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战争观
- 格式:docx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唐朝藩镇割据和士兵暴乱的背后是佛教思想的流行提到唐朝文化,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多元繁荣。
与两汉推崇经学和两宋独尊程朱理学不同,唐朝一直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官学,取而代之的是儒释道文化的多元发展。
史家杨志玖先生在其著作《论唐代的藩镇割据与儒家学说》一文中认为,“儒家学说有利于制止割据和士兵的暴乱,维护国家的统一”。
而儒家学说恰恰没有成为唐朝的官学,相反佛教思想却在社会各阶层都颇受欢迎。
更重要的是,唐朝士兵也普遍信仰佛教,而这必将削弱唐朝统治者在军队中的权威,以至于导致暴乱频发。
唐朝的迎佛与灭佛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佛教思想一直都在各个阶层广泛的传播着。
唐朝历史上曾有七次大规模的迎佛骨运动,影响颇大。
如宪宗时“功德使上言:'凤翔法门寺塔有佛指骨……',上遣中使帅僧众迎之……,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然香臂顶供养者”。
上至皇帝,下至士民,人人都积极地参与迎佛骨运动,可见佛教思想对社会的影响之大。
唐武宗灭佛所剩碎片虽然唐朝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唐武宗会昌灭佛事件,且手段颇为严厉,但由于不到一年后唐武宗便去世了,所以前后灭佛的时间还是比较短。
加上唐武宗时期藩镇割据严重,敬重佛法的节度使私下不听从中央诏令主持灭佛,导致唐武宗的灭佛运动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运动。
所以事实上唐武宗灭佛运动对阻止佛教思想传播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某种程度上反而促进了佛法的传播。
在这种大环境下,士兵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定影响。
佛教思想在唐朝军队中的传播唐初,佛教思想就已经开始在唐朝军队中流传。
如《卫公·李靖兵法》中记载李靖“与敌私交通,斩之。
或说道释,祈祷鬼神,阴阳卜筮,灾祥讹言,以动众心,与其人往还言议,斩之……”,李靖是初唐时人,表明此时期佛法就开始有一定范围的流传。
唐太宗时期,由于太宗本人的支持,佛教思想在军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天宝以后,由于中央权威逐渐削弱,加上统治者自身的提倡,信仰佛教开始在军队中合法化。
《中国佛教哲学》教学大纲李虎群 编写615目录前言 (619)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619)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619)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619)序论中国佛教特色与学习方法 (620)第一节宗教的基础和宗教学研究 (620)一、宗教的基础 (620)二、宗教研究的基础 (620)第二节 中国佛教的特色和学习方法 (621)一、中国佛教的特色 (621)二、学习方法 (622)复习与思考题 (622)拓展阅读书目 (622)第一章印度佛教思想源流 (623)一、小乘兴盛时期 (623)二、大乘兴盛时期 (623)三、密咒兴盛的时期 (623)复习与思考题 (623)拓展阅读书目 (623)第二章 中国佛教思想源流 (624)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佛教的特点 (624)一、取决于佛教自身的开放、含容性质。
(624)二、取决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和融摄。
(624)三、中国佛学至少有如下四个特点 (625)四、佛教在适应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屈从了其中的消极面,付出了影响至今的负面代价。
(625)第二节源流 (626)一、首先是传入阶段 (626)二、传播阶段 (626)三、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 (627)第三节中国佛教主要宗派介绍 (628)一、三论宗 (628)二、天台宗 (628)三、华严宗 (628)四、唯识宗哲学 (629)五、禅宗哲学 (629)复习与思考题 (629)拓展阅读书目 (629)第三章佛教基本理论 (630)第一节缘起性空 (630)616一、“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
” (630)二、缘起法和人生的关系 (630)三、性空与修学 (630)第二节四圣谛 (630)一、苦 (630)二、苦集 (631)三、苦灭。
苦灭道 (631)第三节《般若心经》解读 (631)复习与思考题 (631)拓展阅读书目 (631)第四章佛教修持法门(上):解脱道 (632)绪论 (632)一、佛法并不是一种在理论上单独存在的东西。
浅析武宗灭佛姓名:胡月箫院系:历史师范摘要: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
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
’正是忠实的写照。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也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也许是盛极而衰,佛教先后遭遇了三次法难。
第一次为北魏太武帝灭佛; 第二次为北周武帝灭佛; 第三次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次, 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 发生的灭佛事件,灭佛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影响巨大。
武宗灭佛的原因是有许多的,客观上有整顿思想加强中央集权,主观上有武宗信仰道教,不喜佛教。
关键词:唐武宗灭佛唐代诸帝对待佛教的总体态度,基本上是整顿和利用。
