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 格式:doc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课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单元五学科历史年级八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2、了解红军长征路线及过程中的艰难险阻;3、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提供充分视频、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学习认知兴趣,培养通过史料分析历史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培养学习敢于吃苦、勇于战斗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长征精神难点遵义会议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投放视频《七律·长征》,视频播放的毛主席这首七律,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观看视频,进入新课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讲授新课教学目标一:传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红军长征的原因教师过渡: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学生阅读教材,迅速做出回答:由于博古、李德在军事上培养自主学习能被红军粉碎。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概括出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导致的结果是什么?2、红军长征初期的状况如何?请大家阅读教材82页第一节并结合《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明确:渡过湘江后,红军损失惨重,出发时的8万人剩余不到3万,去湘西还是去贵州,毛泽东与博古等人产生分歧。
最后,毛泽东的建议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红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博古毛泽东2、遵义会议教师播放遵义会议相关视频,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82--83页第一节,完成表格关于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等信息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八年级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新课标人教版)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师:材料一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二反映长征的图片。
教师: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
一、兵临城下突围败——长征原因教师: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1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
中央革命根据地,地处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根据地面积约五万平方千米,是当时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教师:材料一时间国民党兵力红军兵力比例次0万多4万多约2.5∶1第二次0万3万多约7∶1第三次0万3万多约10∶1第四次0多万7万多约4∶1材料二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指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教师: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并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中央红军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的避敌主力、击其虚弱、大步进退、寻机歼敌的作战的方法,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对史料的分析,探讨红军长征的原因及胜利的定义,提高史论结合及从史料内涵体会不深,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人和事展开,创设情境,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提升读图看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了解长征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争的精神面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视频《七律·长征》,然后教师提问:毛主席在什么情况荡气回肠写下这首七律诗呢?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二、讲授新课(一)一曲悲歌震宇寰教师讲解: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
自1930年11月起,发动了五次“围剿”,前四次“围剿”皆被红军粉碎。
于是1933年秋,蒋介石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材料一兵力,64个师,7个旅,6个团,空军11个队,飞机150架,总计百万兵力。
——王桧林主编、郭大钧副主编:《中国现代史》,231~23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材料二举办庐山“军事训练团”,人美英等国购买军火,增加部队的新装备;聘请一批德国专家当顾问,筹备作战计划,研究改用新的战略战术;在苏区周围修筑了几千个碉堡和建立经济封锁线。
——王桧林主编、郭大钧副主编:《中国现代史》,231~23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教师设问:第五次“围剿”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蒋准备充分,兵力强大,战法新颖。
)(过渡)面对蒋介石的新战略,当时的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呢?他的王牌就是让一年前由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担任总指挥。
材料三李德认为,对付蒋介石的新战法,红军过去反“围剿”的方式已不适用。
他狂妄地说“游击战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打正规战的时候”,坚决反对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反对以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作为主要作战形式,主张打以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阵地战,因而使红军陷入了极端被动的地位。
红军长征初中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红军长征的历程和艰辛;
3. 掌握红军长征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历程和艰辛、重要事件和影响;
难点:理解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包括相关的教科书、参考书籍和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话题的思考。
2. 学习任务: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讨红军长征的背景、意义、历程和影响,并记录下讨论结果。
3.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导入教师讲解环节,向学生传授红军长征的重要知识点和历史背景。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意义。
5. 活动设计:设计习题、练习、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红军长征的重要性和影响,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其中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自主学习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红军长征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红军长征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馈
收集学生的作业,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更多细节和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第16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片头视频教师: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寻找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设计意图:《长征》第一集片头是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本课)(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共产党人在全国建立了10多个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一块是中央革命根据地,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壮大,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不安。
