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黄的功效与药性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16.43 KB
- 文档页数:2
大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大黄,学名大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学中。
大黄具有许多功效和作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但在使用前需注意一些禁忌。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黄的功效、作用及禁忌事项。
一、大黄的功效与作用1. 清热泻火:大黄有良好的清热泻火作用,能有效清除体内热毒。
在中医药中常用于治疗因热毒引起的疾病,如口腔溃疡、痤疮、痈肿等。
2. 通利肠道:大黄具有很强的泻下作用,可以通利肠道,促进排便,治疗便秘。
它通过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的湿润度,起到通便作用。
3. 活血化瘀: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淤血。
在中医药中常用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疾病,如痛经、跌打损伤等。
4. 解毒消肿:大黄具有解毒消肿的功效,可以中和体内的毒素,减轻毒素对身体的损害。
同时,它也具有消肿作用,可以减轻因其他疾病造成的水肿。
5. 利尿通淋:大黄能刺激肾小管排钾排水,增加尿量,从而起到利尿通淋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尿酸潴留等症状。
6. 抑菌杀虫:大黄含有多种具有抑菌和杀虫作用的成分,可以抑制细菌和寄生虫的生长繁殖,起到治疗感染和寄生虫病的作用。
7. 抗过敏:大黄具有抗过敏的作用,可以减轻过敏反应,缓解过敏症状。
它常用于治疗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二、大黄的禁忌事项1. 孕妇禁用:由于大黄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泻下作用,孕妇在妊娠期间禁止使用。
2. 儿童禁用: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大黄的刺激作用更为敏感,容易引起腹泻和腹痛,因此儿童禁止使用大黄。
3. 腹泻患者禁用:由于大黄具有泻下作用,容易加重腹泻症状,腹泻患者禁止使用大黄。
4. 急性肠胃炎患者禁用:大黄具有刺激性和泻下作用,对急性肠胃炎患者的病情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急性肠胃炎患者禁止使用大黄。
5. 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大黄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容易加速出血性疾病的出血,如消化道出血、咳血等,因此出血性疾病患者禁止使用大黄。
6.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大黄的主要成分经过肝脏和肾脏代谢,如果肝肾功能不全,会导致大黄在体内积聚,引起毒副作用,因此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禁止使用大黄。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大黄,又被称为黄连、大戟、芒硝等,是一种植物性药材,常被用于中医药治疗多种病症。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禁忌。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并介绍大黄的禁忌。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泻下:大黄是一种滑肠止泻的药物,主要应用于治疗痢疾、腹泻等疾病。
中医认为,痢疾的发生与湿热内蕴有关,而大黄具有清热泻下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疗痢疾。
2. 活血通络:大黄有疏肝解郁、理气解郁的作用,能够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因此,大黄常被用于治疗瘀血症状,如痛经、瘀血性痔疮等疾病。
3. 消食导滞:大黄具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常被用于治疗胃肠道功能障碍、饮食不调等问题。
4. 通经:大黄有助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经血量过多等问题。
它能够促进子宫收缩,减少经血的过多流失。
5. 抗菌作用:大黄还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的作用,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大黄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功效与作用,大黄还具有一些其他的药理作用。
例如,大黄有一定的抗炎、抗肿瘤活性;它还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降低血脂和血压;此外,大黄还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可以减少肝脏损伤。
然而,虽然大黄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禁忌。
以下是大黄的禁忌事项:1. 孕妇:大黄具有刺激子宫收缩的作用,因此,孕妇慎用大黄。
大黄可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引起流产。
2. 哺乳期妇女:大黄成分会通过乳汁分泌,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哺乳期的妇女也应避免使用大黄。
3. 脱水患者:大黄具有泻下的作用,容易引起脱水。
因此,脱水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4. 腹泻或者腹部不适患者:大黄具有泻下作用,容易引起腹泻。
因此,腹泻或者腹部不适的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5. 出血性疾病:由于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容易加重出血性疾病的症状,如消化道溃疡、鼻衄等,因此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中药学: 攻下药之大黄大黄属于泻下药的攻下药, 攻下药多属味苦性寒, 既能通便, 又能泻火, 适用于大便燥结、宿食停积、实热壅滞等症。
