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茅药酒事件
- 格式:pptx
- 大小:4.45 MB
- 文档页数:12
给“鸿茅”发社会责任奖项需要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南方都市报12月25日由中国中药协会主办的“2019年中国中药创新发展论坛暨《中国中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近日在京举行,鸿茅药业、鸿茅药业某副总裁分别荣获“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明星企业”和“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年度人物奖”荣誉称号。
消息一出,立即激起了舆论热议。
一个行业协会颁奖引发公众关注,当然还是因为鸿茅药业的名声太大了。
2017年底,广州医生谭秦东发帖称鸿茅药酒是“毒药”,因为购买药酒的往往是有心脏病和糖尿病的老年人,而他们原本不适宜饮酒。
这篇阅读量只有2000多的文章引起鸿茅药业方面的强烈反弹,2018年初,谭秦东被“跨省抓捕”,成为当年的焦点事件。
应该就是从那个时候起,“鸿茅”两个字刻在了公众的记忆里。
现在,“鸿茅”获奖,让这个企业又一次站到了舞台的中心,也等于激活了人们的记忆。
而这一点应该正是舆论对“鸿茅”获奖消息反应激烈的原因。
假设一下,如果这次“鸿茅”是因为赢利能力强大或者内部管理高效而获奖,非议的声音肯定会小得多。
相比之下,“社会责任”四个字的分量就太重了。
尽管据媒体报道,同时得奖的“鸿茅”副总裁在会上分享了企业精准扶贫、社会公益方面的实践,相信这家企业在2018年的确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过一些工作,但由于谭秦东事件同样发生在2018年,更因为企业在谭秦东事件中的作为给了公众强烈的刺激,将“履行社会责任明星企业”这样的冠冕授予“鸿茅”,在公众那里,至少在观感上会引来极度不适。
一家媒体的评论说得好,“鸿茅药业获‘履行社会责任明星企业奖’是对社会的冒犯”。
立论依据何在?很简单,如果多数网民都认为自己的情感受到了某一事件的亵渎,那不就是对社会的冒犯?据报道,围绕“鸿茅”的获奖争议,中药协会方面给予了回应,要点有二:一曰“不要盯着人家的过去不放”,二曰评奖有标准,“但不方便透露”。
“不要总盯着人家的过去不放”,原则上自然没错,但“鸿茅”药业的过去之所以会被舆论盯着不放,则事出有因。
SHANGHAI ENTERPRISEMay 2018追责鸿茅药酒“毒药说”要先证伪■草乙/文因在网上发帖称“鸿毛药酒是毒药”,广州医生谭秦东遭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警方抓捕。
谭秦东所涉嫌罪名为“损害商品声誉罪”,内蒙古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称,谭秦东的文章造成了140余万的退货损失,严重损害了公司声誉。
但谭秦东的家人称,谭秦东是出于一名医生的职业操守警告部分老人不要饮用鸿茅药酒,“并没有虚构事实。
”“毒药说”的确会对鸿茅药酒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但是否构成损害商品声誉罪,还是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根据《刑法》规定,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本案的关键,就在于鸿茅药酒“毒药说”是不是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
与夸大药品疗效等虚假宣传相比,更令许多业内人士担忧的是鸿茅药酒本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鸿茅药酒并非酒,也非保健食品,而是中成药中的一种内科用药。
但作为非处方药,在国家食药监局官网和公开的信息数据中,均查不到鸿茅药酒的临床试验结果,其药品说明中的“不良反应”一栏为“尚不明确”。
专家指出,在鸿茅药酒的配方中,共有67种中药材,其中包含何首乌、附子、槟榔、半夏、苦杏仁等毒性药材。
以何首乌为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曾专门提示,应该避免长期连续使用何首乌及其制剂,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停止服药。
此外,鸿茅药酒配方中的半夏和附子是相克的,属于传统中医理论的“十八反”,即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鸿茅药酒在宣传中,却总在有意无意地隐瞒自己“非处方药”的身份,大肆鼓吹“每天两口”、“长期服用”。
