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安庆治疗湿温病经验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18
《吴鞠通医案》湿温王三十三岁壬戌四月二十二日证似温热,但心下两胁俱胀,舌白,渴不多饮,呕恶嗳气,则非温热而从湿温例矣。
用生姜泻心汤之苦辛通降法。
生姜(一两)干姜(五钱)茯苓(六钱)生薏仁(五钱)半夏(八钱)黄芩(三钱,炒)黄连(三钱)生香附(五钱)水八碗,煮三茶杯,分三次服。
约二时服一次。
二煎用水三杯,煎一茶杯,明早服。
二十三日心下阴霾已退,湿已转阳,应清气分之湿热。
连翘(五钱)杏泥仁(三钱)银花(五钱)藿梗(三钱)芦根(五寸)滑石(五钱)熟石膏(五钱)黄芩炭(三钱)郁金(三钱)黄连(二钱)水八碗,煎三碗,分三次服。
渣再煮一碗服。
二十四日斑疹已现,气血两燔,用玉女煎合犀角地黄汤法。
生石膏(两半)牛蒡子(六钱)知母(四钱)元参(八钱)银花(一两)薄荷(三钱)连翘(一两)细生地(六钱)犀角(三钱)桔梗(四钱)黄芩(四钱,炒)人中黄(一钱)二十五日面赤,舌黄大渴,脉沉肢厥,十日不大便,转矢气,谵语,下证也。
小承气汤。
生大黄(八钱)枳实(五钱)浓朴(四钱)水八碗,煮三碗,先服一碗,约三时得大便,止后服;不便再服第二碗。
又大便后,宜护津液,议增液法。
麦冬(一两,连心)连翘(三钱)细生地(一两)银花(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二钱,炒)煮三杯,分三次服。
能寐不必服。
二十六日陷下之余邪不清,仍思凉饮,舌黄微,以调胃承气汤小和之。
生大黄(二钱)元明粉(八分)生甘草(一钱)二十七日昨日虽大解而不爽,脉犹沉而有力,身热不退而微厥,渴甚面赤,犹宜微和之,但恐犯数下之戒,议增液承气,合玉女煎法。
生石膏(八钱)知母(四钱)黄芩(三钱)生大黄(三钱,另煎,分为三份,每次冲一分服)煮成三碗,分三次服。
若大便稀而不结不黑,后服勿冲大黄。
二十八日大便虽不甚爽,今日脉浮不可下,渴思凉饮,气分热也;口中味甘,脾热甚也。
议用气血两燔例之玉女煎,加苦药以清脾瘅。
生石膏(三两)黄连(三钱)元参(六钱)麦冬(一两)细生地(一两)知母(三钱)黄芩(六钱)煮四碗,分四次服。
吴安庆治疗湿温病经验吴安庆,江苏已故名医。
江南,气候潮湿,是以六淫暂感之病,以余临证所得,湿温恒居十之七八。
而其为病,或从阴化,或从阳化,伤气伤血,灼津耗液,亦最为繁苛。
若能循余所拟之医案而细玩之,亦可得治湿温病之梗概。
至若曲折变化,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一、湿温病正局治法湿温一候,身热有起落,汗出不彻,胸闷头重,人迎脉跳动,下利溲赤,渴不引饮,骨节酸痛,辗转难安,舌苔白腻,脉来沉糊。
湿与热合,邪已攻蔓三焦,症有化疹、化痦、耳聋、神昏之变。
治以辛淡合剂,透热渗湿。
光杏仁10g厚朴3g赤茯苓12g飞滑石(包)12g薄荷(后下)3g炒香豉10g青蒿梗10g梗通草3g青连翘10g生米仁12g白蔻仁(后下)1g淡竹叶10g湿温病,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与热合,阴阳交混,如罨豆造酱,内外表里,茶饭不思,惰于动作而已。
至一候后,诸恙始渐渐显露。
湿与热争,热胜则身热起,湿胜则身热落,然其起落之热颇热。
湿伤于外,致阳气被抑,故汗出不彻,上蒙清阳而头重特甚;胸中为阴阳升降之道路,湿热不攘,清浊混淆,故痞闷窒塞,懊恢不宁;湿热每以肠胃为薮,肠胃受其浸淫而下利,溲少而赤;湿阻于中,津凝不布,故渴不引饮;湿性重著,善流关节,故骨节既酸且疼,辗转难安也;湿温将愈,势必化燥,当其化燥之际,或伤气而透痦,或伤荣而透痧,而于透痧透痦之际,邪每上蒙清阳,耳聋神昏,势所必致。
湿温初起之脉或细数,或大涩或沉糊,而指下总觉郁滞不畅;湿温舌苔无有不腻,湿胜则腻白,热胜则腻黄。
至若初步治法,四字可以赅之,曰透热渗湿。
盖湿温之为病,无非湿包热外,热郁混中,湿热两分则病解,湿热两合则病剧。
透热于湿中,渗湿于热外,使其分而不使其合,吴鞠通之三仁汤,可谓独具只眼矣。
杏仁理肺,以宣上焦之湿,厚朴疏脾,以开中焦之湿,赤苓、滑石、梗通、米仁、竹叶以渗下热膀胱之混。
东垣云:治湿而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故渗利之药较多。
薄荷、香豉、连翘之辛凉以透汗,蔻仁辛湿芳香以逐秽,不欲其助热,故其量只用1g足矣。
温病之寒湿与湿温浅析也难怪,中医千百年来,理论庞杂,门派林立,很难统一。
从当初武汉疫情暴发之初,作为第一批抵达武汉的国家级中医大伽——刘清泉和仝小林的诊断结果就不一样。
刘清泉认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湿瘟”范畴,病因属性以“湿”为主。
仝小林院士认为本病属“寒湿疫”,病机上早期为寒湿袭肺碍脾,中期为寒湿阻肺困脾,晚期为寒湿闭肺伤脾(内闭外脱),恢复期为肺脾气虚。
此次许多阳了的病人初发病有类似发热畏寒、无汗的太阳表实证,网上许多中医宣称用麻桂剂治疫,他们深信'体若燔炭,汗出而解',加上时逢民间经方热,学经方用经方成为了一股潮流,仿佛不用经方就低人一等似的。
真正的风寒表实证,往往多是汗出而解,可是这次许多阳了病人,用了麻黄汤、大青龙等解发汗后,并没有一剂知二剂已的,该化热的化热,该咳嗽的咳嗽,病情迁延。
当然眼下正值隆冬,也是感冒、流感等外感疾病高发的季节,及一些体质偏寒等病人,有是证用是方,用发汗解表剂也不是不可。
俺今儿要说的:伤寒论与温病学还真是黄牛角水牛角,角(各)是角(各)哩!经方确实中医的基石,是群方之祖,用之对证,效如桴鼓,这个学中医人未敢不尊,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不能抱死理认为经方唯我独尊,统治天下。
一句话,伤寒学好了钤百病,温病学好也治百病,不要厚彼薄此,不要作无谓的寒温之争,两者要互参互补互融才是正道。
再凝神想想:明清的医家如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这些人哪一个不是深谙伤寒经方的大家,他们为何又另辟蹊径,创立温病学呢《伤寒论》云:'大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说明伤寒与温病是不一样的。
至于后世把一些具发热的病,甚至伤寒也归类于温病,或是冠以温戾以区别,这些话说起来长,以后再开篇另论。
