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5.05 MB
- 文档页数:152
古代骨伤科手法
古代骨伤科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的按摩、推拿、按压等方法,来恢复骨伤区域的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2. 推脱法:用双手或器械将骨折、脱位的骨头重新安排,恢复骨骼正常位置。
古代医师通常会使用双手施力,或借助绷带、软布等辅助工具进行推脱。
3. 碎骨闭合法:对于骨折患者,古代医师会将骨头重叠的部分回纳到骨缝中,然后用绷带、木板等固定,让骨头在闭合状态下愈合。
4.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或按揉经络穴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自愈能力。
针灸疗法在古代被广泛用于治疗骨伤疾病,包括骨折、关节炎等。
5. 中药疗法:古代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活血化瘀的药物,如红花、桃仁等,以及骨伤愈合的药物,如骨碎补、川芎等。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骨伤科手法在技术、设备等方面相对简陋,治疗效果也有限。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骨伤科手法已经有了更科学、精准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手法复位的概念手法复位是一种通过外力或干预手段将骨折、脱位等骨骼结构恢复到正常位置的治疗技术。
在骨科、急诊科等临床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手法复位通常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旨在恢复损伤部位的正常解剖结构、稳定关节、减轻疼痛以及促进伤口的愈合等。
手法复位是骨折、脱位等骨骼结构损伤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骨折是指骨骼断裂或破坏,脱位则是指关节两骨端的脱位现象。
这些损伤往往会导致疼痛、功能障碍以及其他并发症,因此需及时复位。
手法复位的具体操作分为外科手法复位和非外科手法复位两种。
外科手法复位主要适用于骨折等严重损伤的复位治疗。
外科手法复位通常需要进行手术,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先给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疼痛感。
然后通过手术操作将骨骼结构复位,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切口点或负重复位等。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掌握力度和角度,以确保复位的准确性。
完成手术复位后,通常需要应用石膏或其他固定物进行固定,以保持骨骼结构的稳定。
非外科手法复位主要适用于一些较轻微的骨折、脱位等损伤的复位治疗。
非外科手法复位的操作相对简单,一般不需要进行手术。
常见的非外科手法复位方法包括牵拉复位、推压复位等。
通过适当的牵拉或推压,帮助骨骼结构恢复到正常位置。
非外科手法复位一般不需要麻醉,但医生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疼痛感受,以便调整力度和速度。
无论是外科手法复位还是非外科手法复位,操作过程中都需要严格控制力度和角度。
错误的操作可能导致骨骼结构进一步受损,引起新的损伤,甚至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手法复位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
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一般良好,能够有效恢复损伤部位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然而,复位后的部位仍然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加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损伤部位的功能恢复。
康复期间,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正确的康复运动和护理,以保证复位效果的持久稳定。
