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运动
- 格式:docx
- 大小:15.97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1(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
(2)产生时差,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时间上东早西晚。
(3)水平运动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2.判断晨昏线的三大技法(1)利用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将要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将要进入黑夜的为昏线。
(2)利用地方时判断: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点所在为晨线,为18时的点所在为昏线。
(3)利用昼夜半球位置判断:昼半球西侧为晨线,东侧为昏线;夜半球则相反。
(二)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2)速度:近日点(1月初)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慢。
2.正午太阳高度(1)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两大技巧:①“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方向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②“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反之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3.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日、秋分日),南、北极点除外,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且太阳直射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
(3)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北;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南。
4.昼夜长短(2)纬度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3)计算方法:①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方法:昼长=昼弧度数/15°,同理求夜长。
②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计算。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主要涉及地球运动、地球动力学、地壳构造和地形地貌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是地理学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第四章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解析。
一、地球运动
1.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周期为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2.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365.25天。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二、地球动力学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分为若干板块,板块之间相互运动、碰撞,形成地表的构造地貌。
2.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板块构造的基础,分为造山运动和地壳运动。
造山运动使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形成山脉;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断裂、下沉,形成盆地。
三、地形地貌
1.山地:山地是地球表面最基本的地形地貌,主要由造山运动形成。
2.平原:平原是地势较低、地形平坦的地貌类型,主要由河流沉积和地壳运动形成。
3.丘陵:丘陵地形地貌起伏较小,地势较低,主要由地壳运动形成。
4.盆地:盆地是地势较低、四周高中间低的地貌类型,主要由地壳断裂和
河流沉积形成。
四、知识点应用实例及解析
1.地球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航海、航空、地震预警等。
2.板块构造学说在资源勘探和灾害预防方面的应用:通过研究板块运动规律,寻找矿产资源、预测地震等。
3.地形地貌对气候、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山地气候、平原农业、盆地生态环境等。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运动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运动地理知识点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必备知识点:地球的运动(新人教版)1地理知识点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地理知识点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同步练习题】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自然现象是() A.昼夜现象B.季节变化现象C.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D.昼夜更替现象2.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A.先看到日出B.后看到日出C.时刻晚D.时刻相同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A.15小时B.15分钟C.1小时D.1分钟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点(即东经120°的时间)时,位于东经45°的某地的时间是()A.10月1日17点B.9月30日22点C.10月1日7点D.10月2日4点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这是因为()A.太阳和星星围绕着地球转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C.地球自东向西自转D.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转。
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基本形式。
这两种运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这一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进行的旋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现象。
自转的周期约为24小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1. 自转产生的现象(1) 日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地方时:地球自转使得不同经度的地方接收到太阳光线的时间不同,从而形成了地方时差。
(3) 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力,称为科里奥利力,它影响着大气和海洋的流动,形成了地球上的风向和洋流。
2. 自转的影响(1) 生物节律:昼夜交替影响了生物的生活节律,如人类的作息时间、动物的活动时间等。
(2) 气候分布:地球自转与地球倾斜的角度共同作用,影响了气候类型的分布,如赤道地区常年炎热,而极地地区则寒冷。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保持约66.5度的倾斜,这个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1. 公转产生的现象(1) 季节变化:由于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北或以南移动,导致季节的变化。
(2) 昼夜长短变化:随着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昼夜的长度也会发生变化,尤其在两极地区,甚至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3) 太阳高度角变化:地球公转导致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变化,影响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
2. 公转的影响(1) 农业生产: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不同季节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
(2) 气候类型: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上多样的气候类型,如热带、温带和寒带等。
(3) 生态系统:季节变化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许多物种的生活习性和迁徙模式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知识点人教版必修一地理课程涵盖了地球科学的基础概念和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 地球和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天体,自转和公转。
- 地图的基本知识: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2.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和气候的影响。
3. 大气圈:- 大气的成分和分层。
- 气压、风和气候系统。
4. 水圈:- 水循环的过程。
- 河流、湖泊和海洋的特点。
5. 岩石圈:- 岩石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 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质活动。
6. 生物圈:-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性。
8. 地貌:- 地貌的形成和分类。
- 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和分布。
9. 气候:- 全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 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10.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1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增长和分布。
- 城市化的过程和影响。
12. 经济地理:-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地理分布。
-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发展。