不仅有客服称“有病治病,没病养生,长期服用还可以预防老年病、慢性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在电视剧画面中,鸿茅药酒也常常和食物一起摆在餐桌上,剧中人物不论男女老少经常端起杯将鸿茅药酒一饮而尽。
文明拒绝谩骂 乱言无助法治鸿茅药酒肆意被冠名为“毒药”伤害的是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一、事件的起因2017年12月19日,身为从事医药和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服务三家公司法人代表的董事长谭秦东在“美篇”上发布一篇名为《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网帖(鸿茅之茅本为茅草之茅,不是鸡毛之毛。
名字都没有搞清楚,就来下定论。
不由人不怀疑其为民请命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并将该文分享到微信群,网站点击量2241多次,微信好友250多次,微信群有849次访问,朋友圈有720次访问,被分享的应该难计其数。
2017年12月22日,三天内因“鸿毛药酒来自天堂毒药”的网贴导致经销商和消費者退款退货约达肆佰多万元,为防止进一步遭受商业侵害,内蒙古鸿茅国药有限公司向当地公安局报案,谭秦东“定论鸿毛是毒药”严重损害了“鸿茅”的商业信誉,对企业的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任由肆意定论这种行为在社会漫延,今天是毒药,明天就可能是毒肉、毒米、毒面、毒茶、毒油、毒菜、毒海鲜等等,将对美丽天堂内蒙古及全国各省区的食品经济带来灭顶之灾,是对市场经济秩序的重大破坏。
这一事件应该引起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理性思考,在人人都关注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的今天,如果任何人都可以肆意冠名xxx 食品是毒品,xxx 药品是毒品,给食品和药品产业健康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给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每一个企业的建立都要付出巨大的文/孙 治2017年12月19日谭秦东发布题为《中国神酒“鸿茅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的网帖,从心肌变化、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想说明鸿茅药酒对老年人会造成危害。
涉事企业以其恶意抹黑造成自身140万元经济损失为由报警。
2018年1月10日内蒙古凉城警方以“损害商品声誉罪”将谭秦东实施跨省抓捕。
2018年3月5日《广告史劣迹斑斑的鸿茅药酒获“CCTV 国家品牌计划”,打了谁的脸》一文发布在程远律师的微信公众号。
虚假广告宣传的经典案例
1.三鹿奶粉案:三鹿集团是中国的知名乳制品企业,曾经是中国婴幼儿奶粉和液态奶
领域的领导品牌。
在2008年,其生产的奶粉被检测出含有有毒物质三聚氰胺,导致6000多名儿童患上肾结石。
此事件震惊了全国,也对中国的乳制品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鸿茅药酒案:鸿茅药酒是一家中医药酒企业,其广告宣传一直备受争议。
在2017
年,医生谭秦东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质疑鸿茅药酒的功效。
随后,鸿茅药酒公司向警方报案,称谭秦东损害了其商誉。
此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批评,许多人称鸿茅药酒的报警行为是一种“恶意营销”。
3.脑白金广告案:脑白金是巨人集团旗下的保健品品牌,其广告宣传一直以“洗脑
式”的风格著称。
其广告宣传中存在虚假宣传和夸大产品功效的问题,被媒体和消费者广泛批评。
4.权健自然医学集团案:权健自然医学集团是一家以医疗和保健品为主的企业,其广
告宣传也存在虚假宣传和夸大产品功效的问题。
在2018年,该企业被曝光涉嫌传销和虚假宣传,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5.莎普爱思药业案:莎普爱思药业是一家制药企业,其广告宣传存在虚假宣传的问
题。
其广告宣传中存在使用虚假疗效、误导消费者等问题,被媒体和消费者广泛批评。
吐槽药酒遭跨省抓捕:警惕民事纠纷刑事化这两天,“医生吐槽鸿茅药酒是‘毒药’被跨省追捕”事件在舆论场不断发酵,并引发了医学圈、学界、媒体、公众的热议。
事情原委是,去年12月,拥有麻醉医学硕士学位的广东医生谭秦东,发了个题为《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的网帖,从心肌变化、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想说明鸿茅药酒对老年人会造成伤害。
