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反讽”手法在喜剧艺术中的运用
- 格式:pdf
- 大小:310.75 KB
- 文档页数:2
论单人喜剧中自嘲式的反讽——以《棺材太大洞太小》为例■ 钟海清摘 要:单人剧打破了第四面墙,用非代言体的台词直接向现场观众说话、表演,跟脱口秀、单口相声、“栋笃笑”有交集之处,既发挥了传统喜剧的文学性、戏剧性,同时也在内容上贴近当代人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喜剧效果。
本文对《棺材太大洞太小》中的自嘲式反讽进行剧作技术层面上的剖析,并研究了单人喜剧的交流系统。
关键词:单人喜剧;反讽;郭宝崑;《棺材太大洞太小》纵观郭宝崑一生的戏剧创作,有非常清晰的变化轨迹和审美追求。
从《喂,醒醒!》《挣扎》到《郑和的后代》与《灵戏》,其内容从求生到赴死,从现实抗争到反思传统、思考生命与历史,从“骂观众”的语言策略到隐喻象征的独白书写及剧作中的表演构思,呈现出从社会学到美学再到哲学的转移。
无论表现形式怎样变化,郭宝崑从没有放弃过社会关怀和批判锋芒。
他“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日益深入的思考,艺术地反映了新加坡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环境,代表了新加坡本土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为近乎文化沙漠的新加坡文艺界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
”[1]郭宝崑在八九十年代创作了多部单人剧[2],包括《棺材太大洞太小》《单日不可停车》《鹰猫会》及《郑和的后代》等。
一、将“自己”置于喜剧的窘境喜剧创造的关键就在于敏锐地捕捉到种种违背人之常情、常理、常识、常规、常态的不协调。
在内容上,它选择的表现对象是无价值的不协调。
一般情况,喜剧作家似乎更喜欢揭示他人的“无价值的不协调”,在批判社会和人性方面,很少会出现自我讽刺的不协调。
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喜剧所表现出的一种“丑”,是“不致引起痛苦和伤害的滑稽”[3]。
英国的菲尔丁提到,可笑的源泉是造作,从而激起人们嘲笑它的愚蠢的妄想。
在柏格森看来,生命是灵活的、流动的、富于弹性的,如果变得僵硬、呆板和机械,就会成为可笑的对象[4]。
恰恰相反,郭宝崑的《棺材太大洞太小》并不是一种对他人的丑的嘲笑,它正好是一种自嘲式的讽刺,即将“自己”置于喜剧的窘境里,并在这一幽默的窘境中传达出深刻的意蕴。
“讽刺”是否常见于喜剧和幽默演出中?1. 讽刺的定义与特点讽刺一词源自古希腊诗歌形式——讽刺剧,其特点是以平淡而夸张的语言方式来嘲笑、揭露社会问题或个人缺点。
讽刺不仅包含了幽默和娱乐的因素,更是一种社会批判的表现形式。
讽刺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常用于文学、戏剧和演讲中,而喜剧和幽默演出则是运用讽刺手法的重要舞台。
2. 讽刺在喜剧演出中的应用在喜剧演出中,讽刺是刻画人物和揭示故事主线的重要手段之一。
喜剧作品通常以夸张、夸大和荒诞的方式呈现,通过讽刺可以更好地渲染喜剧的喧闹气氛。
讽刺在喜剧中的运用可以激发观众的笑点,增加戏剧的趣味性。
对社会现象或者人性弱点的嘲笑,更是给了观众一种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3. 讽刺在幽默演出中的运用幽默演出注重笑点的创造和观众的欢乐体验。
而讽刺作为一种幽默的表达方式,常常被运用于幽默演出中。
幽默讽刺的作用在于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刺破尖锐的问题,使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考。
幽默讽刺有时也会带有一定的反讽性质,以此来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
4. 讽刺在喜剧和幽默演出中的局限性讽刺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虽然在喜剧和幽默演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并非适用于所有场景。
有时,过度的讽刺可能会超出观众的底线,导致观众产生不悦和反感。
