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 辛亥革命人物——章太炎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21
人物简介章太炎简介章太炎于1869年1月12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一个末落的书香门第。
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
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
幼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
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
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
他曾"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
辛亥革命后,日渐脱离政治,专意治学。
在经学、史学、文字音韵和文学诸方面都有深湛造诣。
章炳麟一生著述甚丰,被尊为经学大师,著作版本繁多,后辑为《章太炎全集》。
1891年(光绪十七年),章太炎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关注经、子之学,初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此后几年陆续完成《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章太炎曾为强学会捐款,与康有为、梁启超通信。
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
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
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
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
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章太炎(7张)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
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
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
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
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
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訄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
章太炎简介字号: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生卒: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年代:清末民初籍贯:浙江馀杭人评价: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一代儒宗生平简介章太炎于1869年1月12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一个末落的书香门第。
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
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
幼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
1891年(光绪十七年),章太炎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关注经、子之学,初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此后几年陆续完成《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章太炎曾为强学会捐款,与康、梁通信。
1987年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
但终因不满康有为倡言建立孔教,自称“教主”,遭康氏门徒麦孟华等人的围攻殴打,愤而离泸返杭。
此后与较为稳健的“中体西用”派王文俊、宋恕、陈虬等人相往来,创办“兴浙会”,为《实学报》和《译书公会报》撰稿。
1898年春,章太炎受张之洞邀请,赴武昌筹办《正学报》,不到一月即离去。
七月,在沪任《昌言报》主笔,发表《商鞅》、《弭兵难》、《书汉以来革政之狱》等。
戊戌政变后,章太炎因参加维新运动被清廷通缉,遂携家避难台湾,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
1899年夏,东渡日本,与梁启超等人修好,并与孙中山相识。
不久返回上海参与《亚东时报》编务工作。
此时章太炎的排满观和古文经立场日益明确,在苏州出版了其著作《訄书》的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启超题签。
1900年义和团事件发生后,晚清趋新的士大夫严复、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组织“中国议会”以挽救时局,章太炎应邀参加。
在会上,章太炎主张驱逐满、蒙代表,并割辫明志。
纪念中华英烈——章太炎摘要:章太炎先生是一个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学家。
章先生一生都与革命相关,反清、反袁、反抗日本侵略、参与主持同盟会、建立兴浙会等革命性事件。
关键字:章太炎抗日革命一、章太炎先生简介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学乘。
后改名绛,号太炎。
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
中国浙江余杭仓前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
曾是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重要领袖之一。
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二、章太炎一生重大事件及影响分析1.苏报案被捕入狱事件经过:1903年6月29日《苏报》案发生。
义和团运动以后,革命形势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派逐渐成为一支影响力较大的革命力量。
许多革命志士纷纷出版报刊杂志宣传革命。
《苏报》便在这个时期于1899年在上海创刊。
1903年夏,《苏报》支持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的活动,聘请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为撰稿人,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
以后,《苏报》又陆续刊登了许多激烈宣传革命的文章,旗帜更为鲜明。
当时,邹容的《革命军》在上海出版,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也公开发表。
章太炎在此作中,尖锐地批判了康有为‘中国只能改良,不能革命’的谬论,并把矛头指向光绪皇帝。
当这两篇文章问世之后,立即引起了清政府的敌视。
《苏报》节录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痛骂清朝统治者和揭露康有为改良主义奴颜婢膝的一段文字发表成章,并向读者推荐《革命军》。
这些激烈的革命宣传使清政府感到极大的恐慌,于是公然采取镇压手段,下令封闭《苏报》,并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
1903年6月29日,清政府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查封了《苏报》,逮捕了章太炎。
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