在唐代的二十个皇帝中,除了发动“会昌灭佛”的武宗外,其余诸帝均对佛教采取了既管理、整顿又扶持、利用的政策。
武德八年( 625年) , 高祖排了三教先后: “老先, 次孔, 末后释宗。
”①贞观十一年( 637年) , 太宗诏令“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
”②可见当时并无“灭佛”之举, 而是兼容并包, 只是地位上排了先后。
武则天时期,她利用佛教为自己登上皇帝宝座大造舆论,在她统治期间,佛教得到广泛支持,从而使唐代佛教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
由此可知,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对佛教的态度基本上是宽容的,并且在适当时候加以利用,佛教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
佛教在统治者开明宽松的政治下发展。
但那是在唐王朝的鼎盛时期,而安史之乱后, 唐朝国力迅速衰退, 以往那种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完全开放的勇气和信心丧失殆尽,且各种社会矛盾、弊端都显现出来。
武宗时期, 唐朝的整个经济结构已经非常脆弱, 统治者神经紧张,很难有之前的那种大国自信和气度,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就发生改变了。
资治通鉴中写道:上恶僧尼耗蠹天下,欲去之,道士赵归真等复劝之;乃先毁山野招提,兰若,敕上都、东都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节度、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州各留一寺,分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人,下等五人。
佛教历史上的惨剧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佛教,世界上最早的宗教。
至2010年,全世界约有12亿佛教信众,是世界三大主要宗教之一。
在中国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
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一些学派和宗派。
汉语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藏语系佛教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
此外还有希解、觉宇、觉囊、夏鲁等几个小派。
其中格鲁派的规模最大。
巴利语系佛教主要有润(又分摆罢、摆孙二个支派)、摆庄、多列(又分达拱旦、苏特曼、瑞竟、缅坐四个支派)、左抵四派。
这是这样的一个世界性宗教,在我国历史上却出现了灭佛事件,称为“三武一宗”。
他们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
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
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
在中国历史上,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佛教是外来宗教,是一种异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必然会引起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矛盾。
另外,佛教的发展,需要由巨大的经济力量作为支持。
寺院经济力量的过分发展,会引起世俗统治阶级的不满,种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激烈时,导致通过政治手段加以解决。
中国佛教史上所谓“三武一宗”之难,也就是这种矛盾斗争激化的结果。
佛教自汉明帝传入中土以来,曾几度辉煌。
佛教最兴盛的时候是在南北朝时期和中唐、晚唐时期。
当时人们对佛教的狂热毫不亚于一场全国范围内对某些人的极端崇拜。
在这样的狂热下,那时的僧尼道众、庙宇寺院也是远多于现在,而且那时的僧尼还享有很多的特权。
然而盛极必反,宗教也一样,历史上便发生了多次反佛运动。
佛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关键是触动了封建王朝统治者,同时信徒众多,也触犯了封建王权的统治。
印度朝圣:佛教和印度教的斗囘争(公元7-11世纪)印度一直是宗教气氛相当浓厚的地区,公元前1500年前后就有了吠陀教的雏形,公元前900年前后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婆罗门教,公元前500年前后则进入一个“诸教并起”的时期,佛教迅速兴起,耆那教、顺世论等“六师外道”也取得了发展,而传统的婆罗门教内部也出现了“六派哲学”。
经过长期的发展,佛教先是分囘裂成各种部派,此后又兴起了一种与原先各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之后,逐渐改革成为更加成熟的印度教;与此同时,在遥远的阿拉伯半岛兴起了一种全新的宗教——伊斯兰教,它批判地吸收了犹太教、基督教的一神论思想,并以阿拉伯民族的武力征服为载体,很快就传播到了从大西洋之滨到印度河畔的广大地区。
但在7至11世纪的印度,影响力较大的宗教主要还是印度教、大小乘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许多波折。
孔雀帝国、贵霜帝国的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国教或接近国教的地位;但此后的笈多帝国和南印诸小国统治者却都以婆罗门教作为国教,佛教虽然仍受到保护,但发展势头已有所衰落。
印度朝圣:公元7世纪,戒日帝国再次在印度北部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戒日王大力弘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现中兴局面,著名的佛教翻译家玄奘也是在戒日王统治时期到达印度的。
但佛教的发展已经显露出了明显的颓势,随着戒日帝国的瓦解,佛教的黄金时代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虽然佛教在锡兰、东南亚、中国、朝鲜、日本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但它在印度本土却日益衰落,直到德里苏丹国的征服者给予其最后一击,使其彻底在印度绝迹。