13. 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的概念和模式。
- 不同区域的发展策略和政策。
14.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
15. 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GIS和GPS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人教版必修一地理课程的基础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理学的基本理解和认识。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 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365.25天)- 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地球表面某一部分的缩略表示-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的比例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面距离的比值- 地图的投影:将三维地球表面转换为二维平面的方法- 地图的定向:通过指北针、经纬网等确定方向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 地图符号: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图形、颜色和文字- 地图的图例:解释地图符号含义的说明- 地图的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地图的解读: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大气压力:空气柱重量产生的力-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 气候系统:大气环流、洋流、气候带- 气候变化:长期气候趋势的变化2.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水体类型: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 水资源:可利用的淡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3. 地貌- 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 地貌与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工程建设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岩石风化、生物作用、气候影响 - 土壤类型:沙质土、黏土、壤土等- 植被分布:热带雨林、温带森林、草原、荒漠 - 植被与气候、土壤的关系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 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 城市化: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 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 农业布局:农业带、农业区- 工业类型:轻工业、重工业- 工业布局:工业带、工业区3. 交通与通讯- 交通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 交通网络:国家交通网、城市交通网- 通讯方式:邮政、电话、互联网- 信息社会:信息传播与信息技术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定义:通过卫星或航空器远距离感知地表- 遥感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估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定义: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系统- GIS应用:城市规划、灾害管理、环境评估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定义:通过卫星信号进行地面定位和导航的技术- GPS应用:导航、测绘、车辆管理以上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一地球的运动必考知识点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下面将介绍高一地球的运动必考知识点。
第一部分: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的运动。
以下是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点:1. 自转轴:地球自转的轴线叫做自转轴,它的两端分别是北极和南极。
2.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天。
3. 自转速度:地球自转速度不均匀,比如在赤道上自转速度最快,而在极地附近自转速度较慢。
第二部分: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运动。
以下是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点:1. 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椭圆形,被称为黄道面。
地球沿着黄道面绕太阳运行。
2. 公转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5天,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年的长度。
3. 公转速度:地球的公转速度不均匀,离太阳越远的地方公转速度越慢,而离太阳较近的地方公转速度较快。
第三部分:地球倾斜与四季变化地球的倾斜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之间的夹角。
以下是地球倾斜与四季变化的相关知识点:1. 倾斜角度: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约为23.5度。
2. 四季变化:由于地球的倾斜,不同季节地球倾斜的方向和程度不同,导致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也不同,从而引起四季变化。
3. 昼夜长度:地球在不同季节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不同,导致了昼夜长度的变化,例如夏至时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第四部分:地球的黄昏与白昼地球的黄昏与白昼是地球自转和地理位置的结果。
以下是地球的黄昏与白昼的相关知识点:1. 黄昏:当地球某一地区的阳光逐渐变弱,太阳落山之前的时间段被称为黄昏。
黄昏的长度随着季节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 白昼:当地球某一地区受到阳光照射,太阳升起到落山之间的时间段被称为白昼。
白昼的长度也随着季节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3. 极昼与极夜:在北极圈和南极圈附近地区,由于地球倾斜的原因,受到影响的季节会出现长时间的极昼或极夜现象,即连续数日不见太阳或不见黑夜。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识点1: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运动特点特点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北半球纬度越高,北极星相对地平线的高度越高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太阳日:24时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速度角速度:约为15°/h ,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度:由赤道至两极递减知识点2: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1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1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4.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5.速度位置 时间 速度A 点 近日点 1月初 线速度较快,角速度较快B 点远日点7月初线速度较慢,角速度较慢知识点3: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概念(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3)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移动规律(北半球)Chapter 1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2)周期: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还有相关性,具体如下表所示:三、我国航天发射基地区位条件评价(1)常规法: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由此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2)极点法: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同理,看到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是在北极上空,看到地球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是在南极上空。
(3)经度法:东经度增大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也是地球自转方向。
(4)海陆法:根据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也可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
如沿某一纬线从欧洲到亚洲的方向或从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到大西洋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名师导航知识梳理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自转运动①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②地球自转的周期: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称一个恒星日;以太阳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4小时,称—太阳日。
③地球自转的速度:包括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运动①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
③地球1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④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天文学上所说的回归年长365日5时48分46秒。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昼夜不断交替。
(2)产生时差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3)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自转平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目前的角度是23°26′。