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在涉事企业以他恶意抹黑造成自身140万元经济损失为由报警后,今年1月,内蒙古凉城警方以“损害商品声誉罪”将他抓捕。
文章发布在仅5个粉丝的账号上,阅读量只有2241次,内容主要是医学分析和健康科普,材料多来自公开报道和处罚通告,除了“毒药”二字有些情绪化外,找不出专业错误……可就是这么个帖子,为他招致了跨省带走和刑事拘留之祸。
此事甫一曝光就引起强烈的舆论反弹,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而在被推上风口浪尖后,鸿茅药酒方面14日对媒体表示,“这个事情是警方去做的,我们没办法回应”。
在这起事件中,谭秦东医生究竟哪里“捏造并散布了虚伪事实”?怎么证明该帖跟企业方诉称的因退货造成的80万元经济损失有关?这些都需要当地警方给出确切解释。
就目前看,专业人士更倾向于认定,此事连普通名誉侵权都未必成立,只能算是“普通名誉侵权纠纷”。
其次,此事还引发了媒体和公众对鸿茅药酒“反弹性揭底”:据不完全统计,鸿茅药酒曾被江苏、辽宁、浙江等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违法次数达2630次,被暂停销售数十次。
自2011年起,鸿茅药酒已于近7年间取得1167个“蒙”字开头的药品广告批准文号。
鸿茅药酒广告被诟病最多的,就是它明明是OTC药(非处方药)却偏扮成“保健品”的样子。
“是药三分毒”,它却能突破《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等法规,避而不谈“药性”而大谈其保健功效,这难免造成误导。
在此情境下,比起急着给陈述其副作用的网帖贴上“恶意抹黑”标签,涉事企业或许更该反思,“违法成瘾”式自黑对自身商誉的损害。
89鸿茅药酒跨省抓人十大危机事件2018年1月2日,广州医生谭秦东撰写《中国神酒“鸿茅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一文后,被内蒙古凉城县公安局办案人员跨省抓捕,引发舆论关注。
一时间,关于该医生的言论是否对鸿茅药酒构成严重损害、警方跨省追捕是否存在民事纠纷刑事化的问题等疑问纷至沓来。
谭秦东因其父亲购买了鸿茅药酒,并没有治好父亲的疾病,反而不如之前,这催生了谭秦东撰写“毒药”一文。
在谭秦东发布的“毒药”一文中提到了心肌的变化、心脏传导系统的变化、心瓣膜的变化、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5个概念,还有一部分内容转自权威媒体、网站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开报道与处罚公告的截图,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刊登的公告《海南省暂停鸿茅药酒等九个违法广告药品的省内销售》等。
最终,“鸿茅药酒案”当事双方谭秦东和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相互达成和解,并分别通过微博平台公开发表声明,为此事画上了句号。
有消费者就鸿茅药酒事件的几个焦点问题上书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该局以“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形式,回答了消费者的疑问。
在政府告知书中,“鸿茅药酒是否含有有毒成分”是消费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对此,内蒙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回应称,在《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3号)所列毒性中药品种中有生附子、生南星、生半夏。
鸿茅药酒处方中所用附子(制)、天南星(制)、半夏(制)全部为炮制加工品,不属于毒性中药品种。
另一个被消费者关心的问题是“鸿茅药酒到底有没有治疗作用”。
作为一种非处方中成药,鸿茅药酒既不是有害的“毒药”,也不是包治百病的保健品。
虽然其说明书上明确标注了主治功能、禁忌事项等,但一般消费者对此并不熟悉,如果通过广告宣传不断弱化药品属性、强化保健功能,就会模糊药品与保健品的边界,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事实上,鸿茅药酒通过广告宣传,导致很多消费者认为鸿茅药酒是保健食品,并不清楚它是一种药品。
问题是,这种夸大药品疗效的宣传,严重欺骗和误导用药者的广告,并非仅鸿茅药酒一家。
鸿茅药业获“社会责任奖”,引发了民众很大的情绪波动。
