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研究综述_霍冉
- 格式:pdf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4
108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研究——基于民国时期社会教育著作和教材的考察侯怀银 郭建斌【摘要】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研究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历程,可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研究者就社会教育的基本理论、社会教育史、不同国家的社会教育比较以及社会教育实践等进行了研究。
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研究取得的成就主要有:译介了国外的社会教育理论和实践,出版了社会教育研究的著作和教材,探索了社会教育的中国化,开创了社会教育学的局面。
【关键词】社会教育;民国时期;社会教育著作;社会教育教材【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6660(2019)02-0108-19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目前,社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是学界对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研究的研究尚不系统和全面。
有鉴于此,我们试图以民国时期出版的社会教育著作和教材为基础,考察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研究,梳理其研究的历程,概括其研究进展,分析其取得的成就,以期为当下的社会教育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研究的历程以国人编写的社会教育著作和教材的内容为依据,我们将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12—1937年)民国时期,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社会教育”是在1912年。
蔡元培出任教育部长时,主张设立社会教育司,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正式设立社会教育司。
19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谢荫昌的《社会教育》一书,这是国人写的第一本社会教育方面的著作。
从1913年到1937年,共有25本社会教育方面的著作和教材出版。
这一阶段的社会教育研究呈现以下几方作者简介:侯怀银,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社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郭建斌,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
2019年第2期/总第2期Vol.1,No.2,2019Educational History Studies| 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研究 |面的特点。
华中人文论丛第2卷第1期Huazho ng H umanit y Fo rum2011年6月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研究综述霍 冉(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 教育史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民国后,中国的教育开始呈现出不同于晚清时期的繁荣景象,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与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都在民国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致力于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以求系统的了解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民国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综述教育史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民国教育史的研究一直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出现了一大批有关民国教育史的论文和专著。
对这一时期民国教育史研究现状的考察,有助于我们系统的了解当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从而明确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本文试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又因教育史的研究包括多个方面,本篇文章将重点论述民国时期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留学教育和教育思想的研究状况,以期对民国教育史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学校教育学校是教育的载体,教育的发展也主要从学校教育的发展表现出来。
这一时期,对学校教育的研究的论著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学校教育包括很多方面,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各有不同,其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大学方面。
余子侠在其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 一文中,论述了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
认为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虽然给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损失,但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保证教育现代化的正常进行,为落后地区传播了新的文明等等。
徐国利则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高校内迁的时间、阶段和数量,高校内迁的路线和方向的论述,力求对有关高校内迁的几个问题做一个清楚的说明。
许小青则关注到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进行的大学区试验,认为大学区制的设计者本是从学术独立化的角度提出大学区制,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陷入政治纷扰之中,同时亦集中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国民政府在建设 首都最高学府 中 心有余而力不足 的窘境。
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近年来,由于关心中国新旧历史的变迁以及日渐扩大的历史学研究领域,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兴趣也日益增加。
特别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民国时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成为了学术界以及社会上的研究对象。
本文以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为标题,共分为三部分,首先介绍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历史发展状况,然后探讨其中学历史教科书带给人们的思想观念,最后解析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今天中国影响的深刻性和相关的问题。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段极其重要的时期,期间出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新兴思想和观念,而其中学历史教科书则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状况的有效反映。
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发展源于宪政时代,期间一些新思想在教科书内容中得以体现,且深受后世影响。
其中,在传播近代思想方面,民学万古,洋务运动,新学秩序等教科书在民国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无论从内容繁杂程度以及新思想的发展程度,他们在当时中国的历史教育发展史中都占据了一席之地。