它的存在造成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当北半球夏半年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的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
(4)四季的更替: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疑难突破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剖析: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可以从运动的方向、运动的周期和运动的速度等三个方面来说明。
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学习时可利用比较法,通过对比加深认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理坐标与地球的地理环境等内容。
以下是对第一章内容的详细概括:
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1. 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异和地球上的人类活动。
2. 地理学的特点:综合性、区域性、时空性、实践性。
二、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1. 地球的形状:地球呈近似于椭球的形状,地球两极比赤道略扁。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昼夜现象,公转使得地球形成四季变化。
三、地球的层次结构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地壳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地幔是地壳和地核的中间层,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外围的气体包围层,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四、地理坐标与地球的地理环境
1. 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地球上任意一点的经度和纬度的表示方法,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的距离,纬度表示南北方向的距离。
2. 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球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包括地球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人文环境包括人类的居住区、产业区、交通区和文化区等。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通常会涉及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及其运动等内容。
以下是该章节的知识点概述:一、地理学科概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分布规律、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科学。
它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旨在探究人地关系,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由于自转造成的赤道膨胀和两极扁平,形成了扁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0075千米。
三、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
1. 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地轴旋转,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即一天。
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的地理现象。
2. 公转:地球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公转的周期为365.25天,即一年。
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
四、地球的坐标系统为了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人们建立了地理坐标系统。
1. 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东向西各分为180度。
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
2. 纬度:以赤道为起点,向北向南各分为90度。
北纬用“N”表示,南纬用“S”表示。
五、地球的大气层结构地球的大气层由外向内主要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大气。
对流层是天气现象发生的主要区域,而平流层则包含了臭氧层,对地球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六、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这些技术在地理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展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七、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它通过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元素,将地理信息以视觉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学习如何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技能之一。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地理学科的基本认识,为后续更深入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的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培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2024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如下:
1. 地球与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倾斜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的地轴运动、地球的经度和纬度。
2. 大地构造与地壳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构造理论、板块的运动方式(发散、
聚拢、滑移)、构造力和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地壳变动等)。
3. 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划:世界自然地带划分、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区划特点及自然
环境的影响。
4. 气候与气候区划:气候因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与地貌、海洋流等)、气候要
素(温度、降水、气压、湿度等)、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5. 水文地理与水资源管理:水文循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水资源的利用
与管理、水资源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6. 土地利用与农业区划:土地利用方式(农业、林业、牧业、工矿业、居住用地等)、农业类型及其区划(农业类型、农业区带、农业区划等)。
7. 城市与工业区划:城市规模与布局(城市规模、城市体系、城市布局)、工业布局
与区划。
8. 人口与人口区划:人口规模与分布(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人口分布区带、人口分
布特点)、人口迁移与人口区划。
9. 交通与交通区划:交通发展与交通区划(交通发展的影响因素、交通区划的基本原则)。
这些知识点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重点内容,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对地理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地球的运动》知识清单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就是地球的自转。
2、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周期约为 24 小时,也就是一天。
4、产生的现象(1)昼夜更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2)时间的差异地球自转使得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东边的时间总是比西边的时间早。
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地公转。
2、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3、周期约为 365 天,也就是一年。
4、公转轨道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5、产生的现象(1)四季的变化由于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移动。
这样,地球上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受到的太阳光热不同,就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春季:3、4、5 月夏季:6、7、8 月秋季:9、10、11 月冬季:12、1、2 月(2)五带的划分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北温带和南温带: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北寒带和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
四、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决定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北半球,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等长。
2、影响气候不同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导致了气候的差异。
比如,赤道地区终年炎热多雨,而两极地区则寒冷干燥。
3、对生物的影响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影响着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和迁徙等活动。
精心整理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
精心整理
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