总之,手法复位是一种通过外力或干预手段将骨折、脱位等骨骼结构恢复到正常位置的治疗技术。
中医骨伤科正骨手法(图文)手法在伤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伤科四大治疗方法(手法、固定、药物、练功)之一。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旨要》说:“关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
该书还首次把‘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归纳为正骨八法。
并详细阐述了手法的适应症、作用及其操作要领。
一、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一)明确诊断复位之前,医者对病情要有充分了解,根据病史、受伤机制和X 易查结果作出明确诊断,同时分析骨折、脱位发生移位的机制,选择有效的整复手法。
(二)密切注意全身情况变化对多发性骨折气血虚弱,严重骨盆骨折发生出血性休。
以及脑外伤重症等,均需暂缓整复,可采用I临时固定或持续牵弓[等法,待危重病情好转后,再考虑骨折整复。
(三)掌握复位标准骨骼是人体支架,它以关节为枢纽,通过肌肉收缩活动而进行运:当肢体受到外力或肌肉强烈收缩造成骨折后,骨折断端发生移位,肢体就失去了骨骼的支架作用,而不能正常活动。
因此,在治疗骨折时,首先要进行骨折复位,以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折对位越好,支架越稳定,固定也越稳当,骨折才能顺利愈合,功能亦恢复满意。
对每一个骨折都应复,争取达到解剖和接近堡型堂垂婆一若某些骨折不能达到解剖对位,也应根据病人年龄、职业及骨折部位的不同,达到功能对位。
所袒功盛菇啦,即骨折在整复后无重叠移位,旋转、成角畸形得到纠正,肢体的力线正常,长度相等,骨折愈合后肢体的功能可以恢复到满意程度,不影响病人在工作或生活上的要求。
如老年患者,虽骨折对位稍差,肢体有轻度畸形,只要关节活动不受影响,自理生活无困难,疗效还算满意。
儿童骨折治疗时要注意肢体外形,不能遗留旋转及成角畸形,轻度的重叠及侧方移位,在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四)抓住整复时机只要周身情况允许,整复时fl磁呈胁骨折后半小时内,局部疼痛、肿胀较轻,肌肉尚未发生痉挛,最易复位。
伤后4〜6小时内局部瘀血尚未凝结,复位也较易。
一般成人伤后7。
10天内可考虑手法复位,但时间越久复位困难越大。
正骨手法的操作要领
正骨手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调整身体的结构和关节,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气血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改善健康的目的。
以下是正骨手法的一般操作要领:
1.全身观察:在进行正骨手法之前,医生会全面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体态、步态、站立姿势等,以初步判断身体结构的不正常之处。
2.患者交流: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了解症状、病史、疼痛部位等情况,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判断问题的所在。
3.局部检查:对患者疼痛或异常的部位进行仔细的触摸和按压,寻找异常的体征,如肌肉紧张、关节活动度受限等。
4.整体调整:根据观察和检查结果,通过手法技巧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整体调整。
这可能涉及到对关节、软组织、脊柱等部位的调整,以促进正常的生理功能。
5.手法技巧:正骨手法的技巧包括推、拉、按、捏等手法,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伤害。
6.配合其他疗法:正骨手法通常作为中医整体治疗的一部分,可能会与针灸、中药等方法结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7.注意患者反馈:在调整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关注患者的反馈,特别是疼痛感觉和身体的变化,及时调整手法和方法。