佛教在印度的没落,我认为主要是如下原因导致的:首先,佛教的部派分囘裂、尤其是大小乘分囘裂严重影响了佛教的发展。
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没有严密的组织,更没有统一的管理(虽然有过几次全佛教范围的结集活动)。
因此在佛陀入灭后不到百年,原始佛教就开始分囘裂为部派佛教。
到公元1世纪,又产生和以前所有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
三国时期的佛教传播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各国割据,战火连年。
然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三国时期的佛教传播情况,并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治背景下的佛教传播在三国时期,战争不断,国家分裂,政治形势复杂。
这种动荡的背景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首先,在战乱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困苦,民众普遍感到无助和绝望,佛教的教义强调缘起无常、生死轮回,给予了人们对生活的安慰和希望。
其次,三国时期各国政权都对佛教持开明的态度,不少皇帝、王侯和官员本身就是佛教的信徒或赞助者,他们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护。
最后,佛教界对外交往频繁,与国内各种势力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交流合作,佛教得以在不同地区传播。
二、文化环境下的佛教传播三国时期,中国文化得到了迅猛发展,文人墨客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逐渐觉醒。
这样的文化环境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佛教宗教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契合之处,如佛教强调心灵的修养和人性的觉醒,与儒家的仁爱和道家的无为而治相符。
因此,佛教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认同和接纳。
一些文人学士对佛经进行翻译和研究,将佛教的思想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三、社会影响下的佛教传播在三国时期的社会中,佛教对于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首先,佛教弘扬了忍辱负重、慈悲为怀的精神,提倡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佛教修行注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和内心的宁静,这种修行方式得到了社会中一些心灵疲惫的人们的追捧。
他们参加佛教活动,寻找内心的宁静和精神寄托。
此外,佛教的信众还通过修建寺庙、塔刹等宗教场所的方式,将佛教的影响力扩大到社会各个角落。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的佛教传播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战乱的政治背景、文化思潮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对于佛教思想的接纳,都为佛教在三国时期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与政权冲突:世俗权力高于神权在中国古代,政权与宗教组织之间的冲突,主要包括三武一宗灭佛、查禁白莲教等民间宗教、清朝时期禁止基督教。
这些事件说明,在中国,世俗权力高于神权,这也使中国宗教和政治的发展走上了和西方完全不同的道路。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内陆以来,曾几度辉煌。
最兴盛的时候是在南北朝时期和中唐、晚唐时期。
那时的僧尼、寺院远远多于现在,僧尼还享有很多特权。
然而盛极必反,宗教也一样,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反佛运动,其中有四次规模较大,史称“三武一宗灭佛”。
“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后周世宗柴荣。
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实行全民皆兵的政策。
由于僧侣可以免除租税、徭役,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太延四年(438年)下诏,凡是50岁以下僧侣一律还俗服兵役。
太武帝还听信宰相崔浩劝谏,改信寇谦之的五斗米道(道教派别),排斥佛教,并逐渐发展成为灭佛行动。
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太武帝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律禁止私养僧侣,并限期交出私匿的僧侣,若有隐瞒,诛灭全门。
次年,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起义。
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镇压,在长安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僧侣与盖吴通谋,下令诛杀全寺僧众。
崔浩趁机劝帝灭佛,太武帝进一步推行严厉的灭佛政策:诛杀长安僧侣,焚毁天下一切经像。
北魏境内寺院塔庙无一幸免。
废佛后六年,太武帝被宦官宗爱所杀,新皇帝文成帝下诏复兴佛教。
北周武帝灭佛北周时期,佛教很盛行,道教也迅速发展。
其时“缁衣(指僧尼)之众,参半于平俗;黄服(指道士)之徒,数过于正户。
”这么多的不向政府纳税服役而占有大量土地的僧尼、道士,对于国小民寡的北周来说,实在是一个严重的损失。
