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一学案:1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金属的通性,能从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角度认识金属的性质。
2、认识钠铝铁等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学会比较它们的差异。
3、通过有关实验及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教学难点: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现象观察导学过程:【基础盘点】1、金属的通性: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是,应用最广泛的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金属以态存在。
大多数金属具有光泽,具有性、性和性,常温下是液态。
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电子,常作剂,表现出较强的性。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问题情景]1、钠的物理性质如何?化学性质活泼吗?其与氧气的反应受什么条件影响?2、铝能存放在空气中,是不是铝与氧气不反应?[知识归纳]①钠是一种色、有 、质地(能用刀切开)、熔点 、常温下为态的金属。
②用双线桥法分析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指明生成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常温:Na +O 2===加热时: Na + O 2△③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但稳定存在于空气中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 。
大部分金属比较活泼,能与氧气反应。
[针对练习]1、下列关于金属钠物理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 ) A .质轻 B .能导电 C .熔点低于100℃ D .颜色是灰白色2、取一块金属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 ①金属先熔化②在空气中燃烧,放出黄色火花 ③燃烧后得白色固体 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 ⑤燃烧后生成浅黄色固体物质。
描述正确的是( )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④⑤D .④⑤ 3、下列关于铝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铝是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 在常温下,铝不能与氧气反应C. 铝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D. 在化学反应中,铝容易失去电子,是还原剂 [思维拓展]1、一块金属钠长期存放在空气中会产生哪些变化,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指明最终产物。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性质;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用途。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教学重点: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学习方式: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室、化学实验室。
仪器药品: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
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
教学过程:【ppt展示】图片:绚丽多彩的金属世界。
我们初中已经介绍过哪几种金属单质?(学生:铝,铁,铜)你能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吗?请完成P38“思考与交流”。
【学生活动】完成P38“思考与交流”。
【学生汇报】金属可发生的反应有:①相互置换反应②与氧气反应③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
【过渡】展示图片:镁能存放在空气中、镁点燃时与空气剧烈反应。
提出问题:要使金属与氧气反应是否一定要加热或点燃?【安排学生实验】请同学们完成实验3-1,记录现象,并将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
实验目的:认识金属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和密度的相对大小。
实验要求:仔细操作、注意安全、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主动发言。
观察提示:注意观察新切开有钠表面的光泽和颜色的表化。
实验步骤:参阅课本P39 实验3-1实验纪录:【总结】从本实验中你了解到金属钠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讲解】第一印象:物理性质:硬度较小、密度比煤油大、有金属光泽。
化学性质:很活泼,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思维拓展】如果金属钠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最后会生成什么物质?【ppt 展示】NaNa 2O NaOH Na 2CO 3 【过渡】金属钠在常温下就被氧化,那么加热会如何呢?【安排学生实验】请同学们完成实验3-2,记录现象,并将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
实验目的:探究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3.1《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随堂练习课时2 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
2.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3.掌握有关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钠与水的反应难点:钠与水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思考交流(1)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钠与水的反应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应?(2)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能否保存在汽油或CCl4中?(3)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思考讨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画装置图:活动探究按照教材图3-9进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明确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比较两实验装置的优缺点(2)总结探究活动的收获(3)从金属活动顺序的角度,通过上述反应可得出怎样的结论?归纳整理金属活动顺序中氢前面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跟水反应而置换出H2,而氢后面的金属不可能跟水反应产生H2。
板书设计二、金属与水的反应1、钠与水的反应现象:浮、游、球、响、红产生上述各种现象的原因: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 +2OH-+H2↑2、铁与水的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3Fe+4H2O(g)=Fe3O4+4H2↑巩固练习1. 在进行钠和水的反应实验中,有如下操作和实验现象,请根据钠的性质解释说明。
(1)刚用小刀切开的金属钠断面呈_______色,在空气中放置几分钟后发生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_。
(2)切下来的金属钠块要用滤纸擦净后方可放入水中实验,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3)金属钠块必须用_______夹取,而不能用手拿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金属钠块投入水中后,钠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浮于水面上,这是因为____ __ _。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点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1.从利用金属的历史来看,先是青铜器时代,而后是铁器时代,铝的利用是近百年的事。