讽刺的是,这奖拿到手里还没捂热,就被中药协收回。
2019年12月26日,在颁奖5天之后,中国中药协会在官网发布了致歉函,宣布撤销对内蒙古鸿茅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表彰,并把工作出现偏差归责于“疏于审查和管理,尤其对于‘鸿茅药酒事件’,在社会公众舆论中的影响认识不足,引起广泛质疑”。
此次“颁奖”风波,最终以迅速撤奖,致歉回应公众告终,表面上看是温酒斩华雄。
但事实上,却更像中药协面对自身公信力危机时,上演的一出挥泪斩马谡。
作为行业协会,如果鸿茅药酒真的够资格评奖,在这种时候,中药协就应该站出来,说出理由,列举其在2018年的社会责任表现,说明它不仅有错,也尽到了责任。
现在撤销,不仅自伤八百,还把企业再坑了一次,更像是转移矛盾,推卸自己的责任。
稍微关注鸿茅药酒事件的人,自然知晓其“跨省抓人”风波,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健康时报》更发文指出,鸿茅药酒的广告宣传在江苏、辽宁、山西、湖北等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都曾被通报违法,被暂停销售数十次。
直到今天,公众关切的一些问题,鸿茅药业并未澄清。
中药协“温酒”斩华雄,结果是马谡梁霜观点锐评到底是怎样的标准,让中药协能够心安理得地为之颁发“社会责任奖”?此前,中药协的一名工作人员曾回应媒体称,评奖肯定有标准,也有评的依据,但不方便透露。
同时该工作人员强调,“这是我们行业内的事,过去是过去,我们评的是当下和公司的将来。
不要盯着人家的过去不放”。
协会有“不便公开的行业标准”,群众自有掂量的一杆秤。
只是中药协大概忘了,自己颁发的是“社会责任奖”。
当所谓“社会责任奖”无视社会风评、不谈企业责任,荣誉与社会的认可度背离的时候,颁奖就不过是“自娱自乐”。
令公众质疑的地方还在于,中药协在此次事件中表露出来的态度。
从“我们的标准不便透露”到“不要盯着人家的过去不放”,再到“我们诚恳接受各方就此事对我们的批评指正”,中药协致歉的表态,可能大部分都是出于对公众愤怒的安抚,致歉函也仅用了轻描淡写的“把关不严”等字样。
推进法治进程的十大典型案例一、辛普森杀妻案。
1. 事件概况。
美国橄榄球明星辛普森被指控谋杀前妻及其友人。
这个案子在当时那可是超级轰动,整个美国都在关注。
2. 法治意义。
从证据角度来说,警方在搜集证据过程中出现了程序不合法的情况,比如采血过程有违规之处。
最后尽管很多人觉得辛普森有很大嫌疑,但因为“毒树之果”原则,也就是用不合法手段获取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依据,辛普森被无罪释放。
这可给全世界的执法者都提了个醒,程序正义那是相当重要啊,就像游戏得按规则玩,警察查案也得严格遵守程序,不然就算嫌疑人可能真犯了罪,也可能因为证据有问题而脱罪。
二、彭宇案。
1. 事件概况。
彭宇在公交站扶起了摔倒的老太太,结果老太太却说是彭宇撞的她,最后法院判决彭宇赔偿。
这事儿可不得了,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2. 法治意义。
这一判决让大家都对做好事有了顾虑。
不过从法治角度看,这个案子暴露出证据认定和司法裁判文书说理不充分的问题。
之后呢,就引起了社会对司法公信力和社会道德关系的大讨论,也促使司法机关在之后类似案件中更加重视证据的严谨性和裁判文书的说理性,鼓励大家在合法保障自身权益的同时,也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寒了心。
三、孙志刚事件。
1. 事件概况。
孙志刚因为没带身份证在广州被收容,结果在收容所里被殴打致死。
这是个非常悲惨的事件。
2. 法治意义。
这个事件直接推动了我国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
以前那种不合理的收容制度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这件事让政府意识到制度的缺陷,从而推动法治朝着更尊重人权、更科学合理的方向改革,让公民的人身自由和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
四、呼格吉勒图案。
1. 事件概况。
呼格吉勒图被误判为强奸杀人罪并被执行死刑。
多年后,真凶出现,最后经过复查,呼格吉勒图被平反昭雪。
2. 法治意义。
这是个让人痛心的冤案。
它反映出当时刑事司法在证据审查、案件复核等环节存在严重问题。
这个案子的纠正让司法机关更加重视死刑案件的慎重性,完善证据规则、加强错案纠正机制,也让公众看到司法勇于纠错的态度,增强了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推进中国法治进程十大案例一、孙志刚事件。
这事儿可太典型了。
孙志刚一个普通青年,就因为没带证件,在收容所里被打致死。
这就像一颗重磅炸弹,把当时不合理的收容遣送制度炸出了大窟窿。
以前收容遣送制度有点乱套,权力容易被滥用。
