旅游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泉州、宗教文化旅游、佛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发展方向正文: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夕日的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广泛而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泉州文化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特别是外来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而泉州以其博大的胸襟容纳了世界的各大宗教,并与泉州当地文化和谐相处和发展,直到今天,尽管有些宗教已濒临消失,有些宗教思想还在继续传播,但他们都给泉州留下了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
因而泉州也被称为“宗教胜地”,“世界宗教博物馆”。
一、泉州市宗教文化资源概况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海滨,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港口。
唐、宋、元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
世界各种宗教的传教士纷至沓来,传教于此。
在这里,中西文化长期和谐相处,多元共存,深厚的宗教文化积淀,使泉州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一)泉州佛教。
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称。
东汉末年,中国江南地区也有了外来的僧侣译经传教者。
后来,又有隋末皇泰年间建的安海“龙山寺”,唐垂拱二年建的开元寺等佛教寺院出现。
唐、五代时,泉州的佛教发展呈上升兴旺态势。
在增修建开元寺之后,又在城东一隅增建了“承天寺”等。
至唐末,佛教建筑寺庙在“泉州”辖区内,就有数十座。
而且出现不少高僧,翻译大量经典,佛学著作也不少。
宋时,与“泉州港”的兴盛相呼应的缘故,佛教发展仍呈上升态势。
宋代以后,泉州的佛教渐趋世俗化,但仍继续发展。
泉州历代建造的佛寺有名称可考的多达800多座,现尚存339座。
泉州的佛寺,大多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巍峨壮观,具有特色,许多寺院被列为各种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佛寺,并且是重要的旅游景点。
试论“九牧、阙下林宗亲寻根游”的开发林国清(福建警察学院基础部,福建福州350007)摘要:宗亲寻根游是根据某家族的特点引导旅游者对其祖居地进行寻根认祖和审美观光的旅游活动。
我省的九牧、阙下林氏家族是支源远流长、支系宠大的名门望族,且具有丰富的家族文化传统与物质遗存,对开辟宗亲旅游,有着不同凡响的优越条件和坚实基础。
关键词:九牧;阙下林;宗亲寻根游;人文价值中图分类号: F5921 7 文献标识码: A在福建省风光游、民俗游、宗教游、体育游、海上游、森林游等众多的旅游线路中, 宗亲寻根游以其特殊的品格和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裔的特殊需求渐渐地凸现于世。
这里,笔者试就“九牧、阙下林宗亲寻根游”的开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九牧、阙下林宗亲寻根游”的优越条件宗亲寻根游是根据某家族的特点引导旅游者对其祖居地进行寻根认祖和审美观光的旅游活动。
宗亲寻根游既为旅游活动的一个品类,它必须具备旅游活动的基本品质、条件; 又由于是宗亲寻根之游,它又必须具备宗亲寻根的构成要素。
总的说, 作为宗亲寻根游的家族必须是个源远流长、支系庞大的名门望族;必须具备丰富的家族文化传统与物质遗存;还必须有丰富的人文价值等等。
在我们看来,福建的“九牧、阙下林”在开辟宗亲旅游线路方面,有着不同凡响的优越条件和坚实基础。
(一) 源远流长、支系庞大的著姓望族一个家族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不可能只定居在一个地方, 一般说, 都要经过几次乃至更多次的迁徙,这样,子孙后代为了弄清“我从哪里来”,就产生了认祖寻根的念头。
认祖寻根是家族的普遍心理要求,但未必每个家族的认祖寻根活动都能成为寻根游。
因为,参与宗亲寻根游的一般都是本家族的后裔,若非瓜瓞绵绵子孙繁衍, 很难形成群体的需求,更不可能开展可持续的旅游活动。
而九牧林、阙下林的始祖可推溯至死谏殷纣王而遭剖胸取心之祸的比干“, 唐定天下氏族,推晋孜之林为甲”, “晋孜”指比干的83 世孙闽林始祖林禄,下邳人,随晋元帝渡江入闽, 追封晋孜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