此外,讽刺也需要结合剧情和角色的塑造,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
过分依赖讽刺手法,可能会削弱作品的整体质量,甚至陷入俗套和陈腐。
5. 总结“讽刺”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的表现形式,常见于喜剧和幽默演出中。
通过讽刺手法,喜剧和幽默演员可以以夸张、讽刺和幽默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嘲笑人性弱点并引起观众的思考。
然而,讽刺也需要适度运用,不宜过度依赖,以免削弱作品的艺术性和观众的欢乐体验。
这是一种精妙的艺术手法,能够让观众在欢笑之余思考并洞察社会的种种弊端。
在喜剧和幽默演出中,讽刺是一把锐利的武器,既能娱乐观众,又能唤起社会问题的关注。
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有着讽刺元素的优秀喜剧和幽默演出作品的诞生!。
如何运用对比和反讽写出幽默感幽默是一种能够引发笑声和欢乐的独特方式。
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幽默常常是通过对比和反讽的手法来实现的。
对比和反讽是一种巧妙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从而引发读者的笑声。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对比和反讽写出幽默感。
一、对比的幽默对比是一种将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差异的手法,通过对比的对立或者差异,可以制造出幽默效果。
对比可以从多个方面展现,例如时间、空间、身份等等。
下面将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对比的幽默。
1. 时间对比张三对着镜子说:“镜子啊镜子,你只会告诉我你是最忠实的朋友,但是我告诉你,你连我小时候的模样都不知道!”这个例子通过对比了镜子的限制和张三对镜子的感慨,制造出了幽默效果。
2. 空间对比李四出门前对着镜子整了整自己的西装,“我现在是不是真的帅呆了?”镜子毫不客气地回答:“对不起,我的视野只能看到你的外貌,至于你的精神世界,你还是请问问别人吧!”这个例子通过对比了镜子的权力和李四对镜子的期盼,制造出了幽默效果。
3. 身份对比王五在学校里是班长,但在家里,他却是个被妹妹欺负的小弟弟。
一天,他回家后抱怨道:“我在学校是班长啊!可在家里就连个座位都没有!”这个例子通过对比了王五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身份,制造出了幽默效果。
二、反讽的幽默反讽是一种通过表达与事实相反的意思,以突出事物的矛盾和荒谬,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
反讽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让读者对事物重新思考,从而产生笑声。
下面将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反讽的幽默。
1. 社会反讽小张对小王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每天都能赚到大钱!”小王惊讶地回答:“那你可以考虑去做理财师!”这个例子通过反讽了社会对于大量赚钱的渴望和实际上大多数人赚钱不易的现实,制造出了幽默效果。
2. 自我反讽李四自称是最擅长时尚的人,但他的着装却总是陈旧过时。
一位朋友笑着对他说:“你不仅带我回到了过去,还预示了未来的流行趋势!”这个例子通过反讽了李四自信的言辞和他实际上的时尚品味不佳,制造出了幽默效果。
戏剧反讽的经典例子戏剧反讽是指通过夸张、反转和嘲讽等手法,对社会、人性或其他剧作主题进行讽刺和批判的一种表现形式。
下面将介绍几个经典的戏剧反讽的例子。
1. 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的反讽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
主人公哈姆雷特一方面是一个理智、睿智的人,但他却被周围的人所欺骗和操纵。
他的叔父克劳迪斯通过政治手段娶了他的母亲,并篡夺了国王的位置,而哈姆雷特则被迫伪装疯狂来保护自己。
通过哈姆雷特的伪装和他对周围人物的讽刺,莎士比亚揭示了权力腐败和欺骗的现实。
2. 乌戈·库比的《布里奇特·琼斯的日记》:这是一部英国喜剧,讲述了一个看似平凡的女人布里奇特·琼斯的生活。
