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简版)汇编
- 格式:ppt
- 大小:459.00 KB
- 文档页数:29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2)了解辛亥革命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
(3)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2.思想教育方面:(1)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和辛亥革命的过程的学习,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仁人志士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不屈不挠的英勇献身精神。
(2)培养学生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民族独立意识。
(3)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发生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说明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必然,以说到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历史上的巨变,但是最终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3.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资产阶级革命、认识资产阶级革命问题的能力以及思考中华民族前途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2)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3)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意义2.教学难点(1)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2)辛亥革命的意义课时分配约用3节课完成教学任务主要内容: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与此同时,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华侵略,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灾难,但是也激发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成为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动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巩固和扩大他们在华利益,加紧对华输出资本,掠夺通商和路矿利权,与此同时伸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的激烈角逐,导致矛盾逐渐尖锐化,这种矛盾的激化集中体现在日俄战争的爆发上。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帝国主义列强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控制,多方扩展其在华势力。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了。
⏹2.社会矛盾激化⏹本来就十分沉重的税赋加上巨额的对外赔款,使广大劳动人民不堪重负,民不聊生。
⏹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
⏹3.清末“新政”为了缓和国内人民的反抗情绪,1901年初,慈禧太后刚到西安,就发布“变法”命令,假惺惺地表示要力图振作,推行“新政”,加强“改革”。
⏹军事:编练新军,扩充军备经济:1、保护外商标和外国人在中国筑路、开矿方面的投资。
不论外国人或中国人都可以集资开矿。
2、宣布自由发展实业为合法,奖励资本家兴办企业。
教育:1、废八股,废科举,令各省设立学堂。
2、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1)编练新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广西按察使奉命用西法编练“定武军”﹐共4700人﹐驻天津附近马厂﹐袁世凯此基础上,增募2000余人,聘德国教官,在小站成立新建陆军督练处,设立步队、马队、炮队。
“小站练兵”为编练新军之始。
“新政”后改行常备军制﹐并成立总理练兵处﹐以奕劻为总办﹐袁世凯为会办﹐铁良为襄办﹐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拟在全国以新军取代旧军(八旗﹑绿营)。
⏹到清亡为止﹐共练成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四个标和两协禁卫军。
清朝政府编练新军的目的在于巩固垂死的封建统治﹐但对中国军制是一重大革新。