8.定期随访:正骨手法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疗程,医生会安排患者定期随访,观察疗效,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需要强调的是,正骨手法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医生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从业者进行操作,因为不正确的手法可能会导致伤害或不良反应。
在接受正骨手法治疗之前,建议患者先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确保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中医正骨手法手法是医者用手施行各种术式,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技术操作。
手法在骨伤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骨伤科的手法、固定、药物、练功四大治疗方法之一。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
”该书还首次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归纳为正骨八法,并详细阐述了手法的适应证、作用及其操作要领。
一、手法运用原则施行手法治疗以前,必须经过详细的检查,全面而准确地掌握病情,以明确诊断,特别是对骨折、脱位病人,医者应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伤患局部的立体形象,确切了解骨端在肢体内的方位,也就是“知其体相,识其部位”。
从而达到“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患者不知其苦”的效果。
概括来说,运用骨伤手法应早、稳、准、巧。
早:早期合理而及时施行手法,患者痛苦少,痊愈快,功能恢复好。
稳:施行手法要有力而稳妥,同时要注意体位道当。
准:对局部解剖、伤病的性质、移位方向要确切掌握,操作动作要准确,用力大小要适中,避免不必要的动作。
巧:施行手法时动作要轻巧,以省力有效为度,做到“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亦拢”。
切忌鲁莽粗暴,以免增加新的损伤。
运用骨伤科手法治疗,有时可由医者一人完成,有的则需要两人或更多的人共同完成。
因此,施法前参加人员应经过共同讨论,统一认识,拟定出一致方案以便在进行手法时共同遵守,动作协调;如途中要改变整复方案,应及时说明,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地达到手法预期的效果。
二、手法的作用(一)整复移位手法可使移位的组织回复到正常的位置,如骨折、脱位、肌腱滑脱的整复。
(二)消肿止痛损伤后脉络破裂,积蓄成瘀,或积于筋肉之间,或蓄于关节骨缝之中,肌肉筋脉为肿为痛,施行手法可行气活血,消除瘀滞,以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三)舒筋活络筋骨肌肉损伤和病变,可导致局部气血凝滞,产生筋膜粘连硬结,关节活动受限。
运用恰当的手法,可以消散瘀结,剥离粘连,舒筋活络,使关节功能得到恢复。
总结79种中医正骨手法1、环枢关节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于低凳上,头稍后仰,术者站于患者侧方,一手拇指顶按住患者第二颈椎的棘突,另一手肘部托起患者的下颌部,手掌绕过对侧耳后,夹住其枕骨部,然后逐渐用力将颈椎向上拔伸。
在拔伸的基础上,使颈椎旋转至有阻力的位置,随即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顶按棘突的拇指同时协调用力下按。
此时常可听到“喀嗒”一声,并且术者拇指下有棘突的跳动感,表示手法成功.[操作要领]1、先拔伸颈椎,在拔伸的基础上再旋转。
2、向齿状突偏向侧旋转,拇指将第二颈椎棘突向对侧顶按。
3、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控制旋转的力度,切忌过大。
此法主要用于治疗环枢关节半脱位。
2、颈椎斜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头略前俯,颈部放松,术者站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其后脑部,另一手托起下颌部,两手协同动作,使头向健侧侧偏,向患侧慢慢旋转 (即左侧病变,向左侧旋转;右侧病变向右侧旋转).当旋转至有阻力时,稍为停顿片刻,随即用力再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约5-10度)的快速扳动,此时也常可听到”喀嗒”的声响,一达到目的,随即松手。