她是一个年纪已经过了巅峰的单身女性,工作平庸,对感情事业也不得志。
整个剧作通过布里奇特的日记记录,让观众进入她的内心世界,并对她的生活进行了嘲讽和讽刺。
这部戏剧反讽地展现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普遍困境和无奈。
3. 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这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戏剧作品,被认为是现代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反讽之一。
整个剧作中只有两个角色,维尔和埃斯特尔。
他们被困在一个荒凉的地方,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出现。
尽管他们对戈多的期望和希望是如此巨大,但戈多从未出现。
这部戏剧通过对人类存在的无意义和虚无的揭示,以及对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的嘲讽,反讽地展现了现代人的存在状态。
这些经典的戏剧反讽例子充分展示了戏剧的力量,通过夸张、反转和嘲讽等手法,让观众思考和反思社会、人性和生活的本质。
戏剧反讽不仅提供了娱乐性的表演,更通过对现实的嘲讽和讽刺,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反讽手法的运用的开题报告开篇说明: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其戏剧作品中运用的反讽手法是其经典之一。
《第十二夜》作为一部典型的反讽喜剧,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反讽手法,展现了作者对社会资产阶级的嘲笑和讽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反讽手法的运用进行分析,探讨其使用的意义,以及通过反讽手法所表现的思想意义。
一、反讽手法的定义及作用反讽是语言表达的一种较为巧妙的手法,指的是用与字面上相反的方式表达思想,以达到强调、嘲讽、讽刺等目的的修辞方法。
反讽常常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包括小说、戏剧、诗歌等多种类型。
反讽手法的作用十分多样,通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反讽的表达方式往往能够强调某个事物或某种观点,对其进行夸张、放大等处理,以便于更好地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
2、嘲讽:反讽也是一种嘲讽的方式,通过夸张和扭曲原义来进行讥笑和嘲弄,有时候会涉及到人物、事件等。
3、讽刺:反讽也是一种讽刺的方式,可以通过贴切地用矛盾的措辞来暗示某种缺点或某种弊端,让读者得到某些思想上的启示。
二、《第十二夜》中反讽手法的运用《第十二夜》是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其中的男女主角奥利维娅和维奥拉等人被描写得栩栩如生,具有深刻的情感和人物特点;同时,莎士比亚在该剧中还使用了大量反讽手法,结合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态度。
1、成功人士和失败人士的反讽《第十二夜》中的第一幕中,船长和维奥拉正在进行对话,其中船长说道“获得成功,这是一种特殊能力,…而失败则是可怜的表现。
”这句台词暗示了剧中人物奥西诺的失败的境况,其间透露出的反讽意味极强。
2、“音乐家”法比安的反讽法比安是该剧中的一位“音乐家”,他在乐器上的表现甚至连动物都无法忍受,这种对音乐的讽刺之中既蕴含了对艺术的消费主义倾向的讽刺,也表达了作者对粗制滥造之音乐的批判态度。
3、愚人的反讽该剧中的愚人通常是用来进行讽刺的。
《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艺术摘要:作为19 世纪英国文学界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 简奥斯丁以其作品中轻松诙谐的喜剧艺术、细致入微的反讽风格而备受世人喜爱。