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就调集重兵连续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展示:国名党五次“围剿”示意图教师:红军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学生: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正确的战略战术。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1.红军长征的背景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 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展示课件)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红军开始长征(展示课件)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从南昌起义开始,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内容包括: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会宁会师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革命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如南昌起义、国共十年对峙等。
学生对本课内容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可能有所了解,但对长征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从中体会到红军的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记住长征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弘扬红军长征所体现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实事求是等革命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过程中重要事件的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苦历程。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过程。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
高中历史《红军的长征》教案设计【教案主题】红军的长征【教学目标】1. 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3. 分析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和共产党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3. 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和共产党的影响。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约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红军长征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约30分钟)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中国革命时期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包括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追击、红军战略转移的原因和目的等。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思考,并进行互动讨论。
Step 3: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约50分钟)教师以时间顺序介绍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例如江西苏区的出发、红军撤离瑞金、川陕甘会师等。
教师通过图片、文献摘录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相关的历史细节,并和学生一起分析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Step 4: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和共产党的影响(约4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和共产党的影响,包括加深共产党内部的觉悟和纪律、加强了红军的战斗力、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力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红军长征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并进行知识的引申和拓展。
Step 5:总结和评价(约10分钟)教师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和评价,提醒学生重点掌握与理解的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研究和思考。
【教学手段】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2. 教科书和历史文献。
【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课堂讨论、问题解答和小组活动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红军长征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延伸】对于历史爱好者和更加深入学习的学生,可以推荐相关的历史书籍或影视作品,鼓励他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红军的长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历史意义、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17课工农红军长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是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第12课红军长征教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题目】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1、识记与理解①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②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③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④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能力与方法①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我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②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②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③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④欣赏毛泽东诗词《长征》,体会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的风采。
【教学重难点】1、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2、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表演法【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活动:30秒的时间能击掌多少下呢?带着心中预估的数字,让我们试试吧!(学生活动)看来大家实际做到的数字远远超过自己的预估,相当的有潜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一支军队的潜力。
(播放革命歌曲《过雪山草地》)(师)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曾经有一支军队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
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
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师)大家知道这支创造奇迹的军队叫什么名字吗?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生)红军长征。
(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在长征过程中战胜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和气概呢?下面让我们走进长征。
中共苏区反“围剿”敌我力量对照表红军“左倾”战略战术,如“全面出(师)请大家结合图表和教材第一个指目,思考以下问题:①红军反“围剿”战争的结果是什么?②根据红军反“围剿”战争的结果,说说你认为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③请用一句话概括红军长征的原因?下面我们请同学来回答这些问题:学生:第一个问题:前四次反“围剿”战争的结果是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结果是失败。
学生:第二个问题: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在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方针。
学生:第三个问题: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和政策,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使得红军被迫开始了25000里长征。
