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21-七律长征(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讲课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今日讲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课过程这四个方面来对我的这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剖析《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进毛泽东”专题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长征马上成功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困难坎坷,心潮汹涌激动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七言律诗总合56个字却道尽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困难历程,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豪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课目的《小学语文新课标》对第三学段(5-6年级)诗歌学习的要求是“阅读诗歌,大概掌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领会作品的感情;朗读优异诗文,注意经过语调、韵律、节奏等领会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而且背诵优异诗文。
”为此,我将本课的教课目的确定以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建情境,引领学生多种形式朗诵,自主研究,互动沟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豪气派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课重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把本节课的教课要点和难点确定为抓住要点诗句品读感悟,领会红军大无畏的英豪气派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说教法教无定法,但采纳科学合理的教课方法却能使教课成效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睦完满的一致,本节课我主要采纳以下教课方法:1、朗诵感悟法。
我国有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频频的读”。
确实,读是阅读教课中理解与感悟的重要手段,对于诗歌教课朗诵更加重要,惟有多读才能理解。
2、品析词句法。
本课教课,经过对要点词以及要点句子的频频朗诵、品析、感悟,达到帮助学生领会诗歌思想感情的目的。
3、情境创想法。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年月比较远,学生要掌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必定的难度。
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案课题:七律·长征(毛泽东)教学目标: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目标1、2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长征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
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一)介绍知识七律: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国民D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平常,寻常、平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1)腾跃五岭(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4)飞夺泸定(5)喜踏岷山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1、学生试读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
斗争精神。
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
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三、阅读尾声(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第【1】篇〗《七律.长征》说课设计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中提出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品评、借助长征故事,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弄懂诗意,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长征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为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运用情境教学法、感情朗读法、直观演示法,充分发挥学生性,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在书生朗朗的语文世界里,情感得到提升,素养得到提高。
学法根据新课程目标、文本特点、学生的的认知规律,采取了搜集资料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走入诗文。
2、初读全诗粗知诗意。
3、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4、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5、拓展延伸接受洗礼。
(一)情境导入入诗文。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由于红军长征对当前小学生来说很遥远,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
上课伊始,我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引出长征,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征,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配以气势磅礴的音乐简介长征,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七律长征优秀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在此为大家说课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这首诗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接下来的说课中,我将从诗歌的背景、内容、形式和意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诗歌背景《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刚刚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革命事业保留了火种。
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意志和信念的考验。
毛泽东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情怀和领袖的视角,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诗歌内容《七律·长征》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遵循了七律诗的格律。
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长征途中的艰苦卓绝和红军战士们的坚定信念。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篇即表明了红军战士们面对困难的豪迈态度。
他们不畏艰险,将万水千山视为等闲之事,展现了革命战士的英雄气概。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通过“五岭”和“乌蒙”两个地理名词,描绘了长征途中的壮丽山川。
将翻越的山岭比作细浪,泥丸,既表现了自然的雄伟,也反映了红军征服自然的英勇气概。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的两个著名战役。
金沙江水的波涛和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既展现了战斗的激烈,也表现了战士们的勇敢和智慧。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以岷山的雪景作为背景,表达了红军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的喜悦心情。
三军过后,战士们的笑容如同盛开的花朵,预示着革命事业的光明未来。
三、诗歌形式《七律·长征》在形式上严格遵守了七律的格律要求,每句七个字,每联两句,押韵工整。
诗中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同时,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暗示,如“五岭”、“乌蒙”、“金沙水”、“大渡桥”等,既具体又抽象,既写实又富有想象力,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七律长征》说课稿(精选6篇)《七律长征》篇1《七律•长征》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教学分析按课标精神,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诵读”,提倡教师的指导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上。
只有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具体体验,学生才可能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
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二、(一)情景导入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更有些学生不能想像长征时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片段,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
这样有利于下面的让学生体会课文。
(二)导学1、品读课文,在读中加强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 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种精神,我在这一课中花很多时间在学生的朗诵上,从读中体会到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采用各种形式增加学生对朗诵的兴趣。
[+读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比较无聊的事,更不用说要他们花很多时间来读,来体会。
因此需要设计多种方式去让学生诵读。
我还是用老办法,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语感,选择恰当的读法。
诵读需要强调的是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读得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
七律·长征一、背景介绍•《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歌,以长征为主题,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伟大。
•诗歌通过艺术手法描绘了长征途中的山川和人民,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和主题,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革命精神的崇敬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对《七律·长征》的理解和感悟。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革命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准备•诗歌《七律·长征》的文本。
•配有诗歌音频的播放器。
•学生的课前阅读材料。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步骤1:导入与展示(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课前阅读材料,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长征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步骤2:欣赏与分析(15分钟)1.播放《七律·长征》的音频,让学生聆听诗歌的朗诵。
2.让学生阅读《七律·长征》的文本,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步骤3:讨论与交流(2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中所表达的革命情感和思想。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互动。
