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艺术手法-总
- 格式:ppt
- 大小:633.50 KB
- 文档页数:22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学形式,其创作和鉴赏都需要一定的艺术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形式、语言、意境等方面。
下面将对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魅力。
首先,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其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之一。
韵律是指诗歌中音节、音调、停顿等元素的有机组合,而节奏则是指诗歌中句子和词语的重音和轻音所形成的一种韵律感。
通过合理运用韵律和节奏,诗人可以使诗歌在朗诵时更具有韵律美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其次,诗歌的修辞手法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多种手法,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通过比喻和拟人,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象化,使之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此外,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方面。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歌所营造出的一种情感氛围和思想境界,而意象则是指诗歌中所运用的具体形象和符号。
通过意境和意象的营造,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具有内在的艺术美感和思想深度,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诗歌的结构和布局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方面。
诗歌的结构包括诗歌的体裁、韵律、格律等方面,而布局则是指诗歌中各个部分的排列和组合。
通过合理的结构和布局,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具有整体的美感和艺术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韵律和节奏、修辞手法、意境和意象、结构和布局等多个方面。
这些艺术手法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内在美感和艺术魅力。
希望本文的总结能够对诗歌鉴赏有所帮助,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艺术之美。
艺术手法1.用典:用典分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形式。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除了回顾作者南下的经历外,全是用事。
2.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
3.想象: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想象是经验向未知出发,是经验重新组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
如李白的诗雄奇壮丽,奔放飘逸,往往是充满丰富的想象。
运用想象时,常常把瑰丽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精妙的比喻结合起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何等雄奇壮美的景象。
4.联想: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
如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联想到荆轲刺杀秦王之前在易水壮别的场面,既表达了对荆轲的一片崇敬,也借此抒发了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5.以乐写哀:乐者,快乐之景也;哀者,悲伤之情也。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写闺怨,却先从“不知愁”写起,春日高高兴兴登楼观景,不料见到阡陌之上的依依杨柳,不由勾起了当初与夫君的惜别之情,见他人对对双双,赏玩春景,于是兴尽悲来,悔恨叫丈夫万里觅封侯了。
第三句与第四句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反差,使兴与悲突然逆转,更强烈地表现出闺怨主题。
6.烘托: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间接表现所要表达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情态和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概述: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表达和艺术的创造来传达情感、思想和体验。
诗歌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如韵律、押韵、意象、比喻等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和总结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以供参考。
1.韵律手法韵律是诗歌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音节的长短、音调的高低来创造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
韵律手法包括:- 抑扬格:一种由长音节和短音节交替出现的韵律模式。
- 对仗:一种通过对称排列相同韵律的词语或短语来创造韵律感。
- 断句:通过在句子中适当的位置停顿,创造出不同的韵律效果。
- 唱和:诗歌中多人参与的对答式韵律演唱。
- 音律:通过特定的音调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押韵手法押韵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词语末尾的音韵相同或相似来创造出音乐感。
押韵手法包括:- 完全押韵:词语的末尾音韵完全一致。
- 半押韵:词语的末尾音韵相似但不完全一致。
- 头韵:诗句中的前几个词语的音韵相同。
3.意象手法意象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来唤起读者的感触和想象力。
意象手法包括:- 视觉意象:通过对事物看、听、闻、味、触的描述来创造视觉感知。
- 听觉意象:通过对声音、音乐的描绘来创造听觉感知。
- 嗅觉意象:通过对气味的描绘来创造嗅觉感知。
- 味觉意象:通过对食物味道的描绘来创造味觉感知。
- 触觉意象:通过对物体的质地、触感的描绘来创造触觉感知。
4.比喻手法比喻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将不同事物进行联系和类比来增强表达效果。
比喻手法包括:- 直接比喻:明确地将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被描述的事物。
- 隐喻: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或形象来创造一种深层次的比喻关系。
-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使其具有动态和情感。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可在以下中找到:[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韵律:指诗歌中音节的长短、音调的高低、停顿的位置等音韵结构。
2.押韵:指诗歌中词语末尾的音韵相同或相似。
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总结归纳一、诗歌的修辞手法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包含:比喻、夸张、双关、借代、拟人、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通感、比兴、顶针、互文、用典等。
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是: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拟人: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使……之情跃然纸上。
3.夸张:更突出、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4.双关: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的情感。
①《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②《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情胜有情”。
5.借代:用……代……,使被借代的事物更加具体,含蓄生动表达了……感情。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6.对偶:句式更整齐、节奏更明快,富于音乐美,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7.排比:增强语势,更更突出了xx的特点,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8.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9.反问:使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10.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古代诗歌主要表现手法古代诗歌主要表现手法1 .赋、比、兴赋,指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例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叫月。