下面请大家看书第二个指目和第三个指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①请根据红军长征过程,制作一张红军长征路线的简图(每小组合作制作一张)。
②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出发点在哪里?③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内容是什么?④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⑤请大家讲讲长征路上让你感动的故事吧!(师):下面让我们跟随红军的脚步一起去重温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出发点在哪里?(生):1934、10 江西瑞金(师):接下来的是?(生):突破四道封锁线(师):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个阶段的故事呢?请上台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突破四道封锁线红军开始长征后,敌人在前进的道路上派重兵设下了四道封锁线,被称为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王明、博古等左倾错误的领导人指挥红军拼命突围,红军损失惨重,付出惨重代价,由8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
此时蒋介石在红军通往湘西的路上,布置新的防线。
如果红军此时决定去和红2、6军团会合,等于户口偷食。
在危急时刻毛泽东提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
接着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城,并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师)谢谢这位同学。
那么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内容是什么?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生):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1935、1;内容是①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②肯定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师)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生):①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②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师)遵义会议后红军的足迹到了哪里呢?(生):四渡赤水(师):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个阶段的故事呢?请上台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生)四渡赤水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
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
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
(师):在摆脱国民党围追堵截之后,红军接下来去了哪里?(生):巧渡金沙江(师):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个阶段的故事呢?请上台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生)巧渡金沙江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兵锋直指贵阳。
蒋介石调滇军主力来贵阳支援,红军迅速行军到昆明,虚晃一枪之后,飞奔到金沙江最近的三个渡口——龙街、皎平和洪门,势必抢在追兵来到之前拿下渡口,缴获船只,以保证全军渡江。
当时由汉、彝、纳西等各族船工摆渡,在红军物质和精神鼓励下,他们打破了“夜不渡皎平”的旧俗,夜以继日来回摆渡,7条船7天渡完2万人。
红五军团竭尽全力阻击蜂拥而至的追兵,掩护主力,自己时刻面临与主力失去联系,甚至全军覆没的危险。
第五军团参谋长陈伯钧因善于殿后,被戏称为“铁屁股”。
渡金沙江时,红五军团奉命在石板河阻击追兵、掩护皎平渡的主力渡江。
在险山恶林中,全军团顽强阻击三昼夜,把追来的国民党中央军牢牢挡在仅有的一条道路上。
大部队渡过江后,五军团交替掩护脱离敌人,也安全渡过金沙江。
他们完成摆渡后凿沉了7条木船,对尾随而来的敌人关上了追击的大门,使国民党军只能看着红军丢弃的一双双破草鞋而望江兴叹。
通过广阔战场上的机动战,调动和打击敌人,并最终实现渡江北上,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是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是红军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
(师):巧渡金沙江之后的红军下一站会师哪里呢?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师: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个阶段的故事呢?请上台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生)飞夺泸定桥23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
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
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
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
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
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师)飞夺泸定桥之后,红军会在遭遇怎样的险阻呢?(生)爬雪山、过草地。
(师)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个阶段的故事呢?请上台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爬雪山夹金山海拔4500多米,山上终年积雪,寒冷还缺氧。
朱德总司令通报全军:必须在山下吃一顿饱饭,喝一些辣椒汤,尽可能多带一些干姜、辣椒,在攀越峰顶体力不支时嚼碎吃下去,以刺激精神。
还要求:每人都要将破衣、破毡子剪成条,牢牢包在脚上,以免冻伤脚。
穿着单衣的红军翻越雪山时,越走越冷,指战员们只好把背包中的被子打开披在身上,嚼着辣椒,在有力的政治动员下爬山。
面对高度严寒和极度缺氧,指战员们要靠自身运动产生的热量驱走寒冷,此时红红的辣椒也成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救命之果。
靠着顽强的毅力,穿着夏装的红军终于战胜了雪山。
《金色的鱼钩》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我和两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走得慢,老班长留下照顾我们。
才半个月,青稞面都吃完了,老班长为没吃的发愁时,他发现池塘边有鱼,便给我们钓鱼,做鱼汤喝。
我从未见老班长吃过一口鱼,而他却说吃过了。
于是,一天吃完饭,我悄悄地跟在老班长身后,见他只吃草根和剩下的鱼骨头。
老班长看我发现了这事,就给我讲弄吃的不易,让我别告诉那两个小同志。
渐渐地接近草地边了,可我们病得越来越重,老班长也瘦得皮包骨头。
这天,老班长说要好好弄点吃的。
我们就四处找野菜,拾干草,老班长去钓鱼,过了很久,也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在一个池塘边发现了老班长。
当我们费了很大劲才弄好鱼汤时,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
老班长鼓励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地,自己却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了很久。
我把鱼钩包好,想等革命胜利了,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里,让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师)过草地之后,红军继续北上,在哪里与陕北红军会师呢?(生)1935年10月,在陕北吴起镇会师。
(师)那红军三大主力是什么时候在哪里会师的呢?(生)936年10月,红四军、红二军、红一军,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静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师)会师之后的毛泽东欣喜若狂,写下了著名的《七律.长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感受红军的喜悦。
学生活动——全班齐声朗读《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长征胜利了之后,毛泽东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为何会如此高度的赞扬红军长征呢?请大家看书最后一个指目回答。
(生)①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关荣的革命传统。
②极大地鼓励了全国人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师)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95年,凤凰网报道有位英国人李爱德重走长征路,也有中国人李建设夫妇重走红四方面军长征路,在采访他们为什么要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他们只说为了回顾艰难历程,弘扬长征精神,那么到底什么是长征精神呢?(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师)红军长征固然雄壮而热血沸腾,留下的长征精神也值得我们细细回味,下面让我们进入到实战演练阶段,看看大家能否像红军一样克服一个个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