孙志刚的遭遇让全国人民愤怒,也让政府下定决心改革,最后把收容遣送制度废除了,这可是向着法治人权迈进了一大步呢。
二、彭宇案。
这个案子当年可是吵得沸沸扬扬。
彭宇扶了摔倒的老太太,结果却被老太太告上法庭说是他撞的。
法院判决彭宇要承担责任,这判决一出,大家都蒙了。
为啥呢?因为这让很多人不敢再轻易做好事了,感觉好像做好事还会被讹诈。
不过呢,这个案子也引起了全社会对司法判决社会影响的高度关注,推动了在司法实践中更加注重证据规则的完善,还有对于社会道德导向的正确把握。
三、呼格吉勒图案。
呼格吉勒图可真是太冤了。
被错判死刑啊,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么没了。
这案子反映出当时司法程序存在严重漏洞。
后来经过复查再审,还他清白。
这一事件让司法机关深刻反思,加强了对证据收集、审查判断的规范,完善了错案纠正机制,让司法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更加谨慎、严谨。
四、聂树斌案。
聂树斌也是被错判死刑的可怜人。
这个案子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
它的纠正过程十分艰难,但最终得以昭雪。
这表明中国法治在面对历史错案时绝不回避,努力去还原真相。
这个案子推动了整个司法系统对于死刑案件复核等程序的高度重视,提高了司法审查的标准,也体现了法治不断自我纠错、不断进步的决心。
五、山东于欢辱母杀人案。
于欢看到自己的母亲被侮辱,一时激愤杀了人。
这个案子引发了公众对正当防卫界定的大讨论。
以前正当防卫的界限在实际案例中有点模糊不清。
这个案子让司法界重新审视,在保护受害者权益和维护法律公正之间找到更合理的平衡,推动了对正当防卫相关法律条款解释的深入研究和调整。
六、昆山龙哥反杀案。
昆山龙哥拿着刀砍人,结果刀掉了被人反杀。
这案子特别有戏剧性。
这可让大家好好讨论了一番正当防卫的界定。
广告案例及其分析【案例】:鸿茅药酒“每天喝两口,疾病都溜走……”影视明星陈宝国手持一瓶名为“鸿茅药酒”的产品向全国电视观众宣称:“鸿茅药酒,一药治多病;一药贯通三焦,多病同治,慢病快治”;“鸿茅药酒国宝级药酒,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铺天盖地的广告,让全国电视观众很快记住了这个品牌。
而与此同时,来自各方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鸿茅药酒涉嫌夸大宣传”,“广告内容严重违法”;更有某知名医院内科专家坦言:“一种普通药酒可治愈五大类、数十种疑难杂症,炮制这种广告的人连最起码的医学常识都不懂。
”据统计,鸿茅药酒在近年来,因夸大宣传先后受到辽宁、江西、山东、宁夏、河北、浙江、海南、湖南以及重庆、昆明等省、市药监或工商部门的曝光或查处。
2010年2月5日,湖南长沙县工商部门联合县药监部门对辖区内正在销售的鸿茅药酒再一次进行了查封。
鸿茅药酒真正红火却是在上世纪90年代,鸿茅药酒和贵州“长寿长乐补酒”、“的确神”等一起创造了“神话”,其营业额曾一度达到1年10多亿元。
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在营销上重销售轻品牌、重承诺轻兑现,过度夸大疗效掠夺市场,到90年代末,鸿茅药酒逐渐走向衰败,其销量也在迅速下降,最终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
2007年3月13日,新颁布的《药品广告审查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经批准的药品广告,在发布时不得更改广告内容。
药品广告内容需要改动的,应当重新申请药品广告批准文号。
第二十一条也规定,对任意扩大产品适应症(功能主治)范围、绝对化夸大药品疗效、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违法广告,省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一经发现,应当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暂停该药品在辖区内的销售,同时责令违法发布药品广告的企业在当地相应的媒体上发布更正启事。
而鸿茅药酒的广告中多次宣称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调查发现,在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并未有鸿茅药酒入选的相关信息。
鸿茅药酒在广告宣传中扩大功能主治或适应症,绝对化夸大疗效,并以专家、患者等名义和形象证明疗效或篡改药监部门审批的广告内容等行为,多次受到多省、市药监或工商部门的曝光或查处。