3.整理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整理总结,提炼出重要的思想和观点。
步骤4:诗歌创作(30分钟)1.启发创作:以《七律·长征》为蓝本,教师为学生讲解七律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分组创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创作一首表达革命情感的七律诗,并在课堂上进行修改和完善。
3.展示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一人朗读他们创作的诗歌,并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六、教学反思《七律·长征》作为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理解诗歌中的革命情感和思想。
《七律·长征》说课稿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语文X号,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随着年段的上升,分量逐渐增加,第三学段革命文化主题以整个单元的形式出现,本单元就是以“革命岁月”为主题的单元,编排了5篇课文,要求落实“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语文要素。
《七律·长征》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其语言凝练精当,气势磅礴,对仗工整,生动概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诗承载着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学习接下来的四篇文章做铺垫的功能。
依据2022版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加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我确定了本课4个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会写“律”“崖”“渡”“索”4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3)了解并感受诗歌点面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4)领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根据新课标对诗歌作品的学习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读出诗的磅礴气势,初步认识点面结合,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学情分析新课标对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类题材文章的要求随着年段的变化呈螺旋上升,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此类选文已有了一定的认识,第三学段学生已能通过预习初步解决字词理解,进而理解诗意,但本文作为一首革命题材的诗歌,其时代背景离学生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情、精神的理解则需要进一步指导。
三、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组织及呈现的方式,我将采用朗读发现法、目标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采用读悟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开展学习。
“七律长征”说课稿——获奖说课稿七律《长征》说课稿——获奖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长征》。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的壮丽场景。
诗中包含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事实,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和文学审美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长征》,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朗读、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领悟革命先烈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长征》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朗读和欣赏能力。
难点:领悟诗中的深刻含义,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革命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革命精神。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提高理解能力。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长征》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朗读欣赏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提高朗读能力。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征》红军长征艰苦卓绝革命精神英勇顽强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复述《长征》的故事情节。
2. 请学生分析《长征》一诗的韵律特点。
3.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长征》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律长征”说课稿——获奖说课稿七律长征说课稿——获奖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七律长征》。
本诗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而作,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共五十六字。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感受红军的英勇顽强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七律长征》,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七律长征》,学生能够感受到红军的英勇顽强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七律长征》,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红军的英勇顽强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征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苦卓绝和红军的英勇顽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七律长征》,理解诗的大意,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
3. 合作学习(10分钟)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探究学习(10分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红军的英勇顽强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5. 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对诗中的难点进行讲解,通过示范朗读和背诵,帮助学生掌握诗的意境和情感。
6.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包括朗读、背诵和理解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人教版小学语文21-七律长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结合本学段的阅读要求、本册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第三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谈谈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相关影片和图片,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学法
在研读诗句,体会情感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下面我重点谈谈本课的教学设计
四、说教学设计:
(一)重温感受,初读诗句
长征和红军将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长征艰难、艰险,红军英勇无畏……)
师:长征艰难,长征艰险;红军英勇,红军无畏。
让我们带着这种种感受,一起读——
(二)“诗眼”为线,显象悟情
1.提领主线,感悟“诗眼”。
(1)设疑问,引诗句。
(2)合作读,悟写法。
师:读着,读着,你发现了这诗句中藏着什么秘密?(预设:“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
师:你从这对比中,感悟到什么?(预设:尽管长征中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但红军战士却毫无畏惧,勇往直前。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
师:谁来读这两句,要读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指名读,评价。
)
【设计意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其中的“远征难”“只等闲”更是全诗的“诗眼”。
本设计率先把它拎出来作为解读诗句和教学的突破口,并贯穿全诗教学的始终,成为一条教学主线或总纲。
这样,教学过程便焦点明晰,层次清楚,不枝不蔓。
教法上,努力变常见的教师设问为师生合作朗读、读中发现,不仅让学生感悟到诗句表达的内涵,也让学生领悟诗句运用的写法,实现意文兼得。
(三)合作朗读,领悟颔联
这两句写“山”,从一个层面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内涵具体化。
与所有律诗一样,颔联写法上运用了对偶。
此外,这一联还运用“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等意象显示“远征难”,用“细浪”“泥丸”等意象显示红军的“只等闲”,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根据这一联的表达特点,本环节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合作朗读,让学生直观了解对偶和对比,并体会其好处。
用意象传情达意是诗歌的共性,显象得意是体现诗歌个性的教法。
但本诗一共有八句,句句、处处显象得意,不可能也不必要。
为了因句而异,也为了不平均使用力气,这一联的“意象”显现不作为教学的重点,但也有所涉及,做法有二:一是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并想象红军通过时的艰难,二是借助其他诗句或歌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等,使“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的意象更加丰富和丰满,“远征难”也就变得触手可及,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四)呈现情境,感悟颈联
教学本诗,领悟“暖”和“寒”的含义是公认的难点。
虽然“暖”和“寒”都是表达心境,但造成理解困难的原因却不完全一样。
“桥横铁索”画面就可让人产生“寒”之心境;而“暖”却源自“金沙水拍”背后的故事,仅凭画面不足以让人
产生“暖”之感。
所以,用以破解难点的方法也不一样。
教“暖”引述背后的故事,教“寒”则用彰显意象的方法──而这正是体现诗歌特点的教法。
(五)想象画面,感悟尾联
在这两幅画的基础上,再配上风声大作、大雪纷飞的具有动态效果的画面或狂风大雪的音效。
接着幕后响起《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开头几句作为背景音乐──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
这里的教学有两个要点:一是,首先引述资料,将诗中的五个典型画面引向纵深,让学生对长征之难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
二是,在想象基础上练笔,既丰富了“岷山千里雪”的画面,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长征之难,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六)适度延伸,升华主题
现有的教学设计都没有这个环节。
若删去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对主题的感悟便仅仅停留在红军英勇无畏即“红军是非常之人”上。
而红军为什么是这样的人?这对于长期生活在和平年代和优裕生活环境中的小学生,可能也难以理解。
增加了这个环节,红军的精神来自何方便得到清楚揭示,诗歌的主题便得到升华。
(七)背诵诗句,内化语言
以灵动的方式,让学生背诵课文,内化语言。
其中,教师的提示语和引导语,具有对全诗和全课进行小结和回顾的作用。
同时,本节课从诵读全诗开始,在背诵全诗中结束,有首尾呼应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