随着国家的政治文化发展及历史观念的变迁,中学历史教育在民国时期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例如,在教科书内容上,由于时代变迁,中学教科书不再局限于纯历史,而是结合其他学科,如政治、文学、文化等,构成了多学科的教科书。
此外,历史教育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从纯历史教育转变为更多贴近实际的社会历史教育。
由此看来,中学历史教育在民国时期发生的突变,为今天的中国历史教育的深刻性发展提供了基础。
同时,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影响着当时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思想,使他们对于近代史以及新思想充满了憧憬和热情。
从这些教科书中,人们来看到了当时赢得民族独立和尊严的殉道者,被唤醒了对国家及民族英雄豪杰的敬佩与激情。
同时,这些教科书也给了人们时代变迁带来的一种启示,他们纷纷投身于文学观念的探索及创新,通过精神上的斗争来谱写了国家的发展史,以追求自我实现与精神追求的双重追求来终结历史的曲折。
到今天,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依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以来民众教育馆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马馨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22期摘要:民众教育馆作为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中心机构,对开民智、作新民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内学者对其缺乏历史比较角度的研究。
以此角度观之,既有利于分析民教馆制度与实践的互动机制,总结其制度变迁的内在规律,探讨激发地方社会活力的方式,也有利于与当前社会教育相关理论展开对话。
以天津民教馆为例,展望新的研究思路:(一)需将“救亡图存”“复兴民族”“发展工业”等特定社会主题置于文化碰撞的场域中,从社会学、社会思想史角度对新型社会教育思想的形成进行分析;(二)在此视角下考察天津民教馆的发展史,探索不同社会因素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同时运用社会学场域、组织等理论,深入分析政府、商会以及其他社会主体在社会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一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组织和制度的变迁与创新,可为中国城市创新管理中的公共文化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历史比较角度;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2-0121-03民众教育馆是民国时期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社会教育机构,是政府和地方社会力量积极推行的社会教育“综合机关”和“中心机构”。
它以社会民众为教育对象,提供从识字教育到基本生产和生活技能的培训,从而达到“社会教育”到“社会改造”的目的,对当前提高社会教育水平,提升民众素质与城市化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
近年来,对民众教育馆的研究层出不穷,取得了不少进展,本文旨在梳理前人研究基础上,探讨民教馆研究的未来发展道路。
一、民国以来民众教育馆研究进展概述总体来看,关于民众教育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1930—1940年间,随着民教馆被制度化为国家“社会教育中心机构”,社会教育界对其展开了探索性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落实在各地民教馆建设实践中;二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民国社会治理经验再度进入重视期,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研究也进入学者的视野。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国图书馆学思想研究述评
荣红涛
【期刊名称】《图书馆》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民国图书馆学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但其研究时冷时热,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本文从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理论与实践、时代性与本土化、价值与局限等五个方面,对民国图书馆学思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力图全面展示民国图书馆学思想研究的轨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启示.
【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荣红涛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图书馆河南郑州4511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0.92
【相关文献】
1.从"平面"到"立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民国山东教育史研究 [J], 袁滢滢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婚姻伦理研究述评 [J], 侯红霞; 韩淼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施叔青研究述评 [J], 俞春玲;马海洋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日本文化研究述评 [J], 张建立
5.20世纪80年代以来洪灵菲创作研究述评 [J], 许贝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研究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女子教育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女子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的变化和对教育的需求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女性教育运动的历史以及女子教育的现状等方面入手,探讨在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并对其历史意义进行剖析。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不断的战争和外侵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动荡,随之而来的是封建社会的瓦解和现代化的推进。
在这一时期,社会上的各种力量都在积极寻求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途径,其中一个方向便是教育的改革。
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教育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最为明显的便是女子教育的落后和缺失。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教育机会都极为有限,女性往往在家中忙碌于家务事务之中,而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脱离。
教育是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女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时刻关注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
同时,教育问题也成为了民国时期政治和社会改革的重要议题。
二、女性教育运动的历史20世纪初,中国女性主义者开始积极参与女子教育的运动,呼吁加强女子教育,增加女子从事知识性工作的机会。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打开了教育改革的大门,即将诞生的民国政府很快就开始了教育改革。
民国初期,各地相继创办女子学校和女子大学,标志着女子教育的逐步兴起。
同时,各种女子教育的组织也迅速崛起。
1912年,清华女子师范学校成立,恶劣的战争环境造成了校舍的老化和设施的破损,但这个时期的学校师资不错,并且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毕业生。
1919年,女权主义者宋庆龄创立了妇女教育研究会,更加突出了女性教育的意义。