温病是人体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临床特征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温病条辨之湿温病学习心得记得之前听熊老讲座时,他说在南方当医生一定要学好温病,特别是湿温病。
我们湖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潮湿,总体湿热是比较重的,所以,湿温病比较普遍。
因为将来我是要在南方当医生的啊,所以这个学期开设温病课程的时候,我特别期待能把温病学好。
《温病条辨》湿温病在中焦篇论述比较多,上焦篇主要是论述的三仁汤。
原文43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
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责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此条原文论述了温病的一些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禁忌。
湿热病邪致病表现形式多样,初起在卫表时,就会表现头痛,恶寒,发热,身重疼痛,咳嗽舌苔白腻,脉濡缓等。
此时治则芳香辛散,宣化表里之湿。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为什么湖南人,四川人冬天感冒初起时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吃火锅,很多时候感冒咳嗽就会痊愈了。
因为麻辣火锅是辛辣芳香之品,辛则散之,芳香且能化湿。
所以,一个地域的饮食习惯和那里的气候特点息息相关的。
这里,表湿较甚发热为主症时用藿朴夏苓汤。
湿中蕴热,里湿较甚方选三仁汤。
我觉得如果病人有咳嗽等肺失宣降的表现时用三仁汤效果更好些,因为三仁汤中有杏仁宣肺利气以化湿。
以发热表证较重时用藿朴夏苓汤,藿香在此方中解表化湿。
之前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治疗湿温病常用的两个常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和麻杏苡甘汤。
《伤寒论》“伤寒,瘀热在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治疗湿热黄疸兼有表证。
刘渡舟老师在他的医案中就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黄疸病人的发热不退,临床效果还是很好的,此方中有连翘、赤小豆有连翘赤豆饮之意,可以清热化湿解毒,桑白皮泻肺热,杏仁宣肺利气以化湿,麻黄宣肺解表,开腠理以调肺津。
所以不仅是黄疸兼有表证常用,很多情况下湿温初起表证也可以使用。
在临床上还经常用于治疗湿热性质的急性湿疹,过敏性鼻炎等临床效果都很不错。
藿朴夏苓汤加强清热化湿解毒的力量应用范围也会更广。
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疗效评估湿温病是一种常见的热病类型,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
在中医理论中,湿温病属于“温病”范畴,多由湿邪侵袭所致。
多年来,中医界广泛采用三仁汤作为治疗湿温病的主要方剂,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三仁汤是由《金匮要略》所载的“三仁汤”,由杏仁、白豆蔻、薏苡仁三味药材组成。
其中,杏仁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白豆蔻可芳香化湿、行气止痛;薏苡仁则能利湿健脾、清热排脓。
三药合用,共奏宣肺化湿、健脾清热之功。
1. 疗效确切: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促进康复。
2. 安全性高:三仁汤为纯中药制剂,毒副作用较小,适用于各年龄段的患者,尤其是孕妇、老年人和儿童。
3. 预防作用:三仁汤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降低湿温病的发病率。
4. 综合调理:三仁汤不仅能治疗湿温病,还能改善患者体质,提高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
尽管三仁汤治疗湿温病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治疗周期较长,部分患者疗效不佳,以及个体差异导致的药物反应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调整用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三仁汤治疗湿温病具有显著的疗效,是中医治疗湿温病的重要方剂。
然而,临床应用中还需注意个体差异,合理调整用药方案,以充分发挥三仁汤的疗效。
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探讨三仁汤的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三仁汤,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方剂的名字,它代表的是中医的智慧和临床经验的精华。
杏仁、白豆蔻、薏苡仁这三味药材,每一味都承载着医者的匠心和自然的馈赠。
杏仁的清香宣肺,仿佛为身体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湿邪无藏身之处;白豆蔻的芳香化湿,如同拂去心头的尘埃,让患者的情绪得以舒缓;薏苡仁的利湿健脾,犹如滋润心田的甘露,让身体的土壤重新变得肥沃。
在我参与的临床研究中,三仁汤展现出了令人鼓舞的疗效。
看着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逐渐恢复活力,我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研究三仁汤在湿温病中的临床疗效在进行这项研究之前,我需要明确三仁汤的组成和作用。
三仁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主要由杏仁、白芷和茯苓三味药材组成。
它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化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温病。