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述语段就运用了赋的手法,表现了刘兰芝的美丽、庄重、自尊。
比,是指用比喻的手法捕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例如,《诗经・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此句用桑叶的枯黄凋落来比喻女子的容颜衰老,非常恰当。
兴,是指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要捕述的事物和表现的思想感情。
例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用孔雀的欲飞又止来起兴,美丽而又忧伤,在诗的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徘徊顾恋的悲剧气氛,并且成为整个诗歌意境的情感主线。
2.对比是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进行比较或对照,以突出双方或其中一方的特点。
例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3.衬托也称烘托,是指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衬托来突山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包括正利和反衬:(1)正衬: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事物。
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用“碧水”“青山”“红日”“白帆”等色彩缤纷的“乐景”利托了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
(2)反衬:利刚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
例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准人不识君?”开头两句景物凄婉迷茫,似乎衬托的是朋友离别时的悲愁。
然而后两句以豪迈的语言、真诚的劝慰表现山诗人的自信与乐观。
在如此凄迷的环境之卜还能发此豪言壮语,更利托出了作者的豁达和乐观。
4.象征是指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
例如,于谦《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
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四大类。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双关、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描写:可分为正侧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和工笔细描;烘托,渲染,对比,反衬,色彩变化,角度变化(远近,俯仰,视听),对面落笔等。
3、表现手法:铺陈,比兴,抑扬变化(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象征、想象、联想、虚实结合,烘托,渲染,对比、反衬、用典,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伏笔铺垫、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等。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抒胸臆:这种方式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例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2.融情于景:通过描述景物来表达情感,例如“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托物言志:通过描述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向,例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瀑布联句》)
4.托物起兴:通过描述与主题无关的事物来引起主题,例如“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余靖《子规》)
5.巧用衬托:通过其他事物的描述来衬托主题,例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台城》)
6.联想巧妙:通过联想将看似不相关的元素联系起来,例如“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晚次鄂州》)
7.细节逼真: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或描绘景象,例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这些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以丰富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
在欣赏诗歌时,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诗歌艺术手法(表达技巧)类别
总的来说,诗歌的艺术手法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结构技巧四大类一、表达方式
记叙;
议论;
说明:
抒情: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事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鉴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
描写:白描/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
二、表现手法
比兴/用典/对比;
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
虚实结合/ 联想和想象/侧面虚写/ 曲写(对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
渲染/烘托;
白描/细节描写;
象征/托物言志;
情与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直抒胸臆;
侧面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和夸张;
三、修辞方法
比兴:渲染或导引
比喻:突出、化虚为实
比拟:形象生动
对偶:整齐含蓄
对比:鲜明突出
用典: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双关:含蓄委婉、趣味
夸张:浪漫、突出醒目
借代:简练含蓄
互文:言简意赅
反问、设问:承启深化、强调
反复:强调突出
四、结构技巧
首尾照应,过渡,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深入,伏笔,先总后分,照应,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一、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点、面结合(4)正面描写、侧面描写(5)远、近、高、低相结合(6)色彩搭配(7)白描手法(1)动静结合在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3)远近高低相结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 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诗歌中得艺术手法一、修辞手法1、起兴:先言她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比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3、通感:运用新颖别致得比喻,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陌生得事物,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得感情化为具体得形象。
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4、借代:生动形象,突出特质5、拟人:使物具情,印象深刻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夸张:突出特征,增强感情。
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
7、双关:⑴谐音双关: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⑵一语双关:如“也无风雨也无晴”。
8、对比:如,“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9、对偶:音节整齐,节奏感强。
10、设问: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1、反复:增强气势,效果强烈。
如,“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12、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二、表现手法1、衬托烘托:⑴以人衬人(侧面烘托):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得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得美貌。
⑵以物衬物(以动衬静):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⑶以景衬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得美妙动听、引人入胜与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2、白描:使用简练得笔墨勾勒景物得大致轮廓。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实写虚与虚实相间。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李煜《浪涛沙•窗外雨潺潺》。
