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玩出了名堂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15课《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优秀15篇《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3.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一、导入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①学生交流。
②教师:玩耍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
(板书课题) 复习词语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读第一遍,读准字音,读好长句子。
2、读第二遍,边读边思考:列文虎克玩出了哪些名堂?三、精读课文,学习二三段(1)我们现在就走近列文虎克,谁来读读第二段?你读出什么了?一起读,强调“喜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很重要,但是光喜欢还不能玩出名堂。
我们接着往下读,谁来读读第三段?(2)指名读第三段。
其余边听边想,列文虎克怎样玩镜片的。
(3)指名读,板书:耐心喜欢a别小看这磨镜片,可不容易呢!他那时候可没有先进的机器,就靠自己用双手和简单的工具一点点磨、磨平、磨细、磨薄。
你再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b如果你有一个放大镜你会用来做什么?学生练习说话,体会玩放大镜的乐趣。
C、列文虎克也看到这些了,他是用自己磨的放大镜看到的。
你再读,看看能不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快乐?(自由读、指名读)师:你们真的走近了列文虎克,感受到了他的快乐和认真。
四、学习第四段1、静下心来,读读第四段,看看列文虎克又是怎样玩放大镜的?他看到了什么?可以边读边画。
2、他又有什么新的玩法了,看到了什么?谁来读读?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思考(1)指导读好“有一次,列文虎克又在玩放大镜”,“又”字说明什么?(2)“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
课文 15 玩出了名堂-课标教材_三年级语文教案《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一江苏无锡洪永山学习目标①认识“阅、固、调”等6个生字。
会写“堂、镜、闲”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等17年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③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课前准备①生字词卡片或制成的电脑.课件。
②师生搜集列文虎克的有关资料,拓展“资料袋”的内容。
第一课时谈话导入①教师引述。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②学生交流。
③教师导入。
玩耍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
(板书课题并读题)④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⑤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
如:a.什么是“名堂”?b.谁玩出了名堂?c.他玩的是什么?d.怎么玩的?e.他玩出什么名堂?初读感知①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a.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b.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②学生自主读书。
③检查自学。
a.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b.出示新词,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
c.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精读课文,领悟玩法①多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6、小摄影师(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及课文内容。
2、感受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崇敬、热爱。
3、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这课的生字词,现在我们再来复习一次。
.课件出示词语:高尔基、突然、按照、摆弄、准备、侧面、胶卷、车辆、秘书、杂志社2、板书课题:6、小摄影师(1)读课题(2)你看着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假设问题:①、“摄影师”是干什么工作的?——(给别人照相的)②、课文中的“小摄影师”是谁?——(一个小男孩)③、小男孩给谁照相呢?——(高尔基)④、谁了解高尔基?——(出示介绍高尔基的.课件。
15 玩出了名堂轻松起步1 我能拼得准,还能写得棒。
2 我能用“_____________”画出句子中的错字,再改正在后面的括里。
(1)荷兰的列文虎克喜欢玩境片。
()(2)有许多伟大的友现是在玩要中产生的。
()(3)他用显微镜观查水,发现水里有许多小生命齐来齐去。
()3 小小魔术师(扩词)。
4一()显微镜一()本能两()放大镜一()图画一()小蜜蜂一()汗水5 我能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磨镜片”与“石磨”中“磨”的读音不相同。
()(2)“看守”的“看”字读“kān”,它还有一种读音是“kàn”。
()(3)把一块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可以做成显微镜。
()(4)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固定一片放大镜,通过调节另一片放大镜,可以做成简单的显微镜。
()6 《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_,他喜欢玩_________________。
这篇课文给我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你见过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吗?如果没有,那就赶紧去收集相关资料。
如果有,就亲自去看一看另一个奇妙的世界吧!快乐提升徐霞客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
他风餐露宿,历尽艰险,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一次,他和朋友一起攀登黄山的天都峰。
天都峰是黄山的第一高峰,上山的道路很陡,几乎是直上直下,使人望而生畏。
走了一段路,他的朋友就抱怨起来:“这路真难走,我的衣服都被汗湿透了。
”徐霞客笑着说:“我还好,咱们慢慢走吧!”又走了一段,到了半山腰,他的朋友气喘吁吁地说:“我的包袱太重,我背不动了。
”徐霞客接过他的包袱说:“我的包袱不太重,我帮你背吧!”好容易爬到了离山顶不远的地方,他的朋友喘着粗气,筋疲力尽地说:“我的鞋磨破了,脚掌也磨出了血,我实在走不动了。
”说着,坐在地上,简直不想起来了。
“我的包袱里还有一双鞋,你换上吧!”徐霞客把鞋递给朋友,热情地鼓励说:“我们慢慢走,一定可以走上去!”他们好不容易登上了峰顶。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最新4篇)《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篇一《玩出了名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5课,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玩镜片玩出了名堂,发明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试想:都是八九岁的年龄,谁不喜欢玩呢?可是,能在玩中出了名堂,并不是很简单。
所以,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体会,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另外,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用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然后,我让学生多形式、多次数地阅读文章,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取更多信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
课后拓展延伸时,我设计了两个要求,一是以读引读,拓“玩”出名堂例子;二是交流玩中收获;要求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一名同学到台前介绍,同学评议是不是把玩的过程说清楚,然后让学生动笔把自己的玩法和收获写下来。
这在教学中是个难度,大多数学生有内容写,就是表达不出,寥寥几句就结束了,往往写不出什么发现。
课后我想:这节课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主要是我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明白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
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他们,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因此课堂收到了好的学习效果。
至于课后的小练笔并不很理想,我认为主要是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加上平时训练少,以后这方面要加强。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篇二新课程标准就阅读要求我们做到: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尝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重视默读,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读书的训练,力求读透、读精,即要通过阅读培植学生自我感受以及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体验语文情感,丰富语文的积累。
2020-2021学年爱迪生救妈妈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从小就爱动脑筋,常常想出一些好主意。
有一次,他靠自己的聪明救了妈妈的命。
那一年,爱迪生刚满七岁。
一天,妈妈忽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
爸爸急忙骑马到几十里外去请医生。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医生终于来了。
一检查,原来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
上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医生决定在家里做手术。
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
”爸爸说:“那就多点几盏油灯。
”医生还是摇头,连连说不行。
大家急得团团转。
突然,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
不一会儿,他回来了,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身后还跟着好几个小男孩,每个人都捧着一面大镜子。
爸爸一见又急又气,斥责道“什么时候了,还胡闹!”爱迪生委屈地说:“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了。
不信您瞧!”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
爸爸恍然大悟,医生也露出满意的笑容。
手术做得很成功,妈妈得救了。
医生夸奖爱迪生,说:“今天多亏了你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数星星的孩子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明珠一样闪亮。
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对着夜空数星星。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
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孩子说:“奶奶,我能数得清。
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
您看,这颗星星和那颗星星,总是离那么远。
”爷爷走过来,说:“孩子,你看得很仔细。
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
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它们起了名字。
”爷爷停了停,指着北边的天空,说:“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
勺口对着的一颗亮星,就是北极星。
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
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叫张衡,是东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