这个先后顺序跟下列有关的是( )①地壳中的金属元素的含量②金属活动性顺序③金属的导电性④金属冶炼的难易程度⑤金属的延展性A. ①③B. ②⑤C. ③⑤D. ②④2.下列关于金属Na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A. Na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花B. Na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Na2OC. Na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大,熔点高D. Na、K合金可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3.4.6 g纯净金属钠在干燥空气中被氧化后,得到7.0 g固体,由此可判断其氧化产物是( )A. 只有Na2OB. 只有Na2O2C. Na2O2和Na2OD. 无法确定4.下列关于金属铝的叙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l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 Al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C. 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发生剧烈燃烧D. 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Al并不滴落5.下列描述的一定是金属元素的是( )A. 易失去电子的物质B. 能与酸反应的物质C.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D. 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的元素6.下列有关钠离子与钠原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原子核内所含质子数目相同B. 含钠离子的溶液无色,而钠原子聚集呈银白色C. 钠离子和钠原子相差一个电子层D. 钠离子与钠原子均具有较强的还原性7.[2014·吉林实验中学高一测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钠在空气中燃烧最后所得产物为Na2O2B .镁因在空气中形成了一薄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了里面的镁,故镁不需要像钠似的进行特殊保护C .铝制品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这是因为铝不活泼D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因生成的氧化物很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故铁制品往往需涂保护层 8.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A .金属钠暴露在空气里,表面变暗,生成白色的氧化钠固体B .用坩埚钳夹住打磨过的镁带,在酒精灯上点燃,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白色粉末C .用坩埚钳夹住铝箔在酒精灯上点燃,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9.等质量的两块钠,第一块在足量氧气中加热,第二块与足量氧气(常温)充分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一块钠失去电子数多B. 两块钠失去电子数一样多C. 第二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较大D. 两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一样大10. 金属钠是一种活泼金属,除了具有金属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性。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安鹏辉一、教材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是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学习的第一部分,在编写上体现了分类研究的思想:将金属这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抓住一些典型物质发生反应的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最后形成规律。
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
金属的化学性质在初中和高一必修中的要求是不同的。
初中对金属是一种近乎静态的描述,而高中的学习则要赋予动态的“生命力”,让学生学会研究金属的反应规律,理解这条规律的归纳得来和外延拓展;同时,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实验条件的控制以及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了解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在高中第二章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知识,这些为本章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究Na、Al与O2反应条件和产物。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发生反应的内在原因,提高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初步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逐步掌握分析与归纳、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观看和自己动手实验,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交流过程和体验给他们带去分享的快乐,用生产中实际问题提升知识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
五、教学方法六、教学过程七、【课后作业】P53-54 2、3、4、6、8、9题八、板书设计: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1、钠: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是热和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化学性质:活泼4Na + O2 = 2Na2O(白色)2Na + O2 = Na2O2(淡黄色)2、鋁:化学性质:4Al+3O2=2Al2O3Al2O3结构致密,保护内层金属与其他非金属(如:Cl2、N2、S等)的反应九、课后反思。
高一化学导学案:编号:使用时间: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编制人:李敏审核人:备课组领导签字:学习目标1.了解钠、铝与氧气的反应,金属单质的化学共性,以及金属和非金属反应一般规律2、了解金属和酸反应共性,掌握金属钠在与水发生反应情况及其原因;了解铁与酸和水的反应现象和产物;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学习重难点1.钠和水反应的现象和原理;铁和水反应的条件与现象,了解气体检验的方法2.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自主预习一.金属元素的存在及含量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
2.金属元素为什么绝大多数以化合态存在?二.金属的物理通性不透明,有_____________,易___________________,易_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完成课本P46的思考与交流部分,并指出图3-2中1,2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把3、4的化学方程式改成离子方程式。
1、 ;2、3、;4、四、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1.实验室钠一般保存在,新切开的钠具有________金属光泽,在空气中表面很快变,生成色的(化学式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钠受热后,与氧气,发出火焰,生成色固体(化学式(),反应方程式为3.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
有的氧化膜不能保护内部金属,如 .有的氧化膜,可以保护内部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4.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最外层容易电子,单质往往表现出性遇到时,就会发生反应。
金属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还能被等氧化,生成相应的或。
五、金属和酸和水的反应1.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__________________的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生成______________2.钠的密度比水,性质,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时放出,使钠熔成小球,反应后所得溶液显。
3.钠与水反应生成,反应方程式4.火灾现场有大量活泼金属存放时,不能用灭火,用来灭火。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查阅人类使用金属的历史资料,了解不同时代常用金属使用状况的变化。