在其他城市,也相继成立了各种女子学校和教育组织,为女子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女子教育的现状在民国时期,女子教育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一方面,女子教育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出现了不少女子大学和普通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另一方面,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女子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普及率低、教学设备落后、师资不足等。
民国文学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作者:李宗刚金星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1期[摘要]民国文学教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民国文学教育研究在“重写文学史”的思潮中诞生,因“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而逐步走向深化。
目前学界对民国文学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大学文化”“学科教育”“教育文化”与“教育体制”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民国文学与教育的关系问题。
尽管民国文学教育研究在“实体内容”和“制度形式”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但是由于民国教育体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质性,加之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的壁垒障碍,如何采用新的研究范式来处理民国文学教育研究的“中心”和“边界”问题、“文学”与“史学”问题,成为民国文学教育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文学教育;民国教育体制;中国现代文学;大学文化;民国文学[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7)01001411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民国教育体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民国文学教育如何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与传播,这一问题自1980年代末提出以来,与之相关的探讨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
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的关系研究最初从“大学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探讨中延伸而来,又因“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逐步走向深化,由此开启了一种“学术试验”,如今却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
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的尝试,“民国文学教育”这一概念虽已被诸多学者接纳,但是关于它的学术定义、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的界定仍然处在“散漫无序”的状态。
2012年,沈卫威最先使用了“民国文学教育”这一概念来探讨北京大学和“东南—中央大学”两所民国国立大学的文学教育和文学创作的差异。
作者在文中采用了胡小石“文学教育,即文学之得列入大学分科”[1]之说来定义“民国文学教育”[2]。
按沈卫威的定义,民国文学教育当特指“民国国立大学中的文学教育”,但是由于文学与教育的关系研究从一开始就在“现代性话语”的支配下走向泛化,大部分学者并未考虑研究对象的界定,也缺乏一定的综述意识和问题推进意识。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本文旨在探讨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的历史背景、现状、成果以及对当今中学教育的启示。
通过深入挖掘这一时期的教育特点和发展轨迹,以期为当今中学教育提供借鉴和指导。
在清末民国的社会背景下,中学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教育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中学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初步形成了现代教育体系。
然而,与此同时,中学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政治动荡、经济困难以及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碰撞。
在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
在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中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中学教育注重实用性和综合性,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在教学方法上,中学教育开始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直观教学、实验教学等,提高了教学质量。
然而,在转型时期,中学教育也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方面,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学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碰撞也导致中学教育在价值观和教育方法上存在冲突。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为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的成果是显著的。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中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具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教育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在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实用。
这不仅提高了教育质量,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教育思想多元化发展。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中学教育汲取了多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思想。
这使得中学教育更加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转型时期,中学教育逐渐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包括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方面。
这为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情况,揭示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影响。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教育立法在这一时期也呈现出独特的特征和趋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其立法背景、立法过程、主要法规内容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
本文将对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进行概述,以便更好地理解教育立法在这一时期所处的环境和条件。
本文将梳理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的发展历程,分析各个时期教育立法的特点和变化。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民国时期的主要教育法规,包括其制定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实施效果等。