[操作要领]1、根据颈椎病变部位,在不同的前屈角度下扳动.2、当颈椎旋转至有阻力时,旋转扳动的范围不能超过5-10度.否则容易造成损伤.本法整复颈椎各关节错缝,间缝变窄,排列紊乱,颈椎周围软组织痉挛.临床常用于治疗颈椎病,颈椎失稳症,颈椎小关节紊乱,滑膜嵌顿,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突出症,落枕,项肌疲劳,痉挛等病症。
3、颈椎侧屈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座位,术者站于其身后,用一手拇指抵住弯颈椎凸侧的横突处,另一手手掌抵住其头对侧颞部,两手协同用力,使颈椎缓缓向颈椎凸侧侧弯,弯至有阻力时,再做一个有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快捷扳动。
[操作要领]1、在快捷扳动的瞬间,双手要同时相对用力.2、术者可用拇指面抵按患者颈椎横突,也可拇指外展,用虎口卡按.3、严格掌握侧屈扳动的幅度.本法有纠正畸形,整复关节错缝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侧弯,如颈椎病,肌性斜颈,落枕,小关节紊乱症等.4、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座位,低头10-15度.术者站在其侧后方,一上肢肘关节屈曲用肘窝将其颌部托住,并用上臂与前臂和手将其头部环抱固定,另一手用拇指面顶住患者颈椎棘突偏患侧的后外侧缘.然后用固定头部的上肢将患者头部向左右方向轻轻旋转.待其放松后,再将其头部向患者颈椎棘突偏歪侧拖转至有阻力时,略微停顿,再做一个瞬间快速的小幅度旋转牵拉动作.同时,另一手拇指向相反方向用力推按棘突,使其复位。
正骨整脊的的10个手法一、正骨整脊的介绍正骨整脊是指利用手法,以手触及身体的外表,作用于脊柱及其它关节,牵引拉伸和刺激肌肉,以调整或恢复脊椎和关节正常功能的一种手法疗法。
它可以改善人体各部位的状态,达到保持健康、治疗病痛的目的。
二、正骨整脊的10个手法1、按压。
按压是指使用手指、拇指或手掌,以稳定的力度按压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达到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的目的。
2、拉拽。
拉拽是指以轻微的拉力,从脊椎或关节的一侧向另一侧施加一定的力量,以调整关节的位置,促进关节的活动和维持关节的正确姿态。
3、拍打。
拍打是指以手掌或手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进行节奏性地拍打,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弹性,以调整脊椎和关节的状态。
4、摩擦。
摩擦是指以手掌或手指,用缓慢而均匀的力度摩擦脊椎或关节的表面,以改善肌肉的状态,增强血液循环,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5、搓揉。
搓揉是指以拇指、手指或手掌,用均匀的力度,沿着脊椎或关节的曲线运动,以刺激肌肉,增加肌肉的弹性,减弱肌肉的紧张状态,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6、拉拔。
拉拔是指以手掌、手指或拇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由脊椎或关节的一侧向另一侧施加一定的拉力,促进肌肉的放松,以改善脊椎和关节的状态。
7、捏拿。
捏拿是指以手指或拇指,用持续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按摩、揉搓或拉拔,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8、滚筒。
滚筒是指以手掌或手指,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以轻微的力度,进行转动滚动,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9、拨动。
拨动是指以手掌或手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进行拨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弱肌肉紧张状态,促进关节的活动,以调整脊椎和关节的状态。
10、抖动。
抖动是指以手掌或手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进行节奏性的抖动,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中医正骨八法详解中医正骨手法中,以牵、接、卡、挤、分、旋、端、靠为正骨八法者,主要应用于关节脱位和骨折移位。