湿温病是一种由湿邪引起的疾病,其特点是病程缠绵、症状复杂。
患者常常出现发热、汗出不畅、身体困重、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我观察到三仁汤在治疗湿温病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具体的疗效如何,还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验证。
为了研究三仁汤在湿温病中的临床疗效,我选择了100名湿温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每天接受三仁汤的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常规的西医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密切观察了两组患者的症状变化和疗效。
治疗组患者在接受三仁汤治疗后,发热、汗出不畅、身体困重等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食欲也逐渐恢复正常。
而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后,症状改善并不明显。
通过这项研究,我得出了结论:三仁汤在湿温病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它不仅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还能降低体内的湿邪指标。
因此,我认为三仁汤是一种治疗湿温病的有效方剂,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然而,这项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可能受到影响。
研究过程中的观察和评估主要依赖于医生的主观判断,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因此,未来还需要开展更多的大规疗效。
在进行这项研究之前,我需要明确三仁汤的组成和作用。
三仁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主要由杏仁、白芷和茯苓三味药材组成。
它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化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温病。
湿温病是一种由湿邪引起的疾病,其特点是病程缠绵、症状复杂。
患者常常出现发热、汗出不畅、身体困重、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我观察到三仁汤在治疗湿温病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具体的疗效如何,还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验证。
为了研究三仁汤在湿温病中的临床疗效,我选择了100名湿温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温病条辨——越辨越明三仁汤前些日子写了篇《三仁汤证法当用麻杏苡甘汤乎?》一文,今日继续对比学习三仁汤有关方剂。
先看下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上焦宣痹汤、藿朴夏苓汤、香薷饮、藿香正气散、新加香薷饮这些方子药物组成的对比:三仁汤——杏仁、白豆蔻、薏苡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竹叶甘露消毒丹——黄芩、连翘、藿香、贝母、射干、滑石、薄荷、石菖蒲、白豆蔻、茵陈、通草上焦宣痹汤——枇杷叶、郁金、射干、通草、淡豆豉霍朴夏苓汤——藿香、厚朴、半夏、茯苓、杏仁、白豆蔻、薏苡仁、淡豆豉、通草、泽泻、猪苓香薷饮——香薷、白扁豆、厚朴藿香正气散——藿香、甘草、大腹皮、苏叶、陈皮、茯苓、白芷、桔梗、半夏曲、厚朴、白术、生姜、大枣新加香薷饮——金银花、连翘、香薷、白扁豆、厚朴再看看功效与主治的对比: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或泄泻淋浊,舌苔白腻或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上焦宣痹汤——苦辛通阳,轻宣肺痹——呃逆、胸痛、喉痹、咽中不爽、常有异物梗阻感霍朴夏苓汤——解表化湿——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香薷饮——驱暑解表,化湿和中——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以及山岚瘴疟等新加香薷饮——祛暑解表,清热化湿——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而数三仁汤是温病名方,下面是整理的一些医家的论述。
宣畅气机,化湿排浊的三仁汤作者:李宏奇三仁汤治疗范围广泛,针对的病机就是湿阻三焦,气机不畅,郁而生热,湿重于热引起的各种病症,所针对的患者有几大主证;第一,患者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通过这个描述我们知道,患者通常会感觉浑身难受,疲劳倦怠,乏力,胸闷出气都不畅快,这组症状我们可以和伤寒的症状做对比,伤寒论中也有以头痛、身重疼痛、或伴关节疼痛的条文,多考虑伤寒太阳病,如见脉浮紧,治疗可用麻黄汤或九味羌活汤,但是伤寒中表现出来的恶寒,身重疼痛,往往表现的比较剧烈峻猛,是一种急性的,症状通常会比较严重,而三仁汤所表现出来的身重疼痛,往往是慢性的,缠绵难愈,身体感觉发疼发沉发热也是较轻的,有时是患者表现出来的一种周身难受又不明确是哪里不适,就是感觉疲累,乏力,而且三仁汤的脉象不浮而是弦细而濡,这就要考虑湿温,湿热郁闭肺气,影响肺主皮毛功能,导致表气不畅,全身气机不畅;第二,三仁汤还有一个主证是午后身热,身热不扬,关于午后身热,有时会误认为是内伤病中的阴虚内热,所以吴鞠通在三仁汤的条文中,特意指出午后身热,状若阴虚,意思就是说发热好像是阴虚,但其实并不是因为阴虚导致的身体发热,而是湿温导致的身体其热不扬,湿遏热伏,这种发热和伤寒中的发热也不同,湿温导致的身热是一种低热,慢性持续的发热,或者身体的热没有表现的那么剧烈明显,而伤寒中的发热则表现的比较急性猛烈;第三,三仁汤条文中还指出胸闷不饥这一症状,这就是说患者除了身体困重,有轻微的疼痛,发热,还有胸部和胃脘不畅快,无食欲不想吃东西等肠胃症状,吴鞠通在创立三仁汤时,也明确指出,湿温病中焦病最多,这也是由于湿邪闭阻肺气导致的,所以当身体受湿邪闭阻,湿阻肠胃,会出现胸闷,胃脘闷,胸闷不食等症状。