寺院、道观地主不但在经济上与官府、世俗地主发生矛盾,而且思想上也与恪守儒家学说的士大夫发生矛盾,佛、道之间也为了各自利益和地位而发生冲突。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最重儒术,励精图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答案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 自强不息2. 厚德载物3. 实用主义实践理性4. 超脱圆滑辩证思维2、自强不息得含义及其文化渊源..《易·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觉上进☆.勤恳劳动☆. 不怕困苦☆.爱国主义自强不息不仅是君子应有的风范、也是一般男子汉应有的风范;而且还是民族、国家应有的风范;3.厚德载物得含义及其文化渊源易·坤卦·象辞》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宽厚待人..宽即宽容、厚即厚道..☆.和合兼容..文化兼容;宗教兼容; 神仙兼容4.汉字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汉字是记载汉语的符号;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5个阶段;到汉晋时期遂完全成熟和定型..5.简述汉字造字的六种基本方法..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同义互训6假借;同音替代.. 6.“三皇五帝”正统的说法是指哪些人三皇: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正统观点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7.中国人为什么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龙最初是生殖图腾;后演化为政治图腾..1.首先是远古人生殖崇拜的结果..2.大国统治需要有某种神奇的强大超凡的力量的支助..3.农耕文明需要雨水保护..龙主管雨水..8.简述《易经》包含的哲学思想..1. 对立统一的思想2. 变化发展的思想3. 矛盾对立与转化的思想4. 主观能动性的思想5. 无限发展的思想9.揭示《周易》精髓的“阴阳鱼图”最早是什么时代的作品《阴阳鱼图》:据明朝初年的赵挥谦说;南宋时;朱熹派蔡元定到四川搜集这些图;蔡得到三副图;这是其中之一..不知什么原因;朱熹没有见到这幅图..赵挥谦也是好不容易才搜集到的..李申认为;我们最好相信;这图是元朝末年的人创造的;也可能就是赵挥谦创造的..10.简述孔子“君子观”的主要内容..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的实质:爱人2.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义的实质:适宜3.礼是仁义的表现形式礼的实质:体仁行义的行为规范4.时中中庸之道:执两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5. “知命” 尽人事而待天命11.简述儒家之“儒”的本质含义..儒;含有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人之意..儒家的儒;正是这种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君子儒;而非小人儒..12.述评儒家的“穷独达兼”的为人处世之道..穷独达兼..义孔子:“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对此有很好的表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3.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3.启发式教学方法4.实事求是的学风14、儒家的理想人格——内圣外王内涵:内圣;指内心有深厚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修养;即内修圣人之德..外王即外施王者之政;指把主体内在的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用儒家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通过修身来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方法:三纲八目:三纲:①明明德;②亲民;③止于至善..八目:①格物、②致知、③正心、④诚意、⑤修身、⑥齐家、⑦治国、⑧平天下;15.述评儒家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当仁不让;义不容辞..义孔子为中国人做出了楷模——舍己为人;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杀身成仁;舍身求义..这种不顾个人安危;以天下为己任;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今天的脊梁..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16.道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什么杨子、老子、庄子的答案各是什么出发点:全生避害杨朱的方法——逃离人世;遁迹山林..老子的方法——遵道行事;自然无为..庄子的方法——无待无我;避于仙境..17.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袭明:按道、常、规律办事..处柔:贵柔守雌“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46章所以要“寡欲”..不为天下先:“三宝”:一是慈;即宽容;二是俭;即退缩;保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18.述评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人生哲学..不为天下先:“三宝”:一是慈;即宽容;二是俭;即退缩;保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19.庄子的理想人格——浑沌、神仙《应帝王》中有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19.述评庄子的生死观..主张“重生”;反对“轻生”“外生死”超生死——游无何有之乡20.“视死如归”的含义及其文化渊源..