傲慢与偏见作为简奥斯丁反讽艺术使用最完美、最富有幽默性语言的经典作品, 以它为代表解读作者的作品风格。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借助反讽手法悉心雕凿的艺术精品, 它对于反讽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 一、以反讽表现主题; 二、以反讽刻画人物; 三、以反讽组织情节;四、以组织反讽语言。
反讽使该小说成为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现实主义杰作。
关键词:反讽;主题;人物塑造;构思;语言1、介绍反讽:使用与你真实的意思相反的词来表达,往往作为一个笑话和带着语气来显示它。
讽刺:批评一个人,一个想法或一个机构时,你用幽默来显示他们的缺点或弱点;一件文学作品使用这种类型的批评的方式。
简奥斯丁继承了欧洲文学的反讽传统, 以高度的艺术自觉, 创造了打上她个性烙印的更加成熟和更加精炼的反讽艺术, 构筑了一部又一部反讽艺术的精品—《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曼斯斐尔德庄园》、《爱玛》、《劝导》。
在这6 部完整的作品中, 反讽贯穿始终,是其最显著地、精彩地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主要艺术特征。
通过她的小说,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反讽的语调、嘲弄挖苦的文字,而且在塑造人物、安排情节、表现主题诸方面, 她都自觉地以反讽为手段; 以至于人们把反讽看成是奥斯丁理解和评价生活的满意的载体, 当作她的小说的基调和风格的标志。
下面试从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来分析、探索反讽在《傲慢与偏见》的使用和功能。
2、反讽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2.1以反讽表现主题奥斯丁通过《傲慢与偏见》运用反讽批评了当时社会一味追求金钱和地位的婚姻观.开篇第一句“凡有产业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1]看似是对事实的描述,可能会引起读者的广泛认同。
但紧接着却说“这样的单身汉……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这个开头影射了贝奈特太太一直想把五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嫁给有钱人的想法;如此看来,不是有钱的单身汉非得娶位太太,而是单身的女儿总要嫁个有钱的单身男子。
谈“反讽”手法在喜剧艺术中的运用摘要】喜剧既是一种艺术精神,也涉及民族精神和人类的世界观。
不但在西方戏剧作品中,喜剧占有重要的地位,就是中国古代戏剧戏曲作品里,喜剧一直是观众所喜欢的类型。
在喜剧作品中,创作者最常使用的技法就是“反讽”。
【关键词】反讽;喜剧;运用所谓“反讽”,指的是“说此指彼”,或者是正话反说,由此产生喜剧的效果。
克里斯蒂?沃波尔说:“如果说反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那么嬉皮士就应该是反讽人生中的典型。
他们出没在每个城市的街道和大学校园…… 他们很容易遭到嘲讽,但嘲讽对他们来说是很微弱的痛苦,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反讽人生最极端的表现形式。
”一、反讽的特征及与喜剧结合方式反讽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所言非所指,也就是陈述的表面内容和实际内涵,两者是相互冲突和矛盾的。
瑞恰兹指出,反讽来自于"对立物的均衡"。
也就是依赖语境的作用,把日常生活中互相冲突、排斥和抵消的方面,重新在诗中结合成一种新的平衡的状态。
在喜剧中,“反讽”的手法屡见不鲜,如何在喜剧中很好地展现反讽的效果,必须把反讽和喜剧自身的特点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喜剧作品中,有以下几种结合方式:(一)女扮男装的性别角色误会在喜剧中, 真正的戏剧悬念并非指的是观众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的盲目期待,而是指在知道一些“已知数”时,对“未知数”的具体期待。
当舞台上的某一个角色处于一种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误会情境的时候,反讽就在戏剧中得到了实现。