《温病条辨》应用辛味药的特点浅探刘志芳;谷永红【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00(000)0S1【摘要】清代温病大师吴瑭 (字鞠通 )擅用辛味药。
据统计 ,其所著《温病条辨》总载方 2 0 0余首 ,而用辛味药的者竟达百余首 ,其中以苦、辛并用最多 ,中焦及湿温病证应用较为广。
兹就其应用特点浅探如下。
1 辛凉轻宣以透表对温病初起病邪在表 ,内应于肺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一系列肺卫表证 ,吴氏宗《内经》“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的原则 ,并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之经验 ,提出“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的治疗细则 ,以揭示临床选用药物应注重以辛凉轻宣之品为主 ,充分体现出轻巧灵活、宣举上焦之特点。
其代表方如桑菊饮、银翘散。
桑菊饮以辛凉轻宣之桑叶、菊花为君 ,配辛凉疏散之薄荷、连翘 ,以助其疏散在表的风热 ;桔梗与杏仁相伍 ,乃升提苦降并用 ,使肺气宣畅、咳嗽易止 ;更用甘寒之芦根清热生津 ,甘草调和诸药。
共奏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之功。
由于此方在轻宣肺热以止咳 ,而疏散之力尚轻 ,故又称之为“辛凉轻剂”。
银翘散以银花、连翘为君 ,二者质轻性凉 ,轻清宣散 ,既可宣透表邪 ,又能清热解毒 ;配薄荷、牛蒡子等辛凉疏散之品 ,以增强清透之力 ,值得提出的是吴氏不囿于温病忌“温”之说 ,于方中配伍辛香开达 ,温而不燥之荆芥...【总页数】1页(P)【作者】刘志芳;谷永红【作者单位】呼市第二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1【相关文献】1.“药排”临床应用浅探 [J], 陆乾人2.《温病条辨》药物性味配伍规律浅探 [J], 赵聚山3.祛风药在杂病中的应用浅探 [J], 袁继丽4.辛味药药性理论及归经应用 [J], 孙坤坤;王加锋5.张仲景药对配伍应用浅探 [J], 杨新年;刘景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仁汤:温病中的小柴胡汤三仁汤是我临床运用较多的方剂之一,在我们的家传中,已有四代人常用之。
该方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之湿温、寒湿栏中,原方为: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其方主治的病名是湿温,主症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
”其告诫,或曰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忌汗、下、润,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泻;润之则病深不解。
二是该方适应证广,可以普及运用,“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方剂学》认为本方是治疗湿热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
若汗、下、润后,湿蒙清窍,湿邪内渍,湿气胶滞。
吴鞠通认为“唯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其实三仁汤不单开肺气,而是能很好地调达三焦气机,使邪气外出。
而医家总结的“宣上、畅中、渗下”六字真言,颇似和解少阳,祛除半表半里之邪的小柴胡汤证,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之理相同,三仁汤称得上温病学中的小柴胡汤。
为什么吴鞠通在三仁汤运用时忌润?因为湿温最易虚实混淆,被假象蒙蔽,临床上不单是润,涉及补方皆宜谨慎。
三仁汤治疗外感病: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在山区卫生院工作,出诊一妇女,李姓,40余岁,看其面似60多岁老人,极显瘦弱,因其本有肺结核病史多年,故如此。
此患者于冬日生病,整天坐在火炉边,身体缩成一团,胸闷气短,浑身酸困,体温正常,不饥不渴,本院一医开了十全大补汤加减二剂,谁知服一剂后,更不饮食,卧床不起,急召唤外地工作的子女回家,有办后事的打算。
我当时开了两剂三仁汤,一天一剂,因时间关系中午才能服药,嘱其夜九点之前必须一剂所煮三次药服完,另当患者面嘱咐家人,夜间需有专人伺候,凌晨(夜十二点左右)当有腹中响声(肠鸣音逐步加重,自觉饥饿欲食,但不允许食多的食品,只准喝几口白米稀粥,一个小时喝几口,待到凌晨四五点时,若大饥难忍,准其吃点馒头或饼干,喝半碗稀粥,半饱即止,不可过饱,然后自然入睡,不要打扰,第二天中午时可正常进食,当然起初还是吃易消化食物)。
国医传习所之中医临床湿温病经典方剂解析(VI)――达原饮本文导读达原饮,出自吴又可的《瘟疫论》。
达原饮的病机是邪伏膜原,湿遏热伏。
吴又可认为瘟疫都是从口鼻传入的,跟伤寒从皮毛传入不一样。
达原饮应用流行性感冒,恶性疟疾。
达原饮的槟榔、厚朴、草果这个结构是最核心的。
温病学派补上中医最后一块短板。
达原饮来自岐黄传习所00:0019:16达原饮,出自吴又可的《瘟疫论》。
吴又可开创了中医的瘟疫病学。
虽然历朝历代都有瘟疫的防治,也留下了很多抗击瘟疫的名方。
但是吴又可是第一个明确提出瘟疫传染方式、瘟疫各种传变方式和革新了瘟疫治法的人,而且开辟了温病里的疫病学派。
他提出不同于以前伤寒的见解,帮后世的叶天士、薛生白等人拉开了温病学派崛起的序幕。
他提出的瘟疫致病和传播的思想,比西方医学早了两百多年。
所以吴又可在中医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
有一部电影叫《大明劫》,就是讲吴又可治疗瘟疫的一些故事。