l. 牵法:又称“牵引法”或“拔伸法”,即顺骨干纵轴进行牵拉,是整复骨折和脱位的基本手法之一,四肢骨折或关节脱位常先用牵法。
2.接法:按照骨折畸形情况,分为抵接法和折接法两种。
“抵接法”是用双手分别握持骨折处的两端,两手拇指抵于骨折成角畸形的顶端,利用三点加压的原理,拇指与其余四指同时用力而方向相反,使成角畸形得以纠正。
本法适用于轻度成角畸形的骨折整复,如前臂单纯骨折等。
“折接法”(或称“反折法”)是用双手握持骨折处两端,用力加大断端成角,使同一侧面的骨皮质紧密相靠,以夹角顶点作为抵顶支点,徐徐而稳妥地折回,使断端对合整复。
本法可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侧方移位微有重叠,或成角畸形而分离者,一般情况下较为少用。
3.卡法:“又称”卡压“或”卡按法“。
用手指对合用力钳夹。
适用于骨折后骨片游离,或骨骺分离,以及关节脱位之整复。
4.挤法:是通过挤压而使移位对合。
有挤压与纵向挤压两种,适用于掌、指(或跖趾)骨折与脱位,以及四肢长管骨折的侧方移位而无重叠者,亦可用于髌骨骨折移位的整复。
5.分法:实际是从卡法和挤法衍化而来,利用两并列骨之间隙,借助于指力与物体加压,以保持骨间隙组织持续张力。
对于并列骨的骨折以及多段骨折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法之一。
6. 旋法:回旋转动肢体,用以矫正骨折两端旋转畸形,即采用与旋转力“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法达到整复之目的,适用于四肢长管骨折而旋转畸形者。
7.端法:端托肢体或端提下陷之骨,以纠正前后错位下陷之骨端,恢复原有位置。
8. 靠法:属于“夹缚”范畴,既是正骨手法的补充,又有固定的作用。
在具体应用中靠法不是一个单一的手法,而是卡、接、挤、旋等各种手法的综合应用。
本法适用于纠正骨折的残余移位畸形。
四川省骨科医院运动创伤 > 郑氏推拿十三手法1.表面抚摩操作要点是手自然伸开,手掌或指腹放于皮肤上,轻轻作直线或圆形的抚摩。
该手法适用于按摩的开始和结束。
2.揉操作要点是手掌、掌根或拇指指腹放于损伤部位的皮肤上,作圆形揉动或与肢体纵轴相交作横向揉动。
该手法适用于四肢、躯干和头面部损伤后瘀血、肿胀和疼痛以及腱鞘炎和肌肉痉挛等的治疗。
3.捏操作要点是自然伸手微屈,拇指和并拢如钳形的其余四指握持伤肢,间断地相对用力捏患部。
该手法多用于四肢和腰背部,治疗肩周炎、肌肉捩伤和慢性腰腿痛等。
4.揉捏操作要点是自然伸手微屈,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如钳形,手掌和手指贴于皮肤上,在拇指作圆形揉动时,其余四指配合对向用力作捏动作。
该手法常用于四肢和颈部的陈旧性损伤和劳损的治疗。
5.搓操作要点是两手微屈,拇指稍分开,其余四指并拢,两手相对贴于患肢,对向用力,来回搓动。
该手法用于肩周炎、腰肌劳损以及训练后肌肉疲劳酸痛等治疗。
6.摩擦操作要点是手掌和手指自然伸直,五指并拢,全掌稍用力贴于皮肤,作直线和圆形的摩擦。
该手法常用于腰背部、大腿以及肌肉丰满部位的肌肉萎缩、劳损和疲劳的治疗。
7.推压操作要点是手微屈,四指并拢,拇指外展,呈钳形,掌根和小鱼际侧紧贴皮肤作直线推压。
常用于胸腹部和腰背部的疼痛以及四肢肌肉损伤瘀血、肿胀疼痛等治疗。
8.摇晃操作要点是一手握关节近端肢体,另一手握关节远端肢体,作回旋、屈伸动作。
该手法常用于关节韧带及肌肉伤后粘连和功能障碍等治疗。
9.抖动操作要点是一手固定肢体远端,另一手握其近端,作上下、左右的抖动。
该手法与摇晃的运用相同,常和摇晃手法配合使用。
10.提弹操作要点是手指适当用力捏住肌肉或肌腱,将其提起,在提的过程中,肌肉或肌腱从手指间弹回,如射箭时拉弓放弦。
该手法用于胸锁乳突肌、肱二头肌、背阔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肌肉的痉挛、萎缩以及跟腱劳损的治疗。
11.震动操作要点是一手握空拳,有节奏地敲击垫在皮肤上的另一手的手背。
骨科【2 】四肢特别检讨手段上肢特别检讨1.杜加征Dugassign:在正常情形下将手搭到对侧肩部,其肘部可以切近胸壁,称为Dugas征阴性.有脱位时,将患侧肘部紧贴胸壁时,手掌搭不到健侧肩部;或手掌搭在健侧肩部时,肘部无法切近胸壁,称为Dugas征阳性.2.米尔征Millsign又称为伸肌腱牵拉实验:伸肘.握拳.屈腕,然后前臂旋前,此时肘外侧消失痛苦悲伤为阳性,常见于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 of humerus,或称网球肘tennis elbow.3.Adson实验:是查明血管是否受压的一种检讨办法.其办法如下:病人危坐,两手臵于膝上,头转向患侧,下颌抬起使颈伸直.嘱病人深吸气后屏气,此时检讨患肢桡动脉搏动.如桡动脉搏动削弱或消掉,则为Adson实验阳性.4.屈腕实验(Phalen征):是检讨正中神经是否受压的一种检讨办法,检讨办法为:让病人屈肘.