齐物论》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大宗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圣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21.简述庄子的幸福观..相对幸福自由尽性以理化情;达生知命绝对幸福无己、无功、无名22.简述中国道教的特点..①它是重视今世、重视生命价值的宗教..②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即相信仙人、仙境的存在;世人可以寻求到或修炼成仙..③是重视科技的宗教..23.简述佛教中“菩萨”的含义及其精神境界..波罗蜜修渡成功的人便是“菩萨”..“菩萨”是梵语菩提觉悟萨陲有情的译音;中文直译即为“觉有情”;即多情的慈悲救世的得道者..24.简述佛教中国化的主要表现..1.死后成佛到今生成佛2.禁欲主义苦行僧被修正3.长期修炼成佛到顿悟成佛4.佛教对中国巫术的妥协25.简述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小乘佛教:认为世间无常;人生是苦..主张出家修行;宣称生死轮回;在轮回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罗汉大乘佛教:主张世间无常;一切皆空..把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解脱说成是最高、最真实、最理想的精神境界;叫作“涅磐”.. 菩萨、佛26.简述《三十六计》的成书时代及其作者..檀公即南朝刘宋王朝大将檀道济385-436年;高平金乡今山东省济宁金乡县檀庄人..2008年9月;在檀道济的家乡济宁地区发现了玉简册书《三十六计》;玉书尾片刻有“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刻”即公元596年;距檀道济仅160年左右..27.简述中国古代的战争观..㈠.义战而礼战㈡.强兵而重战㈢.弭兵而反战㈣.义战而仁战28..述评“向戍弭兵”..“弭兵之会”就是谈判修和;停止战争的盟会..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合晋卿赵子文、楚令尹子木等在宋结盟;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弭兵之会”;又称“向戌弭兵”..此次弭兵大会共邀请了十余国参加;并约定;除齐、秦大国外;其余各国均需准备双份礼品;分别贡于晋、楚盟主国..从此;小国的贡纳负担增加了一倍之多..“弭兵”也是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向戌弭兵受到了子罕的批评:“凡诸侯小国;晋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起国家;以事大国;所以存也..无威则骄;骄则乱生;乱生必灭;所以亡也..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而子求去之;不亦诬乎以诬道蔽诸侯;罪莫大焉..纵无大讨;而又求赏;无厌之甚矣”子罕的意见有三:①弭兵不利于小国..②弭兵不合天意..天生五材..③弭兵不符合圣人之道..《左传》是褒子罕而贬向戌;尚武备而贱弭兵..28. 如何看待宋襄公的泓水之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举兵伐郑;楚军为救郑而与宋军战于泓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29、子曰:仁者爱人..其爱人的最低标准是什么爱人之首要在哪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爱人的根本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爱人的始要:亲亲为大30.“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合理性及其弊端最早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的是《礼记》..《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此大乱之道也..”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并把灭人欲当作存天理的必要条件..天理与人欲的关系:①相互依存..他说:“有个天理就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②相互对立..朱熹更强调天理人欲的对立..认为“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人欲在界限上虽是不确定的;但在性质上却是不容混淆的、对立的..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二者不可调和..总之;一个人;食;足够即可;饭要吃;来点肉;来点酒;都是可以的;但大鱼大肉;花天酒地;奢侈浪费;贪图享受;则是过份了;违背了封建道德规范;不该吃的你吃;不该穿的你穿;总追求好吃好喝;则是人欲;要灭绝..色;不能没有;有即可;但有必须是在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前提下的有..32、三皇五帝中三皇的各自功用三皇的功业: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神农氏:“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西游记佛道之争封建社会中各种宗教信仰的竞争与碰撞是历史长河中常见的现象。
在《西游记》这部神韵悠长的古代小说中,佛道之争是其中一大重要主题。
本文将围绕西游记中的佛道之争展开探讨,分析其中的原因、意义和影响。
第一部分:佛道之争的成因佛教与道教作为中国古代三大宗教之一,对社会和人民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西游记中,佛教代表着慈悲与智慧,而道教则代表着神秘与仙术。
佛道之争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信仰互补佛教和道教在教义上互有补充之处,吸引了不同阶层和背景的追随者。
佛教强调慈悲和舍己,满足了人们内心对善良和救赎的追求;道教则注重修行和仙术,满足了人们对长生不老和超凡入圣的向往。
二、复杂的历史背景西游记背景设定在唐朝,这个时期正值宗教纷争与政治动荡的时期。