从鸿茅药酒事件看企业容忍网络批评之义务▼广东医生谭秦东2017年12月9日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一文,直接导致其于2018年1月10日深夜被凉城县公安局抓捕,涉嫌犯罪的理由是该文损害了内蒙古红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鸿茅药酒”的商品声誉,涉嫌构成《刑法》第221条的“损害商品声誉罪”。
一时间网上舆论形成压倒性态势,声援谭秦东,质疑凉城公安的做法。
2018年4月17日,凉城县检察院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的指令,以该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退回凉城县公安局补充侦查,并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
谭秦东当天深夜走出了看守所,出来忍着眼泪说了一句“自由真好”。
谭秦东从被抓捕到办理取保,失去了三个多月的人身自由,“自由真好”是谭秦东源自人性发自内心的真实呐喊,也唤起了公众对本案实现正义的渴求和呼唤。
公安部随即启动执法监督程序,内蒙古公安厅开始案件核查,调查是否存在违法办案问题。
与此同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责成鸿茅药厂对近五年来各地监管部门处罚其虚假广告的原因及问题作出解释,对社会关注的药品安全性、有效性作出解释。
2018年5月17日,时隔一个月后,鸿茅药厂正式声明“经与谭秦东充分沟通,谭秦东本人表示其写作并非恶意,并对该文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及公众的误导表示歉意。
我公司经研究决定接受谭秦东本人所做的致歉声明,同时我公司向凉城县公安局撤回报案并向凉城县人民法院撤回侵权诉讼”。
且不说鸿茅药厂这份声明的内容是否完全妥当、精准,但毫无疑问它对待谭秦东的批评文章的态度发生了360度大逆转。
本案在短短四个月时间里发生的戏剧性变化,作为当事者鸿茅药厂,不仅没有通过刑事报案使负面舆论平息,反而火上浇油,使企业陷入了一场空前危机之中,最后回归到相对理性的立场,这应该是它自己都始料未及的。
由此,人们不禁要问:企业对于来自社会批评尤其是各种网络批评声音,应当如何面对?如何掌握好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又履行好社会责任的尺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鸿茅药酒事件只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互联网时代企业该如何面对批评这一重要问题。
鲍洪升:“打不死” 的鸿茅药酒作者:晚秋来源:《投资与理财》 2019年第2期轰动一时的“鸿茅药酒事件”已经远去,在那场风波中被暂停的“鸿茅药酒”广告,近日全面复播。
事件的主角之一谭秦东医生至今避而不谈“鸿茅药酒”,另一个主角鲍洪升已经携鸿茅药酒开始复苏。
2017年底,一个叫谭秦东的医生,一篇自媒体文章《中国神药“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半年后引发了一场跨省抓捕。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鸿茅药酒事件”。
3个多月过去,鲍洪升判断,4月那场将鸿茅药酒打落深谷的事件,冷得差不多了,是时候试探一下市场的反应了。
于是,8月29日,经济参考报一篇为鸿茅药酒正名的文章《风波之后访鸿茅鲍洪升:企业的信誉就是企业的生命》应运而生。
果然,文章发表之后,舆论场波澜不兴。
忽如一夜春风来。
“鸿茅药酒事件”之后全面停播的广告,开始悄悄在三四线频道复苏。
2018年9月30日,官媒人民网一篇题为《探访风波后的鸿茅药酒:生产逐步恢复信心亟待重塑》的文章发表。
恍如发令枪响,一个月间,鸿茅药酒广告在各大卫视全面复播。
鲍总算算时间,刚刚好,还能赶上“双11”!于是低调地挂上“双11”促销网址。
波澜不兴的“双11”过后,“漂白”工作继续。
11月15日,人民网直播《走进鸿茅国药》。
这一次,舆论场终于泛起涟漪。
自媒体平台上,一边倒的骂声。
不过,有什么关系呢?反正鸿茅药酒的消费者不上网,他们更喜欢电视。
消费群体的清楚定位,精准营销,可是鲍总的看家本领。
鲍洪升是一位“蒙派”传人。
延续“蒙派”一以贯之的思路,相较于鸿茅药酒产品本身,鲍洪升更关注广告与包装。
与杜海军相比,鲍洪升在广告宣传上手笔更大,一度超越宝洁、可口可乐等国际公司,成为国内广告投放第一大金主。
与铺天盖地的广告和辉煌业绩数字相比,屡遭通报这种事竟显得无足轻重。
早在2008年,鸿茅药酒广告就因“以专家和患者名义为产品做功效宣传”等,连续数月被辽宁和江苏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次数超59次,并因“涉嫌篡改审批内容”被暂停在浙江、江苏、江西等6省销售。