反讽实现的效果,是在观众明明清楚她们身份的情况下实现的,但是喜剧中的其他人物并不知道这一点,而因为这种对于身份的不了解,就有人不断地在她们面前闹笑话。
这种现象在传统戏曲中非常常见,如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讲的就是“女扮男装”的故事,其过程出现了大量的喜剧场景,其喜剧效果的由来,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的就是反讽的手段。
再如经典作品《梁祝》,祝英台求学时亦是“男扮女装”,由“性别角色误会”牵引情节推进。
(二)“知”与“不知”的冲突悬念在戏剧中,一旦戏剧本身的特点和反讽的一些要素结合之后,就会表现出更加强烈的喜剧效果。
对外国情景喜剧中言语幽默的修辞分析修辞是一种修饰和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段,通过运用一些语言形式和技巧来达到言语幽默的效果。
在外国情景喜剧中,言语幽默经常被运用于角色间的对话和互动中,通过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观众触动情感,产生笑声。
下面,将从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入手,对外国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进行分析。
一、夸张夸张是外国情景喜剧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描述和行为,增强娱乐效果,使得观众感到滑稽可笑。
在《欢乐合唱团》中,角色之间的对话经常采用夸张的方式,如下面这段对话:角色1:你知道吗?我每天早上要喝20杯咖啡才能保持清醒!角色2:20杯?你不怕你的眼睛会被咖啡喝掉吗?这段对话运用了夸张手法,通过角色1夸大自己喝咖啡的数量,使得对话更加搞笑和滑稽。
二、反讽反讽是一种通过语气和语言的反差来制造幽默效果的修辞手法。
在外国情景喜剧中,角色常常使用反讽来嘲讽或者讽刺其他角色,扭转情境,使得观众会心一笑。
在《老友记》中,角色钦钦对铁壳先生说道:“你在参加这个比赛时,会不会带上你的行李箱?要知道,比赛是要你跑步,而不是把行李箱推到终点。
”这里,角色钦钦使用反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铁壳先生参加比赛的不理解和讽刺,增加了笑点。
三、双关双关是指一词多义,通过词语的多层含义制造幽默效果的修辞手法。
在外国情景喜剧中,角色经常利用双关的方式来制造笑料,给观众带来欢乐。
在《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对伽莫夫说道:“你是说如果我的头大,那就是因为我的大脑吗?”这里,谢尔顿利用双关的方式,将“头大”解释为“大脑发达”,引发观众的笑声。
四、对比对比是通过将两个相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制造出一种滑稽和幽默效果的修辞手法。
在外国情景喜剧中,对比经常被用来进行反差的展示,增加观众的欢乐。
在《别那么认真》中,对比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主角尼克经常表现出懒散和冷漠的一面,而她的女朋友杨紧张和担心的一面,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制造出很多笑点。
反讽的喜剧模式及关键一、得到——丧失他终于得到了他一直想要的东西……但是为时已晚,他已不可能拥有它。
如某人希望得到忠实的妻子,当得知妻子确实如此时已经晚了,他刚刚杀了她。
二、远离——接近他被推到离他的目标越来越远的地方………结果却发现事实上他已经被引导到他的目标。
如《无情的人》:贪婪的商人山姆(丹尼·德维托饰)从桑迪(海伦·斯莱特饰)那儿盗取了一个想法,并因而发了大财,却没有付给桑迪一分钱版税。
桑迪的丈夫肯(贾奇·莱因霍尔德饰)决定绑架山姆的妻子芭芭拉(贝特·米德勒饰),他索要的赎金为两百万美元,因为他认为他妻子应得的版税至少应是这个数目。
但是,当肯诱拐芭芭拉时,他并不知道山姆正要回家谋杀他那泼悍且肥胖的老婆。
肯打电话给山姆,要求两百万赎金,但是暗自欣喜的山姆一再搪塞他。
肯不断地降价,当降到一万美金时,山姆说:“哦,你干吗不杀了她,把这事儿了了算了?”与此同时,芭芭拉被软禁在克斯勒的地下室,她已经把她的牢房变成了一个健身房。
她严格按照电视上所有的健身节目进行锻炼,而桑迪又是一个自然食品的烹调大师,结果芭芭拉比她过去在全美最好的减肥中心降低的体重还要多。
结果,她喜欢上了她的绑架者。