吴又可所处的时代是崇祯年间,在电影里面看到那些病人的表现,比如出现打摆子的症状,有点像疟疾;另外还有七窍流血这些症状。
在崇祯1641年左右,这个年代流行的主要是鼠疫,其中肺鼠疫和腺鼠疫这两种居多,所以达原饮可能是当时治疗鼠疫的一个处方,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想。
01解读达原饮从达原饮的组方来看,也可能是治疗恶性疟疾的一个治疗思路,因为寒热如疟的症状非常典型,到底是哪一种病,说不清楚,只能说这两种病都可能存在。
达原饮的处方说明如下。
(1)组成:槟榔15-20g、厚朴10-15g、草果10-15g、知母10-15g、黄芩10-15g、白芍10-20g、甘草5g。
(组成剂量仅供参考)。
(2)主治:瘟疫初期,邪在膜原,症见憎寒壮热,这种憎寒壮热一天发两到三次,或者一天发一次,发无定时(这种憎寒壮热的情况就很像疟疾的表现)。
胸闷呕恶,头痛烦躁(是典型的湿温病症状),舌边深红,苔如积粉,扪之燥涩(那个时代用手去感受舌面,舌面有很干燥,很涩的感觉。
中医治疗瘟疫十大名方之——达原饮“达原饮”一方出自《温疫论》一书,该书成书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作者吴又可(1582-1652)是明朝晚期人,祖籍江苏吴县,相当于今天的江苏苏州。
明朝末年,战争连起,灾荒不断,全国各地特各种传染病不断流行,尤其是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吴又可的家乡也不例外,据《吴江县志》记载,在成书的1642年前后,吴县连年发生疫病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作者在自序中也提到了:“崇祯辛巳(1641),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于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
”温病、伤寒等疾病在中医都归属于外感热病,然而医生们都没有很好的区分伤寒和温病,导致治病不分轻重缓急,用药错于寒热温凉,造成无数瘟疫患者因误治失治而丧命,对此吴又可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又对于数千年来生民的不幸感到心痛,他亲历每一次疫情,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将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开来,并将温疫再从温病中划分出来,提出“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吴又可将这种异气命名为“戾气”,并且戾气的侵入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且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开创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
吴又可认为,疫气从口鼻进入人体之后,既不在肌肉皮肤成为表邪,也不在脏腑经络成为里邪,而是藏于膜原,也就是半表半里的地方(这个地方很重要,但是也很隐蔽,如果在表,发发汗就好了,如果在里,采用泻下法拉拉肚子,也容易好,唯独在半表半里,发汗也不行,泻下也不行),故创制“达原饮”调畅气机,透达膜原,其组成为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
该方的含义在于用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将敌人赶出身体,这3味药是主将!),是以为达原也。
知母、芍药滋养耗伤的津液和阴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和中顾护脾胃。
「原创」湿热型发热诸症,甘露消毒丹好使初识甘露消毒丹,是从尹周安老师讲方剂学的课堂上,“能以'毒’来冠以方名者,其数量不多,诸如人参败毒散、清瘟败毒饮、普济消毒饮等,因此,该方当能解毒”“该方是治疗湿温病的主打方”等话还常常萦绕在耳边。
后来逐渐深入学习,觉得这首方真是一首好方!不为别的,只为其疗效!同时,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也觉得这确是一首为数不多的可以看舌苔给方的特效方剂。
先举个典型医案:F某,女,29岁,职员已查新冠核酸:阴性接诊时间:2021.4.3接诊医生:冯恩敏反复低热半月,每发则自觉有热感(热势不甚、身热不扬之象),测体温在37.0℃-38.0℃之间,无恶风恶寒、鼻塞流涕等,久临风则觉头痛头沉,口中和,口中多痰,色稍黄,喜清嗓子,纳眠尚可,大便可,小便黄。
舌尖红,苔黄厚,脉细数。
末次月经3.27-4.2,量色可,经期乳胀,余无特殊。
白带稍多,色稍黄。
近日当地医院查MDI:RBC+++,WBC+++,球菌++,球杆菌+,洁度Ⅲ度;HPV(-);宫颈Ⅰ型转化区。
妇科彩超无明显异常。
医院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炎。
经西药治疗白带量稍减少,低热情况未见改善。
现拟方甘露消毒丹3剂,嘱药不可久煎及饮食禁忌之事,并服后及时联系复诊。
白寇仁6g 广藿香10g 绵茵陈10g 细滑石10g小通草6g 石菖蒲10g 生黄芩10g 浙贝母10g薄荷叶6g 射干10g 连翘10g *3付2021.5.3 诉上次第1付药后咽喉便觉舒适,痰液减少,体温渐稳,服尽3付药未再出现发热。
其后因工作繁忙,未再服药。
然使用当地医院给的外洗药及凝胶塞剂,白带情况未得完全改善,遂以带下病就诊……“自言自语自说自话”病案虽短,但下文胡说之篇幅并不曾让诸君失望。
病案很典型,但最可惜的,是本次案例未留存下舌苔,又难用文字对其舌苔进行描述说明。
舌及苔虽为客观表象,但望诊中望舌象这一诊法,当与临床者搜集临证资料能力及诊治水平相关,需要长期细致观察及临床实践积累。
清化法治疗湿温病临床体会
万正淦
【期刊名称】《《中医研究》》
【年(卷),期】1999(012)001
【摘要】湿温病好发于长夏暑湿之季、雨雾连绵之时,其最常见的是湿热证。
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性质有别,一旦结合,难以化解,往往病程缠绵,迁延难愈。
在热性病中,最常见的是湿温病,湿与热结,难解难分,治疗棘手。
临床表现为身热,一般上午较低,午后增高,头痛头重,两足不...