章太炎、邹容在会审的时候慷慨陈词,坚持斗争,使《苏报》案成为当时轰动国内外的政治事件。
最后,租界法庭判刑于章太炎,邹容二人,并禁止中国人在租界内以报刊书籍形式宣传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第一节从埋头“稽古之学”到主张“革政”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
因仰慕顾炎武(初名绛,入清后改名炎武)的为人,更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
曾用名和笔名有绛叔、西狩、末底、戴角、独角、菿汉阁主、台湾旅客、支那夫、刘子政私淑弟子、刘子骏之绍述者等。
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1869 年1 月12 日),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
章太炎初从外祖朱有虔(左卿)受业,自称:“余十一岁时,外祖朱左卿授余读经,偶读蒋氏《东华录》曾静案,外祖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
’余问:‘前人有谈此语否?’外祖曰:‘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
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
’余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
’外祖曰:‘今不必作此论,若果李闯得明天下,闯虽不善,其子孙未必皆不善,惟今不必作此论耳。
’余之革命思想伏根于此。
”③光绪十六年(1890),到杭州诂经精舍受业。
诂经精舍的主持人是俞樾,俞樾是从顾炎武、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一脉相承下来的清代著名朴学大师,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校正群经,诸子句读,审定文义,并分析其特殊文法与修辞,治学方法缜密,章太炎受其影响,埋头“稽古之学”,“出入八年,相得也”。
①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被日本侵略者打败,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刺激下,章太炎毅然走出书斋,听到康有为设立强学会,“寄会费银十六圆入会”①。
并于二十二年(1896)岁阑,辞别俞樾,来到上海,担任《时务报》编务。
章太炎当时的办报主张是“驰骋百家”,“引古鉴今”,“证今则不为巵言,陈古则不触时忌”②。
他在《时务报》任职不久,文章也只发表《论亚洲宜自为唇齿》和《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两篇。
他认为,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殊方异俗”)的“长技”,可资中国“借镜”,可以作为改变成法(“益损政令”)的参考,例如举办“有益于黄人”的学会。
先哲精神,后生楷模------章太炎人物简介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
后易名为炳麟。
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国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
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他认为共和政体不如专制政体。
共和政体只能是不得已之举,清朝推翻后,中国还是行专制政体为好。
他的主张影响深远。
[人物履历光绪十七年(1891年)章太炎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
1898年春,曾应张之洞之邀赴武汉办报。
1899年夏,东渡日本,与梁启超等人修好,返回上海参与《亚东时报》编务工作。
1902年章太炎再次逃亡日本,寓梁启超《新民丛报》馆,并与孙中山结交。
1905年起,在《国粹学报》上发表若干学术文字,并在东京开设国学讲习班。
1911年10月发生辛亥革命后,章太炎于11月15日回到中国上海,向黄兴提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劝告。
1936年6月14日卒于苏州锦帆路寓所。
“三入牢狱”1.“苏报案”。
章太炎为驳斥康有为的保皇论,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作为革命的争辩家的太炎面目,最为轰动的是他在论战中,直呼当代皇帝的名字,骂以…载湉小丑,不辨菽麦‟。
这种言论不能不引起清廷的震动和愤怒。
2.“民报案”。
章太炎出狱后至日本,加入了同盟会,接任《民报》主编。
在章太炎的主持下,《民报》成为揭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抨击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阵地。
引起清廷的恐慌和仇视。
太炎先生二入牢狱。
3.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凯指使赵秉钧派人刺死于上海。
章太炎怒不可遏,先在上海发表反袁文章,后又只身赴京当面讨袁。
遂于八月冒险入京。
他曾摇着用勋章做扇坠的折扇,径闯总统府,以示对袁世凯的反对和蔑视,大有弥衡击鼓骂曹的气概。
又是三年牢狱之苦。
人物故事章太炎在世,常被戏称之为章疯子。
这疯没有任何贬的意思。
他被囚时,有人奉袁世凯的命令,送钱给他,他先是一言不发,随后突然站起来,抢过钱往来人的脸上便砸,瞪圆了眼睛大骂“袁奴滚走”。
人物简介:章太炎出生于书香门第,并且家庭富有,有藏书楼,家中还有医学家传。
幼年受祖父(章鉴)及外祖(朱有虔,是汉学家)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外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
鲁迅在《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说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能得到鲁迅先生如此高的评介的人,应该是个不简单的人。
章太炎不仅学识渊博,其怪其趣其真性情,以及他矫矫不群的狂侠人格,都十分吸引众人的目光。
狂章太炎先生嗜烟,给学生讲课时,一手拿粉笔,另一只手必拿烟卷,有时讲到精彩处,拿着烟卷便往黑板上板书,常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更绝的是,太炎先生有次上课五六个弟子作陪,有专门板书的,有倒茶水的,太炎先生国语不太好,弟子刘半农便担任翻译,其情其景甚是壮观和有趣,更有意思的是太炎先生上课的开场白:“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贯常的狂,大有“平生不识章太炎,访尽名流亦枉然”之架势,却丝毫不影响他备受众人敬仰的状况。
可能是太炎先生狂得有资本的缘故。
章太炎的狂疾,十六岁就开始发作了。
当时他遵从父命参加“童子试”。
当时试题为:论灿烂之大清国。
章太炎不就题论题,却在试卷里疾呼:“吾国民众当务之急乃光复中华也”。
这在当时可是“反动之极”的话,弄不好是得丢性命的,幸好当时试官没与他深究,只是以他颠痫症发作为由,将他逐出考场了了事。
章太炎犯疯病的事例,到中年后数不胜数,但发作到颠峰的却是“大诟袁世凯”时。
那是“二次革命”失败后,“当局初以甘心相诱、爵禄为饵,先生均不之顾,继乃加以胁迫,先生愤甚,直诣总统府,欲与面质,袁氏拒不延见,警吏复词色傲慢,乃怒摔其座上茶具,遂被曳出”(《章太炎先生家书》叙言)当时,袁世凯要利用章太炎革命元勋兼经学大师的声望,把章太炎羁留在了北京。
第十一章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思想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章太炎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望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学者,他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痛斥保皇谬论,文笔犀利,所向披靡,在革命派中享有很高的声誊。
但是后来,他和孙中山搞摩擦,闹分裂。
辛亥革命后,章太炎又提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错误口号,对孙中山所进行的革命工作起了很大的破坏性作用。