2.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掌握钠及铁与氧气及钠与水的反应原理。
3、了解钠的物理性质及钠的保存方法。
4、注意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掌握铁与水蒸气及铝与碱溶液的反应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和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金属的通性,掌握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3、探究铝的化学性质,理解铝的原子结构与铝的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注意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
3、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用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钠及铁与氧气及钠与水的反应原理。
(2)、铁与水蒸气及铝与碱溶液的反应原理。
2、教学难点:(1)、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
(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三、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归纳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课件教学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课] 材料1、冶金工厂美丽夜景;材料2、金属材料发展史阅读教材: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金属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约公元前4000~1000年,人类进入金属文化。
先是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2000年就进入铁器时代,已开始用铁作犁了。
直到20世纪铝合金成为仅次于铁的金属材料。
[设问] 铝是一种常见金属,具有金属的一般性质,高温时燃烧,而氧化铝却可以作优良的耐火材料,为什么性质有如此大的差异?[投影] 图3—1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讲述] 金属元素占总元素的4/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Al:7.73%,第二位Fe:4.75%。
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
[反问] 金属元素绝大多数以化合态存在,请同学们做出合理解释?[集体回答] 金属元素做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电子,因而性质活泼。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课时1金属与非金属、酸和水的反应目标与素养:1.了解金属的物理通性与化学通性。
(宏观辨识)2.了解Na、Al 与O2的反应,Na、Fe与H2O的反应。
(变化观念)3.实验探究Na、Al与O2反应以及Na、Fe与H2O反应的原理。
(科学探究)一、金属的通性1.金属的存在和物理通性2.金属的化学通性金属与酸、盐反应的一般规律(1)金属与酸的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之前的金属可与非氧化性酸(盐酸、稀硫酸等)反应生成氢气。
(2)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一般位于前面的金属(K、Ca、Na除外)能够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二、金属与非金属(O2、Cl2、S)的反应1.钠与氧气的反应反应条件室温加热或点燃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新切开的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在空气中很快变暗钠先熔化成小球,然后剧烈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固体化学方程式4Na+O2===2Na2O 2Na+O2=====△Na2O2实验现象 铝箔熔化,失去光泽,熔化的铝不滴落 实验结论 常温下,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薄层致密的氧化膜实验原因 铝表面生成的氧化膜(Al 2O 3)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的液态铝不滴落化学方程式4Al +3O 2===2Al 2O 3 3.其他反应(1)Na 与Cl 2、S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 +Cl 2=====点燃2NaCl 、2Na +S=====△Na 2S 。
(2)Al 与Cl 2、S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 +3Cl 2=====点燃2AlCl 3、2Al +3S=====△Al 2S 3。
三、金属与水的反应1.Na 与水反应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 ①钠浮在水面上①钠的密度比水小 ②钠熔化成小球②钠熔点低,反应放热 ③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③反应产生的气体推动小球运动 ④与水反应发出“嘶嘶”声,逐渐变小,最后消失④钠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气体 ⑤反应后溶液的颜色逐渐变红色 ⑤有碱性物质(NaOH)生成化学方程式:2Na +2H 2O===2NaOH +H 2↑。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钠、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4.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和钠加热时氧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钠的氧化反应2.钠与水的反应3.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难点1.金属与氧气反应规律2.钠与水的反应,3铁与水蒸气的反应4.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金属有铁、铝、铜、银等,你知道这些金属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还是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吗?阅读教材第4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并解释原因。
PPT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说出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归纳整理: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Ca。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金属单质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了解金属更多的性质。
首先请同学们根据你对金属的观察和使用,说出金属都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教学归纳整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
阅读教材,观察并分析第46页图3-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金属的化学性质:(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思考与交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比较Na、Mg、Al、Fe的还原性强弱,预测钠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析。
【新编精品】人教化学必修一3.1《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对钠与氧气、铝与氧气的反应的学习,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⑵能过对钠与水、铁与水蒸气的反应的学习,掌握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⑶通过对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的学习,掌握金属铝的特性;⑷能够熟练地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⑸通过亲自实验或观看演示实验:钠与氧气、铝与氧气、钠与水、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复习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⑹通过设计、交流、评价“铁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知道气体的发生装置、气体与固体在加热时的反应装置的选择、氢气的收集和检验方法、装置的连接等;⑺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对比实验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学法指导】学生在本课时中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钠的物理性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表达、交流的能力,从而初步了解研究金属化学性质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与练习,培养自己深层次思考以及应变的能力;通过自己尝试着归纳不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情况,理解金属性质的共性与特性。