整理中药学专业知识关于大黄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重要的知识。
【药用】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或药大黄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 寒。
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
【功效】攻积导滞, 泻火凉血, 行瘀通经。
【临床应用】1.用于大便燥结, 积滞泻痢, 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症。
大黄泻下通便、清除积滞, 故可用于大便不通及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溏而不爽等症;又因它能苦寒泄热, 荡涤肠胃积滞, 对于热结便秘、高热神昏等属于实热壅滞的症候, 用之可以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时, 本品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2.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 以及目赤暴痛, 热毒疮疖等症。
大黄泻下泄热, 有泻血分实热的功效, 故又能用治血热妄行而上溢, 如吐血、衄血;对目赤肿痛、热毒疮疖等症属于血分实热壅滞的症候, 可配黄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用于产后瘀滞腹痛, 瘀血凝滞、月经不通, 以及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症。
大黄入血分, 又能破血行瘀, 故可用于上述瘀血留滞的实症, 在使用时须配合活血行瘀的药物, 如桃仁、赤芍、红花等同用。
此外, 大黄又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 临床多与茵陈、山栀等药配伍应用;如将本品研末, 还可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处方用名】生军、生川军、生锦纹、生大黄(生用, 泻下力猛)酒川军、酒洗大黄(用生大黄喷黄酒, 烘干后应用, 可增强活血行瘀之功)制军、制川军、制大黄(用黄酒拌匀后蒸熟成黑色, 泻下力较缓, 能清热化湿)【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 煎服。
用作通便宜后下。
研粉吞服, 每次二至三分。
【方剂举例】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主治热盛便秘,腹胀满, 烦躁谵语, 口干, 舌苔焦黄起刺, 脉沉实有力者等症。
大黄的功效与功能主治1. 大黄的概述大黄,学名为大黄根茎,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和功能主治。
它在中医药中被广泛应用,并被列为中药典范性药材之一。
大黄的主要产地包括中国、印度和尼泊尔等地。
2. 大黄的功效大黄具有多种功效,下面列举了其中一些重要的功效:•通便: 大黄被广泛用于治疗便秘。
它含有一种称为大黄素的成分,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
•清热: 大黄也被用于清热解毒。
它可以帮助排出体内的湿热,对于一些热性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消肿: 大黄具有一定的消肿作用。
它可以减轻炎症引起的组织肿胀,对于一些肿胀性病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祛痰: 大黄还可以用于祛痰。
它可以帮助排出体内的痰液,对于一些痰多、咳嗽的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活血化瘀: 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微循环,减少淤血,促进伤口愈合。
3. 大黄的功能主治大黄除了具有上述的功效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功能主治,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功能主治:•治疗痔疮: 大黄可以用于治疗痔疮。
它具有通便作用,可以减轻痔疮病人的疼痛,并帮助减轻肛门局部的充血和肿胀。
•治疗疮疡: 大黄被用于治疗疮疡。
它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的作用,对于一些疮疡性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治疗湿疹: 大黄也可以用于治疗湿疹。
湿疹是一种皮肤病,常常与湿热有关。
大黄具有清热作用,可以帮助缓解湿疹病症。
•治疗痛经: 大黄被用于治疗痛经。
它可以缓解痛经引起的不适症状,帮助舒缓经期痛苦。
•治疗血瘀型疾病: 大黄对血瘀型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血瘀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种病理状态,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如瘢痕、痛经等。
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瘀的发生。
4. 注意事项在使用大黄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副作用: 大黄具有泻下作用,使用过量可能引起腹泻等不适症状。
因此,在使用时要严格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的指导用量。
•孕妇和哺乳妇女禁用: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大黄,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生大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大黄,又名大黄根、大黄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以其独特的药用特性被广泛用于中医药学中,被称为“大黄泻药”。
大黄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巴大黄”、“浙大黄”、“皖大黄”等,其中以四川产的“巴大黄”最负盛名。
大黄约于四川大邑县的“大雪山”上生长,这也是四川大黄最多的地方,因此被又称为四川大黄。
其性味辛苦寒,入脾胃大肠经,功能泻下消积。
大黄除了被广泛用于医药领域之外,还可以用于染料领域,是一种很常见的黄色天然染料。
由于其独特的药用特性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大黄在中医药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大黄主要作用于肠胃,具有泻下消积的功效。
