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艺术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493.00 KB
- 文档页数:15
艺术手法1.用典:用典分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形式。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除了回顾作者南下的经历外,全是用事。
2.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
3.想象: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想象是经验向未知出发,是经验重新组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
如李白的诗雄奇壮丽,奔放飘逸,往往是充满丰富的想象。
运用想象时,常常把瑰丽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精妙的比喻结合起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何等雄奇壮美的景象。
4.联想: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
如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联想到荆轲刺杀秦王之前在易水壮别的场面,既表达了对荆轲的一片崇敬,也借此抒发了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5.以乐写哀:乐者,快乐之景也;哀者,悲伤之情也。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写闺怨,却先从“不知愁”写起,春日高高兴兴登楼观景,不料见到阡陌之上的依依杨柳,不由勾起了当初与夫君的惜别之情,见他人对对双双,赏玩春景,于是兴尽悲来,悔恨叫丈夫万里觅封侯了。
第三句与第四句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反差,使兴与悲突然逆转,更强烈地表现出闺怨主题。
6.烘托: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间接表现所要表达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情态和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概述: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表达和艺术的创造来传达情感、思想和体验。
诗歌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如韵律、押韵、意象、比喻等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和总结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以供参考。
1.韵律手法韵律是诗歌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音节的长短、音调的高低来创造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
韵律手法包括:- 抑扬格:一种由长音节和短音节交替出现的韵律模式。
- 对仗:一种通过对称排列相同韵律的词语或短语来创造韵律感。
- 断句:通过在句子中适当的位置停顿,创造出不同的韵律效果。
- 唱和:诗歌中多人参与的对答式韵律演唱。
- 音律:通过特定的音调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押韵手法押韵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词语末尾的音韵相同或相似来创造出音乐感。
押韵手法包括:- 完全押韵:词语的末尾音韵完全一致。
- 半押韵:词语的末尾音韵相似但不完全一致。
- 头韵:诗句中的前几个词语的音韵相同。
3.意象手法意象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来唤起读者的感触和想象力。
意象手法包括:- 视觉意象:通过对事物看、听、闻、味、触的描述来创造视觉感知。
- 听觉意象:通过对声音、音乐的描绘来创造听觉感知。
- 嗅觉意象:通过对气味的描绘来创造嗅觉感知。
- 味觉意象:通过对食物味道的描绘来创造味觉感知。
- 触觉意象:通过对物体的质地、触感的描绘来创造触觉感知。
4.比喻手法比喻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将不同事物进行联系和类比来增强表达效果。
比喻手法包括:- 直接比喻:明确地将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被描述的事物。
- 隐喻: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或形象来创造一种深层次的比喻关系。
-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使其具有动态和情感。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可在以下中找到:[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韵律:指诗歌中音节的长短、音调的高低、停顿的位置等音韵结构。
2.押韵:指诗歌中词语末尾的音韵相同或相似。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抒胸臆:这种方式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例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2.融情于景:通过描述景物来表达情感,例如“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托物言志:通过描述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向,例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瀑布联句》)
4.托物起兴:通过描述与主题无关的事物来引起主题,例如“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余靖《子规》)
5.巧用衬托:通过其他事物的描述来衬托主题,例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台城》)
6.联想巧妙:通过联想将看似不相关的元素联系起来,例如“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晚次鄂州》)
7.细节逼真: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或描绘景象,例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这些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以丰富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
在欣赏诗歌时,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诗歌艺术手法(表达技巧)类别
总的来说,诗歌的艺术手法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结构技巧四大类一、表达方式
记叙;
议论;
说明:
抒情: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事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鉴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
描写:白描/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
二、表现手法
比兴/用典/对比;
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
虚实结合/ 联想和想象/侧面虚写/ 曲写(对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
渲染/烘托;
白描/细节描写;
象征/托物言志;
情与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直抒胸臆;
侧面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和夸张;
三、修辞方法
比兴:渲染或导引
比喻:突出、化虚为实
比拟:形象生动
对偶:整齐含蓄
对比:鲜明突出
用典: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双关:含蓄委婉、趣味
夸张:浪漫、突出醒目
借代:简练含蓄
互文:言简意赅
反问、设问:承启深化、强调
反复:强调突出
四、结构技巧
首尾照应,过渡,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深入,伏笔,先总后分,照应,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一、修辞手法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比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3、通感:运用新颖别致的比喻,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陌生的事物,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
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4、借代:生动形象,突出特质5、拟人:使物具情,印象深刻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夸张:突出特征,增强感情。
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