本文还将探讨民国时期教育立法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影响,以及其在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当前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对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的更多关注和研究,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二、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又充满变革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教育立法不仅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教育功能和价值的认识与期待。
早在民国初年,即北洋政府时期,教育立法工作就已经起步。
当时的政府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立法尝试,旨在统一和规范化教育制度。
例如,北洋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它确立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后来的教育立法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国内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教育立法在民国初期并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教育立法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南京国民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立法,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必须通过立法来保障教育的健康发展。
因此,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学校系统改革案》等,这些法规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述评作者:陈元田宇来源:《现代教育科学》2018年第12期[摘要]本文把关于民国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民国时期对研究生教育的研究。
主要是对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数量等作了调查统计,并对其出现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第二阶段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贡献、制度、模式、特征、学科、专业及其培养院校进行了研究。
总结近百年民国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发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历史等方面的研究相对丰富,而对研究生院校、学科和专业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忽略了对培养单位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期望未来能进一步拓展研究的范围,加强对研究生的生活及其培养机构的研究。
[关键词]民国;研究生教育;述评[中图分类号] G5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8)12-0167-06[DOI]10.13980/ki.xdjykx.2018.12.032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始于清末,是移植西方近代大学制度的结果。
清末学制系统对类似研究生教育的制度有所设计,民国初年的教育法令对研究生教育制度有所规定,但均未真正实施。
1917年底,北京大学率先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开创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我国民国时期研究生教育实际持续了30余年,其间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问题也不断呈现。
一、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现状(一)民国时期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民国时期,关于民国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研究,鲜见以“研究生”为题名或主题的专著和论文,但与之相关的信息却不少,如关于研究生的规章制度、招生考试等新闻、广告不绝于各大报刊。
但也有一些是对研究生教育的初浅研究,如对研究生教育的调查统计分析;还有一些是在相关著述中论及了研究生教育的问题。
1.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数据的调查统计学者开始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调查统计是在民国中后期。
在1935年,有研究者对教育部核准的设有研究所的大学进行了统计,由于当时大学设立研究所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研究生,所以此调查实际上就是对备案的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了统计[1]。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清末民国社会教育研究综述作者:闫海霞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2期摘要:近十年来关于清末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教育概念的研究、社会教育发展原因表现特点及影响研究、区域社会教育研究、社会教育事业机构研究和社会教育特定群体的研究。
但是,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清末民国;社会教育;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125-02近代以来,从英国叩响国门开始,中国一直受到外国列强的压迫,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睁眼看世界,为了御敌强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他们积极翻译外国书籍,由此,一个新的名词诞生了——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这个名词,是随着翻译国外各种教育学说而逐渐被介绍于国人的,从当时‘多采自日本’的转译方式看,社会教育这个名词最初是由日本教育界传入我国。
”[1]6社会教育在清末已经发展成一股教育思潮,至民国时教育总长蔡元培始设社会教育司,专司民众事宜,至此,社会教育制度开始在我国确立。
近十年来,学术界涌现出大批关于清末时民国期社会教育的研究成果,本文将研究成果归类并加以论述。
关于清末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研究综述已经发表的文章有三篇。
分别是杨才林的《民国社会教育的若干问题》、郑周的《近十年关于民国社会教育的研究综述》和万妮娜的《民国社会教育研究综述》。
杨才林将民国社会教育的研究历程分为三段,认为在1990年以来的研究中体现出初步勃兴的态度,并总结出本阶段研究关注的范围。
郑周从国民政府、共产党和个人三方面开展的社会教育研究展开论述,总结出在社会教育方面的研究出现不均衡性的特点,未来就社会教育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万妮娜主要从社会教育概念、社会教育发展、区域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事业和设施等方面加以论述。
同时,这些文章也论述了关于民国社会教育的思考与展望。
这些文章论述的角度不尽相同,各有所长。
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学科性审视——学科史的视角程从柱
【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31)006
【摘要】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合法性在于中国传统学科观念与师范教育制度化的需要.西方现代学科制度和新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推进了中国教育史学科化进程.作为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中国教育史学科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的历史问题”研究,更需要强调“历史的教育问题”研究,以凸显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教育问题意识.【总页数】4页(P101-104)