中医理论认为,大黄可以清热、泻火、解毒、通便、祛瘀等功效。
它主要用于治疗病程较长的肠热积滞、积痞胁痛、胸腹胀满等症状。
在中医药学中,大黄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便秘、痢疾、高血压、肝胆疾病、痈疽痛经、痰湿中阻等。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黄在治疗便秘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功效。
中医理论认为,积热阳盛引起的便秘可以用大黄治疗。
大黄具有通利大肠、泻火解毒的功效,可以促进肠蠕动,增加肠道蠕动和分泌,促进排便。
因此,常用于治疗肠热积滞引起的便秘,能够起到滋养肠道、通便泻火的作用。
其次,大黄在治疗痢疾方面也有较好的效果。
痢疾是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腹泻、大便稀水等。
中医认为,痢疾是由于脾胃湿热引起的,因此可以应用大黄清热泻火的特性,起到清热解毒、败火通便的作用。
大黄不仅可以治疗痢疾,还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恢复正常功能,减轻腹泻症状。
再次,大黄还可以用于治疗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容易引起脑血管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等。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肝火上升、郁滞不舒引起的,因此可以应用大黄泻火解毒的作用,起到降血压的效果。
大黄还可以通过促进尿液排出,减少水肿,改善肝硬化引起的高血压。
此外,大黄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肝胆疾病。
肝胆疾病主要是肝气郁滞、气滞血瘀引起的。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大黄,又称为大黄藤、大黄草,为大黄科植物大黄的根茎。
大黄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在中医药学中,大黄主要用于泻下气滞、疏通经络,治疗便秘、腹痛、痔疮等症状。
同时,大黄还具有抗菌消炎、祛痰止咳、舒筋活血等功效,因此在中药配方中也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黄的作用与功效,以及适用症状和注意事项。
一、泻下气滞大黄具有泻下行气的作用,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减少排便阻滞。
因此,大黄常用于治疗便秘等症状。
便秘是由于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时间延长而引起的大便不畅的情况。
大黄能够刺激肠道的蠕动,增加肠腔内的淤积物的排泄速度,从而缓解便秘症状。
此外,大黄还可改善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与积食相关的消化系统症状。
二、疏通经络大黄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能够刺激血液循环,舒展经脉,改善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
中医理论认为,气滞血瘀是导致痛经、痔疮等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
大黄可以通过改善气血运行状态,疏通经络,减轻疼痛症状。
因此,在中医临床中常常将大黄和其他药物配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三、抗菌消炎大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减少感染病情的恶化。
研究表明,大黄中的活性成分大黄素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对常见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因此,大黄常用于中医方剂中,辅助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
四、祛痰止咳大黄还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
咳嗽是由于呼吸道黏膜受刺激或受到感染而引起的一种反射性排痰动作。
大黄中的成分具有祛痰作用,能够增加呼吸道分泌物的稀释度,促进痰液排出。
因此,大黄常用于治疗湿痰咳嗽、痰液黏稠等症状。
五、舒筋活血大黄具有舒筋活血的作用,可以减少瘀血和血块的积聚,促进气血的流通。
中医认为,痛经、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大黄可以改善气血的运行状态,减轻症状。
此外,大黄还能够减少血液凝块,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大黄,又称芒硝、轻精黄、净黄、蓖麻皮、野大黄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众多的功效与作用,但也有一定的禁忌。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黄的功效和作用,以及使用大黄时需要注意的禁忌。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1. 润燥通便:大黄具有促进肠道排泄功能,可润燥肠道,通便解毒,对于缓解便秘、排出体内废物有一定的功效。
尤其适用于肠燥便秘、两便不通的人群。
2. 解毒:大黄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痰浊、疮疡肿毒等疾病,具有明显的解毒效果。
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中毒等。
3. 消肿止痛:大黄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关节肿痛等病症。
尤其对于湿气重、关节炎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 利尿:大黄能够促进尿液的排出,增加尿量,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
适用于水肿、尿路感染等疾病患者。
5. 抗菌消炎:大黄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的繁殖和生长,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
可用于治疗炎症、感染等疾病。
6. 降脂减肥:大黄有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可以降低血脂、减肥瘦身。
适用于血脂异常、肥胖等患者。
7. 清热泻火:大黄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火热上疳、火热烦渴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清热效果。