章太炎是在寂寞中辞世的,但他对中国的近代政治、思想、学术诸领域的影响,一直不曾为中国人民所忘怀。
教学重难点:章太炎的反满的民族主义思想;章太炎反资本主义的思想及其治世方案;章太炎政治思想的阶级实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章太炎生平事略章太炎(1869-1936年),名炳麟,字枚叔,因仰幕顾炎武,更名绛,号太炎。
以后,太炎就成为人们最熟悉的名字。
渐江余杭人,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的地主阶级家庭。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望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学者,鲁迅先生称之为“以文章排满的晓将”。
由于他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痛斥保皇谬论,文笔犀利,所向披靡,在革命派中享有很高的声誊。
此后,虽然他和孙中山搞摩擦,闹分裂,对孙中山所进行的革命工作起了很大的破坏性作用,但他持身严谨,治学有绩,坚持民族气节和爱国的立场仍为中外所注目。
章太炎逝世时,鲁迅曾发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的纪念文章,对章氏一生的革命业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认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上还要大”,“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
”同时亦指出:“太炎先生虽先前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
”章太炎是在寂寞中辞世的,但他对中国的近代政治、思想、学术诸领域的影响,一直不曾为中国人民所忘怀。
章太炎和他同时代的许多脱胎于封建阶级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样,走过了坎坷而曲折的道路。
章太炎的民族思想和革命行动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了大的转变,民族主义思潮开始浮现。
其中,章太炎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他鼓吹了反对帝国主义和保护中国民族利益的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倡新文化运动。
在他推动下,中国知识分子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章太炎生于1867年,毕业于洋务运动创始人李鸿章的湘军讲武堂。
早年间,他在学习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并曾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宣传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1911年,他参与了武昌起义,成立了湖北督军府,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人物之一。
章太炎提倡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主张恢复民族自尊心,强调“治乱中兴”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摆脱外来侵略,中国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强大的国家。
在他的支持下,中国的国民主义运动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反帝保国运动,为中国人民赢得了更多自由。
在西方文化和教育方面,章太炎积极引进,认为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其现代文化、科技和政治制度等。
他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旨在将西方知识融入中华文化之中,促进中国近代化。
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不断推进西方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并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两种文化之冲突”的著名文章,引发民主思潮。
作为资深的思想家,章太炎呼吁中国学者推翻“科举制”,提倡对各种知识的独立探索和创新,从而挽救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
他主张“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积极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和发展。
总体来说,章太炎既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
他在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着中国历史的演进。
他的思想理念和革命行动,不仅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世界历史的演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辛亥革命人物——章太炎————————————————————————————————作者:————————————————————————————————日期:辛亥革命人物—章太炎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姓名:王丽琼(20111003833)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教师: 杜胜国2014 年 4 月辛亥革命人物——章太炎在辛亥革命诸多关键人物中,他颇受争议。
他是公认的大学问家、革命家,有人认为他在辛亥革命中功不可没,也有人认为他不懂军事,与孙中山闹矛盾,分裂革命力量。
究竟历史上的章太炎是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从书斋里走出来,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人物生平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
后易名为炳麟。
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
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
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
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国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
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章太炎先生,一生有多重身份,于政治、学术、思想、实践等方面多有采撷。
我将根据时间列表,对他的生平进行梳理。
此部分将根据他一生(1868—1936)的阶段特点,分四部分介绍。
1、1868-1894 学术奠基阶段章氏出生于地主阶级家庭,从小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
但因受其外祖父影响,较早孕有民主主义思想。
同时,他的青年时代也正是近代中国面临尖锐阶级矛盾和严重民族危机的时代。
1869 1月12日生于浙江馀杭。
1876 始跟随外祖父朱有虔学习,在文字音韵方面打下良好基础1879 偶读蒋氏《东华录》,并受外祖父讲述明清遗事的影响,较早就孕有民主主义思想。
1884 中法战争爆发,章氏有《上李鸿章书》,陈述少年时事。
1890 章父去世。
章氏到杭州诂经舍跟随著名经学家俞樾学习“稽古之学”。
以文字学为基点,从训诂、音韵、典章制度等方面阐释儒家经典、先秦诸子,写了不少读书札记和“课艺”,为其深厚的国学功底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