鸿茅药酒事件反思:虚假宣传为何屡禁不止申论批改组卢炜2017年12月19日,广州医生谭秦东在网络上发表的一篇名为《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帖子,引爆了网络。
谭医生在帖子中质疑“鸿茅药酒”在广告中宣传的功效,并从心肌变化、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说明鸿茅药酒对老年人会造成伤害。
事件的主人公“鸿毛药酒”便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后经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证实,“鸿茅药酒”在广告中声称的多种功效和适应症范围确有夸大之嫌,并存在不科学地表示药品功效的断言和保证行为。
然而,这并不是“鸿毛药酒”第一次被质疑夸大宣传了。
据不完全统计,“鸿茅药酒”广告曾被江苏、辽宁、山西、湖北等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违法次数达2630次,被暂停销售数十次。
即使如此,“鸿毛药酒”却一次又一次取得了相关部门的广告批准文号数目高达1000余次。
“鸿毛药酒”的虚假广告能反复在公众视野中出现,这与相关管理部门脱不了干系。
虚假广告屡禁不止与当地的地方保护政策不无关系。
“鸿茅药酒”注册资本为7500万元,仅08年的销售额就已经突破亿元,成为了当地的支柱型产业。
作为当地的纳税大户,“鸿茅药酒”每年都要向政府缴纳巨额的税款,各管理部门就都成为了获益者,而牢固的监管网络也因此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这就使得夸大药效、欺骗消费者的“神药”,在审批上可以一路畅通无阻。
“鸿茅药酒”的多次违规行为也反映出企业违法成本过低。
“鸿茅药酒”曾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处罚,已经成为了“黑榜”专业户。
可是,数千次的处罚中大多数罚款金额并不高,有的仅仅处以没收广告费715.8元。
与高达九位数的巨额收入相比,这些罚款金额简直不值一提。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次又一次的处罚换来的仅仅是一次又一次的道歉,却始终无法唤回企业应有的责任感和良知。
打击非法广告、杜绝虚假宣传刻不容缓。
一方面,政府要强化内部管理,转变管理思路,采用更为严格的审核标准,对违法违规企业依法严惩,才能使违法者心生畏惧。
鸿茅药酒案被抓医生取保候审!案件退回机关补充侦查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4月17日,备受关注的“医生网文损害鸿茅药酒商品声誉案”有了最新进展。
自治区检察机关发通报表示,已指令凉城检察机关将该案退回机关补充侦查。
也已责成机关依法开展核查工作。
近日,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机关、检察机关办理的“谭秦东损害鸿茅药酒商品声誉案”,引起社会和广泛关注。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听取了凉城县人民检察院案件承办人的汇报,查阅了案卷材料。
经研究认为,目前案件事实不清、不足。
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指令凉城县人民检察院:将该案退回机关补充侦查并变更强制措施。
针对近期高度关注的“鸿茅药酒”事件,高度重视,立即启动相关执法监督程序,已责成机关依法开展核查工作,加强执法监督,确保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理,相关工作正在抓紧依法推进中。
连日来,广东医生谭秦东因吐槽“鸿毛药酒是毒药”被跨省的新闻引发关注(详情可戳→ 发帖称鸿毛药酒是毒药,广州医生被跨省!凉城警方回应…),国家药监局16日晚表示已组织有关专家,对鸿茅药酒由非处方药为处方药进行论证。
(详情可戳→鸿茅药酒!国家药监局喊你谈谈:虚假广告怎么回事?)17日下午,北青报记者联系到谭秦东的律师胡定锋。
胡律师称,他早上刚跟谭秦东会面,结束后,下午就到呼和浩特了。
刚刚,胡律师接到检察院的通知称,可以办取保候审手续,把人接走。
目前,胡律师正在从呼和浩特赶往凉城县所办理相关手续。
胡定锋表示,谭秦东告诉他,昨天检察院了,主要问了他为什么起《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这样的标题,为什么发这篇文章,还问了是否有人给钱让他写这篇文章。
谭秦东回答说是出于医生职业,了解鸿茅药酒虚假广告宣传的情况,希望给老年人消费群体提个醒,写文章是自愿的,没人给钱。
4月16日,北青报记者致电凉城县,负责办理此案的张称,3月23日,当地检察院发出《补充侦查决定书》,要求警方补充侦查,收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