4、动静结合: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5、众星拱月:以压低众人(其她人)来突出一个人。
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6、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寓景于情与情景相生。
如,杜甫《旅夜抒怀》。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首句就凭空起势,不事铺陈,写得大气磅礴,状黄河之水于天际滚滚而来,如海雨天风,势不可挡,既就是夸张亦为写实。
7、以乐写哀:以与谐优美得景物来表现人物得忧思愁绪。
诗歌艺术手法归纳大全诗歌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等。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与记叙有关的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与描写有关的: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包括立足点的变化,如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变化,包括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与抒情有关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诗歌是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文学形式,它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下面我将总结其中的几种常见手法。
首先是意象手法。
意象是诗歌创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直观的形象和具体的事物来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可以是具体的物体、动作、景色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情感等。
通过生动明确的意象,诗人能够深入地刻画人物形象、描绘自然景观,并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其次是节奏和韵律手法。
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独有的音韵特点,它们使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美感。
诗歌的节奏可以通过词语的排列、变换和重复来实现,通过合理安排句子的长度、节拍和停顿来营造一种韵律感。
而韵律则是指诗歌中特定的音节和音调的排列组合,它可以分为押韵和谐韵两种形式。
节奏和韵律手法使诗歌朗朗上口,容易被读者接受和记忆。
第三是比喻和拟人手法。
比喻是通过两种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类比或相似来表达思想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或感受具体化,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而拟人则是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特点和行为,使其具有情感和意识。
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诗人能够巧妙地将抽象的思想和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还有对偶和对仗手法。
对偶是指诗歌中对一组词语或短语进行表面上的平衡和呼应,使诗歌的韵律和意义更加凝练和生动。
对仗则是指诗歌中相邻的两个句子或两行之间的音韵、句法和意义的呼应和互补。
通过对偶和对仗手法,诗人能够使诗歌的结构更加紧凑、流畅,并通过平衡和呼应的方式强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最后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指用具体的符号或形象来代表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象征。
诗歌中常用的象征符号包括花、树、鸟等自然物象,以及火、水、光等自然现象,它们代表着生命、爱情、希望等更广泛的理念和情感。
通过象征手法,诗人能够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意义。
综上所述,诗歌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意象手法、节奏和韵律手法、比喻和拟人手法、对偶和对仗手法,以及象征手法等。
诗歌常用艺术手法诗歌常用艺术手法一、押韵手法1、平仄押韵:在诗歌中相邻的两个字有相同的音调和押韵,如“山水相连,峰峦布列”。
2、近体押韵:在诗歌中,每两句之间或每四句之间押韵,如“江南美,梅花盛。
醉春风,独自行。
”。
3、绝句押韵:每四句诗押韵,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二、比喻手法1、直喻:以明显的比较直接地描述事物,如“月如钩,孤寂空旷”。
2、暗喻:通过隐含的比较间接地描述事物,如“心如止水,谁能奈我何?”。
3、显性比喻:使用“如”、“像”等明确比较的词语,如“红玫瑰如火焰,白玫瑰如雪花”。
4、隐性比喻:没有直接使用比较手法,而是通过隐含的方式进行比较,如“花开的笑声”。
三、拟人手法1、人物拟人:将非人物的事物描述得像人一样,有思想、感情和行为,如“树影婆娑,似乎在悲伤”。
2、动物拟人:将动物的形象描述得象人一样,具有人的特点和行为,如“恶狗低头,似乎在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
四、夸张手法1、过分修饰:夸大事物的形象或特点,如“冰雪融化后,春风吹拂的温暖让大地都感到害羞”。
2、夸张事实:夸大事物的现象或情况,如“一口酒喝下去,仿佛一瞬间智商提高了十倍”。
五、对偶手法1、对称对偶:用形象相似、结构呼应的方式呈现,如“东张西望,南来北往”。
2、反问对偶:在诗句中运用反问的方式进行对偶,如“一片汪洋就让你放飞自我吗?”。
六、排比手法1、并列排比:用同一类事物平行,从而加强描述效果,如“春花秋月,夏日冰棍,冬雪梅干”。
2、递进排比: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罗列,形成递进的效果,如“脚步轻悄,心跳急促,绳索缠绵”。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押韵:诗歌中相邻的两个字音调和韵母相同。
2、比喻: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明显或隐含的比较来描述事物。
3、拟人:将非人物的事物描写得像人一样。
4、夸张:多指修辞手法中将事物形象或情况说得过分,超出实际情况。
5、对偶:修辞手法中使用对称结构,使诗句有一种呼应之感。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第1篇【关键词】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近几年常见的表现手法: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下面就其中的几点发表粗浅的见解。
(3)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xxx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
又如xxx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4)抑扬。
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如“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xxx《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5)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xxx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xxx。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诗歌艺术手法归纳大全
一、平仄法:
平仄法是古典诗词最基本的押韵形式,它决定了一首诗的格律结构。
它体现了诗歌古
典美学中最重要的审美观念——“有致”,即“平仄有致”。
平仄指的是古典诗词中押韵时使用的声调,它有上声、中声和下声三种,上声成诗文
中常见的“平”字,而中声和下声则成为“仄”字。
平仄法的核心是以声调分步法构建出
的一系列节奏,这一系列节奏就构成了表达诗歌语义的固定结构和律动time texture。
二、用词艺术:
用词艺术是古典诗歌中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它体现了古典诗歌创作主体的审美能力、艺术造诣和语言表达能力。
用词艺术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表现为以构建有模有式的语言句式和精确精准的用词实践,作诗者根据国画所塑造的形象,以及精细的内涵创造出有表现力的词语组合。
在用词过程中,作者灵活利用单韵、双韵、押韵、借韵等手段,通过完美的旨趣要素协控,多层次细
节塑造以及穿插使用比喻拟人等艺术修辞元素来表达一种充满视觉乐趣和意境抒情的“美”气息。
三、反复法:
反复法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音乐性美学手法,也常被称为“返回法”、“重温法”等。
一般而言,反复法是指诗句、词牌,或段落中形式、表现内容、思路结构上存在着相似度
或者关联性的句法,在生动富文辞的前提下,倾力打造出的一种意境的重复性表现。
反复法的作用是使内容鲜活,语言抒情,使作品有悬念,更能表现出一种审美的叠加,令人叹服。
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反复法手段有诗句重叠、句中重复等,它们有助于诗歌的
表达抒情,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