【总页数】1页(P43)
【作者】万正淦
【作者单位】霍山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220.5
【相关文献】
1.清化湿热法治疗复发性口疮60例临床体会 [J], 任艳;钟崇邦;任长征
2.湿温病证治的临床体会 [J], 钱金祥
3.益气疏肝清化瘀毒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 [J], 吴艺锋
4.清化法治疗湿温病临床体会 [J], 万正淦
5.升清化浊法组方内服联合中药直肠点滴及普济痔疮栓治疗肛窦炎疗效观察 [J], 沙静涛;范丽颖;张新;赵伟;黄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安庆湿温案释(一)作者:陈锐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23期江南,气候潮湿,是以六淫暂感之病,以余临证所得,湿温恒居十之七八。
而其为病,或从阴化,或从阳化,伤气伤血,灼津耗液,亦最为繁苛。
若能循吴老所拟之医案而细玩之,亦可得治湿温病之梗概。
至若曲折变化,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湿温病正局治法湿温一候,身热有起落,汗出不彻,胸闷头重,人迎脉跳动,下利溲赤,渴不引饮,骨节酸痛,辗转难安,舌苔白腻,脉来沉糊。
湿与热合,邪已攻蔓三焦,症有化疹、化、耳聋、神昏之变。
治以辛淡合剂,透热渗湿。
处方:光杏仁10g,厚朴3g,赤茯苓12g,飞滑石(包)12g,薄荷(后下)3g,炒香豉10g,青蒿梗10g,梗通草3g,青连翘10g,生米仁12g,白蔻仁(后下)1g,淡竹叶10g。
湿温病,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与热合,阴阳交混,如豆造酱,内外表里,茶饭不思,惰于动作而已。
至一侯后,诸恙始渐渐显露。
湿与热争,热胜则身热,湿胜则身热落,然其起落之热颇热。
湿伤于外,致阳气被抑,故汗出不彻,上蒙清阳而头重特甚;胸中为阴阳升降之道路,湿热不攘,清浊混淆,故闷窒塞,懊不宁;湿热每以肠胃为薮,肠胃受其浸淫而下利,溲少而赤;湿阻于中,津凝不布,故渴不引饮;湿性重著,善流关节,故骨节既酸且痛,辗转难安也;湿温将愈,势必化燥,当其化燥之际,或伤气而透,或伤荣而透痧,而于透痧透之际,邪每上蒙清阳,耳聋神昏,势所必致。
湿温初起之脉或细数,或大涩或沉糊,而指下总觉郁滞不畅;湿温舌苔无有不腻,湿胜则腻白,热胜则腻黄。
至若初步治法,四字可以赅之,日透热渗湿。
盖湿温之为病,无非湿包热外,热郁湿中,湿热两分则病解,湿热两合则病剧。
透热于湿中,渗湿于热外,使其分而不使其合,吴鞠通之三仁汤,可谓独具只眼矣。
杏仁理肺,以宣上焦之湿,厚朴疏脾,以开中焦之湿,赤苓、滑石、梗通、米仁、竹叶以渗下焦膀胱之湿。
东垣云:治湿而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故渗利之药较多。
《温病学》之湿温篇(上)湿重于热证治[附舌象、验案]I编者导读:刘清泉院长作为第一个进入新冠肺炎武汉疫区的中医专家,对于新冠肺炎认为属于中医的“湿瘟”“疫病”,虽然现已有各种针对此次疫病的中医方案,但方案言简意赅,说理教学较为缺乏,故编者将中医经典教材第五版青皮《温病学》中湿温篇的内容删减了部分冗余话语并加入陈老对其中一些经典方剂的独特解读,以及证型或方剂常见参考舌象图片和典型验案,以供读者深入学习湿温病的治疗。
《温病学》指出“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大多来势迅猛病情严重,较之一般温病的危害更甚。
由于温疫不是独立于温病以外的一种疾病,其辨证治疗仍按温病的辨治体系进行,所以本教材没有把温疫另列专章讨论。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
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膩,脉缓等主要症状。
本病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机演变虽有卫气营血的变化,但主要表现于气分,以脾胃为主要病变部位。
临床表现具有湿、热两方面的证候。
后期既有湿热化燥伤阴,又有阳气虚衰两种不同转归。
(一)湿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叶天士“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先有内因--------素体脾胃失调,湿邪内停后合外因--------湿热病邪(二)湿温病感邪途径薛生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薛注:“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病多归膜原。
”膜原即陈老常言之少阳三焦膜腠,邪阻膜原也可作为湿热病初起的一种形式。
(三)湿温病发展演变规律湿温病由于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膩滞,与热相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本病传变较之一般温病缓慢,病程较长,往往缠绵难愈。