当他们告诉她只好放她走了,因为她丈夫拒绝付赎金时,她转向他们说:“我去帮你们把钱弄来。
”这就是第一幕。
三、抛弃——珍爱他抛弃了他,事后才发现对他的幸福来说不可缺少的东西。
如《红磨房》:残疾画家图鲁斯-劳特刘阿克爱上了美丽的苏拉娜,但却难以向她表白。
她作为朋友陪同他一起游巴黎,劳特刘阿克却认为苏珊娜是为了趁机认识漂亮的男人。
一次酒后暴怒中,指责苏珊娜在利用自己,愤然离去。
不久他收到了苏珊娜一封信:“亲爱的图鲁斯,我一直希望你有朝一日会爱上我,现在我意识到,你永远不会,所以我已经接受了另一个男人的求婚。
我不爱他,但他对我很好,而且你知道我现在已经处于绝望的境地。
再见。
”劳特刘阿克疯狂的寻找,但苏珊娜已经嫁给了另一个人,他酗酒而终。
谈“反讽”手法在喜剧艺术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6-08-27T10:06:56.02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3月作者:查子竹
[导读] 西方喜剧作品重造个人的权利与欲望,而我国传统戏曲在它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更着重的去写“人”之上秩序与道德。
查子竹安徽省马鞍山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摘要】喜剧既是一种艺术精神,也涉及民族精神和人类的世界观。
不但在西方戏剧作品中,喜剧占有重要的地位,就是中国古代戏剧戏曲作品里,喜剧一直是观众所喜欢的类型。
在喜剧作品中,创作者最常使用的技法就是“反讽”。
【关键词】反讽;喜剧;运用
所谓“反讽”,指的是“说此指彼”,或者是正话反说,由此产生喜剧的效果。
克里斯蒂?沃波尔说:“如果说反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那么嬉皮士就应该是反讽人生中的典型。
他们出没在每个城市的街道和大学校园…… 他们很容易遭到嘲讽,但嘲讽对他们来说是很微弱的痛苦,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反讽人生最极端的表现形式。
”
一、反讽的特征及与喜剧结合方式
反讽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所言非所指,也就是陈述的表面内容和实际内涵,两者是相互冲突和矛盾的。
瑞恰兹指出,反讽来自于"对立物的均衡"。
也就是依赖语境的作用,把日常生活中互相冲突、排斥和抵消的方面,重新在诗中结合成一种新的平衡的状态。
在喜剧中,“反讽”的手法屡见不鲜,如何在喜剧中很好地展现反讽的效果,必须把反讽和喜剧自身的特点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喜剧作品中,有以下几种结合方式:
(一)女扮男装的性别角色误会
在喜剧中, 真正的戏剧悬念并非指的是观众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的盲目期待,而是指在知道一些“已知数”时,对“未知数”的具体期待。
当舞台上的某一个角色处于一种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误会情境的时候,反讽就在戏剧中得到了实现。
反讽实现的效果,是在观众明明清楚她们身份的情况下实现的,但是喜剧中的其他人物并不知道这一点,而因为这种对于身份的不了解,就有人不断地在她们面前闹笑话。
这种现象在传统戏曲中非常常见,如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讲的就是“女扮男装”的故事,其过程出现了大量的喜剧场景,其喜剧效果的由来,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的就是反讽的手段。
再如经典作品《梁祝》,祝英台求学时亦是“男扮女装”,由“性别角色误会”牵引情节推进。
(二)“知”与“不知”的冲突悬念
在戏剧中,一旦戏剧本身的特点和反讽的一些要素结合之后,就会表现出更加强烈的喜剧效果。
由于戏剧必须在特定的舞台时空中进行,因此有人在台前、有人在幕后都形成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戏剧内容在台上呈现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很多的隐含情节。
而喜剧人物和观众对同一件事情“知道”和“不知道”之间的冲突,就达到了反讽的目的。