大黄的禁忌:1. 孕妇禁用:大黄具有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应忌用大黄。
2. 婴幼儿禁用: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大黄的药性过于凉寒,容易引起腹泻,因此婴幼儿不宜使用大黄。
3. 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忌用:虚寒体质、气血不足的人群使用大黄可能会导致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
4. 脾胃虚弱者忌用:大黄具有刺激性药性,容易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5. 出血性疾病患者忌用:大黄能促进血液循环,容易导致出血加重,不适合出血性疾病患者使用。
6. 肝功能不全患者忌用:大黄的活性成分需要在肝脏中代谢,对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可能会导致药物积聚,增加肝脏负担,因此肝功能不全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大黄是一种传统中药,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是大黄植物的根茎部分,呈现出浓郁的黄色,具有许多强大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大黄具有泻下通便的作用。
它含有大量的安慰剂和大黄素,这些成分可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特别适用于治疗便秘和胃痛等问题。
大黄还可以通过加速肠道的蠕动,清除体内毒素和废物,减轻肠道积聚和排便困难。
其次,大黄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医认为大黄有清热积毒的功效,可以有效清除体内的湿气和毒素。
它还可以用于治疗高热、热毒引起的疾病,例如痈疮、疮疖、口腔溃疡等。
大黄可以帮助排出体内积蓄的湿热,减轻身体的感染和发炎症状。
此外,大黄还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
大黄中的大黄素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特性,可以帮助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减少感染的风险。
大黄还可以用于治疗皮肤感染和炎症,例如湿疹、瘙痒和皮肤糜烂等。
它可以迅速舒缓皮肤刺激和红肿症状,恢复皮肤健康。
此外,大黄还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刺激肾脏排尿,促进尿液排出,减少尿液滞留和淋疾症状。
同时,大黄也可以帮助治疗尿路感染和结石等问题。
通过增加尿液排出,大黄可以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废物,改善肾脏功能。
除此之外,大黄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例如降低血脂、抗肿瘤、抗衰老等。
大黄可以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堵塞的风险。
它还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大黄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抵抗自由基的损害,延缓衰老过程。
总的来说,大黄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包括泻下通便、清热解毒、消炎杀菌、利尿通淋等。
但是由于大黄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因此在使用时需要遵循医嘱,避免滥用或长期使用。
特别是孕妇、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应谨慎使用或避免使用大黄,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在使用大黄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以确保安全有效的使用。
中药大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及应用泻下类中药中药大黄说明中药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
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
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生用、酒炒、炒炭或制熟用。
中药大黄性味归经、大黄功效主治大黄性味归经: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
大黄主治:用于肠道积滞,大便秘结,血热吐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热毒疮疡,水火烫伤,血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热淋。
中药大黄作用1、调节免疫功能2、降血脂作用3、降压作用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5、改善心血管功能6、利尿作用7、止血作用8、泻下作用9、护肝作用10、防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1、利胆作用12、促进胰腺分泌作用13、抗炎作用中药大黄功效作用的应用参考1、中药大黄味苦性寒,具沉降之性,泻下作用甚强,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有'斩关夺门'之力,故有'将军'之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且其苦寒之性,兼有清泄作用,故尤适用于热结便秘。
如热结阳明,大便秘结、高热不退,甚则神昏谵语,可用本品通腑泄热,常与芒硝相须为用,再加厚朴、枳实,即大承气汤,共奏攻下热结之功。
若热结肠胃,阴液灼伤,大便秘结,可配伍生地黄、玄参等养阴生津之品,以'增水行舟',如增液承气汤;若热结便秘而气血虚者,可与党参、当归等益气、养血之药配伍,如黄龙汤。
本品配伍附子、干姜、党参等益气温阳的药物,还可用于脾阳不足,冷积便秘,如温脾汤。
此外,热痢初起,湿热蕴结肠道,大便脓血、泻而不畅,亦可在方中加用大黄,以泻热导滞。
2、中药大黄之苦寒沉降性能,可引热下行,使之上炎之火邪,得以下泄。
用治心火亢盛,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可与黄芩、黄连等清热泻火药同用,如泻心汤。
若火热上攻,目赤、咽痛、牙龈肿痛,可与芒硝、栀子、黄芩等同用,如凉膈散。