前臂上举,双腕同时愚昧90度,1分钟内患侧即会诱发出神经刺激症状,即屈腕实验阳性. 5.Finkelstein实验:指握拳尺偏腕关节时,桡骨茎突处消失痛苦悲伤,称为Finkelstein实验阳性.多见于桡骨茎突部狭小性腱鞘炎.6.毛细血管回流实验:即指压皮肤表面时,皮色变白,摊开指压的手指后,皮色很快恢复红色者,表示活气优越.皮色恢复迟缓,甚至不恢复者,则活气不良或无活气.7.Froment征:指导指用力与拇指对指时,呈现示指近侧指间关节显著愚昧.远侧指间关节过伸及拇指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愚昧,以及手部尺侧.环指尺侧半和小指掌背侧面感到障碍.见于尺神经毁伤.8. Allen实验:可检讨尺桡动脉通行和两者间的吻合情形,办法是:让病人用力握拳,将手中血液驱至前臂,检讨者用两手拇指分离用力按压前臂远端尺桡动脉,不让血流畅过,再让病人伸展手指,此时手部苍白缺血,然后摊开榨取的尺动脉,让血流畅过,则全手敏捷变红.反复上述实验,然后摊开榨取的桡动脉,全手也敏捷变红.若摊开尺动脉或桡动脉榨取后,手部仍呈苍白,则表示该动脉断裂或栓塞.9.手的歇息位restposition:即手处于天然状况的姿态.此种姿态手内肌.外在肌.关节囊和韧带的张力处于相对均衡状况.表现为腕关节背伸10度至15度,轻度尺偏,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呈半愚昧位,从示指到小指越向尺侧愚昧角度越大,各指尖指向腕舟骨结节,拇指轻度向掌侧外展,其指腹接近或触及示指远侧指间关节桡侧.10.手的功效位functionalposition:即手可以随时施展最大功效的位臵.表现为腕关节背伸20度至25度,轻度尺偏,拇指处于对掌位,其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微屈,其它手指略微分开,掌指关节及近侧指间关节呈半愚昧位,远侧指间关节轻度愚昧,各指的关节愚昧位臵较一致.11.神经叩击实验(Tinel征):既可断定神经毁伤的部位,亦可检讨神经修复后,再生神经纤维的发展情形.即按压或叩击神经干,局部消失针刺性痛苦悲伤,并有麻痛感向该神经安排区放射为阳性,表示为神经毁伤的部位.或从神经修复处向远端沿神经干叩击,Tinel征阳性则是神经恢复的表现.下肢特别体检1.颈干角:股骨颈的长轴线与股主干的纵轴线之间形成的角称为颈干角,它的正常规模在1 10~140度,平均127度.若颈干角小于110度为髋内翻,大于140度为髋外翻.2.前倾角:股骨颈的长轴与股主干的额状面形成的角度,称为前倾角.成年人约为12~15度. 3.Pauwells角:是指股骨颈骨折远端骨折线与两侧髂嵴连线的夹角.Pauwells角越大,骨折端所遭遇的剪切力越大,骨折越不稳固.4.Shoemaker线:正常时,大转子尖与髂前上棘连线延长,在脐上与腹中线订交;大转子上移后,该线与腹中线订交在脐下.5.Bryant三角:指患者仰卧位时,由髂前上嵴向程度面画垂线,再由大转子与髂前上嵴的垂线画程度线,组成Bryant三角.股骨颈骨折时,此三角底边较健侧缩短.6.Nelaton线:在平卧位时,由髂前上嵴与坐骨结节之间画线,为Nelaton线,正常情形下大转子在此线上,若大转子超过此线之上,表明大转子有向上移位.7.股骨距femoral calcar:是位于股骨近端.股骨颈干衔接的内后方,颈干接壤部松质骨内的密质骨纵行骨板,其上极与股骨颈的后外侧皮质持续,下极与小转子下方股主干后内侧皮质衔接,它填补了颈干衔接部因为小转子后内侧凸起造成的应力传导缺点,形成了完全的管状骨负重构造.8.“4”字实验Patrick sign:本实验包含髋关节愚昧.外展和外旋三种活动.办法如下:病人平卧于检讨床上,卷其患肢,将外踝搁在健侧肢髌骨上方,检讨者用手下压其患侧膝部,若患髋消失痛苦悲伤而使膝部不能接触桌面即为阳性.见于骶髂关节及髋关节内有病变或内收肌有痉挛病人.9.髋关节过伸实验Yeoman sign:可用来检讨儿童早期髋关节结核.患儿俯卧位.检讨者一手按住骨盆,另一手握住踝部把下肢提起,直到骨盆开端从桌面升起为止.同样实验对侧髋关节,两侧比较,可以发明患侧髋关节在后伸时有抗拒感到,因尔后伸的规模不如正常侧大.正常侧可有10°后伸.用于检讨髋关节和骶髂关节病变.10.托马斯征Thomas sign:用来检讨髋关节有无愚昧畸形.办法如下:病人仰卧于检讨床上,检讨者将其健侧髋关节.膝关节完全愚昧,使膝部贴住或尽可能切近前胸,此时腰椎前凸完全消掉而腰背平贴床面,若患肢主动举高分开床面或迫使患肢与床面接触则腰部前凸时,称托马斯征阳性.见于髋部病变和腰肌挛缩.若患髋消失愚昧畸形,即能一目了然,依据大腿与桌面所成之角度,断定愚昧畸形为若干.11.髋关节愚昧外展实验:双髋关节和膝关节各愚昧90°时,正常新生儿及婴儿髋关节可外展80°阁下.外展受限在70°以内时应疑有髋关节脱位.检讨时若听到响声后即可外展90°表示脱位已复位.12.Galeazzi征或Allis征:双膝关节愚昧90°,双腿并拢,双侧内踝对齐,患侧膝关节平面低于健侧.13.