7、双关:⑴谐音双关: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⑵一语双关:如“也无风雨也无晴”。
8、对比:如,“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9、对偶:音节整齐,节奏感强。
10、设问: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1、反复:增强气势,效果强烈。
如,“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12、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二、表现手法1、衬托烘托:⑴以人衬人(侧面烘托):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⑵以物衬物(以动衬静):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⑶以景衬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2、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勾勒景物的大致轮廓。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和虚实相间。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李煜《浪涛沙•窗外雨潺潺》。
4、动静结合: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5、众星拱月:以压低众人(其他人)来突出一个人。
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6、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和情景相生。
如,杜甫《旅夜抒怀》。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首句就凭空起势,不事铺陈,写得大气磅礴,状黄河之水于天际滚滚而来,如海雨天风,势不可挡,既是夸张亦为写实。
7、以乐写哀:以和谐优美的景物来表现人物的忧思愁绪。
古典诗歌中常用的36种艺术手法1、直抒胸臆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2、融情于景如:“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3、托物言志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瀑布联句》李忱)再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虞世南)4、托物起兴如:“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子规》余靖)5、巧用衬托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韦庄);侧面烘托如:“红籍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一剪梅》?李清照)再如:“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春雨》周邦彦)6、联想巧妙如:“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晚次鄂州》卢纶)7、细节逼真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约客》?赵师秀8、欲扬先抑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韩愈)9、欲抑先扬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10、以动写静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鹿柴》王维)再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王维)11、以静写动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王维。
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
花落、月出、鸟鸣虽是动景,然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山间的幽静。
12、以虚写实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13、以实写虚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虞美人》李煜)14、虚实相间如:“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歌艺术手法归纳大全诗歌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等。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与记叙有关的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与描写有关的: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包括立足点的变化,如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变化,包括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与抒情有关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诗歌的艺术的表现⼿法诗歌的艺术的表现⼿法 在⽇常学习、⼯作和⽣活中,⼤家最不陌⽣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具有语⾔⾼度凝练、篇幅短⼩精悍的特点。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下⾯是⼩编收集整理的诗歌的艺术的表现⼿法,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中把内⼼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出。
如: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陈⼦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晴朗的⽉夜、万⾥⽆云的碧空,⽽是迷蒙的烟⽉,笼罩着寒⽔⽩沙。
景⾊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氛,加浓了⾊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体。
3、托物⾔志 属间接抒情的⼀种,托物⾔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居⾼处,叫声⾃然传的很远,并⾮依靠风的⼒量。
⽽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感怀是:凡是品格⾼尚的⼈,总是严格要求⾃⼰,不断地提⾼⾃⾝修养,因⽽美好的声名⾃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抒怀⾔志才是真正⽬的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
诗句表⾯上是写景,⽽实际上则隐寓着诗⼈的⼀种超脱尘世、热爱⾃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诗歌艺术手法归纳大全
一、平仄法:
平仄法是古典诗词最基本的押韵形式,它决定了一首诗的格律结构。
它体现了诗歌古
典美学中最重要的审美观念——“有致”,即“平仄有致”。
平仄指的是古典诗词中押韵时使用的声调,它有上声、中声和下声三种,上声成诗文
中常见的“平”字,而中声和下声则成为“仄”字。
平仄法的核心是以声调分步法构建出
的一系列节奏,这一系列节奏就构成了表达诗歌语义的固定结构和律动time texture。
二、用词艺术:
用词艺术是古典诗歌中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它体现了古典诗歌创作主体的审美能力、艺术造诣和语言表达能力。
用词艺术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表现为以构建有模有式的语言句式和精确精准的用词实践,作诗者根据国画所塑造的形象,以及精细的内涵创造出有表现力的词语组合。
在用词过程中,作者灵活利用单韵、双韵、押韵、借韵等手段,通过完美的旨趣要素协控,多层次细
节塑造以及穿插使用比喻拟人等艺术修辞元素来表达一种充满视觉乐趣和意境抒情的“美”气息。
三、反复法:
反复法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音乐性美学手法,也常被称为“返回法”、“重温法”等。
一般而言,反复法是指诗句、词牌,或段落中形式、表现内容、思路结构上存在着相似度
或者关联性的句法,在生动富文辞的前提下,倾力打造出的一种意境的重复性表现。
反复法的作用是使内容鲜活,语言抒情,使作品有悬念,更能表现出一种审美的叠加,令人叹服。
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反复法手段有诗句重叠、句中重复等,它们有助于诗歌的
表达抒情,令人耳目一新。
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诗歌的艺术手法诗歌的艺术手法(或称为表现手法)包括三大类: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
一、常用修辞修辞手法:比喻、通感、夸张、对比、双关、比兴、拟人、借代、对偶、用典等。
(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二)、拟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三)、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四)、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