【作者】程从柱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六安237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2
【相关文献】
1.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的生长点--评《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 [J], 刘艳丽
2.开拓创新的大学学科史研究——民国时期中国大学学科发展史学术研讨会综述[J], 梁尔铭;王聪颖;孙邦华
3.开拓创新的大学学科史研究——民国时期中国大学学科发展史学术研讨会综述[J], 梁尔铭;王聪颖;孙邦华;
4.试论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学科性质与基本原则 [J], 黄明喜
5.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三次视角下移 [J], 杜成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中人文论丛第2卷第1期Huazho ng H umanit y Fo rum2011年6月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研究综述霍 冉(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 教育史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民国后,中国的教育开始呈现出不同于晚清时期的繁荣景象,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与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都在民国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致力于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以求系统的了解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民国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综述教育史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民国教育史的研究一直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出现了一大批有关民国教育史的论文和专著。
对这一时期民国教育史研究现状的考察,有助于我们系统的了解当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从而明确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本文试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又因教育史的研究包括多个方面,本篇文章将重点论述民国时期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留学教育和教育思想的研究状况,以期对民国教育史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学校教育学校是教育的载体,教育的发展也主要从学校教育的发展表现出来。
这一时期,对学校教育的研究的论著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学校教育包括很多方面,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各有不同,其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大学方面。
余子侠在其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 一文中,论述了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
认为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虽然给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损失,但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保证教育现代化的正常进行,为落后地区传播了新的文明等等。
徐国利则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高校内迁的时间、阶段和数量,高校内迁的路线和方向的论述,力求对有关高校内迁的几个问题做一个清楚的说明。
许小青则关注到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进行的大学区试验,认为大学区制的设计者本是从学术独立化的角度提出大学区制,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陷入政治纷扰之中,同时亦集中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国民政府在建设 首都最高学府 中 心有余而力不足 的窘境。
潘国琪对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政策进行研究,认为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校制度的连续性,但同时也是加强国民党思想控制的重要手段。
除了以上类型的文章对大学教育进行总体上的把握之外,研究者们还关注到对各个大学本身的研究,伊秀芬在其 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南大学 一文中,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南大学,介绍了其辗转办学的艰辛历程、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其在抗战时期的办学特色,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大学的师生员工克服了战争带来的种种困难,为河南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绍军在其 西南联大与云南现代高等教育 一文中认为,西南联大在昆明驻足8年,对云南现代高等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不仅对处于艰难时势中的云南大学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而且还促使云南师范大学的诞生。
王奇生则关注到了国民党与大学的关系,他认为,大学校园既是国共较量的重要舞台,也是国民党内不同派系角逐的场所。
也正是由于不同党派知识精英在西南联大的共存和共处,才建构起这座极具包容性的 民主堡垒 。
徐秀丽在其 1940年代后期的国立高校治理 以清华、北大为例 中充分肯定了1940年代后期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校务管理中教授地位的重要性。
教授 治校 ,教授不仅 参与 校务,而且 决定 校务。
这是一种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教授治校制度。
在学校教育中,职业教育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吴玉琦在其 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历271史经验 一文中总结了我国近代以来职业教育的历史经验,为我们当代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戚洪在 民国时期江苏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及成因 一文中,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的角度概括了江苏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并从民国时期江苏经济、社会、文化和区域等方面对体系特点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为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曲铁华,罗银科在 论国民政府初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中认为,民国初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在于国民政府的积极倡导、过去职业教育的衰微以及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提倡。
其影响主要是农村职业教育开始受到重视、政府在法令上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等。