其发展演变,一般亦不外由表入里,由卫气而及营血,但因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故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湿温邪气传变规律:湿温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要病理变化。
吴安庆治疗湿温病经验吴安庆,江苏已故名医。
江南,气候潮湿,是以六淫暂感之病,以余临证所得,湿温恒居十之七八。
而其为病,或从阴化,或从阳化,伤气伤血,灼津耗液,亦最为繁苛。
若能循余所拟之医案而细玩之,亦可得治湿温病之梗概。
至若曲折变化,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一、湿温病正局治法湿温一候,身热有起落,汗出不彻,胸闷头重,人迎脉跳动,下利溲赤,渴不引饮,骨节酸痛,辗转难安,舌苔白腻,脉来沉糊。
湿与热合,邪已攻蔓三焦,症有化疹、化痦、耳聋、神昏之变。
治以辛淡合剂,透热渗湿。
光杏仁10g厚朴3g赤茯苓12g飞滑石(包)12g薄荷(后下)3g炒香豉10g青蒿梗10g梗通草3g青连翘10g生米仁12g白蔻仁(后下)1g淡竹叶10g湿温病,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与热合,阴阳交混,如罨豆造酱,内外表里,茶饭不思,惰于动作而已。
至一候后,诸恙始渐渐显露。
湿与热争,热胜则身热起,湿胜则身热落,然其起落之热颇热。
湿伤于外,致阳气被抑,故汗出不彻,上蒙清阳而头重特甚;胸中为阴阳升降之道路,湿热不攘,清浊混淆,故痞闷窒塞,懊恢不宁;湿热每以肠胃为薮,肠胃受其浸淫而下利,溲少而赤;湿阻于中,津凝不布,故渴不引饮;湿性重著,善流关节,故骨节既酸且疼,辗转难安也;湿温将愈,势必化燥,当其化燥之际,或伤气而透痦,或伤荣而透痧,而于透痧透痦之际,邪每上蒙清阳,耳聋神昏,势所必致。
湿温初起之脉或细数,或大涩或沉糊,而指下总觉郁滞不畅;湿温舌苔无有不腻,湿胜则腻白,热胜则腻黄。
至若初步治法,四字可以赅之,曰透热渗湿。
盖湿温之为病,无非湿包热外,热郁混中,湿热两分则病解,湿热两合则病剧。
透热于湿中,渗湿于热外,使其分而不使其合,吴鞠通之三仁汤,可谓独具只眼矣。
杏仁理肺,以宣上焦之湿,厚朴疏脾,以开中焦之湿,赤苓、滑石、梗通、米仁、竹叶以渗下热膀胱之混。
东垣云:治湿而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故渗利之药较多。
薄荷、香豉、连翘之辛凉以透汗,蔻仁辛湿芳香以逐秽,不欲其助热,故其量只用1g足矣。
二、湿温病之化燥而愈投辛淡合剂后,汗出颇畅,胸次渐展,身体舒和,夜能安睡,下利已止,小便赤热,脉转浮缓,苔亦渐化。
此热从外透,混由下泄,不过余邪未清而已,疹痦可免矣。
改予苔淡,以竟全功。
六一散(包)12g淡子芩6g生米仁12g净连翘10g白梗通3g焦山栀10g赤苓块12g淡竹叶6g活水芦根(去节)33cm此条所受之病本轻,而其人之正气尚充,得药之助力,湿热自难逗留,即由表里分消,为治湿温病之最顺手者。
然亦百中仅得二三而已,不多见也。
病湿热既合,湿之不去,热难透达,热既不透,则湿亦难化,纠缠交混,朋比为奸,往往历尽波折,累月而始告痊,《难经》五种伤寒,要以湿温为最难治疗。
畅汗之后,伏热透发殆尽,湿无所恋,势必随苓、滑之淡渗而自寻出路。
湿热得分消,则清浊之升降自如而胸次得展,气血之运行无阻而身体舒和。
湿浊化而下利止,胃气和而睡自安也。
至于小便赤热,乃余邪下趋膀胱也。
黄芩、连翘、山栀、竹叶、芦根之苦寒,用以廓清余热;六一、米仁、梗透、赤苓之味淡,用以渗利余湿也。
三、湿温将欲透痦湿温病,两耳渐渐失聪,神志沉糊,身热不扬,胸脘痞满,日晡如疟状,苔腻脉数。
湿蒸热郁,痦透在即。
予前法加芳香之品,以宣浊治闭。
光杏仁10g鸡苏散(包)10g赤茯苓12g制川朴3g青连翘3g炒全蒌12g姜半夏6g细川连3g白蔻仁(后下)1g广郁金2g省头草2g 石菖蒲6g青蒿梗6g鲜佩兰6g湿温病之耳聋,为湿热蒸腾,清阳蒙蔽而然,既不得援液脱之例而予增液,又不可谓少阳枢机不利,妄投和解。
热入心包,则为昏谵;热在阳明,则为狂妄,然皆知觉全失。
至于湿湿,乃湿热增塞神明,每于假寐之际,手有妄动,口有妄言,呼之使醒,问犹能答,不过沉糊而已,故又不可用清宫、承气之法也。
湿温病之热,为热郁湿中,故身热而不扬,惟较常人为热耳。
湿热相争,每有似疟之烦热,实非疟也。
湿为有形之邪,一起即舌苔白腻,脉虽数,总觉不畅。
凡此种种现象,无非湿蒸热郁,白痞将透之候。
故以六一、赤苓、川朴、光杏、连翘、青蒿通彻三焦表里之湿势;全蒌、姜夏、川连,以开胸脘之痦塞;蔻仁、郁全、菖蒸、佩兰,以启蒙蔽之神明,且气之香者,其性必燥,香燥之品,足以防腐。
四、分消湿热治法昨得畅汗,痞布颇密,胸次渐开,神亦清朗,惟两耳尚聋,小便赤热,痛如淋状。
盖伏热已泄,蕴湿都趋于膀胱,再予宣化,因势利导之。
飞滑石(包)10g潼木通5g净连翘10g甘草梢2g山栀(打)10g 鲜车前1棵光杏仁10g鲜佩兰10片鲜佛手6g淡竹叶10g湿湿之欲解,不得不有此畅汗,惟欲得此畅汗,不若寒伤于表之用麻、桂、羌、防以取汗,必须光以芳淡之品,拨动其湿,解其外围之邪,而后热得透泄。
白(疒咅)每见于汗后,形圆色白,其细如黍,外包薄膜,内贮清水,搔之即破,杳然无迹,系随汗而出之征象。
故病之得痦而解者,非由痦而愈,实由汗而愈也。
耳聋为清阳之未启,小便赤热,痛如淋状,乃湿热借膀胱为出路。
《内经》曰:“在下者引而竭之”。
故用因势利导之法,如木通、连翘、清石、甘草梢、鲜车前、山栀,引湿热从下而出,通其尿道;竹叶、佩兰、光杏、蔻仁,清宣上焦蒙蔽之邪,以聪其耳也。
五、湿温化燥伤荣透痧湿温病,汗出遍体,身热尚炽,红痧已透,渴不引饮,咳引胸胁痛,痰稠带血,舌红脉数。