§3-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温故知新】【课堂生成】1.(自学、讨论)举例说明(初中学习过的或生活中见过的)金属能够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金属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从氧化还原角度推测金属具有什么性质?图3-2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一些实验,分别写出四幅图中反应的2.(自学、讨论)课本P46化学方程式,用“单线桥”或“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是离子反应的还要写出离子方程式。
2MgO2Al+3Cu2+=2Cu+2Al3+2Mg+O2Cu+2Ag+=Cu2++2Ag Mg+2H+=Mg2++H↑2【课堂生成】还有一部分学生把电子转移标错!【课堂研讨】2.(观察、思考)将金属钠取出后用滤纸将表面煤油吸尽,并在玻璃片上进行切割,有何现象发生?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本节重点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材在兼顾学生已有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基础上,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初步感受金属的活动性。
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重点内容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练习,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同时,也为后面学习酸的化学性质作了知识上的铺垫.金属的化学性质(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学情分析本课题知识贴近生活,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课题。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在本课题之前,已经多次进行过实验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习了氧气、碳等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后已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学习金属的性质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
而且整个课题的引入、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都完全由学生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可轻松学习并应用知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
课前准备仪器药品试管、镊子、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等。
学习目标:
1、通过回忆初中学过的镁、铝、铁、铜的部分性质,结合实验来认识钠是一种活泼金属
2、根据金属的性质来认识钠、镁、铝、铁的存在及用途
3、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学习重点难点:钠的氧化
学习过程:
【思考与交流】
1、金属的物理通性
2、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交流小结】金属可以与反应、可以与反应、可与某些反应等等【阅读分析】图3-2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一些实验,四幅图分别是铝丝与硫酸铜反应形成铜树、镁条燃烧、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形成银树、镁条与盐酸反应。
【思考与讨论】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们各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改成离子方程式。
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指出氧化剂
和还原剂。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3—1】用镊子取出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将钠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割,观察截面及其变化。
现象:
解释: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实验3—2】用镊子取出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切取黄豆粒大小的一块于坩埚中,加热。
现象: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思考与交流】点燃镁条时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
【问】铝与氧气能否反应?若能反应,应控制条件,如:选铝块、铝条还是铝箔?需不需要加热?
【科学探究】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箔厚约0.1mm),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仔细观察。
现象:
解释:
2、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除去表面的氧化膜,再
加热至熔化。
又有什么现象呢?
现象:
解释:。
这也正是性质活泼的铝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原因。
铝与氧气反应方程式:
【小结】活泼金属容易与活泼非金属反应,如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膜,氧化膜疏松就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等),氧化膜致密就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铝、
镁等)
【应用】日用铝制品可以较长时间使用。
课堂练习:
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钠在常温下就容易被氧化
B、钠受热后能够着火燃烧
C、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能自燃
D、钠在氧气中燃烧更为剧烈
2、下列性质中,不属于大多数金属通性的是:()
A、有银白色光泽
B、有延展性
C、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D、有很高的熔点和
硬度
3、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加热:①钠在燃烧前先熔化②在空气燃烧有黄色火花四射
③燃烧后得到白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呈黄色⑤燃烧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以上有关实
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只有⑤B、只有①C、①④⑤
D、②③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镁铝表面能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内层的金属不被继续氧化
B、未打磨的铝箔因表面有氧化膜,因此在空气中加热后不能燃烧,若将氧化膜去除后再加热,则可在空气中燃烧
C、在化学反应中,由于铝原子能失去三个电子,而钠原子只能失去一个电子,所以铝的还原性比钠强
D、因铜是不活泼金属,故即使在潮湿的空气中也不会被腐蚀。
5、铝制品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主要是因为:()
A、铝的化学性质稳定B、铝在常温时与氧气不反应
C、铝具有金属性,也具有非金属性D、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6、能否把钠保存在汽油里或四氯化碳(CCl4)中?说明理由。
(提示:汽油易挥发、易燃;
CCl4
的密度比钠的大。
)
课堂练习:1、C 2、D 3、C 4、A 5、D 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