皇帝统治的强权制度、官僚文化与民间宗教信仰的碰撞,使得佛道之争的矛盾更加尖锐。
第二部分:佛道之争的意义佛道之争在西游记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宗教与道德观念的冲突佛教强调的慈悲和舍己与道教所崇尚的自然与仙术之间存在着根本的道德观念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佛道二教的冲突和竞争。
二、信仰与实践的对立在西游记中,主人公孙悟空作为佛教护法者,与无数道教修行者展开激烈的斗争。
这种信仰与实践之间的对立,反映了佛道之争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力与竞争关系。
第三部分:佛道之争的影响佛道之争对于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人物形象的丰富与冲突以孙悟空为代表的佛教修行者,与以王母娘娘、观音菩萨为代表的道教仙境之间的冲突,展现出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佛教修行者表现了智慧和慈悲,而道教仙境则揭示了神秘和超凡的力量。
二、故事情节的发展佛道之争推动了《西游记》的情节发展,打破了旧有的单一信仰框架,赋予了故事更多元、更富有张力的发展方向。
结语:西游记中的佛道之争是展现宗教与道德观念冲突、信仰与实践对立的重要题材之一。
佛道之争的形成与发展来源于信仰之间的互补与冲突,同时也受到历史背景的制约。
老子战争观——息战*导读: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战争是为了占有和控制----占有他人的物质乃至控制他人的身体一、战争的起源是贪欲,后果是灾难息战是从本源上消洱产生战争的思想根源。
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战争是为了占有和控制----占有他人的物质乃至控制他人的身体。
而其根本是源于人性的贪欲。
当人的贪欲无限膨胀时,就表现为杀戮,大规模的杀戮便是战争。
老子生于东周末年的战乱时代,战乱不断。
据《春秋繁露》记载春秋二百四十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细恶不绝。
清楚的记述了当时的社会乱态。
为了满足贪欲,不仅列国之间发生战争,而且为了争夺君位(诸侯国君)甚至兄弟阋墙。
军出自民,战死的兵其实质也是民。
据史记载,战争除死人之外,加上徭役导致田园荒芜,甚至易子而食者不乏其例。
用民不聊生来形容毫不为过。
老子见此,深深地痛苦和不安。
在第四十六章里写出了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明确指出了战争之源----贪欲。
其实何止春秋,历史上古今中外,自从有了人,战争就没有停止过。
人的智慧越发达,战争就越频繁,越残酷。
只我们经历到的近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6500万人参战,死亡1000多万。
第二次世界大战,61个国家参战,波及20亿人。
双方动员兵力1、1亿人。
因战争死亡军民9000多万,3000万人流离失所。
军费耗资1、3亿美元。
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60--70%。
物资损失4万亿美元。
中国死亡3500万人,占到近40%。
总收入60--70%投入到战争,老百姓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
(这里引用的数字不一定准确,只是说明战争的残酷)20世纪以来,世界仍无安宁。
阿富汗、朝鲜、科索沃、越战、两伊、海湾等等数不胜数。
局部战争更是从未间断。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死亡和苦难。
而得利者则是少数统治者。
现在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制造出了毁灭性的武器。
战争已无前方后方。
一旦战争爆发,人们将无处可逃。
现代战争比古代更可怕。
因此,老子的息战思想就更难能可贵。
中国古代的“灭佛”事件作者:魏道儒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07期从两晋时期开始,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虑,根据当时佛教发展的状况,相应对佛教采取或扶植或限制的政策。
随着佛教僧侣人数的增加,经济势力的增强,在社会各阶层中影响力的扩大,也会与封建国家、世俗地主阶级发生矛盾。
以皇帝为首的朝廷如果不能用和平手段消除矛盾,就会采取十分激烈的行动。
传统上认为,历代王朝针对整体佛教进行武力镇压的事件,总共发生过4次,这就是习称的“三武一宗灭佛”。
“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
“灭佛”就是毁灭佛法,佛教典籍一般称之为“法难”。
实际上,这4次所谓“灭佛”事件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要彻底消灭佛教,有的只是要压缩佛教僧团的规模;有的是只打击佛教,不涉及道教,有的则是佛教、道教—起打击。
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太武帝(423~452)“灭佛”,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国家镇压、取缔佛教事件。
北朝(420~581)大多数帝王支持佛教,促使佛教势力迅速发展。
同时,佛教也与儒教和道教发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僧团与国家及世俗地主阶级也发生了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
太武帝对佛教采取镇压措施,正是这些矛盾综合作甩的结果。
北魏太武帝原来信仰佛教,也尊敬僧人。
但是,他逐渐看到,佛教的大发展与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冲突。
因为,僧人具有不负担兵役、徭役,不缴纳租调的特权,由此导致了佛教与国家争财富、争人力。
所以必须控制僧人的数量。
在这种情况下,魏太武帝继承前代的政策,重用儒者,尊崇儒家学说,以便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
同时,他又接受司徒崔浩的劝告,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奉寇谦之为“天师”,建立天师道场。