艾利斯征Allis sign:病人仰卧位,屈髋屈膝,两足平行放于床面,足跟对齐,不雅察双膝高度,如一侧膝比另一侧膝高时,即为阳性.见于髋关节脱位.股骨或胫骨短缩. 14.Ortolani及Barlow实验:①Ortolani(“弹进”)实验:新生儿仰卧位,助手固定骨盆.检讨者一手拇指臵于股骨内侧上段正对大转子处,其余指臵于股骨大转子外侧.另一手将同侧髋.膝关节各愚昧90°,并慢慢外展,同时臵于大转子外侧的四指将大转子向前.内侧推压,此时听到或觉得一“弹跳”,这是脱位的股骨头经由过程杠杆感化滑入髋臼而产生,即为阳性,就可诊断先本性髋关节脱位.②Barlow(“弹出”)实验:新生儿仰卧位,助手固定骨盆.检讨者一手拇指臵于股骨内侧上段正对大转子处,其余指臵于股骨大转子外侧.另一手将同侧髋.膝关节各愚昧90°,使髋关节慢慢内收,检讨者用拇指向外.后推压,若股骨头自髋臼脱出,可听到或觉得一“弹跳”.当解除推压力时,股骨头可滑回髋臼内,亦可消失“弹跳”,即为阳性.阳性成果表示有可能脱位,今朝还未脱位,应诊断为不稳固髋.15.O’Donoghue三联征:指足和小腿着地固定,身材向对侧竖直扭转或暴力来自膝或小腿前外侧,起首伤及内侧构造,然后是前交叉韧带和半月板,该种膝关节毁伤称为O’Donog hue三联征.16.浮髌实验floating patella test:病人仰卧位,伸膝.放松股四头肌,检讨者的一手放在髌骨近侧,将髌上囊液体挤向关节腔,同时另一手示指.中指急速下压.若觉得髌骨碰击股骨髁部时,为浮髌实验阳性.一般中等量积液时(50ml),浮髌实验才呈阳性.17.膝关节交锁:指膝关节忽然半愚昧固定,伸直障碍,但可愚昧.此时半月板嵌顿于关节滚动面之间,不能摆脱,徐徐扭捏扭转膝关节可使其“解锁”.18.Thompsons实验:指病人俯卧双足垂于床缘,捏压小腿三头肌,足不能跖屈则Thompsons 实验阳性,提醒跟腱断裂.19.膝关节韧带毁伤的检讨办法:1)侧方应力实验:在膝关节完全伸直位与20~30度位臵下作膝内翻与膝外翻,并与对侧作比较.若有痛苦悲伤或发明内翻外翻角度超出正常规模并有弹跳感时,提醒有侧副韧带毁伤或断裂.2)抽屈实验:膝关节愚昧90度,小腿垂下,检讨者用双手握住胫骨上段作拉前和推后动作,并留意胫骨结节前后移动的幅度.前移增长表示前交叉韧带断裂;后移增长表示后交叉韧带断裂.抽屈实验请求在扭转中立位.外旋15度和内旋30度三个别位长进行.3)lachman实验:是在屈膝10度~15度时作的抽屈实验.4)轴移实验pivottest:患者侧卧,检讨者站在一侧,一手握住踝部,愚昧膝关节到90度,另一手在膝关节外侧施力,使膝处于外翻位臵,然后迟缓伸直膝关节,至愚昧30度位时觉痛苦悲伤与弹跳,是为阳性成果.这主如果在屈膝外翻姿态下,胫骨外侧平台向前错位,股骨外髁滑向胫骨平台的后方.在伸直进程中股骨外髁忽然复位而产生痛苦悲伤.本实验用来检讨前交叉韧带断裂后消失的膝关节不稳固.5)扭转实验:双膝90度时被动内旋和外旋,再在45度和0度位检讨,与对侧比较若有差异提醒内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毁伤,可能有扭转不稳固.20.半月板毁伤的特别实验检讨:1)过伸实验:膝关节完全伸直并轻渡过伸时,半月板决裂处受牵拉或挤压而产生剧痛.2)过屈实验:将膝关节极端愚昧,决裂的后角被卡住而产生剧痛.3)半月板扭转实验(McMurray-Fouche):病人仰卧,患侧髋膝完全愚昧,检讨者一手放在关节间隙处作触诊,另一手握住足跟后作小腿大幅度环转曩昔,内旋环转实验外侧半月板,外旋环转实验内侧半月板,在保持扭转位臵下将膝关节逐渐伸到90度(McMurray实验).留意产生响声时的关节角度.若在关节完全愚昧位下触得响声,表示半月板后角毁伤;关节伸到90度阁下才产生响声,表示为体部毁伤.再在保持扭转位臵下逐渐伸到微屈位(Fouche实验),此时触得响声,表示可能有半月板前角毁伤.4)研磨实验(Apley实验):病人俯卧,膝关节愚昧90度,检讨者将小腿用力下压,并且作内旋和外旋活动,使股骨与胫骨关节面之间产生摩擦,若外旋产生痛苦悲伤,提醒为内侧半月板毁伤.此时将小腿上提,并作内旋和外旋活动,如外旋时引起痛苦悲伤,提醒内侧副韧带毁伤.本实验在检讨髋关节强直病人的半月板时有必定适用意义.5)蹲走实验:嘱病人蹲下走鸭步,并不时变换偏向,或左或右.如病人能很好地完成这些动作,可以除外半月板后角毁伤.假如因为痛苦悲伤不能充分愚昧膝关节,蹲走时消失响声及膝部痛苦悲伤不适,是为阳性成果.。
中医的正骨手法正骨手法又称整骨手法、接骨手法,主要用于骨折的复位。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总结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在此基础上,经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形成正骨十法。
