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总供给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35
总供给的构成及相关概念总供给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提供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量。
总供给的构成包括潜在的总供给和实现的总供给。
潜在的总供给是指在不考虑供给限制的情况下,生产者可以提供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量。
而实现的总供给则是指在实际条件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生产者真正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总量。
本文将深入论述总供给的构成、潜在的总供给和实现的总供给,并通过举例加以说明。
一、总供给的构成总供给的构成包括个人消费支出、企业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具体而言,它们分别是:1. 个人消费支出:个人消费支出是指个人和家庭购买和使用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个人消费支出通常是总供给的最大组成部分,它受到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利率、信心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个人消费支出的增加会促进经济增长,减少会导致经济衰退。
2. 企业投资:企业投资是指企业为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进行科研和创新等活动而进行的支出。
企业投资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企业投资受到利率、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3. 政府支出:政府支出是指政府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
政府支出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
政府支出受到财政状况、需求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4. 净出口:净出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
出口是一国经济的增长引擎,增加出口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净出口受到国际经济形势、汇率和关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二、潜在的总供给潜在的总供给是指在不考虑供给的限制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完全利用时,经济系统能够提供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量。
潜在的总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 生产要素:潜在的总供给受到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制约。
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潜在的总供给的上限。
2. 生产技术:生产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扩大潜在的总供给。
技术进步可以通过创新、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推动。
第五章总供给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背景下诞生的。
现代经济萧条的本质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凯恩斯经济学强调的是总需求变动对国民产出的作用。
实际上,在现实经济中,总需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与变化,因为总供给方面的变化会直接的影响国民产出水平以及价格水平。
由此可见,忽视总供给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和作用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缺陷。
因此,凯恩斯以后的经济学家在总供给理论方面进行了大量分析与研究。
本章将介绍总供给对国民产出的决定理论。
第一节长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指一个国家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潜在能力,这一能力是由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决定的。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积累,而技术水平则是指一个经济使用生产要素去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效率。
下面我们来讨论这些影响总供给的因素。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由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构成。
劳动力的数量以“人工/小时”来计量,劳动力质量则以平均技术水平来衡量。
在现代经济中,劳动力是整个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从要素的分配与回报来看,劳动力的收入一般要占到国民生产净值的70%以上。
也就是说,从要素的分配角度看,劳动力对国民产出的贡献占到70%以上。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人力资本的价值将进一步上升,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将大大提高。
那么,劳动力的供给是否会随着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出现波动呢?从经济循环图上可以看出,劳动力是由家庭部门向企业部门提供的。
如果我们用L表示家庭部门愿意提供的劳动,它在宏观经济中表现为就业,用W表示名义工资,用W/P表示实际工资,即剔除了价格因素后的工资,那么我们就可以描述劳动力的供给曲线。
家庭部门向厂商提供劳动力时所面临的选择是工作或闲暇。
工作的报酬是工资收入,因此工资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人们每放弃一小时的工作时间去享受,其损失的就是一小时工资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