他还亲自登坛受符书,改元“太平真君”。
这一系列举措,都是在为打击佛教做准备。
太平真君五年(444),太武帝下诏限制佛教,认为佛是外国的神灵,所讲的道理是荒诞的,无益于政化,并且禁止王公和百姓私养沙门。
古代兵法名言名句1.《孙子兵法》中有哪些名言名句1.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第一】译文:在未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
如果在战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
2.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作战第二】3.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谋攻第三】4.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谋攻第三】5.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谋攻第三】6.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谋攻第三】7.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谋攻第三】8.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谋攻第三】9.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中国史上最奇怪的战争十万大军夺一个和尚南北朝时期,前秦的皇帝苻坚发动十万大军抢夺高僧释道安。
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战争数不清,其中有一场战争只是为了抢夺一个和尚。
据史书记载,公元379年,在湖北襄樊,前秦以十万大军占据樊城,猛攻襄阳。
东晋守军以死力敌,连城中妇人也上了前哨。
最终,前秦皇帝苻坚取得了战役的成功,得到了和尚。
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得道高僧释道安为躲避战乱,率400余僧徒自陆浑(今河南嵩县)南下襄阳,在襄阳建檀溪寺。
释道安在檀溪寺用儒家文化注释佛经;创六家七宗之首的〝本无宗〞;作成我国第一部佛经目录——《综理众经目录》;拟定僧尼规范,开我国僧姓释氏,发扬四海一家的真精力。
诸如此类,均属佛门之创始。
经大文人、东晋别驾习凿齿的引荐,东晋孝武帝下诏书表扬释道安。
晋帝诏褒道安,令其享用王公大臣俸禄。
当时前秦的皇帝苻坚也知道道安的名望,却苦于得不到道安。
他不只一次地对他的大臣说:〝襄阳有位释道安法师,几乎不是俗人,而是神器!有啥方法能使他来到我这儿?〞但是,谁也没有拿出个好方法来。
最终,苻坚自己拿定主意,武力夺取道安。
苻坚当即派遣大将苻丕统领十万大军,攻击襄阳。
十万大军去抢一个人才,比占据一块地盘要困难得多。
因而,大军临行前,苻坚交待苻丕:这场战役,名义上是攫取肥美土地襄、樊、沔(古称汉水上游为沔水),实际上只要把释道安请回来就可以了。
苻丕遂率大军火速跋涉,直逼襄阳。
他渡过黄河,进逼到新野时,襄阳太守朱序才探得苻丕攻击襄阳的音讯。
这时,朱序首先想到的是维护释道安的安全。
他一方面备战迎敌,一方面派人到檀溪寺告诉释道安离开襄阳。
释道安听到这个音讯,却想到藉这个时机,以退为进,把他的学徒涣散到长江流域去,在更宽广的领域弘扬佛法。
释道安把徒众叫来,叫法遇、昙冀、昙征率一批徒弟到江陵长沙寺;叫僧辅、昙戒、道玄率一批徒弟到上明东寺;慧永率一批徒弟到庐山西林寺。
道安正筹划着与慧远等南渡长江的时候,朱序派兵控制了檀溪寺。
抗战时期的中国宗教与信仰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宗教与信仰抗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自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以来,中国人民展开了一场浴血奋战的战斗,不仅包括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层面的斗争,也涵盖了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抗战。
在这个时期,中国各个宗教和信仰团体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给予了人们信心和力量,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保留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战时期,佛教是中国宗教中最为广泛的信仰之一。
佛教的核心理念包括慈悲、智慧和忍耐,这些观念为抗战时期的中国人民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
许多佛教寺庙成为了解放军的前哨基地,让士兵们找到了心灵上的宁静和慰藉。
佛教僧侣也积极参与抗战工作,支援前线,为士兵们祈福、医治伤病、安抚心灵,为中国抗战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除了佛教,基督教也在抗战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和平和博爱,这些理念对于战时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基督教教堂成为了反对日本侵略的集会场所,信徒们通过祈祷和唱诗,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追求。
许多基督教组织也积极参与慈善救援工作,为受战争影响的人们提供各种帮助,传播希望和温暖。
此外,中国传统的道教也在抗战时期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慰藉。
道教重视个体修养和内心平静,这种信仰在战乱动荡的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道教寺庙成为了人们休憩和冥想的场所,也是抗战期间中共地下党和抗日组织活动的秘密基地。
道教的道家思想启迪了许多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他们通过自身修养和智慧,为中国抗战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在抗战时期,中国的民间信仰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许多与地方习俗和传统信仰相关的活动变成了对日本侵略的反抗方式,例如抗日祈福和拜祭。