湿已化燥,入荣而出。
治予肃脉清荣,化病泄热。
大力子(炒打)6g霜桑叶5g玉桔梗5g生紫菀5g光杏仁10g象贝母10g瓜蒌皮10g橘络3g金银花10g赤芍药6g热山栀10g侧柏炭10g湿温之在气分者,苟得畅汗,则热从外泄,透痧身凉而愈。
若其人阳气素郁,荣分本热,感受湿温,最易化燥伤荣。
邪既入荣,其热不为汗解而反为汗炽。
邪入于荣,虽不从汗解,亦须出气还表,乃可告愈。
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邪涉之故咳作,外达皮毛故痧透。
肺为华盖,邪既涉之,则络伤而清肃不行,此胸胁之所以引痛,病之所以带血也。
治病贵在不失病机,前条湿趋于下,故借膀胱为出路,此条邪还于表,故借肺为出路。
大力、桑叶、桔梗、紫菀肃肺透表;杏仁、象贝、蒌皮、橘络化痰止咳;银花、赤芍清荣热;焦栀、侧柏弭血络。
若痧现不齐,胸闷不舒者,加皂角针4g以透之;若痧透紫暗不鲜,目赤,舌红碎,或中有黑苔者,血热已极,须加犀角尖4g,紫草茸5g,解生地12g,凉血化毒。
六、湿湿化燥伤津湿温病,汗大出,烦热口渴,舌黄糙,脉洪大。
湿骤化燥,阳明气分火燔。
拟白虎汤法。
生石膏30g肥知母10g炙甘草2g麦冬10g西洋参6g淡竹叶10g 粳米l合前条为湿温化燥伤荣,此条为湿温化燥伤气。
凡湿湿病得畅汗后,邪之轻者,热退而愈;邪之重者,得汗之后,身暂渐凉爽,胸渐舒展,惟逾半日或一日后,热又陡增,胸腹窒闷,往往至一汗而汗,甚至四五汗而热退脉出,胸舒舌净而愈,正如剥茧抽丝,层出不穷。
若投辛淡剂后,汗出,烦热不解,口之渴不引饮,一变而为渴饮,苔之白腻,一变而为黄糙,脉之细郁不扬,一变而为洪大,则为湿已化燥,邪归阳明,烁津耗液,非借“白虎”之威,不足以退此炎热。
故以石膏、知母、竹叶清其热,麦冬、洋参保其津,炙草、粳米和其胃,务使热退之后,津不伤而胃气复振。
倘舌苔尚白腻,未转黄糙,虽有口温烦热之症,究仍热伏温中,此方不可误投。
盖甘寒之剂,宜于燥热,而不宜湿热,湿热得此,温转盛而热更伏,每遭内陷之祸。
七、湿温化燥透癍气血两燔湿温病,汗大出,热不解,口渴且赤,皮肤晕红,舌苔黄糙,底质鲜绛,脉滑数。
湿温化燥,阳明气血两燔。
宜化癍汤加威。
生石膏30g肥知母10g鲜生地12g粉丹皮10g犀角尖3g京玄参10g炙甘草2g湿湿虽须化燥而后告痊,然燥化太过,有伤气、伤荣者。
有气血两伤者。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脏,燥化太过,必归阳明。
汗大出,热不解,口渴,燥伤阳明之气也;目赤,皮肤晕红,燥伤阳明之血也。
证具气血两燔,故取化癍汤之石膏、知母以清气;生地、犀角、丹皮、玄参以凉血;甘草调诸药以和胃。
邪在气,故舌苔黄糙脉清;邪在血,故舌质红绛脉数。
必斯脉证,乃可用是方。
他若阴绝如阳之烦揭,劳伤正脱之阴癍,脉虽洪大,按之杳然,面虽红赤,总嫌娇嫩,则温补之不暇,此方误投,则误事矣。
皮肤晕红,连成爿。
是谓癍;细如芥子,粒粒红点,是谓痧。
痧者高出于皮肤之上,癍者隐现于皮肤之内。
痧从脉治,故宜辛凉;癍从胃治,故宜甘寒。
痧而色紫,血液沸热,须加犀角、生地,十中可治一二;癍而色黑,热极胃伤,较难治。
八、胃燥脾湿湿温,汗大出,热不解,口渴,身疼重,苔中黄糙,两边白润,脉大而濡。
此属胃燥脾湿。
宜苍术白虎法。
生石膏30g肥知母10g炙甘草2g苍术6g姜半夏6g生米仁12g 汗大出,热不解,口渴,燥化太过,病在阳明,其身不当疼痛,而今疼痛者,盖脾主肌肉,脾为湿困,则脱肉受病而癍也。
今之苔中黄糙,两边白润,脉大而濡,胃之燥者自燥。
脾之湿者自湿,燥湿处于对立地位。
治其湿则妨子燥,而胃汁竭;治其燥则碍于湿,而脾阳漓。
惟脾喜燥而胃喜湿,脾恶湿而胃恶燥,阳明燥化,太阴湿化,病分水火,药有专功,治即在其中矣。
故以石膏、知母、甘草之苔寒入阳明者,以救其燥;苍术、姜夏、米仁之苦温入太阴者,以祛其湿。
投之中肯,收效亦速。
九、脉燥脾湿湿湿一候,身热不扬,胸闷泄利,于咳无病,咽喉作痒,口燥不欲多饮,苔中白燥,两边白润,脉来濡数而涩。
此属肺燥脾湿。
宜润肺燥脾法。
光杏仁10g生紫菀5g京川贝10g款冬花6g霜桑叶3g赤茯苓12g 生米仁12g飞滑石(包)12g梗通草3g大豆卷12g白蔻仁(包下)10g苍术片3g青蒿叶6g湿温至六七日之交,身热不扬,乃为热郁湿中之常态。
若于此时而忽增咳嗽,则病虽重必轻,为因邪欲借肺以出路,方书谓之还表是也。
然其咳声必扬,痰涎易吐。
今乃胸闷而干咳无痰,咽喉咳呛,咳声不彻,此非还表之咳,乃肺燥而咳也。
究其脾何以燥,盖因湿热困于中焦,肠气濡而下利,津液不能输肺归肺,于是肺系失润,清肃不行,其气逆而难降。
肺燥欲饮水以自润,而肺湿又不能消水,故口虽渴而不引饮也。
湿热淫于水中,故脉来濡数;燥又伤于肺,故脉又带涩。
苔中干白为肺之燥,两边白润为脾之湿。
故以光杏、款冬、川贝、紫菀、桑叶,辛润以宣肺,肺气清而咳自平。
滑石、赤苓、米仁、梗通,淡渗以利其小便,小便长则下利自止。
豆卷、青蒿、苍术、蔻仁,辛温芳香,透湿中之热,兼以化浊防腐也。
十、热胜干湿湿濡一候,发热头汗,渴喜热饮,身疼痛,小便赤浊,面有油垢,苔黄腻,此热胜于湿。
拟泄热为主,渗湿佐之。
细川连3g淡子芩6g青连翘10g焦山栀10g苍术片5g青蒿尖6g 六一散(包)12g赤茯苓12g淡竹叶10g鲜车前1棵温湿之为病,因其阴阳之进退,而为湿热之偏胜。
偏于热者,其人阳气素盛,湿易化燥。
其来骤者,其退亦速,较湿胜于热者,易于就痊。
然于热胜之际,尚来化燥,尤当借泄热渗湿之剂,冀其邪之速达,以免劫伤津液,而为燥化太过之伤气伤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