1.正骨手法的使用原则(1)明确:正骨手法实施之前,需经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及必要的影像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明确骨折的移位情况和类型,明确导致骨折的暴力方向,明确所伤部位的解剖和功能特点,以便做到“心中了了”,便于采用相对应的复位方法。
(2)及时:只要身体情况允许,整复时间越早越好。
骨折后半小时内,局部疼痛、肿胀较轻,肌肉尚未发生痉挛,最易整复。
伤后4~6 h内局部瘀血尚未凝结,整复也相对较易。
一般成人伤后7~10日内可考虑整复,时间越久复位困难越大。
(3)稳妥:对骨折的复位,要求术者双手有良好的劲力,在需要的时候能应用暴发寸劲,同时又需要较长时间力量较大的拔伸牵引力,更需要心灵手巧,训练有素。
另外,整复骨折时全神贯注,体会手下感觉,并随之调整动作和力度,做到“手随心转,巧从手出”。
(4)轻巧:实施正骨手法用力大小要恰到好处,使骨折端按设计要求移动,使复位准确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动作。
施行正骨手法时要充分运用各种力学原理,掌握技巧,动作轻巧,切忌鲁莽粗暴。
(5)到位:按照不同部位骨折对对位、对线的要求,达到解剖对位或功能对位的要求。
(6)麻醉:伤后时间不长,上肢的简单骨折,估计整复较易者,选择骨折端的血肿浸润麻醉;如果伤后时间较长,或者是复杂骨折,估计复位有一定困难者,选择神经阻滞麻醉,也可采用全身麻醉。
2.正骨十法(1)手摸心会:在整复骨折前,术者用手仔细在骨折局部触摸,结合X线片或者CT等辅助检查,明确骨折的移位情况和类型,明确导致骨折的暴力方向,明确所伤部位的解剖和功能特点,整复过程中,要反复进行“手摸心会”,了解对位情况。
这是施用手法前的首要步骤,且贯穿于正骨过程的始终。
(2)拔伸牵引:是正骨手法的基础,能纠正骨折后的短缩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以便进一步整复。
简述正骨八法
正骨八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手法疗法,主要用于调整人体骨骼结构、纠正姿势和改善运动功能。
以下是对正骨八法的简述:
1. 推法:通过手掌、拳头等部位对患者的关节、肌肉进行推按,以缓解疼痛和恢复活动度。
2. 按法:用手指、手掌等部位对患者的经络穴位进行按压,以调节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免疫力。
3. 拉法:利用手部和身体的重量对患者的肌肉和韧带进行拉伸,以增加关节的灵活度和伸展性。
4. 针法: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师可以使用针灸技术来治疗骨骼肌肉疾病,比如针刺关节周围组织来缓解疼痛。
5. 扭法:用手部或身体的力量对患者的关节进行扭转,以调整骨骼结构和改善姿势。
6. 摇法:通过摇晃患者的身体来缓解肌肉疼痛和增强运动能力。
7. 颤法:使用手掌或手指对患者的肌肉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震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
8. 按揉法:用手指或手掌对患者的肌肉进行揉捏和按摩,以缓解疼痛和改善运动能力。
- 1 -。
正骨八法名词解释
正骨八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传统手法治疗方法,也称为“八法正骨”。
1. 推法:指用手掌或手指按照患者身体的经络方向,施力推动肌肉、
筋膜、骨头等,以达到调整身体结构、纠正错位的效果。
2. 拉法:指用手掌或手指按照患者身体的经络方向,施力拉伸肌肉、
筋膜、韧带等,以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舒缓紧张的效果。
3. 揉法:指用手掌或手指在患者身体表面按摩旋转,以促进血液循环、松解肌肉和缓解疼痛的效果。
4. 捏法:指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皮肤,以刺激穴位和神经末梢,调
节气血运行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效果。
5. 扳法:指用手掌或手臂扳住患者关节或四肢进行牵引和旋转,以增
加关节活动度和纠正错位的效果。
6. 搓法:指用双手相互握住患者的肌肉或骨头,进行搓动和摩擦,以
增加血液循环和促进组织修复的效果。
7. 捶法:指用手掌或拳头轻敲患者身体表面,以刺激神经末梢和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
8. 掐法:指用手指捏住患者皮肤或穴位进行刺激,以调节气血运行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