职业教育在国民政府初期的发展对我国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在此,我们需要注意到的就是,这一时期有关学校教育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大学教育上,与之相比,对中小学教育的研究显得寥寥无几,这与中小学教育在民国学校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并不相称,这可以说是民国教育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教育模式,是在近代以后才兴起的教育事业,其作用主要是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是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分支。
近年来,社会教育开始逐渐为学者所关注,并出现一批专门研究社会教育的论著。
对社会教育的研究包含了许多方面,既有对传统社会教育各方面的研究,又有对那些因应时事而出现的社会教育的关注。
周慧梅在其 关于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众教育馆研究的思考 中认为,作为推行民众教育中心机关的民众教育馆,在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众教育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
同时,民众教育馆的研究也为教育的进一步民众化提供了理论思考。
王兆祥的 近代华北城市社会教育形成与发展初探 对近代华北城市社会教育的形成背景、教育形式、发展状况、社会意义进行了论述,认为社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为中国北方城市迈向近代化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
特种教育是国民政府在特殊区域实行的一种社会教育,其目的是要消除共产党的影响,实行三民主义的教育。
肖如平的 试析南京国民政府的特种教育 对南京国民政府的特种教育进行了论述,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把 清共 和控制民众放在优先地位,使特种教育在前期未能办理社会工作,而成为反共的工具。
抗战时期,特种教育对培养民族意识、动员民众支持抗战起了一定作用。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关注到了民国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毛文君、赵可的 民国时期社会社会教育实施效果有限的原因探析 以民众教育馆为例 一文,以民众教育馆为例,分析了民国社会教育实施效果有限的原因。
刘克辉的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问题述评 指出,新中国以来,人们对乡村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教育思潮和乡村教育实验区及其代表人物、乡村私塾与乡村学校的关系、乡村教育经费、乡村教师及其待遇、乡村师范、乡村社会教育等方面。
由于资料限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对民国时期乡村教育问题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评价有失偏颇,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才能有所创新和突破。
俞国、杨天树所写的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识字运动浅论 指出,识字运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配合,以民众教育馆为社会管理机关,民众学校为基本组织形式,民众图书馆为 活的教育中心 ,学校式和社会式两种教育方式同时进行,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成为民国教育领域中的一大亮点,其成败得失,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教育思想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思想的发展,教育思想可以说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教育思想的发展又可以为教育指出正确的发展道路。
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近代教育思想的研究逐渐成为民国教育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民国的教育思想因其所处的特殊的历史环境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张晓唯的 民国时期 教育独立 思潮评议 对民国时期兴起的 教育独立 思潮进行了简要的评议,认为教育属于国家大政之一,不可能脱离政府而独自存在。
相反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有力而切实的保障系统,在立法和决策等关节上确保教育的优先和至上地位。
张天宝、王攀峰的 我国近现代 教育救国思想 述评 认为教育救国思想作为我国近现代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虽然它突出并强调了教育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地位,但因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没有认识到教育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性质,而导致了它的最终破灭。
曲广华的 五四时期 职教救国 思想新272评 论述了五四时期职教社提出的 职业教育救国 的思想,并认为其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促进反帝反封建方面具有明显的进步作用。
曹天忠的 民族中心教育与三民主义教育 一文指出,三民主义教育涉及近代中国教育重心的建立,而且与国民党在大陆政权巩固与否关系至大。
本文通过对民族中心教育与三民主义教育的考察,折射出了三民主义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并且能为今天提供深刻的反思。
熊贤君的 论战时教育思潮与战时教育的发展 对抗战时期教育界为适应抗战之需要所形成的战时教育思想进行了论述,认为它保证了抗战时期各级各类教育的持续发展,而不是因为抗战而全面停辍,从而为抗战建国储备和培育了有生力量。
四、留学教育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人们开始学习西方以图强国之道,出国留学成为进一步学习西方思想的重要途径。
进入民国之后,留学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广为流行。
近年来,研究民国时期留学教育的论著逐渐增多。
王奇生在其 近代留学生与中国官僚政治 一文中,探讨了归国留学生在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期的情况,认为虽然政界是归国留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在国民政府时期,随着国内大学数量的激增,打破了过去留学生垄断官场的格局,但是蒋介石为了装点门面,仍会吸收留学生在政府中任职,知识分子在国民党政权中的比例上升。
易青的 抗战时期南京政府留学生派遣工作述评 一文,分析了抗战时期南京政府留学政策的一系列变化及这一时期留学生派遣的鲜明特点。
李喜所分析了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良性互动,认为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呈现出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中的良性互动关系。
孔繁岭的 抗战时期的中国留学教育 ,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变化,鉴于外汇的紧缺和战后的需要,国民政府的留学生政策经历了前严后松的变化,在整个抗战时期,这些海外留学生对抗战的胜利和世界科技的进步,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黄新宪的 论近代留学生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 一文探讨了近代留学生在西方自然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思潮的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指出,近代留学生通过构建民办科学社团,社会启蒙科学理论的宣传并举,注重科学实践注重先进的科研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为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此之外,对留美、留欧、留日教育的专题性研究也比较普遍,对于我们研究近代留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所论述的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研究的一些相关论文,实际上,这一时期对民国教育史的研究,除了论文之外,还出现了许多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