观众看着眼前的人不断地对眼前的景象作出错误的反应,不知道还会闹出多少笑话,观众就会非常有兴致地迅速进入剧情。
采茶戏经典剧目《试妻》运用的就是这种手法,丈夫通过一番乔装打扮,深更半夜试探自己的妻子,妻子并不知道对方是自己的丈夫,最后把丈夫弄得狼狈不堪,观众对二人的身份却是由始至终都心知肚明的,所以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三)多样性的安排
在中国古典戏曲的场景中,常常使用一些独特的设计。
首先,巧妙地对角色身份改头换面。
改变性别、改变身份等等,让角色以另外的身份出现,就会让不知情者认错人,从而使其他的人说出在这个人面前不会说出的话,甚至在当面前谈论他的缺点,营造出笑料。
其次,善于运用“谎言”的技巧。
剧中的人物用谎言掩盖了真相,有些甚至是恶意欺骗。
例如,在黄梅戏经典剧目《打豆腐》中,剧中的主角王小六不断地欺骗自己的老婆,包括调包、撒谎、装死等等,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喜剧效果。
再次,“计谋”出招。
为了达到目的,人物略施小计在喜剧中经常出现。
例如,经典黄梅小戏《戏牡丹》吕洞宾刁难牡丹,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结果被聪明的牡丹一一破解,用犀利双关的语言让吕洞宾从主动进攻变为狼狈的自保。
最后,“自说自话”满堂欢。
在作品中,人物因自以为是的性格,喜欢自吹自擂,表面上理直气壮,实质上话语中掩藏的事实非常可笑。
这一点上,和上面所说的“谎言”技巧有时是相同的处理。
但有时却是截然不同的处理手法。
二、喜剧中反讽的效果
反讽虽然是故弄玄虚,但它的手法和意图绝不是欺瞒观众,相反却是要让观众能看得明白。
观众只有看懂了反讽背后的真正含义,作品才真正实现了反讽的作用和审美效果。
从观众的的角度来看,通过反讽观察者的身份,他们在看戏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喜剧当中,参与了戏剧的活动过程。
故此,也对作品的创作者提出了要求,使用“反讽”手法时,一定要让观众看懂,否则将会起到反作用,让作品不但不能产生喜剧效果,反而破坏了作品的叙事节奏。
反讽的效果首先是笑。
如果不能使观众笑,那些作者所精心设计的反讽会导致戏剧整体失败。
克尔凯郭尔曾经指出,反讽总是以对立的姿态出现,当有人夸夸其谈、自以为是,总有反讽者为我们解释这种荒谬。
反讽就是一种可以“看透生存中的乖戾、谬误、以及虚荣的锐利眼光”,他和“讥嘲、讽刺、揶揄等等没有差别”。
无论是什么样的喜剧反讽,观众可以为了场面荒唐滑稽感到好笑,也可以为了剧中人物风趣的谈吐而笑,可以对反常的事物进行讽刺从而得到观赏戏剧的愉快感。
观众顺着剧作家的提示,对所有的信息了如指掌的情况下,看着剧中的人物忙忙碌碌白费力气笑料百出,充分享受优越感、满足感,毕竟,让观众获得快乐是喜剧作品理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三、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反讽”的多重意义
反讽,常常是喜剧中的主要和关键的情节,它一方面能够使情节变得跌宕起伏,吸引观众持续保持观赏戏剧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使增强人物形象的塑造,它带来的是“笑”的审美效果,而在中国的戏曲喜剧作品中,则包含了更多的沉重的展现。
中国戏曲的反讽中,往往透露着沉重的气息,带有道德劝诫的意味。
中国的戏曲往往利用反讽来实现惩恶扬善的严肃主题,例如,在西方喜剧中,我们常常能看见男女主人公吵吵闹闹、离离合合的情感过程,而中国的戏剧中,男女情爱只是大背景和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对道德的尊崇才是最终不变的主题。
在绝大数作品里,主人公在戏剧情境中的机智,往往只是洞悉人情之后的八面玲珑。
它映照的并不是一种轻松和超然,而展现某种人生的体验,对人情的通达是反讽在中国喜剧中的运用方式。
西方喜剧作品重造个人的权利与欲望,而我国传统戏曲在它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更着重的去写“人”之上秩序与道德。
文化的迥异,也就让“反讽”在我国传统戏曲喜剧作品里所呈现的内容与表达的意义变得更为复杂。
参考文献:
[1]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2] 罗毅,论文《中国古代戏剧之喜剧精神》,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