野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野生大黄,又称朴黄、反黄,是一种开花植物,其根部含有丰富的草酸和大黄素,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在中医药领域,野生大黄被广泛用于治疗便秘、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病症。
本文将详细介绍野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草药的特点与用途。
一、野生大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野生大黄的根部是其药用部位,其主要成分包括草酸、大黄素、麻黄素、大黄次硷等。
草酸是野生大黄最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通便、消炎、镇痛等作用。
大黄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
麻黄素则是一种生物碱,可刺激中枢神经、扩张支气管、抑制平滑肌收缩等。
二、野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1. 通便效果:野生大黄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其内含的草酸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腔内水分,软化粪便,从而起到通便作用。
而不同于一些化学性通便剂的是,野生大黄不会导致依赖性便秘,使人体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
2. 清热解毒:野生大黄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清热解毒药物,可用于治疗热毒症、感染性疾病等。
其内含的大黄素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能够帮助消除机体内的炎症因子,降低发热状况,清除体内毒素,促进病情的康复。
3. 活血化瘀:野生大黄含有丰富的大黄素,这种植物化合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在中医药理论中,认为瘀血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因素之一,如痛经、血栓形成等。
通过服用野生大黄,可以有效活血化瘀,舒缓疼痛,改善相关病症。
4. 消肿止痛:野生大黄具有一定的消肿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其内含的大黄素可抑制炎性细胞的释放,减少炎症反应,缓解相关疼痛和肿胀症状。
5. 抗癌作用:野生大黄中的草酸、大黄素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研究发现,野生大黄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从而达到抗癌的目的。
此外,野生大黄具有降低肿瘤血供、增强肿瘤对放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对肿瘤治疗具有一定的辅助效果。
6. 舒肝解郁:野生大黄具有一定的舒肝解郁作用,可用于治疗肝郁体质、情绪低落、抑郁症等。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药性特点
【药性】味苦,性寒。
归胃、大肠、肝、脾经。
【功效】攻积导滞,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活血化瘀。
【应用】
1.用于实积便秘,脘馥胀满。
大黄苦寒,善能泻火泄热,峻下通便,尤适用于热结便秘。
如热瘸发热,大便秘结,脘腹胀痛,则须配枳实、厚朴、芒硝同用,方如《伤寒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如寒积便秘,脘腹冷痛,手足不温,苔白者,则可配附子、细辛同用,以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方如《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如治素体内热,津枯肠燥之慢性便秘者,可与麻子仁、郁李仁等同用;如治大便秘结,伴气血不足者,须配人参、当归等同用,以益气养血;如阴液亏损而致大便秘结者,可用大黄配生地黄、玄参、麦冬等滋阴润燥药同用。
如因肠寄生虫引起的肠道阻塞,可于驱虫药中配以大黄,借其攻下之力,促使肠道寄生虫排出。
现常用大黄治疗急性肠梗阻和急性胰腺炎。
2.用于湿热积滞泻痢,里急后重。
大黄有“通因通用”之意,可单用本品煎酒服,或配以黄连、芍药、木香、槟榔等,以加强清湿热,行积滞的作用,方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芍药汤。
3.用于湿热黄疸,淋病,水肿。
治湿热黄疽,临床常用大黄与茵陈、山栀配伍,如4.用于火邪上炎诸症。
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疼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伴大便秘结者尤宜,取其苦寒泄降之功,临床多配用黄芩、山栀、连翘等,以清热解毒,引火下行,方如(《太平
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
目赤肿痛者,还可用大黄泡水洗眼或煎水当茶饮;口舌生疮者,可用大黄煎水含漱或配黄连、青黛等研末涂敷。
如胃火上逆之呕吐,可用大黄配甘草同用,以泻火降逆,方如《金匮要略》大黄甘草汤。
5.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各种出血证。
大黄有凉血止血作用,治吐血、鼻血、咯血,常与黄连、黄芩同用,方如《金匮要略》泻心汤;若治尿血、血淋,可配白茅根、血余炭等。
现常用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单用研末,如配白及粉、乌贼骨粉内服,可增加止血效果;如鼻血或创伤出血,可用大黄研粉塞鼻或外敷伤口。
6.用于妇女经闭、产后恶露不尽、瘀血腹痛、瘕瘕、跌打瘀肿。
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之功,治妇女经闭瘀血腹痛,可与益母草、当归、红花、芍药等同用,以活血通经止痛;若治瘕瘕积聚,则当配三棱、莪术、丹参、芍药等以活血消瘕。
治跌打瘀肿,大黄可与当归、红花、桃仁、乳香等,煎水内服或研末敷于伤处。
7.用于热毒痈肿,丹毒,疮疡,烫伤等。
如治热毒痈疮、丹毒,可用大黄配连翘、白芷、紫花地丁、蒲公英等,煎水内服;亦可配黄柏、甘草、天花粉等研末调敷患处。
若为肠痈,则配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以清热化瘀,方如<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现临床常用大黄与金银花、蒲公英、红藤、败酱草等同用,治疗急性阑尾炎。
本品还可用于水火烫伤,多用蜂蜜或鸡蛋清调大黄粉涂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