人们相信通过祭祀祖先和神灵,能够保佑自己和国家平安。
这种形式的信仰不仅加强了国家团结,也为抗战士气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之,抗战时期的中国宗教与信仰抗战在中国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基督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团体通过为人们提供信心和精神支持,增强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力量。
佛教的战争观
“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
父子、兄弟、姐妹、亲族辗转共诤。
”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指出争斗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陀对战争也从教理教证上作出相应的指引,目的是让人们“不要堕入世上种种的束缚;应看透五欲,自证涅盘寂静”。
佛教反对战争!我国著名“诗圣”杜甫曾经写过一首关于战争的诗:《兵车行》,写的就是一幅骨肉分离、血流成河、荒芜人烟的战争苦况,其中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两句可谓神来之笔,触目惊心。
面对战争、暴力、冲突等问题,佛教的观点是承认一切众生趋生畏死、趋乐避苦的本能;佛教反对杀生,是基于尊重这种“求生”本能的原则;佛教不仅坚持反对杀生的立场,而且还身体力行“护生”实践。
一行禅师曾经对杀生戒作了如下的解说:觉知到杀害生命所带来的痛苦,我承诺培养悲心,并学习种种方法去保护人、动物、植物,和大自然.我决意在思想和生活不杀生,反对任何杀生的行为。
在这里,禅师所用到的因果关系的句子,“因”是“觉知到杀害生命所带来的痛苦(这种痛苦是自他双方面的)”,才有“决意不杀生”的“果”。
佛教不赞成正义战争!《佛说大方便善巧经》中有一个菩萨“杀一救百”的故事,而同样在戒律中也有同样的开许。
菩萨的善心,是值得可尊可敬的,因为世间善法,依佛菩萨而有;佛功德也是依菩萨而有——所以菩萨为一切善法的根源。
而菩萨戒中对杀生戒中的开许,
对我们的论题便起到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瑜伽菩萨戒》的第九“性罪不共戒”中,就有在某些情况下,对杀人的允许,甚或颠覆某个政权,这都是菩萨以慈悲与智慧所允许的。
在戒文中是说菩萨见恶人造恶业,不忍他恶业成功而最终受地狱果报,因此菩萨杀生,免除恶人造下恶业,采取的是杀少救多,杀坏救好的方法,菩萨因为这份悲心的杀生,反而会成就菩萨的佛道。
杀生,本来是属于恶业;不杀生,才能长养善根功德,直至到达涅盘妙果。
为什么在某些教证中出现了相反的表现呢?这是因为佛教“万法唯心”的道理。
在《小品般若经》中有提到菩萨如何先发制人,以智慧免除劫难的故事。
世间的战争皆出自人们内在的矛盾-偏激的思想、不平衡的心理,表现在外的就是狂暴。
烦恼的解脱就在行为上的约束、感情上的净化及思想上的纠正。
世间没有不杀生的战争,而杀害人类是人性中最恶劣的行为。
战争,不论以何为借口都是罪恶的。
佛门之内没正义之战,更没有所谓的宗教圣战。
在《战士经》中,有一战士问佛陀:“大德,我听昔时累代战士师说:‘凡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死后即升到名叫俱所乐的天堂上’。
世尊对此作如何宣说?佛陀却答:勿以此问余。
”战士不明佛陀的用意而再三追问,最后佛陀只好回答:在战场上的战士,其心曾为卑劣,所行是恶,所向是邪:令此等人被击、被缚、被斩、灭亡,如是作思而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死后即堕到名叫俱所乐的地狱中去。
佛陀进一步指出,如果认为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能生于天上,这是邪见,死后不是堕入地狱就是生为畜牲。
佛教在根本上就彻底否定了某些宗教倡导的圣战思想!佛陀列举了五种在家弟
子应当避免的职业,当中就禁止正信的佛弟子作武器的买卖。
战争,不论谁胜谁败,双方则必得不偿失。
和平是人类最大的幸福,人类没任何理由牺牲人间的幸福而追求那遥远的天堂。
人类乃至一切众生,要生存于天地之间,战斗精神无可欠缺。
大至佛陀超俗出家、降伏内外众魔军,得证圆满佛果,需要强大的战斗力;小至日常生活中克服周边逆境,乃至身心协调、起心动念之间,无一不须具备战斗精神。
若没有武力来维护世间和平,则群魔猖狂,善良的百姓无以安居乐业。
人间是个佛魔各半的世间,光明使者往往要伴随著胜利凯旋之歌才能到来。
佛经中的反战观中关于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题材,佛经里俯拾皆是,佛教是远离民族主义的。
佛经写道,释迦族之所以被灭,是由于受业报轮回的支配。
禅宗有一句名言,是总结和概括我们日常的存在的,内容是这样的:“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日常生活中看似真实的东西,如社会与历史现象,其实不过是“梦幻空华”。
这正是由于人们的记忆、谬误以及欲望等的混乱纠结而造成的。
社会变革与政治立场也是这个道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地区爆发的这场战争在当时“仅仅是一场战争而已”。
不过,当一切结束的时候,我们却被告知“那是一场邪恶的战争”,交战双方都不是正义的。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不要杀生!对于战争也是深恶痛疾,交战双方如果为了某种利益战斗,那么这就是邪恶战争,是佛家坚决反对的!但为了民族大义或拯救众生,能杀一人救百人的反侵略战争是允许的,就像佛陀降服魔军一样。
我国一直以来的战争观和佛家有很多的类似之处,佛家思想对中
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不会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侵害别国主权,更不会发动邪恶的侵略战争。
中国是个和平的狮子,虽然狮子不爱斗争,但也绝不会惧怕饿狼。
泱泱大国,其会惧怕西方的反华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